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曹丕传 > 第二十八章 令香

?荀彧给我述说了一段往事。

  荀攸此人,别看如今处事周密,为人低调,但是每一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他也概莫能外。

  作为一个文士,荀攸在年轻的时候却有着一颗雄烈丈夫之心。他二十七岁应何进之征召,入朝为官,任黄门侍郎,给事宫门之内,为皇帝近侍,负责传达天子诏书。这是一个标准的文官,他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五年。这五年之中他亲眼目睹了黄巾之乱、十常侍之乱、董卓暴乱、诸侯讨董、迁都长安等一系列事件。可以说他任黄门侍郎的这五年,就是大汉天下急速滑落深渊的五年。

  当时朝廷的重臣们大多蝇营狗苟,选择和董卓虚与委蛇。位卑职低的荀攸却谋划干一件大事,他联合议郎郑泰、何顒、侍中种辑、校尉伍琼等人,准备发动一场政变,刺杀董卓,而后以朝廷的名义号令天下,行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举。

  结果很明显,他没有成功,事情尚未发动便被人发觉,上报董卓知晓。董卓将荀攸和何顒抓捕下狱。在狱中,何顒忍受不住恐惧,选择了自杀。而荀攸却一无所惧,言行自若,饮食如常。

  他自己不害怕,却把他的家人吓得不轻。董卓和他的西凉军在士民心中是什么形象?就是吃人的恶鬼、野兽。荀攸阴谋刺杀他被抓会落得什么下场?想来最起码会被处以大辟之刑,腰斩弃市,夷灭三族。这只是最好的下场,要知道董卓曾经把几百个反叛者押到宴会上,断手断脚,割舌剜眼,集体当众虐杀,目的仅仅是用以取乐。

  荀攸的原配发妻忧惧之下暴毙身亡,是年八岁的荀缉因无人照拂,再加上丧母之痛和忧心父亲,患上了一场重病,差点也死掉。

  荀攸最后当然没有被董卓残害,因为很快王允就和吕布合谋发动政变将董卓除掉,他被赦免出狱。荀攸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出狱回家之后面临的是这个惨状,发妻亡故,唯一的儿子也奄奄一息。巨大的伤痛打击下,他顿时心灰意冷,什么豪情壮志都被抛之脑后。他辞去了官职,带着荀缉回归故里,一心一意的为儿子寻医治病,连朝廷升迁他为任城国相他都拒绝上任。

  但是,荀缉得的不是一般的病,而是惊吓和伤心过度引发的重疾,哪怕病症好了,他的身体依然羸弱不堪。这时的荀攸只想找一个安稳的地方好好的为儿子调理身体,不想再参与天下大事。他的故乡颍川并不太平,而且荀氏一族已经在荀彧的带领下举族迁往河北。天下州郡,唯有蜀地最为平静,虽然偏僻,远离中原,但是足够安稳,也远离了是非,于是他向朝廷请求就任蜀郡太守。

  不想通往蜀地的道路实在是太过艰险,荀缉的身体根本受不了这般跋涉,不得已荀攸只能滞留荆州。直到建安元年,父亲迎天子到许昌之后,给荀攸写了一封措辞恳切的亲笔信,规劝他不要浪费了自己一身的才华,为平定乱世重新出山费心劳神。

  父亲的信唤起了荀攸深埋在心底里的志向,加上经过数年的修养,荀缉的身体已经大为好转,于是经过一番思虑,他最终选择了重新出山,辅佐父亲,就任父亲的军师。

  荀彧摇着头叹道:“公达一直觉得自己亏欠了孟熙,十几年来也没有续弦,就是怕他在后母跟前受了委屈。孟熙原是个聪明绝顶的孩子,在荆州数年修养之时,与公达朝夕相处,尽得其一身所学,荆襄之地,名士众多,他又得遇明师,若论才学,当不在公达之下。

  “他才学既高,性情又颇似公达年少之时,一心想展布其胸中所学。但他那身子实在是太过羸弱,公达担心他劳费心神,不堪重负,恐怕损了他的寿数,就严禁他出仕。依公达所想,无非是让他为一在野名士而已,将来可以袭爵,做一闲散之官,安享富贵足矣。这件事便成了孟熙心中的块垒,他心中苦闷,自以为乃是一无用之人,也不与人交际,终日放荡狷狂。唉,此事已成了公达的心病!”

  听了荀彧的话,我心中不胜唏嘘。

  这件事情荀攸有错吗?怕是没有。在如今的这个时代,为人父者,能做到荀攸这般的可谓寥寥,他可谓是一个尽责的慈父。放到荀缉身上说,他的苦闷我也能够理解。学了一身本领,却无用武之地,再加上他的性情又像荀攸年轻之时,难免不苦闷。荀攸年轻时是什么样?那时的他甚至有做齐桓、晋文称霸天下之心,那应该是满腹豪情,神采飞扬才对。将这样一个人硬生生的给压制住,让他过闲散的日子,心中不憋出毛病才怪!

  有时世事就是这样两难,以荀攸的才能,也有难以解决的事情。

  “说起来孟熙倒是很羡慕兄长你。”荀恽插话说道。

  我一笑:“我有什么好羡慕的?”

  “兄长如此年龄便为羽林中郎将,岂不羡煞旁人?”

  “怎么,子倩也想出仕了吗?”我拿起案上的一个梨子,轻轻的咬上一口,轻笑道。

  荀恽摇摇手,说道:“我可比不上孟熙,更比不上兄长你,还要再历练几年才是。”

  只听荀彧轻咳一声,荀恽立刻说道:“兄长和父亲要谈正事,我便回避了,失礼莫怪。”

  我微笑着点点头。在荀彧颔首示意下,他起身小步急趋离开,那神情仿佛孔鲤过庭一样。

  说真的,荀恽这个人什么都好,我就是不大喜欢他做什么事情都一本正经的模样。和同样表现的十分方正的陈群不同,陈群严整之中透着一股让人亲近的感觉,而荀恽的一本正经的涵养之中却有着世家子弟特有的骄傲。

  也许这种骄傲是源自荀氏一门自荀子而始连绵十余代的望族底蕴。有着悠久的家族历史,儒门圣贤之后的身份,他的确有骄傲的资本。但是我心底对这种骄傲有着天生的抵触。

  其实荀彧也是个骄傲的人,和荀氏旁系支派荀攸不同,他是荀氏的大宗嫡系,身负四百余年的家望,所以不论他如何的表现出兼容并包的一面,都无法掩饰他的骄傲的一面,这一点从他的人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董卓入京,荀攸选择韬光养晦,暗地里图谋除掉****,而他选择道不同不相为谋,辞官回乡,带着全族人远远的避到河北。他要干什么?乱世要来了,他要选择一个配得上他的人共举大业。

  河北有同样出身名门的袁绍,他要就近观察这个人。在袁绍那里,他不是下属,而是宾客。袁绍让他失望了,他这才弃之而去,转投到父亲麾下。

  在父亲这里他的地位同样特殊,他不是父亲霸府的臣属,而是朝廷的尚书令。他参与父亲的军机,但又同时统领百官。他不随父亲出征,但是父亲的重大决策都要问他的意见。他如今的身份更像是父亲与朝廷之间的调和剂,维持着双方的关系。

  当然,要想把这个“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奇怪政体运行下去,父亲需要这么一个人的存在。而这个人是荀彧恰恰说明了他的不同。

  也许父亲和他都明白,他们之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臣关系,更像是政治上的同盟者。

  在父亲的地盘之中,和父亲做同盟者,这要是多骄傲的一个人才行啊!

  这就是荀彧与众不同的骄傲!

  而且他身上世家子弟的气质非常的浓厚,虽然如今他已经将近四十岁了,可是他的腰身依然挺拔,面皮白净,一张脸丰润俊美,脸上始终挂着亲和的笑容,身上发出常年熏香熏出来的淡淡的清香,是当世一等一的风雅美男子。我一直很奇怪,像他这样注重仪表之人,当年是怎么和邋遢的郭嘉处在一起,成为好友的呢?【注:荀彧是和潘安齐名的著名美男子,在古代“留香荀令”就是美男子的代名词。“留香”是说他爱熏香,久而久之体带香味,据说他在某处坐过之后,坐处能留香三日,比楚留香还厉害。】

  想着他和郭嘉一个衣冠楚楚、身体飘香,一个不修边幅、扪虱而谈,两个人坐在一起高谈阔论的情景,我就忍不住在肚皮里面大笑。

  但我却不敢再他面前失礼,只能强行忍住。

  荀彧不知道我在心里腹诽他,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容,带着有点轻责的语气说道:“公子前日追击张飞,大胜而归,着实令人震惊,却也有失谨慎了!”

  ;

(https://www.mangg.com/id46010/240228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