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伐清 > 第五十八节 战书

?    听到亲卫的报告,周围的武将都显露惊奇的表情,吴三桂神色阴沉,摆摆手让亲卫把信拿过去,他先细心肠查看了一遍信封,信封上写着“公开信”三个字。

  

      “什么叫公开信?”吴三桂不太明白,他稍微思索了一下,就扯开信封掏出信看起来。

  

      边上的将领看到他们的大帅神色变得越来越坏,看到信末的时分曾经是狂怒之态,吴三桂突然双手一揉,就要发力把信扯烂。但片刻后吴三桂又停住手,把揉成一团的信又打开,从头再看了一遍,这次吴三桂看得很慢,等他看完信后神色也恢复了安静。

  

      “他承认都是他做的,在建昌伏击我的手下,然后在东川府骚扰破坏,最后来昆明放火、诈传军令。”不等部下问询,吴三桂就对他们说了一遍信上的大概内容。说话时期吴三桂停顿了一下,终究还是把信纸一撕两半,接着再撕成四份……吴三桂一边语气平和地与众将说话,一边渐渐地将信撕得粉碎,动作里没显出一丝火气。

  

      “是冯双礼的人吗?”有人问道。

  

      “没说,他没有自认是任何人的手下。”就算邓名自称是某个将领的手下,如今吴三桂也不会再置信他的话,异样会仔细地调查邓名的身世来历:“再说冯双礼何德何能,会有这样的得力部下?他要是有这本事,会像条野狗似的逃去建昌吗?”

  

      吴三桂把信纸的碎片扔到一边,突然轻笑了一声:“我吴三桂平生敬的是英雄,重的是好汉。惋惜这样的人才,不识大局,不能为我所用啊。”

  

      发完这声感慨后,吴三桂就下令给四川李国英去信,问他知晓不知晓这个突然冒出来的人;同时他还让人持着本人的信去追那些逃走的西营将领,虽然吴三桂知道希望不大,不过还是设法劝说他们回来;吴三桂要思索的第三件事就是如何向清廷交代,昆明损失如此惨重,清廷得知后一定会勃然大怒。

  

      可是吴三桂需求洪承畴的配合,吴三桂和赵良栋都和邓名见过面,赵良栋替他求的通行证,吴三桂发的令箭,论起责任来两个人谁也跑不了。他们二人如今是拴在一条线上的蚂蚱。吴三桂方案对朝廷隐瞒真实的进程,反正东北离北京那么远,只需洪承畴肯和吴三桂、赵良栋一致口径,那还是能隐瞒一些罪责。

  

      不过洪承畴一直不见踪影,假设洪承畴陷落在火场里,吴三桂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朝廷了。

  

      想什么来什么,第四天上午,在粮库附近搜索的部队发现了几具被烧成焦炭的骸骨,清兵从下面找到了几只令箭、一方大印,虽然这些东西也被烧得难以辨认,但大约还能看出是属于洪承畴的东西。仅有这些还不能判别到底那具尸骨是洪承畴的,不过现场的兵士还从其中一具尸体的身上找到了一块玉佩和玉石扳指,他们就把这些东西拿来给吴三桂等人过目。

  

      吴三桂仔细心细地看了那些玉器,神色惨白得再也没有一丝血色:“这的确是经略的东西,总是贴身携带的。”

  

      没有辨识出奸细,把本人的令箭授予敌人,导致昆明失火,大军同室操戈,最后更陷落经略级别的重臣,吴三桂此时真有一种拔剑自刎的冲动。

  

      “大帅,大帅!”赵良栋把吴三桂拉到边上。如今赵良栋心里也很着急,虽然令箭是吴三桂给的,但却是他替邓名求来的,而且昆明这么大的事,若是吴三桂可以扛下大部分责任的话,那么赵良栋需求分担的罪责就小了;若是洪承畴烧死了、吴三桂本人抹脖子了,那赵良栋就要独自承担清廷的全部怒火。

  

      如今赵良栋知道为了本人也得保住吴三桂,清廷为了云南形势还是有能够让吴三桂戴罪犯罪的,假设吴三桂没有大罪,那么赵良栋大概也就不会被清查了。为了可以让清廷动怒,赵良栋给吴三桂献计道:“大帅,这冒充保宁千总的家伙,我们本来也不知道他是谁,是洪经略引荐给大帅和末将的,说人才难得,我们才见了一面,又有洪经略的保举,谁能想到他是细作哇?”

  

      吴三桂瞪了赵良栋一眼,知道对方的意思就是让洪承畴去背最大的黑锅,反正死人也没法启齿替本人分辨了。假设按照赵良栋的说法,那就是洪承畴识人不明,把一个风险的细作引荐给了吴三桂,导致了这场大难,最后畏罪也好、将功补过也好,死在昆明大火里了——这样朝廷说不定还会觉得洪承畴是死不足辜,吴三桂陷落经略级别重臣的罪责看上去也就没有什么了。

  

      “就是冤枉老大人了。”吴三桂发出一声听上去充满愧疚之意的长叹,他曾经赞同了赵良栋的建议,而且这事也有可行性,毕竟昆明到底怎样回事大家都不清楚,洪承畴死了,吴三桂和赵良栋只需串好口供,怎样对朝廷说都可以。

  

      ……

  

      逃离昆明的西营军队本来也没有什么明白的目的,只想着尽能够地逃得离昆明远一些。逃离昆明三天后,三万西营军队出现意见分歧,相当一部分人不情愿向西去寻觅永历朝廷和李定国,他们本来就曾经对永历朝廷绝望,这次还投诚过一次愈加不好相见,而且缅甸一带的环境非常恶劣,军队去了那里也不知道如何营生。

  

      有人提议去建昌找冯双礼,前些日子有风声说建昌军也要投诚,后来没了下文。而且有传闻说又打起来了,但是大家觉得冯双礼多半能了解大家走投无路的心境。而且冯双礼也是张献忠抚养长大的孤儿,虽然地位远不如孙、李、刘、艾四位大西王子那么高,但也算是张大王义子,有威信;退一步说,冯双礼地位不那么高,不像李定国那么强势,也没有那么多军队,大家感觉会好说话些,最少不至于清算大伙儿投诚的事。

  

      就这样,差不多一万七千人转向北方向建昌开去,同时还把他们沿途遇到的辅兵和百姓也尽能够地带走——云南看来是呆不下去了,大家知道即使去了建昌也需求有人种地,乱世之中人口最重要。西营在云南运营多年,和百姓也都沾亲带故,因此搬迁人口也不算很难的事。

  

      听说吴三桂对降军不利后,一些其他地方优柔寡断的西营降军也再次反正,赶来和这支主力集合。途中一些占据山头的残余明军见到有这样多的西营部队过境,也就不再打游击,下山和他们会师。北上建昌的明军来者不拒,浩浩荡荡地开向四川,他们自然把沿途的物资吃得干干净净,人口尽数带走,这样就算吴三桂想追击也完全需求前方供应粮饷;当然,他们这样一通折腾后,晋王的军队和永历朝廷去建昌的时分也会添加些难度,不过这些军队并没有思索朝廷的死活,对他们来说朝廷不去四川更好。

  

      但马宝等人没有同行,留下的一万五千西营官兵大都是属于西营晋王一系,冯双礼既可以视为西营中的秦系也可以视为蜀系,和晋系没关系,马宝他们不情愿去建昌那里受气。这些人和李定国的感情比较好,投诚之后一直觉得对不起晋王,如今反正出来就想着如何去寻觅永历朝廷以便戴罪犯罪。

  

      这些天来昆明方面并没有派兵来追击西军,反倒是劝降的使者一个接着一个,语重心长肠想把这些西营降将再劝说回去,吴三桂的使者赌咒发誓说从头到尾是有人假传命令,由于种种缘由吴三桂无法把真相原本来本地说出来,他只能再三保证对西营相对没有恶意。不过使者的这番解释并不被西营将领承受,他们觉得假设不是吴三桂授意,那城外清军不会蜂拥而至防御城南降军,至于有人假传命令什么的,西营将领们也都不置信。

  

      不管是不是误解,马宝知道本人一定是没有回头路的,当晚他冲杀在前,还阵斩了一个清军的游击。如今就是真像吴三桂说的那样,马宝也只要顽抗到底了,更何况他还不信吴三桂说的话。被诸营公推为暂时统帅后,马宝就末尾细心思索这支西军的出路,经过一天一夜的反复权衡,马宝召集众将,提议沿着大道向西,攻击腾冲一带的清军。

  

      “昆明那晚火烧的那么大,多半城内的积存都被大火一扫而空了。”马宝的这个推断惹起一片赞同之声,大家都看见了那天的火势,而且若是昆明还有军粮的话,他们就会派出部队来攻击西军,一定不会看着他们在昆明周围大肆破坏。

  

      “总的说来,如今鞑子在云南的部署是外重内轻。”马宝与众人讨论着他的想法。

  

      以前清军以昆明为中心,构成了一个防御圈,十万军队分散在这个圈子上,反抗、控制云南全境,而投诚的明军军队被送到昆明,或是整编后被派到这个圈子上协助清军反抗工作,或是像马宝他们这样集中起来,组成攻打永历朝廷的远征部队。

  

      而吴三桂本人坐镇昆明,城外驻扎着五万机动兵力,城内储存着大量的粮草,无论何处有紧急状况发生,昆明的机动兵力都可以迅速做出反应。地方上的军队都需求依托昆明的物资支持,就算有投诚的明军再次反正,他们也会由于无法取得物资而迅速再次堕入困境;李定国指挥的明军主力或许能对地方上的某支清军驻军取得优势,但这些驻军可以得到昆明机动兵力的迅速援助;而且就算昆明不援助,明军也未必有力气长期围困转入防守形状的地方清军驻军;就算可以长期围困并且拿下城市,也缴获不到什么粮草。

  

      但如今昆明出现了成绩,吴三桂手中的机动兵力突然得到了机动才能,那样整个清军防御圈上的部队就显得兵力分散,这些异样需求昆明提供物资的清军异样丧失了机动才能。

  

      “我们不要光想着去缅甸寻觅皇上和晋王,我们先打怒江,然后攻打腾冲,从背后杀过去。只需昆明那边无法派来援军,我们就可以沿着大道扫荡府县、仓库、村镇,让西边的鞑子得不到任何粮草供应,然后和晋王夹攻他们,把他们统统消灭。”越远离昆明,地方上就会变得越荒芜,越难以筹措物资。由于李定国曾经退到缅甸边境,所以跟在他身后的清军监视和防备部队也曾经深化到没有人烟的边地步区,马宝觉得只需本人把怒江各处渡口掐断,腾冲一带的仓库都攻破,这些清兵的补给状况恐怕会比李定国和白文选还要蹩脚。而背后这些地区是没有多少清兵守卫部队的,一定抵抗不住一支高达一万五千人的西营野战部队。

  

      ……

  

      此时在腾冲,驻防的清军游击接到一封从滇中传来的信件——这是马宝彻底把这一带清军驿站交通系统陷于瘫痪前送来的最后一封信。按照标签看,似乎是一位平西王的亲卫发出的。

  

      此时清军游击还不知道昆明发生的事情,只知道前方的交通线上似乎有些费事,仿佛有大股的西贼在流窜捣乱,导致滇中发来的军粮几天来不断没能及时入库。游击很诧异如今前方居然还有大规模的西贼,不过他对此也不是太担心,昆明附近的吴三桂大军正愁找不到西营的主力呢,他们既然敢跳出来,那昆明方面一定会火速出发进剿,如今能够曾经被扫荡得干干净净了。

  

      “念。”游击把这封信扔给师爷。

  

      “公开信。”师爷大声念着封面上的字眼。

  

      “什么叫公开信?”游击问道。

  

      师爷摇摇头:“没有这个词,分明是生造词语。”

  

      “不管他,持续念。”游击一摆手,这年头有文明的人太少,一个亲兵估量也请不起师爷,生造几个词汇没什么了不起的。

  

      师爷扯开信封掏出公开信,声响洪亮地念出了信的扫尾:“汉将军名拜书前山海关总兵吴……”

  

      师爷的声响迅速变得很低,念到最后那个“吴”字时简直细不可闻,邓名的用词相当客气,不过这种称呼一出,口吻再客气也没有意义。

  

      不过他的东家并没有生气,听明白这封信的主人在说什么后,游击发出一声冷笑:“又是哪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狂徒?接着念。”

  

      这时师爷曾经又向下看了一段,他的神色此时变得惨白,对游击的吩咐一时没有做出反应。

  

      “怎样了?念啊。”游击奇异地看着师爷。

  

      “东家,大事不好!”

  

      ……

  

      贵阳,收到公开信后,贵州巡抚衙门和提督行辕内外一同失声。信外面说的事情真实太过新奇,那个自称汉将军名的人,在心中对吴三桂坦承:将军派去建昌的兵将,是我带着十九骑尽数歼灭的;将军部署在东川府的军队,也是我和这十九骑尽数解散的;将军的昆明城,异样是我和另外十七个人放火烧的;将军驻扎在城外的十万大军,还是我假传命令让他们内讧的。

  

      “这个……”虽然巡抚衙门、提督行辕中都是阅历丰富的文文官吏,但看到这封信后还是不知所措,信上对于情势的引见虽然只要寥寥数语,但众人不由心中骇然。虽然衙门很快就下令保密,但这样惊人的音讯还是很快传遍了贵阳全城。巡抚和提督一边派人辟谣,一边火速派心腹赶赴昆明打探状况。

  

      不过他们的心腹才刚刚发出去,附近的府县也纷纷报告他们接到了一封狂悖忤逆的公开信,各地的长官都表示他们对发信逆贼说的话一个字也不信,但还是希望贵阳可以正式辟谣,以波动遭到谣言迷惑的百姓。

  

      接到这个音讯后,正忙于在贵阳城内辟谣的巡抚和提督都松了一口吻,他们之前唯恐这封公开信只寄给本人,那样若是音讯传开的话,说不定吴三桂会迁怒本人。但写这封信的人显然很知情识趣,写了很多封如出一辙的信普遍分发,这样就算事情是真的,吴三桂老羞成怒也不至于清查到本人身上——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贵州上下都觉得信中内容十有**是真的,至于写这封信的人到底是何方神圣,衙门内外也在议论纷纷。

  

      ……

  

      音讯传回昆明之前,吴三桂和赵良栋还在竭力隐瞒损失,他们打算先设法向朝廷和周围省份吹吹风,然后一点一滴地把武库、粮库被毁,昆明被焚,大军散去一半,经略葬身火海这些凶讯分次分批地报告朝廷。当然,最先报告上去的是洪承畴识人不明,引荐了一个细作给他们当手下。

  

      转眼之间,吴三桂和赵良栋一切掩盖真相的努力都化作泡影,收到公开信的衙门都派急使前来昆明,而且本来这么大的事就不能够完全遮盖住,曾经透显露去的一些音讯登时被哄传开来。

  

      如今连吴三桂的手下也知道平西王撕掉的那封信上的全部内容。在戴剑雄的营地里,他的师爷就拿着抄来的一封公开信,念给东家与其他军官听:“……虽言‘大丈夫斗智不斗力’,但吾之行事却非正人小人所为,昔日前往四川后,自当操练士卒,力争早日与吴将军堂堂决胜于沙场——汉将军名再拜。”

  

      师爷念完了信,戴剑雄等人都沉默不语,整篇信中邓名都是这种不骄不躁的语气,甚至有一种谦逊的自居小辈的态度,但这种态度似乎会带来更大的欺侮感。良久后,戴参将悄然说道:“这是寻衅的战书啊。”

  

      ……

  

      昆明城中,赵良栋和吴三桂一同痛骂邓名,这次邓名把他们坑得太惨了。当他们二人奋力挣扎、想从这个泥潭中脱身时,邓名又狠狠地在他们头上踩了一脚,赵良栋一想起那个所谓的公开信牺牲愤填膺:“明明了是给大帅的信,居然四下分布,这到底是写信还是传檄?真真卑鄙无耻、言而无信的小人!”

(https://www.mangg.com/id8837/508810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