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5年7月4日周四
本周停课,复习考试。今午后,考完化学。
1985年7月9日周二阴雨
今日高考结束。与去年此刻相较,吾之处境大相径庭,但心境却略相同!
因考试故,近来很少记日记。这两日提笔,则无话可说。
1985年7月15日周一阴雨
《苦果》
感情是那样的容易被欺骗
仅仅是萍水相逢的一面
情感的丝线已被你牢牢纠缠
任凭我理智地操刀弄剪
却总是理不清、剪不断
生活中存在着欺骗
为何总把欺骗理解的
这样丑恶那般卑贱
谁又能知道
欺骗之下
又有一人攀上理想的峰巅
1985年7月21日周日
昨晚9:25回济南。
自上周四下午考完组胚到昨日上午,这期间没有因为考试结束而清心,反而较之更加费神伤感!开班委会数次,每每令我压抑再三,欲言又止。
人之间相处,并不单单因为年幼无知或性格单纯等等,这样一些在自我被伤害后用来怜惜对方时最容易考虑到的人性善的一面,而其中确实存有忌恨、中伤、陷害、仇视等人之劣根性。吾之对待方法一直在于“忍”“让”,此种行为以往可谓多矣!但这种表面的忍让,却不能安抚内心的“苦”“怒”!何时是尽头啊?
此刻想,国内一般民众生活、工作和学习场所惯常固定不迁移的现实,很是造成人群中相互之间许多不愉快和摩擦情节的根由。凡事物有其利必有其弊,“利”“弊”的权衡与取舍,并非依附某一人的愿望来决定,一旦条件变化,或许自有转轨吧。
1985年7月27日周六晴
回家一个星期了,看书、干零碎活,甚无规律。心绪不定如往昔,少有畅乐。然又感头脑比以往清醒了许多,尚知自我索求……
阅娄适夷《话雨录》、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和《三侠五义》(上、下),得社会纷杂之知识。读书之目的在于观人思行。大学一年,初触医学问题,常令吾沉思疾患无常、人生短暂。虽知自我孤悲面貌,非为青年佳举,但观周围(同学、朋友)之生活样式,却亦非心安理得之所在也。
常言:“人不风流,枉少年!”然人之精力旺盛时期,不能求得一生安心立命的思想知识,中老之苦可谓难忍……
1985年7月31日周三晴
阅《屠格涅夫中篇小说选》中文章若干。其中有两篇,让我感觉是同一个事件,作者只是从不同角度和立场上加以记述、议论与描写。作者此番写作态度,让人觉得其故事应是他的真实经历,其中更多的东西,应该引起心理学家关注。
1985年8月2日周五晴
续读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和郁达夫小说集,晚观电视《两个不健全的人》。
冯友兰先生的书和电视节目均涉及文化革命之时势,勾起设身处地之想象。如同往日所感慨,确乎应让而今的人人知文化革命的事、究其理、深悟其教训,用这一民族灾难,丰民众之思想见识,助民族之梦醒振兴。
1985年8月13日周二
晨,阅完《三松堂自序》。此书读来,愈读愈觉收益匪浅,尤其后半部相关哲学和教育的阐述,很有现实意义。
《雾茫茫》
青年
精神世界里常来的客人
是多疑、怯懦、惆怅的
其中更充满对爱情、享乐、舒适生活的渴求
现实却常把他们倾心吐出的斑斓泡沫戳破
青年
总不愿从现实中寻找经验
愿歌颂新鞋走老路、盲目蛮干
还要美其名曰:浪漫
青年
真正的浪漫是有知有识的开拓
浪漫的青年竖起樯桅奔向海洋的苍茫
开创通向理想彼岸的新田园
盲目的青年
就是世故的老人
只是驾起小舟驶向避风安憩的港湾
1985年8月16日周五
立秋后,日渐清凉,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其景象虽有一种淡泊、静穆的美在,然而于这空旷明朗之中,却阴郁着一份冷漠、空寂、茫然无所适从的凄楚,倒更容易引出伤感的情愫,但此时此刻确为济南最美好的季节。
《丁易杂文》、楼适夷《话雨录》和鲁迅《而已集》,加上暑期生活的所遇、所思、所感和所得,自知平素思索、纠缠不清的多为生活行经中的枝蔓细节,而忧愁、抑郁自觉源于童心的纯洁无瑕、求全责备,亦更多是叹息人之虚荣、故作、伪善、帮闲的姿态……此虽为青年意气,可谓浩然正气,但这样对于某一个人而言,唯如此,无异于空谈、空叹!
认识世界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最佳途径在于能有认识世界作基础。虽说人的思维与作为,不能完全如同人自我的想象和认为一样和谐、立竿见影,但是用经验和知识武装起来的头脑,最有希望实现人类共有的理想,最有希望解决一两件人类共同意愿解决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要达到某种目的,首先要明确此目的所在;另外,要清醒认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的基本条件和要求,进而去了解、掌握、达到这些条件和要求,才有实现其目的的可能。因此,无论想成就什么,都需要与之相关的知识、技巧或言“才能”。要获得“才能”,只有从实践与文字中汲取。这就需要起码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若进一步讲,必须清楚人脑如何储存知识信息,如何能够去顺应需要地释放信息(一般所谓的重复记忆、系统学习、温故知新等概念合于此说)。这样才能高效率。
就大学期间的专业知识学习而言,与每一门功课,除应熟知大纲的要求外,学习中要得出“自我所求”之在。日常生活间,要善于勤于动笔,单凭思之、虑之不足以解决实际问题。
1985年8月17日周六午后大雨
已有几年,每日中必看些书籍。虽时常是无意识,缘于习惯,但却渐入脾性。由于每日读得书不甚系统,也不细致。所以,多年来读书杂多,但自我感觉头脑中依然空洞无物,思之未免伤感!
1985年8月18日周日
近两日,旧日同窗宴会,忙忙碌碌,晚归来,心事重重,总觉心底有言欲吐。
青年心境处于蓬勃奋进和欲求自立的矛盾中,一方面有改观现实的冲动,另一方面又有谋求“自立”的急切。多数人在心底只求“如何混得更好些”,而不是以自身为“个体”在改造现实中达到一理想境地。
反复静思默想,得一认识“平时读书时,思想很活跃,感慨万分。此时,若想写出自己的兴奋臆想,提笔却茫茫然!”由此可看出,这种状态,就是尚没有达到意念、思想和语言表达的统一。为何如此哪?主要是对问题认识的不明确、不具体、不深刻,再加上本身心理上自我怀疑、萎缩、畏惧。
1985年8月20日周二
《美学》第二卷粗略看完了,据自己的理解,有所侧重地摘抄了部分段落。
第二卷内容旨在讲述艺术发展的历程,即象征艺术、古典艺术、浪漫艺术,并对每一阶段都作了审美的分析。我主要阅读了其总述及其每一阶段前的概述和各章节中意义较明确、寓意较明朗的部分。凭直觉言,在《美学》中,黑格尔对自然、社会,尤其是与人相关的普泛问题,都加以挑明,并进行了十分透彻的论述。这一切对于活着并想了解世界的人,是十分有益的。《美学》虽是一部关于艺术问题的专著,但也告诉人们许多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想到、意识到的问题之真谛。
朱光潜先生这部《美学》译著,有永存的意义。
1985年8月22日周四雨
晨,与父亲游金牛公园。
夜,由同学家归来,沉思假期与同学交往中,各自不同处境下的言语和感受。
想写点什么,却无从下笔!复阅往昔日记,抄语句自警:
“无知的人不知道无知的痛苦,惟略有知识的人在学习中逐步看到自己的无知,才会有真正的伤感。”
“浩瀚的宇宙可以凭借头脑去漫游,而这知识的海洋,却不能恣意横行。”
阅过去日记,每篇虽难说寓意深刻,但当时思虑的问题,有些今天依然缠绕心头,而其中自警的话,正是今天“心病”之所在。
我之不理想的现状,问题在于没能关心外界环境的现实,一味内向纠缠与自己头脑中“过去、现在、未来”的想法和认识。诚然,理想这东西是源于头脑的,但理想若不成为空想,必须要呈现在现实之中。这就需要有客观的行为、举动。
学习知识技能,无论其是否与“专业”“爱好”对口一致,本质上都与你的理想事业有内在联系,而不会是水火不相容。因此,在学习时,视其为一“小理想”,专注于这种学习,达到这种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必定有益而无害。
知识是分门别类的,相对地讲,每一知识都学得极精完善,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此,在学生生活中,于各种知识的学习上,目的不应单纯是“考取多少分”“掌握内容多少”“理解的程度高低”,真正关键的目标在于能够对其知识有个系统的了解,头脑对其形成“整体”的形象,而在纷繁知识的学习中,贵在总结得(心得)一种学习方法,获得一种“上进”(其寓意可十分广泛)的欲念。就是说,一般而言,初、高中乃至大学的教育目的,不应是使学生仅完成应时的考试,而是让他们获得一种独立应事时能够达到自己“目的”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上的办法,使他们在没有严师管教时,依然能够产生追求进步、善良、友爱的欲望和决心。
1985年8月25日周日晴
晨,购得27日上午列车票。
午后,游四门塔。于柳埠千佛山崖前,凝望岩壁间远古时代凿刻的尊尊佛像,臆想借助前日所学知识,对古人刻像的目的和动机,给予某种解释。但反复思考,还是不能得出一个明确的答复。
即将回校,静想回校后的作为,应尽快把大学生活合理安排一下,注重全盘的思路。
1985年8月26日周一
即将回校,近两日情绪沉郁,多回顾暑假间的生活安逸、舒适,而其中利于未来的东西却很少。或许人就该只满足眼前,只关心吃、喝、住的善差。这样会少有痛楚悲哀吧?我为何不能如此!!!
“否认必然性,这是产生某种消极人生观的理论根源。”但是,人们也不能盲目信从某种必然性,而是要深入探究其必然性的原因和条件,用行动找出这些原因条件,或去做促进和实现这些条件的工作。此则为生活着人的“作为”。
(https://www.mangg.com/id42958/255320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