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伐清 > 第二十三节 临阵

?    审问过被俘的明军后,谭诣心中有喜有忧。喜的是的确有一位亲王世子在这支明军中,而且明天还在万县没有离去,他甚至还了解到这个世子目前化名邓名;忧的是,明军曾经抵达万县两天,而且并没有遭遇到任何抵抗,这样明军的体力就会很好,两千多明军说不定还是相当有战役力的。在克制这支明军抵抗的时分,若是他们分出几十个精锐保护韩王世子逃跑,那么谭诣捉住这条大鱼的时机并不是很大。

  

      想到这里,谭诣就愈加着急地敦促尚未下船的兵士赶紧上岸,假设那个韩世子反应不够及时,或许还来得及追上。

  

      按说最稳妥的办法就是选择距离万县尚有一段距离的地方登陆,整理好部队再向万县进发,正和明军前几天的举动一样。不过谭诣觉得第一没有这么多工夫,第二他确认城中只要两千四、五百重整起来的明军溃兵。明军的兵力只要谭诣兵力的一半,而且没有大将坐镇,都是些中、低层军官在组织、控制部队,无论是战役阅历还是威信都不能和谭诣相比,谭诣还是很有自信把这支明军击溃的。

  

      于是清兵更不迟疑,江面上的船只直接开到万县视野内,当着明军的面大模大样地涌下战舰。谭诣作为有阅历的老将,防备着明军能够的反击,经过多年磨合的指挥系统也显出它的效率,先期登陆的清军迅速地布下防御阵型,还构筑了复杂的工事。

  

      在清军迅速地布置好滩头阵地,并源源不断地将后续部队送下去的时分,万县县衙内又迸发了一阵混乱。

  

      军官们先是把军队召集起来,宣布有大股清军在接近;正在满城兵士人心惶惶的时分,众军官听信了赵天霸的谎言又跑去解除警报;结果警报才刚刚解除,从万县的城头上就看见岸边密密层层如蚂蚁普通的清军。

  

      “姓赵的!你要给我一个交待!”李星汉厉声喝道。

  

      “这是我的主意,”邓名马上站出来替赵天霸突围:“我以为比起不战而退,不如背城一战。”

  

      “邓先生啊……”李星汉觉得本人被这个不知轻重的宗室子弟气得没话路了,必败的仗为何要打?不过当他看到赵天霸脸上的轻松表情时,登时满腔的怒火又朝着这个西贼而去,他指着赵天霸质问道:“邓先生,是不是这个贼首先想出来的鬼主意?”

  

      “是我想出来的……”邓名当然不会让赵天霸给本人顶缸,持续为他分辨。

  

      “邓先生对我说,你李千总还有周千总相对不会丢下部下逃生,所以就算能有一半的兵士遇险,你们二人还是要留在这山里的。”没等邓名说完,旁边的赵天霸就将他打断,毫无畏惧地迎着厅中众人的怒视:“你们不会丢下兄弟逃生,邓先生说他也绝不会丢下你们逃生,一同从重庆出来,就要一同活着回奉节。”

  

      登时,本来还吵吵嚷嚷的县衙大厅里万籁俱寂,仿佛有冰水从天而降,一下子浇灭了怒形于色的李星汉等人的怒火。

  

      赵天霸说完后,转身冲着邓名悄然抱拳,用带着敬意的声响说道:“本来我也不情愿说那些船是运粮船。我的义务只是保护邓先生遇险,这很轻松也很安全,但邓先生既然有这个决计,那我也情愿留上去和大伙儿同生共死。”

  

      邓名悄然叹了口吻,他刚才没有细想,本人的这个决议把本来相对安全的赵天霸异样拖入了险地。

  

      自从听到邓名说要跟大家共生死,赵天霸心中对邓名的敬意提高了很多,他在心里默念着:“三太子,假设有一天你真的觊觎大位,我无论如何都要阻止你。但此战我一定会在你左右,不让人损伤到你一根寒毛。”

  

      县衙中再次响起说话声响时,众人曾经不再像刚发现受骗时那般抱怨赵天霸扯谎或是要求持续退兵,而是商议起如何迎战谭诣。

  

      “守城是一定不行的,万县城根本没法防守,更不用说还有几千降兵。”马上就有人指出这点:“要是让降兵和我们一同守城,指望他们帮我们打仗,那还不如本人抹脖子干脆呢。”

  

      “明天入夜后,这些人要是作乱,或是谭贼夜袭,我们也没法抵抗。”说话的军官显露一个残忍的表情,提议道:“要不,趁着谭诣还没登岸,我们先下手为强把这帮人杀了,就算让他们逃走也不能留在城里。”

  

      “糜费气力。”邓名对这个提议不以为然,想要杀几千人,那是一时半会儿能做到的?再说大敌当前,要是杀这帮降兵杀得手脚发软,还怎样对付蜂拥而来的谭诣部队?

  

      “邓先生,”在大家众说纷纭商议的时分,赵天霸凑到他身边,小声问道:“我记得您说过,昆阳之战,汉光武帝率军出城逆击,对吧?”

  

      “是的。”邓名点点头。

  

      “我主张出城决战!”得到一定答复后,赵天霸大声宣布。

  

      “除了背城一战也没有其他办法了。”周拓荒倒是不反对这个意见,由于防守显然是等死。

  

      确定了出城交兵,成绩照旧很多,最大的成绩就是谭诣的兵力是明军的两倍。

  

      “我们这两天在城里疗养生息,鞑子远道而来,就算是坐船,也不能够和我们相比。”李星汉给本人这边打气,大家勉强认可了他的话。

  

      即使不思索兵力对比,谭诣的指挥系统还是要比明军这边得心应手,假设堂堂对阵,无论是寻觅对方破绽,还是操纵本人的军队针锋相对地停止攻防,在场的军官都没有人敢说能和谭诣一比。

  

      而且明军的旗帜还不一致,谭文和袁宗第的旗令有所不同,军官们也从来都是遵从命令的,没有当过指挥,若是让他们发号施令多半会手忙脚乱。在战场上上假设发错旗帜那可会形成军队大乱。要是这些人能把旗帜运用得灵敏自若,之前和谭弘交兵也就不用处心积虑用那种笨拙的响箭停止联络——预先看来联络效果还相当差。

  

      “干脆我们就不要什么排兵布阵了,大家瞄准了谭诣的将旗,朝着那里冲过去杀他个片甲不留!”商议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一个军官急不可耐,大声嚷嚷起来。

  

      “想得容易!”周拓荒毫不客气地反驳道。攻到对方将旗的地位当然很好,这是任何交兵一方都朝思暮想的事情,不但可以让对方主将完全得到对军队的控制,而且还能动摇敌军的军心。既然有这么大的益处,任何头脑清醒的将领就都不会让这种状况随便发生:“谭诣又不是才出道的,他会不防备我们拼命?”

  

      若是大家一窝蜂地向谭诣的将旗杀去,那也会影响己方兵力展开,而对方反倒可以从容地调兵遣将、包抄截击。总而言之,若是不用旗帜就能赢的话,那古往今来的军队还运用旗帜做什么?

  

      刚听到邓名有难同当的志愿时,每个军官胸中都升起一股热血和力挫强敌的庞大愿望,但商议了半天没有见到好的办法,大家心中翻涌的热情渐渐退去,满腔的热血又渐渐冷了上去。县衙中没有了新的讨论声,绝望、悲观的表情重新出如今大家的脸上。周拓荒瞅了邓名一眼,张口欲言。

  

      “周兄所想的就不要再说了,”看着众人的神情和周拓荒那欲言又止的容貌,邓名知道对方大概又想提议让本人先逃了,他刚才在山上张望谭诣的舰队时,不只想到了昆阳之战还想到了一个非常风险的处理办法,若是其别人能有好主意邓名就不会将其拿出来,可如今看来似乎他们并没有什么万全之策:“我觉得还是要直冲谭诣将旗,既然他临阵指挥的才能比我们强,在我们拿下谭诣将旗前,我们就不能让他发挥出指挥上的优势。”

  

      周拓荒一愣,心中奇异:他刚才根本没有听见我在说什么?

  

      不等周拓荒再次启齿,邓名就持续阐述本人的想法:“刚才有人说谭诣军中号令威严,假设堂堂对阵他比我们强,那就不能让他发挥出号令威严的长处,不让他和我们堂堂对阵。”

  

      邓名的想象就是持续自创朱棣用过的战术。

  

      朱棣最早是在郑村坝运用这个战术的,那时分协助他实施战术的就是著名的三保太监郑和。郑和原来名叫马和,郑村坝大胜之后,朱棣为了奖励他的战功,指着战场的地名赐他姓郑。后来朱棣在禹城、在深州、在夹河,一次又一次地运用这个战术并且获胜。

  

      可是等邓名说清楚他的方案后,大家却是众口一词地反对,即使邓名把朱棣成功的先例搬出来也没用。

  

      周拓荒虽然曾经称赞邓名家学渊源,但是这次他也是反对者之一:“终究太险,邓先生如此行险,稍有差错就是满盘皆输。”

  

      “难道我们还有别的必胜的办法吗?或许是我们还有其它不败的办法吗?”邓名摇头道:“假设大军战胜,我怎样能本人一个人逃生?只需无能扰、打乱谭诣的指挥,不跟他以堂堂之阵交兵,我们冒险也是值得的。”

  

      在众人反对的时分,赵天霸不断没有出声,邓名说完话后看着他寻求支持:“赵兄以为如何?”

  

      “我一个人做不到,”赵天霸果真没有反对,而是支持邓名的决议:“我需求至少二十个武艺过人、可以骑马的胆小鬼。”

  

      见赵天霸这般说,大家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加上成祖皇帝的赫赫武功,最后终于赞同了邓名的方案,而且立刻就末尾给赵天霸找寻二十个本领高强的帮手。

  

      当然也有人担心,谭诣不肯上钩怎样办?邓名也有相似的担心。盛庸、安全、吴杰等人都是明朝初期南军有名的将领,他们都败在了成祖皇帝这个战术之下。假设谭诣比他们更沉着冷静,假设谭诣对军队的控制比这些名将还要有力,假设谭诣的军纪比这些将领的部下愈加良好……那么邓名也只能徒呼奈何。

  

      “我愿做邓先生的郑和。”赵天霸拍着胸脯,义气昂然地朗声说道,他想起邓名讲到的郑村坝之战,但赵天霸马上发现本人这句话仿佛有点不对劲,立刻补充了一句:“当然了,不是做太监。”

  

      ……

  

      计议已定,明军列队分头开出万县。

  

      对面清军的船只也尽数靠岸,早先在下游地位登陆的清军在谭诣的带领下赶到了万县城下。随着谭诣的将旗高高竖起,清军阵地上发出响亮的喝彩声。万县附近虽然有一些比较平整的地面,但山地也是近在天涯,高低坎坷的地形妨碍着视野和讯号,对部队的指挥比高山更困难。

  

      不过这里本来就是谭诣的老家,他手下的军官也都在此地驻扎多年,明军却有一半是人生地不熟的,相比起来清军的优势无疑更大。看到对面的明军居然开出城池有交兵的容貌,谭诣决计十足,捻须长笑道:“贼子愚笨,这里正是我用武之地。”

  

      清军和明军各自排兵布阵的时分,邓名正在县衙里仔细地做着最后的预备。之前去谭弘大营的时分他并没有穿盔贯甲,这是他第一次披挂上阵。

  

      “殿下的将旗。”卫兵拿来一面赤白色的大幅三角军旗,递到邓名眼前,后者并没有纠正他说法的意思。

  

      以往没有看见过宗室作为大将出征,所以兵士们也不知道该按照怎样的规格来制造这面旗帜。邓名倒是没有多想,打算直接在旗帜下面写一个“韩”字。既然重庆听说了谭弘失败的音讯,那他们一定也会听说韩世子在明军中的音讯,邓名决计再冒充一次。

  

      “取笔墨来。”虽然邓名的专业方向是油画,不过大学一年级上过书法这门公共课,进大学之前他也配合学画练过毛笔字。

  

      饱蘸浓墨,邓名提笔在军旗上挥洒自若地写上了一个大大的“韩”字。端详了一下,效果很称心,相对称得上是笔力充沛——前世正轨大学锻炼笔力的窍门,如今的人想必还闻所未闻吧?

  

      邓名阔步走出县衙的大厅,卫兵高举着战旗走在他的身后,满脸的自豪和庄严,举旗的人有的是,但是举着大明宗室的战旗,那以前可是只传在于传说中。赵天霸和精选的二十名锐士正站在前方等他。见到邓名和那面表示宗室出征的战旗出现后,这二十名甲胄在身的兵士划一地向他行礼,齐声叫道:“誓为殿下死战!”

  

      邓名想了想,还是没有纠正他们的说法,而是向这些兵士浅笑。

  

      刚才各军官召集兵士的时分,都把邓名自动留上去和将士并肩作战的事情告诉了本人的部下,这二十名兵士也异样听到了。邓名翻身下马,他们也先后跃下马背,一个个紧闭着嘴唇,昂首挺胸地跟在邓名、赵天霸还有那个擎着王旗的卫士马后。

  

      邓名一行策马出了万县城池,城外排成战阵的明军兵士看到了邓名的王旗,他们早已知道这位宗室子弟的英勇行为,明军官兵纷纷向王旗的地位发出呼吁声。

  

      ……

  

      突然听到明军那边发出雷鸣般的喝彩,谭诣先是一惊,赶紧派侦查兵去打探,刚刚出城的明军还没有拉开阵势,侦查兵不断跑到近前细心察看了一阵,才前往来向谭诣报告。

  

      “宗室出征啊!”等谭诣弄清楚对面为什么呼喊后,就细心肠把出如今战场上的那面旗帜看了又看:“宗室出征的盛况,想不到我居然有幸一见。这么多年来,我不断盼望着可以见到大明皇家的战旗飘扬在战场上,也不断以为这不过是痴心妄想罢了。想不到明天我居然真的见到了,只不过却是在我的对面。”

  

      短暂的感慨当时,谭诣又感到一阵狂喜,韩世子居然没有逃离这个险地而是临阵迎战,那么捉到这个大人物的时机可是大大添加了,比起献一座万县城给清廷,这个功劳可是大太多了。

  

      相对明军那边的士气,清军这边就显得沉闷多了。谭诣的部下不久前还是明军嫡系,当他们明白对面是宗室出征后,很多人都感到胸中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压制。虽然对他们来说朝廷从来就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笼统,他们只需求服从谭诣、向谭诣效忠,就算对面是大明天子他们也要与之一战,可是一旦看到至高无上的大明天家居然真的出如今战场上,他们还是感到压榨感扑面而来。

  

      “对面的士气很高啊。”谭诣曾经整理好意绪,把一切不应该有的心情都抛于脑后,末尾思索如何旗开得胜。他承认对面的士气不错,不过战争不只仅依托士气,还需求正确的指挥。谭诣踌躇满志,自信指挥才能相对压倒对面的年轻宗室一头。

  

      虽然如此,他也要鼓舞士气,要是兵士们见到对面的宗室子弟而心胸歉疚——哪怕只要一点点,也不利于波动军心,谭诣希望他的兵士们不但不会犹疑反倒会分外眼红,见到韩世子的旗帜就干劲十足:“传我的命令,擒获韩世子者,赏银百两!”

  

      以购置力换算,当时一两白银的价值相当于五百人民币左右,一百两就相当于五万人民币的巨款。这个赏格一出,刚才还稍显沉闷的清军阵地上登时呼声四起,人人摩拳擦掌,一点儿也不比对面逊色。

(https://www.mangg.com/id8837/508807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