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伐清 > 第四十八节 打赌

?    “这里距离昆明没多远了。”邓名看着地上的石碑界牌,十八名骑士如今曾经在云南境内,能感到昆明以北的氛围相当紧张。

  

      遥望东川府烽火连天,但是清军中却没有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整个东川府只要一条有驿站、哨所的通道,这条道路被切断后想打探音讯都做不到,这件事甚至惊扰了昆明城中的吴三桂。东川府发生的战况很奇异,按理说随着工夫的推移应该有越来越多的军情送过去,假设战况不太复杂,清军的将佐就可以判别到底明军出动了多大规模的兵力发起防御,他们想达成的目的大概是什么,有无必要派出增援。

  

      但这次简直没有任何新的情报,只是不断有烽火台被点燃。从始至终就是最末尾的一份报告:东川守将去建昌承受投诚,然后遇到明军的袭击,正在设法包围撤回,他们还遇到了一支保宁来的清军——就是邓名写的那份假音讯。

  

      由于状况太异乎寻常,云南北部的清军将领看不明白怎样回事,就把这个状况报给了昆明。吴三桂看过之后也感到新奇,这种状况使他想起本人年轻时在辽东,后金兵袭击辽西走廊时与此有点相似:当年后金的追兵、也就是他们的前锋骑兵跑得比明军的溃兵还要快,所以在一段工夫内,前方只知道前方的烽火台一个接着一个地点燃,但对前线发生的事情却一无所知,和明天一样看不到新的军情报告,连谣言都没有。但是当前金骑兵之飞快的速度,也不能这样长工夫的阻断音讯。

  

      可是吴三桂很快就否定了本人的这个念头,他很清楚建昌的冯双礼并没有一支弱小的骑兵。辽西走廊上的据点和道路一定比如今的东川要多很多,可以使前线的军情很快地传播到前方,当地分散着一些村庄,也给后金先锋的迅速推进提供了便利,使得他们不必太担心补给成绩;而东川境内曾经没有百姓,田地完全荒芜,清军这段工夫里虽然修了一些仓库,但运去的粮草、物资还很少,也就是刚够维持食用,对方的大队会由于无法就地取得补给而迅速将攻势停顿上去。若是说建昌的明军完全依托从建昌补给,那他们一口吻从东川杀过去的话,需求多少民夫往复搬运物资?就算只支撑一千人杀来云南,也得出动数以万计的民夫吧?而一千人真到了云南又无能什么?

  

      吴三桂产生了猎奇心,又过了几天还没有看到新的情报,吴三桂的兴味就变得更浓重了——从军几十年,从北方打到云南,大部分军事场面他都能透过重重迷雾一眼看穿,因此东川虚无缥缈的状况就显得像是一碟诱人的小菜。

  

      三天前,东川只要烽火没有战报的报告书送到吴三桂面前时,他正在召集众将闭会,商榷如何持续紧缩李定国的活动空间,征伐、诱降云南的明军部队。很被吴三桂看重的赵良栋正好也在帐内。军事会议完毕后,吴三桂让赵良栋留下,把这碟别有风味的小菜拿出来与他分享。

  

      “官兵损失不小啊。”赵良栋如今是罗镇总兵,对东川的状况一无所知,不过看完吴三桂的报告后,他也明白短工夫内云南的清军无法防御建昌。

  

      吴三桂点点头。供应东川的人力、物力是他好不容易节省出来的,如今吴三桂曾经打算暂时放弃持续运营东川的念头,等到把李定国赶得更远一些、把云南的明军消灭得更多一些,那时再把目光转向北方,吴三桂作为二十万大军的统帅,东川投入的一千部队并不是他关注的焦点。不过他给赵良栋看这些报告,也没有讯问对方对东川善后成绩的意见,吴三桂腹内曾经有了定计,不用别人给他出主意,他要讯问的是赵良栋对这种新奇状况的看法。

  

      正如吴三桂所料,一末尾赵良栋不明白吴三桂为什么会给他看这些东西。如今赵良栋肩负着昆明东北方向的重担,他是剿杀、追击李定国的清军的前敌总指挥,东川的事情和赵良栋毫有关系,而且无论成败,相比追击永历朝廷、李定国的军事举动,东川只是芝麻蒜皮一样的大事而已。

  

      但渐渐的,赵良栋脸上显露思索之色,把吴三桂给他的几份报告又翻看了一遍,捻了捻下巴上的胡须,显露一个带着些许困惑之色的苦笑:“有意思,的确有意思。”

  

      “将军怎样看?”吴三桂看到赵良栋脸上的表情,猜到他的想法。对东川战况的发展,吴三桂之前也阅历过由不屑一顾到猎奇、再到兴味浓重的进程,在云南的众将中,吴三桂最欣赏的就是这个赵良栋,于是两个人就末尾做起这道智力题来。

  

      赵良栋一连给出了好几个想法,吴三桂听了哈哈大笑,每个想法他最末尾都曾有过,不过很快都被他丢弃了。赵良栋假设渐渐思索,最后大概也会放弃,不过如今吴三桂可没给他工夫,立刻把他没细心琢磨的想象驳了个体无完肤。

  

      随着一个又一个的想法被驳倒,赵良栋感到这道智力游戏比他估量的有难度,他不再急于答复而是仔细地思索着,时期他瞥了吴三桂一眼,心里想道:“难道他曾经看明白是怎样回事了吗?”不过赵良栋很快就否定了这个猜测,由于他看到吴三桂望着本人的目光中有一丝等待。

  

      赵良栋重新启齿时,语气变得不那么一定:“大帅请看,会不会有一队建昌骑兵,人数并不多,大概只要五十个人,建昌为这支骑兵提供了一百五十匹马,保证他们可以携带足够多的辎重,同时还能快速防御……”

  

      听到这里,吴三桂眼中流显露欣赏之色,但也有一点绝望,欣赏的是由于赵良栋曾经追上了本人的思绪,他这个想法曾经和吴三桂最新的揣测相反;绝望的则是赵良栋仍没有超过本人,这个揣测刚刚被吴三桂本人推翻。

  

      “这队建昌兵能非常迅速地推进,沿途不断攻击只要十几个守兵的哨所,而且这队建昌兵都是军中的精锐,可以快速地攻破每一处哨所,如此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建昌兵可以无视补给辎重迅速地向南推进,也不断没有新的报告传回来。”赵良栋描画着他猜测的战场场面。他觉得五十个人是个比较适宜的数字,由于人数太少就经不起消耗,明军也就无法推进到这么远的距离。可是假设人再多的话,高速机动所需的马匹和粮食似乎都成成绩。再说冯双礼他能抽出一百个精锐骑手和几百匹战马吗?赵良栋绝不信冯双礼能有这个实力,五十人都是往高里说了。

  

      赵良栋说到这里停顿了上去,他并没有从吴三桂脸上看到赞同的意思,而且他也隐约感到本人的揣测似乎有一个很大的破绽,是什么呢?

  

      不等吴三桂提示,赵良栋就察觉到本人的破绽在哪里,那就是建昌发动此战的目的是什么?

  

      “建昌的冯双礼,”吴三桂渐渐地启齿了,一下就切中关键:“他是想打回云南来么?”

  

      当然不能够。先不说冯双礼的实力,就算他头脑不清决议反攻云南,也不会走东川府这条路。赵良栋很清楚目前发生在东川的战事只能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干扰清兵的树立,抢在清军应用这条通道前先截断它,是一场预防性的防御。

  

      既然如此,那建昌兵攻击**最剧烈的目的,应该是东川府最北端、也就是最临近他们的清军据点,越往南的据点他们的攻击**就会变得越低,由于防御这些据点消耗的成本会急剧增高;而反过去说,吴三桂修复最北端的据点成本比较高,但修复接近云南边境的北方据点所需成本则比较低。在正常状况下,冯双礼的攻击会在攻破最接近建昌的一两个据点后迅速中止。

  

      为什么冯双礼会对接近云南的据点也这么感兴味,而且投入如此庞大的资源?

  

      任何一支可以执行这种无前方、长途奔袭的分队都称得上是军中骄子,吴三桂和赵良栋很疑心冯双礼是不是真能拥有一支这样精锐的小分队。不过就算冯双礼的确拥有这样一支五十人规模的精锐部队,他为什么要停止这场举动?这样一支精兵可以在战场上起到决议性的作用,别说是冯双礼,就算赵良栋拥有这样一队精兵,也会像爱护本人的眼睛一样,随便舍不得动用。

  

      若是冯双礼真有这样一支精锐,假设他如今有反攻云南的打算,而且还非走东川这条路不可,这样的投入说不定还有那么一点点能够。但如今冯双礼并没有太多的力气,无法解释他为什么把这种保命的底子部队投入一场收益很小、风险很大的突击作战。围攻哨所不能够没有伤亡吧,在没有前方的状况下,伤了三、四个人总会有一个毙命吧,用本人的精锐部队去换敌方哨所守卫的命?或许说用本人锐士的命去换没有什么要挟和价值的哨所?

  

      “假设将军处在冯双礼的地位上,会怎样办?”如今吴三桂曾经把建昌送金印要求投诚的举动看成了诱敌的招数,是为了尽能够地分散东川的守军实力以便发起偷袭。

  

      对于这个成绩赵良栋根本不用思索,各种对策都是现成的。冯双礼为了分散东川的清军兵力,连永历天子赐给他的郡王金印都能拿来做钓饵——这种耸人听闻的行为只能阐明冯双礼的实力曾经微乎其微了。赵良栋估量,冯双礼别说提供一百五十匹马给五十名胆小鬼,就是有没有五十名敢战能战的骑兵都很可疑。

  

      若是赵良栋处在这样的地位上,他会先设鸿门宴袭杀东川的守将,然后出兵突袭最接近四川行都司的据点。攻下一两个据点后,就派一些兵士押送着刚刚投诚的清兵往南攻打,本人则带领主力前往建昌。攻下头几个据点后,曾经能大大推延清军的防御,至于前面的当然要让降兵去打,若是能打上去最好,打不上去那死的也是敌方投诚的兵士。若是打上去就持续防御,直到完全耗尽防御才能为止,就算有人由于过于深化而饿死、病死在荒郊野外,冯双礼也不至于心疼。

  

      被逼着掉头攻打友军,新投诚的兵士一定士气低落,举动迟缓,而且会大量地逃亡,明军推进的速度会非常慢而且很快停上去。那样就应该有非常详细的报告传回昆明来:损失了多少个据点,损失了多少兵力,明军出动了多少人,经过多少天的战役后自行退回建昌去,等等。

  

      冯双礼最不可取的作战方式就是抽出军中最精锐的兵士,为他们装备上一切的马匹和最好的盔甲,由忠心耿耿的家丁和亲卫带领着向远方发起决死突击:你们不用想着回来了,能打多远就打多远,能烧多少哨所就烧多少哨所好了。

  

      虽然这种想象可以很好地解释目前的战况,但它违犯了一切将领需求思索的准绳,也违犯了将领保存实力的天分,所以不能够是理想。

  

      “有意思吧。”吴三桂浅笑着问道,他也看到了其中的矛盾。

  

      “末将愚钝。”赵良栋找不到处理成绩的办法,很不情愿地认输了:“还请大帅赐教。”

  

      “我也不知道。”吴三桂倒是很干脆,直抒己见地承认:“本来我还指望将军为我解惑呢。”

  

      和吴三桂一样,越是想不通的军事情势对赵良栋的吸引力越大,他当即表示:“末将早晨回去再想想,若有所得再来和大帅讨论。”

  

      “好,”吴三桂笑道:“若是将军能比我先想明白,我便输给将军一场东道。”

  

      “一言为定。”赵良栋和吴三桂定下了赌约,两个人可以各自提出假定,然后等真相大白再验证对错。为了公平起见,吴三桂也会把最新的音讯及时通报给赵良栋。

  

      为此吴三桂还专门吩咐了一声,让一个亲兵去昆明北面和东川府接壤的地方等着,若是有第一手的东川材料立刻送回来。这道智力题比最后想像的要难,他们两个人都需求更多的情报来完善本人的猜想。

  

      对吴三桂和赵良栋的关心,邓名自然是毫不知晓,确认曾经进入云南境内当前,他们就打算掉头回去。这里的清军岗哨越来越密集,曾经延续两天没有找到破坏的时机,看起来再向南敌人的密度只会越来越高,再持续走下去显然没有了意义。

  

      “我们先去吃吴三桂一顿。”邓名对卫士们说道。他曾经把东川守将的令箭和大印都扔了,只剩下一块保宁千总的腰牌,打算应用这个去云南的清军驿站骗一顿好吃好喝,然后就掉头前往东川。

  

      部下们对这个建议也都双手赞成,一旦末尾往东川前往,那大家能吃到的就只要本人埋在地里的粮食了,在云南的驿站则能吃到蔬菜。邓名打算还要装成川陕总督的使者,凭这个身份也许能得到肉类供应。

  

      “我们特地再给吴三桂报个音讯。”邓名打算临走前做最后一次破坏。

  

      他曾经想好怎样解释本人的身份,就说保宁也接到了狄三喜要求投诚的书信,本人是从保宁去建昌受降的使者,没想到遇上明军突然发难,北上无路,只好沿着大道逃到东川,如今打算取道贵州前往重庆。保宁使者在分开驿馆之前留下一个半真半假的报告,内容是模糊的建昌事情的见闻。报告中说狄三喜的确取代了冯双礼主政,又说狄三喜是主战派掌管了伏击,一末尾邓名觉得吴三桂能够会置信,要等些日子他才能和李国英核实状况,发现根本没有这个使者,又会对这份报告起疑,就让吴三桂头疼去吧。

  

      一切都很顺利,找到了一个清军的驿站。经过这一段工夫的锻炼后,邓名和他的卫士们肉体上的承受才能非比寻常,虽然驿站内外都是清兵,但是周拓荒他们还是睡得鼾声震天响——这是他们多日以来第一次无时机睡在屋檐下,而且还有床铺和被褥。分开了这里,又要很长一段工夫露宿野外。

  

      第二天早上吃过早点后,邓名享用着驿站提供的茶水,虽然不是什么好茶,但也是好多天不曾有过的朴素品。

  

      吃饱喝足后,邓名一行预备告辞分开,动身之前还装模作样地讯问了一番去贵州沿途的驿站分布,他不知道云南清军能不能及时发现被骗,烟雾总是尽能够地多释放一些。

  

      正在这时,突然从门外冲出去一群衣甲鲜明的清兵,为首者一进门就大声问道:“这里是不是有一位保宁千总?”

  

      问话人正是吴三桂派来打探音讯的亲兵,他刚刚从地方官口中得知,有一些东川事情的目击者在驿站过夜,立刻就带人赶来,想把这些人带去昆明。

  

      不等邓名说话,驿站的站长曾经指着邓名告诉那个吴三桂的亲卫:“就是这位千总!”

(https://www.mangg.com/id8837/508809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