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伐清 > 第四十九节 昆明

?    吴三桂的亲卫闻言就大步走到邓名面前,高声问道:“你就是保宁千总李名?”

  

      邓名客气地抱拳行礼:“正是卑职,敢问有何吩咐?”

  

      眼下邓名还不知道对方的打算,不过就算翻脸,也得先让对方觉得本人没有要挟才好。

  

      “李千总还有同行的人么?”吴三桂的亲卫又问道。

  

      “还有一些。”邓名的卫士有几个也过去和清军军官见礼,经过长工夫的协作,如今邓名一伙儿都曾经很默契,随时都可以同时暴起伤人。

  

      不过邓名觉得最好不在驿站这里动手,由于内外都是清兵,而且驿站紧靠大道,常常有大队清兵在门前经过,假设在这里肇事就算可以取胜也会损失不小,音讯还会迅速地传播开来,带着伤员如何在这种交通便利、敌军云集的地方摆脱追击?

  

      “随我去一趟昆明,大帅要见你。”吴三桂的亲卫趾高气扬地说道。

  

      驿站里的人登时一片哗然,邓名这一惊也非同小可。按说云南可以称帅的清将应该不少,但吴三桂自称大帅,那其他的自然都降格只能自称将军。面前这个清军军官既然用了这个称呼,那实际上就是吴三桂要见本人。这让邓名也有些奇异,执掌十几、二十万大军的吴三桂,对东川这么偏远的战场也要过问么?还专门派人在云南北部等着,一见到有人从东川回来就急如星火地召见问话。邓名在心里暗说:吴三桂你岁数也不小了,这么事必躬亲也不怕累死?

  

      “大帅……”

  

      吐出的这两个字的时分,邓名的语气中带有一丝讯问之意,他察看着清军军官的反应。

  

      对方脸上果真满是骄横之色,下巴向上扬了一下,给邓名下令道:“赶快收拾一下,这就走吧。”他话中的潜台词显然是:在云南这个地方,除了平西王还会有哪个大帅?

  

      邓名没有反抗这个命令。如今驿站外面的人都围拢过去,留意力集中在吴三桂的使者和本人的身上。刚才假设找时机和对方发生口角,让人误以为是口角惹起了争端,结果冲突起来行凶杀人,那样的话清军追捕或许不会很急;但如今连这个时机都没有了,既然触及到平西王,假设他的使者被杀,周围的清军闻讯一定会一窝蜂涌出来追击凶手,明军只需有一个人受伤就没法安全逃脱。此外,从东川到这里一路奔波,虽然路上抢了不少匹马,但大都由于得不到良好的照顾而死去了,进入驿站的时分他们每人只剩下一匹坐骑,形状也不是很良好。

  

      暗示手下不要胆大妄为后,邓名老老实实地收拾好东西,跟着吴三桂的使者走了。不过临走前邓名应用吴三桂的虎皮,把明军形状最差的几个坐骑换成了驿站里的好马。

  

      邓名是不打算去昆明的,他暗暗打定主意,先做出一副依从的姿态取得对方的好感,麻木这个吴三桂的使者和他身边的兵士,去往昆明的路上,在人烟稀少的地方找时机突然袭击,杀了这几个人,然后立刻调转马头前往东川——只需把敌人尸体上可供辨认身份的物品都带走,估量地方驻军不会马上知道死的是什么人,等到他们发现死者的真实身份,明军早就跑远了。说不定他还可以化装成吴三桂的卫士,在回东川前再骗到一顿大鱼大肉。

  

      ……

  

      狄三喜曾经和据点里的清军对峙好几天了。

  

      狄三喜带领三百名兵士分开建昌,在进入东川府地界前就有人逃亡,等走到了这个荒芜的地方后更是大逃而特逃,如今曾经逃走了快一百人,一千多名辅兵也逃走了三百多人。

  

      面前这个据点距离建昌最近,也是清军在东川府大道上修得最大的据点,单枪匹马,有一百多名兵士防守。这里的清军官兵最末尾看到前面的烽火台一个接一个被点燃时百思不得其解:明明他们最前线还没发现敌军,怎样前面却纷纷告急了?

  

      被邓名击毙的那个清军将领的手下陆续逃回东川,给这个据点又添加了近二百战兵的兵力;下属被杀、八百人死的死逃的逃,得知这个惊人的音讯后,据点里的指挥官立刻看法到之前过境的邓名一行是明军乔装打扮的,他马上派人去前方通报。但使者遇到的是一座又一座的据点废墟,以及一些从据点中溃散逃出来的人。有些人无处可去,也跑来投靠这个军官。

  

      当据点内的清军战兵超过三百人后,狄三喜每天次要思索的就不再是如何攻下清军的据点,而是如何守住本人的营寨。看见对面清军权利增大,明军本来就低落的士气更是跌落谷底,虽然有忠实的卫士帮忙监视,明军的逃亡仍在持续,还有些人就干脆投靠了对面的清军。

  

      狄三喜本来打算到东川来搞一通破坏,结果没几天带来的战兵就逃走了一小半,辅兵也散去了三成——这绝不是狄三喜的正常程度,他带兵多年从未有过这么狼狈的时分。

  

      首先,兵士对狄三喜此次出征的目的抱有疑心态度,有些人不断以为狄三喜想逃亡投靠清军,那些不情愿背井离乡和家人分别的兵士,随时随地找时机溜回建昌,让狄三喜防不胜防。还有一些人觉得投靠清军也无所谓,见到战况不利当然就投诚过去了。

  

      其次,由于刚刚发生的被邓名突袭事情,狄三喜在军中的威信降低到史无前例的低程度,在建昌被当作无能之辈议论了这么久,兵士们看到狄三喜当统帅自然缺乏决计,对他的指挥心存警觉。

  

      最后,本来建昌就缺乏攻击东川府的才能,狄三喜分开补给基地离开条件艰辛的东川,战兵、辅兵觉得成功遥不可期,对狄三喜贸然出征的决议更是满腹怨言。

  

      如今狄三喜曾经势成骑虎,要是他发动了这场远征结果除了徒耗粮草一无所得,军队一仗没打就跑掉了一半,他也就彻底无法翻身了。虽然明知攻下清军这个据点的希望渺茫,但狄三喜也只能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指望着能出现什么转机。

  

      支持狄三喜坚持下去的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他抓到了几个清军壮丁,据他们说仿佛真有一小队明军在这个据点背后搞破坏。狄三喜猜测能够就是邓名一行。哪怕狄三喜打不下清军的据点,但只需在这里坚持下去等到邓名回来,凭着本人的防御姿态也能博得一些同情分——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呢。

  

      狄三喜以为邓名破坏了几个据点后很快就会回师,但左等、右等就是不回来,这时期曾经有二十多个战兵投诚清军去了,敌军的实力曾经超过狄三喜一倍,这让营地里剩下的一百七十多名战士和大批辅兵都惶惶不安,狄三喜也末尾疑心本人是不是还能对峙下去。

  

      其实这是拂晓前的黑暗,在狄三喜自感走投无路的时分,对面清军营地的军官也是叫苦不及。

  

      这个据点虽然建成了整个东川府最大的仓库,但其中的储备却很有限。昆明拨给东川府的物资本来就不多,若是其它重要的战区有急用还会遭到挪用,因此这个据点的储粮也就够吃上十几天不到二十天的样子。以前从前方不断地搬运物资补充过去,每天运过去的粮食数量总是略多于消耗数量。

  

      但是如今前方的据点都被摧毁,延续好多天没有粮食运来,清军坐吃山空。原有的战兵和辅兵,加上从建昌逃回来的战兵、辅兵,以及从前方据点投靠过去的清兵,积存眼看就要一干二净了。投诚过去几个明军固然不错,可是他们每天也要吃饭。

  

      之前清军常常在周围挖野菜、打猎以减缓物资的消耗速度,指望前方的补给线尽快打通,但如今狄三喜来了,就在眼前扎下营寨,清军搜集物资也变得很风险。清军军官的心事和狄三喜差不多——狄三喜希望邓名赶快回来和他一同前往建昌,清军军官异样盼望邓名赶快走人,好让补给线可以早日恢复畅通。

  

      除了物资成绩外,据点里清军军官的费事事也不比狄三喜少多少,他本来是一个千总,带着一百来个兵士,可如今这个营地里有三百多兵士,大部分都不是他的手下,这些人乱糟糟的各有派系、团伙,给清军军官形成了不小的费事。而且这个清军军官也有本人的小算盘,他让本人的嫡系部下吃得比较好,而风险、劳累的工作都交给新来的人去做,无论是侦查敌情还是进山打猎,原据点守军都呆在安全的地方,绝不参与冒险。

  

      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很快就惹起新来的二百多清军的极大不满,不过这些清军较大的军官被邓名杀掉了,只剩下几个小把总,没有才能和据点的千总竞争,不然说不定清军营地里本人就要闹内讧了。

  

      面对狄三喜的要挟,手握粮食发放大权的清军军官以前不断能维持根本的军纪,没有让狄三喜趁乱夺取营地,甚至还逼迫一些早先投来的清兵对狄三喜的营地发起试探性防御。

  

      但随着据点的粮食储备接近干涸,清军军官的威信迅速跌落,当看到本人碗里那没有几颗米的稀粥时,大批后来的清军对照旧能吃上干饭的军官嫡系的不满达到了顶点,再也没有人肯服从命令去骚扰狄三喜了。随后,末尾出现了清军向明军营地逃亡、投诚的状况。

  

      在两军兵士相互投诚的第一天,狄三喜兵力还在持续负增长势头,但听投诚过去的清兵诉说对面营地曾经军粮告罄,狄军的投诚行为就嘎但是止。第二天狄三喜趁机展开攻心术,得到既往不咎的保证后,投诚过去的几十个明军当晚又个人投诚了回来,同时还带回来一大批饿得发慌的清军兵士、辅兵。

  

      眼见军队瓦解在即,清军军官顾不得风险,再次发动全体辅兵出营打猎、搜集野果,这次他把嫡系部队也拉出来保护食物搜集队。见状狄三喜不甘逞强,立刻出动军队骚扰,还把本人的辅兵也撒出去漫山遍野的找东西吃——狄三喜带的食物大概够一千五百人一个月所需,不过他未雨绸缪,趁着情势有利多搜集一点是一点。

  

      明清两军当天就迸发了三次冲突,转天又停止了两次交兵。目前明清两军的士气都是在分崩离析的边缘线上下坎坷,所以虽然两军五次交手,但伤亡都是个位数:明军一死五伤,清军两死四伤,平均每场战役单方都会付出大约一个人的伤亡。

  

      无论是狄三喜还是清军据点指挥官,对这样的战果也都还算称心。他们发动作战的目的差不多,都想着要振奋气势,恫吓一下敌人,显示出己方不可轻侮的军理想力;目前两方指挥官的次要精神都放在如何波动本方军心这个成绩上。经过五场战役,单方指挥官都感觉达到了目的,向敌人展现了本军的弱小和旺盛的求战肉体,单方也都很有默契地见好就收,没有谁会尝试去攻打对方的营地或是停止一场决议生死的主力会战。

  

      由于越来越多的清军投诚过去,狄三喜在取得了优势的同时也添加了烦恼,那就是他的军粮消耗速度大大添加了。投诚过去的除了近百清军战兵,还有五百多清军辅兵,他们前些天忍饥挨饿,到了明军营地里就大快朵颐,一个个的饭量把狄三喜看得心有余悸;而清军据点却相反,由于大批手下潜逃,后勤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再加上捕猎所得,清军兵士的伙食改善了不少,摇摇欲坠的军心一下子波动上去。

  

      狄三喜盘算了一下,若是不加控制的话,他带来的军粮也会迅速耗尽。到达东川战场后,他曾经派人去建昌,向冯双礼宣布了本人与清兵死战的决计。这两天战局恶化,他还派回去一个报捷使者,自称两日来五战皆胜,消灭这支人数高达己方两倍的鞑子指日可待——狄三喜没有说谎,这支清军在人数最多的时分,的确曾经是狄三喜军的两倍。

  

      为了增加消耗,狄三喜就把投诚的辅兵编组成队,每队派一两个明军看守,带着他们前往建昌,交给冯双礼处置。临行前每个人发给三天口粮,假设他们想跑就跑吧,总比呆在大营里吃光狄三喜有限的粮食为好。

  

      把第一队清军辅兵送往建昌献俘的第二天,就有一队建昌使者离开狄三喜的营地。原来,狄三喜最末尾派往建昌的使者抵达后,冯双礼见了使者,得知狄三喜正在东川奋战,立刻觉得心里无愧。正是由于本人当初没有自动担待,才把这个心腹逼到明天这番田地,因此冯双礼派了五十名兵士做援军,还有更多的辅兵和粮车。

  

      狄三喜对援兵并不是很感兴味,这五十名兵士都和他不熟,指挥起来也不趁手,甚至还不如那些刚投诚的清兵好指挥。不过总算有牢靠的守卫来押送俘虏了,狄三喜马上让这五十人打道回府,同时捎走其他的一切清军辅兵。至于明军的辅兵嘛,在粮食紧缺的状况下狄三喜觉得也是弊大于利,因此一并送还建昌。

  

      对狄三喜来说,冯双礼最及时的增援莫过于那几辆粮车。精心预备一番后,狄三喜就敲锣打鼓地在清军营地前把粮车上的粮食都卸上去,然后让清军降兵扛着这些粮食在清军营地前游行示威一阵,最后排成划一的阵列,浩浩荡荡地搬进本人的营门。

  

      狄三喜这次的攻心战极为成功,当夜一切清军营地中的非嫡系部队都跑过去向明军投诚,甚至连清军守将的嫡系部队都潜逃了五十人。见到成功在望,狄三喜很是开心,好好招待了这些降兵一顿,让他们在本人的营地外另设一营驻扎。

  

      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那五十名清军嫡系又一个不落地逃回去了。原来清军千总见狄三喜应用粮食展开攻心战,决议将计就计,让本人一半手下今夜去明军营地那边吃饭。由于这些日子单方的兵士投来叛去乃是往常事,狄三喜麻木大意没有提防,不但被这些人敞开肚皮吃了个饱,临走还都随手捎走些食物。

  

      发现中计后,狄三喜暴跳如雷,宣布从此不承受对面清军的个别投诚,他们要想吃饭就要一同过去,同时交出营地。

  

      发火之后,狄三喜又捶胸顿足地哀叹:我本是庆阳王忠实的心腹,素常总以当世良将自诩,没想到居然被人扣上了叛徒、蠢货的帽子,如今更在一处穷山僻壤,和一个无名的清军千总牵扯不清。

  

      如今狄三喜真有一种“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感觉。

  

      ……

  

      昆明。

  

      邓名跟着吴三桂的亲卫不断离开了城前,虽然一末尾他想在途中偷袭吴三桂的卫士,但大道上总有清军的军队,一支敌军刚与本人擦身而过,还没走远就会遇到另外一支,真实没有充足的工夫供他动手。住宿时吴三桂的卫士挑的也都是规模很大、警戒威严的“高档”驿站,在这种相似小堡垒的地方邓名异样找不到时机。

  

      等到昆明城附近的时分,巡查的清军更是多得数也数不清,原来是经略洪承畴完毕了对贵州、云南各军的视察,于明天回到了昆明,所以清军大举出动严密警戒,邓名更是没有任何时机发难。

  

      昆明城外密密层层都是军队的营盘,其中有五万多清军是洪承畴、吴三桂带来的,还有三万多是最近向清廷投诚的前明军,吴三桂最近把这些降军召集到昆明附近,接见他们的将领加以笼络,还给他们粮秣补给,预备让他们过几天出发,作为清军的前锋去攻打李定国、白文选等还在坚持抵抗的明将。到时分统帅他们的就会是赵良栋,他会带着本部兵马监视这些降军,这几天来赵良栋也对这些降将恩威并施,要他们全力与晋王交兵来表明和故主一刀两段的诚意。

  

      走到昆明城门前,吴三桂的卫士出示了那块邓名觊觎很久的腰牌给守兵,同时引见了一下邓名等人的身份——都是保宁兵。

  

      “请解剑。”城门口的卫兵先放吴三桂的卫兵过去,然后客客气气地对邓名等人说道。

  

      邓名有些不测地看着带路的吴三桂亲卫,抗议道:“为何如此对待我们?”

  

      “这是大帅的命令,”吴三桂的卫士一脸的傲然,替城门口解释道:“除了大帅亲领,外军入城都要解剑。”

  

      胳膊拧不过大腿,邓名既然无法掉头离去,只好不甘心肠把武器摘下,他的卫士见状也都只好把手中的兵器交出来。城门口的卫兵把邓名等人的武器收在一同,然后交给他一个号牌:“出城时把这个号牌交还,领回你们的兵器。”

  

      进入昆明前,邓名以为城里会很繁荣,由于赵天霸和他叙说过一些昆明的风光,但是进城之后邓名却看到城内万马齐喑,街上没有行人,明明到了午饭工夫却看不到炊烟。

  

      试探着问了一下吴三桂的卫士,邓名才知道吴三桂占领昆明后把城内的壮丁都抓起来当作了夫子,而他们的家人则被驱逐到城外,由军队监视生活,还要挟那些壮丁说:若是他们敢逃跑就要拿他们家人是问。李定国在昆明多年,吴三桂对城内的百姓不放心,怕其中还有西营潜伏的细作;而且把城里人都赶出去后,吴三桂还能够占有城内百姓的粮食。

  

      此番防御云南的清军众多,吴三桂怕其他军队洗劫昆明——毕竟这未来会是他的寓居地,所以如今城中只要一万吴三桂和洪承畴的嫡系部队驻扎,其他清军一概驻扎城外。若是有事入城就要解除武装,这也是出于安全思索,既防止有西营细作混入,也以免其他各路军队的人进了昆明城中打架肇事。

(https://www.mangg.com/id8837/508809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