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梯由于离公司总部很近,所以内部验收也是分步骤进行。
事实上,上次的内部验收还少了一步重要内容,那就是群控功能的实施效果。
这里首先要简单讲述一下电梯的群控概念。
群控,顾名思义,就是群体控制。
最少的群控方式,就是并联控制,也就是两台并起来运行,共享同一套外呼信息而进行统一分配,达到最短时间内响应乘客乘坐电梯的需要。
而超过2台以上的电梯一起来共享同一套外呼信息的技术就是群控,属于具有了一定智能化的运行分配方式,更趋近于人大脑的思考模式,达到最有效响应乘客要求的效果。
现在每栋大楼都有4台乘客电梯,我们来简单对比一下4台单梯,4台分成两台两台并联控制,和4台整体群控这三种模式的区别。
4台电梯各自单独运行,不用说必然是效率最低的。主要原因就是4台在一起的电梯,都有一套独立的外呼信号,包括外呼按钮与显示,而每一层都有各自独立的外呼按钮和外呼显示器。
候梯的乘客们为了想要快些坐到电梯,不管人数多少,极可能会每一台电梯都去按下上行或者下行按钮以召唤电梯到来,结局自然是可悲的,哪怕这电梯只有一个人在那一层候梯,这4台电梯都必须跑到这一层来响应,结果后面3台电梯到了开门之后,外面早已经没人了,于是乎3台电梯就白跑了一趟,平白制造了电梯繁忙运行的假象,而乘客们因为各自的恶习,很多楼层出现了跑空趟的情况,使得本来不需要这么繁忙的电梯人为变得很是繁忙。
以搞运输为例,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同一时间发向同一个地方的客车如果有很多辆一起出发,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不言而喻,将造成巨大的浪费,长此以往,将难以为继。4台单梯运行就是类似的一种情况,将会造成极端的浪费,完全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所以第一时间这种方式就被否决。
对于两两运行的模式,可以说比4台单梯运行在效率上高出了很多,但是浪费还是存在。当然如果4台中每两台之间相隔较远的距离时,可以考虑这种方式,如果4台都聚集在一个大厅时,这种也是不合适的,两套的外呼信号同样会被急于快点坐到电梯的人们重复浪费式的按下按钮,浪费也就不可避免了。样梯这里是4台集聚在一堆的,所以这种模式也被排除。
剩下的模式,就是真正的群控了。4台电梯共享同一套外呼信号,每一层最多就一个向上按钮和向下按钮,根据自己需要,按下其中之一按钮后,按钮灯亮起来,此时根据内部智能芯片的中央调度,4台电梯里离该楼层最近,并且该楼层正好在它运行的前方方向的电梯,将把这一层纳入自己下面必须要去的楼层去响应。
如此一来,不仅效率大大提升了,还杜绝了浪费,降低了能耗,其好处可谓多多,这里也就是简单描述一下,不再赘述,毕竟这是小说,不是专业介绍。
************上回内部检验时,因为其它几台还在安装之中,没办法检验群控功能。现在安装好之后,自然还要进一步检验群控功能,这个功能对于忙碌的写字楼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如果一个高档写字楼,乘坐电梯时候梯时间总是很长,超过其它类似的写字楼,那这个写字楼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招商绝对会困难很多。
群控功能作为核心功能之一,其软硬件都是萧安邦亲自出手研发的。
不仅如此,为了可以调试内部软件,萧安邦还相应开发出来了适用于这款电梯的编程器和编程语言,但是为了保持产品的独*立性,他不打算扩散开来使用,免得造成市场上的模仿跟风。这个跟原先的PLC可编程控制器类似,由于通用的缘故,都专门设计出了编程器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而对应编程器还有一套编程语言以及与电脑相连的图形化编程软件。这些模式是合适的,自然萧安邦也就借鉴吸收了其中好的一面。
言归正传,作为全新设计的电梯,光是样梯安装运行成功是远远不够的。
这不像是搞学院式的科研项目,只要理论上达到性能就可以拿去评奖了,它是直接面对用户选择,接受现实考验的。
因为所有的方方面面都必须落实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所以样梯通过内部验收,准备开始安排进入销售行列之后,工作反而变得比以前研发时更忙了。
是忙碌,是繁琐,技术要求倒是没那么高,手下几人经过这段时间的考验,倒是完全可以应付得来。
本着锻炼培养手下的精神,萧安邦把这些工作给手下分配好,进行分工合作,最后再对他负责。
萧安邦自从上回顿悟之后,有意无意间,在让自己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好拥有更多时间思考和处理更重要的事。
************电梯销售之前,还有个必须要做的事,那就是通过同行和上级管理部门的认证认可。国内的电梯协会这种半官方的机构和对口的国家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人,以及新闻媒体都要去邀请。
在这个改开时代,各行各业常有的事就是专业权威部门的评价,各种评比评优,厂优,市优,省优,国优,甚至国际先进水平都在所多有。对于产品的知名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后世这种模式泛滥之前,不失为很好的一种宣传手段。
萧安邦自信这产品没多少水分,可以达到国优的水准,也就是国内先进水平,至于国际先进水平那就算了,他还没那么厚脸皮。
比起去年开发的VVVF交流调频调压控制电梯,性能要高一截,在高速极限上也更胜一筹,而且具有模块化,防泄密的特点,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款电梯,这些方面都超过了去年的产品,将主打高档电梯市场的。
就这样,去年这款产品也被评为了国优,实在是此时国产的电梯自主研发能力实在是太差了,跟老外比起来是天差地远。
在国内商场上,向来奉行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时间差战略。
国内的仿造能力实在是太强了,萧安邦之所以事先要做那些看似多余的工作,就是在防患于未然,至少可以有效延长产品的生命期。
************群控的主要是靠软件来实现,外围的信息采集则是大同小异,去年之所以买这程序要几十万,最重要的一环之一就是群控功能的软件实现。
前世萧安邦曾经管理过企业OA,企业OA也是架设于米国的微软平台,但是卖的OA平台却极是昂贵,一套起码也要几十万,大型的上百万也是常有的事。
因为群控的实现主要靠的是软件的智能化评判,这里面就牵涉到软件算法问题,跟现代编程没啥两样,而且还要压缩程序规模,要求短小精干,使其运行务必不影响软件的实时性要求。
电梯运行有加速有减速,有高速运行,跟地铁差不多,但是其要求更高的是精确性,要求电梯到达目标楼层开门后,平层要精确,而不能忽高忽低的。
所谓电梯平层要精确,就是要求电梯轿厢内的活动地面跟那一层的地面持平,这样才不会影响人员进出的安全性。想一想一台电梯如果平层不精确,开门时轿厢内地面离楼层地面相差10多公分的话,绝对会吓坏好多人,怕这电梯会出事,万一给关在里面就糟了。
所以在变速运行的同时还要实现平层的精确性,现在还要加上群控智能评判的功能,那会的系统芯片哪有那么高的运算速度呀,这个难度就显得相当高。
好在萧安邦能力变*态,亲自出马解决了这个问题。
由于并非每一台电梯都需要群控功能,考虑到软硬件的兼容性和可拓展性,和运算的实时性要求,萧安邦借鉴设立了群控中央控制柜,把对外界的外呼信号单独进行智能化评判,确定对每台电梯该响应哪一层的某方向的外呼信号,统一分配,然后通过通讯接口,把数据实时传送给参与群控的每一台电梯。
这里面很复杂的是,除了要处理外呼信号外,每一台电梯其轿厢内的内选信号也必须作为评判因素之一实时发送给群控柜,显然,一台内选信号很多亮起来的电梯跟一台很少人乘坐,只有寥寥无几人员乘坐的电梯,其对于外呼响应的优先级是不同的,总之,看起来很简单的运算,实现起来却是相当复杂,尤其是还有实时性要求,程序必须短小精干时。
************这些方面,公司都有专人出马协调,集团的人才还是蛮多的,各方面都有可以拿得出手的。有了样板梯之后,公关什么的也有底气,产品很快通过了有关部门的评审,成功戴上了国优的帽子。
能自主研发出国内领先水平的产品,是对民族工业的一种激励,这意味着这家公司已经具备了相当厉害的自主研发能力,从而打破了外资垄断高档电梯市场的局面,而不再是外资一家独大。
这个突破很重要,特别是对于很多拥有民族情结的,或者是忧患意识较强,拥有超前眼光的有识之士来说,更加是难能可贵。其中不乏许多身居高位,位列庙堂的政要,光凭振兴民族工业这点,就值得他们大书特书一笔了。
作为这款电梯的核心开发团队,也受到了政要们的接见和勉励,萧安邦带领的攻关组一时间闻名遐迩。
这也意味着萧安邦这个团队正式展示于世人面前,他们的能力开始浮现出了冰山一角。
而伴随着新型电梯的新鲜出炉,正好《电梯世界》杂志也开始专题刊登起萧安邦及其手下们在电梯研发过程中的一些较普通较成熟的成果的论文。
这些论文在业内的影响力和震撼效果,较诸新型电梯的面世,也是不遑多让。对于许多中小民族电梯企业的从业人员来讲,简直就是及时雨和启明星,点亮了他们前进的方向,无形中对于全国性的民族电梯工业发展作出了意外的贡献。
许多人心痒难搔之余,纷纷要求到西东电梯厂来观摩学习。
前世的萧安邦听闻过很多国产的却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因为技术泄密而昙花一现的可悲结局。
因为国资背景的头上婆婆们的瞎指挥,更因为缺乏保密性,缺乏对于自家的产品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认知度,在外资挥舞着米元,打着有意投资的旗号下,在招商引资的诱*惑下,为了政绩,为了头上乌纱帽可以戴的更稳,甚至升官,于是乎,有些政要就外行指挥内行,利用手中的权力,对于貌似外资实则商业间谍的老外们的一切合理不合理的要求统统接受,允许人家进入自己产品最核心的地方,甚至允许人家拍照,结果被人家堂而皇之的轻松窃取了产品的商业机密。
转回头,人家窃取了商业机密之后,在国际上一查,居然从未过专利,哈哈,太好不过了。
于是乎他们赶紧,把窃取来的技术堂而皇之的变成了自己的研发成果,还受到国际法的保护。国内产品之后要走向国际市场时,才发现已经有同类产品了,要想卖还得被告侵权,或者支付人家不菲的代价。国内产品吃的这样的哑巴亏不在少数,真个是让人嗟叹不已。
华夏国的传统,对于权力的维护可谓是走火入魔,外行指挥内行的在所多有,威力就在于人家有权,可以轻松决定你的前途命运。这个官本位的制度前世受到了很多人的诟病,却依然顽固的运行着,无他,既得利益而已。要让一个既得利益者,自动把自己的蛋糕让出来,合理分配给众人,这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前世后来的改开事业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新闻媒体把控在既得利益者手中,可以轻松cao纵媒体的舆论走向,还美其名曰宣传的正面性,传递正能量。一切不利于和谐的言论都被高度审核,严加排查。
对此,萧安邦深感不安和迷惑。他感觉这样做除了对既得利益者的好处外并无一丝的好处,媒体不公布的东西不代表在事实上不存在,愣是要宣传正能量,这不就是粉饰太平吗?
曾几何时,国家何时需要靠粉饰太平才能来过日子了?那国家又要怎样才能进步呢?萧安邦对此做法,唯一浮现出来的念头,就是“皇帝的新装”。
要知道,人都是活在现实当中的,谁不知道那些烂事儿?可媒体上这些切身相关的东西都看不到,看到的都是形势一片大好,瑕不掩瑜,谁信哪?难怪乎人都觉得最幸福的日子是“活在新闻联播里”了。
也难怪人们开始高度的不信媒体的公信力,都是可以cao纵的,还有啥子公平公正公开可言呢?
(https://www.mangg.com/id32123/172014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