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汉末第一兵家 > 第五十七章 迁都

?洛阳,皇宫。

  关东诸侯起兵的消息已经在洛阳传开。眼下的朝堂之上,很多大臣与关东起兵的诸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国董卓身着官袍,剑履上殿,令百官噤声。似乎有一些人互相传着眼色。

  “相父……”年方十岁的小皇帝刘协眼见着董卓昂首阔步走上台阶,自己在龙椅上也坐不稳了,终于还是起身来迎。与董卓的凌厉的目光相对,刹那间整个人如芒在背。

  “陛下不必多礼!”董卓微微欠身,目光却在小皇帝身上一扫,刘协神经一紧,不由得后退几步,跌坐在龙椅上,黑色冕冠上的十二旒在额前摇晃不止。

  董卓在小皇帝身边站定,俯视群臣,突然大喝道:“将叛逆之臣拿下!”

  群臣俱皆惶恐,眼见得殿外身披铠甲的武士执戟直入,头戴着护住面庞、只露出眼睛的漆黑色的重盔,一双黑洞的眼神看不出表情,更加令人胆寒。

  “饶命啊相国!”

  哭喊声在大殿中响起,周毖、伍琼二人被武士擒住官袍的后襟,拉到殿中。二人跪伏在地,连头都不敢抬起来,只是一个劲地求饶。

  旁边的众大臣各个胆战心惊,武士手中的长戟散发出凛凛的杀气,再看这殿中二人,想想就有可能是自己的将来,纷纷垂下了头,面上隐隐有痛苦之色。

  董卓听着二人的求饶声更是觉得聒噪无比,索性斥道:“拖出去,斩了!”

  二人已是面如土色,浑身都在发麻,大脑一片空白。

  “慢,相国,周毖、伍琼二人系朝廷大臣,有何罪过?还望相国明示,以绝天下人之口。”

  声音朗朗,众人视之,乃是司空荀爽,昂首挺立,一脸凌然。

  “这二人当初所举荐之人,如今俱皆反叛!(注1)今闻袁绍在渤海起兵,关东群贼拥其为盟主!放袁绍为渤海太守也是这二人的主意!此等与逆贼共通之人,不当斩乎!”董卓气势汹汹。荀爽看他怒气在胸,也不好触犯,只能叹二人当初多事,于是默然退下。

  武士遂将周毖、伍琼二人推出。

  殿外,哭喊求饶的声音渐渐远去,却仍在众臣的脑海里回荡。

  董卓稍稍平缓了怒气,又说:“如今关东贼势浩大,危及洛阳。洛阳四战之地,本相为社稷计,思欲迁都长安,诸卿以为如何?”

  如虎狼般的声音在朝堂中回环。大臣们面面相觑,多有不情愿之色。

  小皇帝蓦地颤抖了一下。

  迁都,离开这东汉二百年的都城,而去那凋零破败的西京。大汉最后的根基,从此动摇。

  “相国,臣以为不可。”司徒杨彪(注2)出班奏道,“连年西疆动乱,关中残破零落。今无故捐宗庙,弃皇陵,恐百姓惊动。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望相国明察。”

  董卓的目光如燃烧着火焰一般地盯住了杨彪。

  太尉黄琬亦出班奏道:“杨司徒之言甚是。昔日王莽篡逆,更始赤眉之时,焚烧长安,尽为瓦砾之地;更兼人民流离,百不存一。今弃宫室而就荒地,实为相国所不取。”

  “汝二人欲阻国家大计耶!今关东贼起,天下播乱。长安有崤函之固,更近陇右,木石砖瓦,克日可办,宫室营造,不需月余。有何不可!”董卓大声斥责道。

  荀爽见两位老臣单薄的身影隐隐有些颤抖,心中涌起无限悲凉。但是同僚之谊不可不顾,于是劝道:“相国岂乐此耶!山东兵起,非一日可禁,故当迁以图之,此秦、汉之势也。”

  董卓瞟了一眼荀爽,鼻孔中哼出一声冷气。

  “罢杨、黄二人为庶人!有阻迁都大计者,照此为例!”董卓挥了挥袖子,回身看早已一脸惨白咬着下唇的小皇帝:“请陛下下旨,即日起准备迁都事宜。臣愿留驻洛阳,击关东群贼。”

  “准奏。”小皇帝的声音战战巍巍。

  “臣还未说完。”董卓瞥了一眼小皇帝,又自顾自地说道,“请陛下下旨召左将军皇甫嵩、京兆尹盖勋入朝。还有——”

  他猛地回身,目光在大殿中扫过,“请降旨收太傅袁槐、太仆袁基全家!”

  朝堂再一次震动。跪在殿上的杨、黄二人已然浑身无力,董卓连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都丝毫不留情面,这两位久经官场的老臣不禁开始为自己刚刚的反对担心起来。

  “准奏……”小皇帝的声音已然有气无力。

  **********

  洛阳的大街上,多了许多的士兵。

  曾经显赫的袁府外,围了甲士五百人。士兵们手执着刀枪冲进袁府,不论男女老少,俱皆杀之。偌大的府内,鲜血四溅,地上、门上、窗上……

  袁槐的首级被悬于洛阳的东门之上。

  杨彪、黄琬二人,在退朝之后,旋即到相国府向董卓赔礼。

  董卓此时胸中之气已经消了大半。

  这二人都是当世极负盛名的名士,刚刚处斩周毖、伍琼二人也是一怒之下,董卓隐隐感觉有些后悔,于是封二人为光禄大夫。

  **********

  长安。

  盖勋已经听闻关东诸侯起兵讨董卓。他深受灵帝之恩,董卓进京之后多有图之之心。如今暗自计议已毕,便来见左将军皇甫嵩。

  “皇甫将军,你手握精兵三万,我亦掌京兆郡兵一万,我二人据长安,与关东诸公夹击董卓,则奸佞既除,天下复安。”盖勋已然白发苍苍,但是如今神采奕奕,为朝廷,为大汉,他愿意热烈地燃尽他生命的最后一分。

  “董卓的势力远非我等所能抗衡。陇西原为董卓根基,更有羌胡为助,我等在长安,实乃四面受敌。元固(盖勋的字),不是我皇甫嵩没有报国之心,实在是力不从心,徒增兵革而已。而且,那关东诸侯,”庭院中,皇甫嵩背手而立,目光遥望东方,“那关东诸侯未必各个有报国之心,如今天下已经大乱,不免有人心生异心,如若我等妄动,一来自己未得善终,二来更令天下动荡。”说罢,皇甫嵩沉沉地叹了口气。

  盖勋眼中的闪烁着的光芒,也因皇甫嵩的一席话渐渐暗淡下来,他额上的岁月的刻痕更加的深了,苍白的鬓发在初春的风中飘飘。

  使者抵达长安,皇甫嵩放弃了兵权,随使者赴京,盖勋孤掌难鸣,只得一同前去。

  董卓任皇甫嵩为御史中丞,盖勋为越骑校尉。于是关中后方安定。

  注1:初,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劝说董卓擢用天下名士,董卓听之,以黄琬为太尉,杨彪为司徒,荀爽为司空(即三公)。外放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张咨为南阳太守。

  注2:四十三章中的“司徒王允”是在下犯的一个小错误,王允当时是尚书令,司徒是杨彪。已改正,拜上。

  ;

(https://www.mangg.com/id31656/170033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