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接到了圣旨,听说要同阉党一起南下,他也没有任何抗拒。虽然徐光启是东林党,可是他能够从礼部侍郎成为工部尚书,还是魏忠贤给他提拔的。尽管一开始他总是觉得,阉党讨好他是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但徐光启实在是很热爱工部尚书这个职务。
自幼就爱好格物学的徐光启,觉得自己当上了工部尚书,真的是让他发挥才能的好机会。每次张永给送过来的新式机械和新式火器,徐光启都饶有兴趣的研究,很快就组织工匠仿制出来。
圣旨里说的是让徐光启南下治水,配合高士信他们建造新式皇庄。他欣然接旨,立即让工部挑选三百名能工巧匠,同他一起南下两淮。
京城码头边上,停泊着十条大官船,为首的一艘大船到第三艘船都悬挂着锦衣卫大旗,第一艘船内和第三条船内,各乘坐五十名锦衣卫好手,高士信、张永和徐光启都乘坐第二艘船。其余的七条船则悬挂着大明工部的旗帜,其中第一艘工部船只内乘坐着包括工部侍郎孙元化在内的几名工部官员,后面的六条船上,每条船上都坐满了五十名工匠。
沿途过去,河面上的船只比以往要少了许多,那是因为李三才的漕运帝国被锦衣卫铲除了,锦衣卫刚刚接手了李三才的漕运粮船队,双方之间还未完成磨合期,而且今年的漕运任务还未开始,所以河面上船只少了许多。另外一点是,因为李三才的覆灭,许多运河船商在东林党的教唆下故意罢航罢市,给朝廷施加压力。
只是锦衣卫以及锦衣卫的走狗军队辽阳新镇根本就不吃这一套,直接冲入那些船商家中,以刀子逼着他们开航。但即便如此,运河上的船只也不多。
漕丁和盐丁在抵抗锦衣卫的战斗中损失了不少,高士信又从军户中发展一批新的漕丁和盐丁来取代,总算是把秩序维持起来了。
对于积弊已久的盐税制度,高士信也打算逐步进行改革。朝廷定下的盐税虽高,可是每年进入朝廷库房的银子却只是收取的盐税一个零头!大部分的盐税收入,都便宜了盐商、巡盐使、盐使司衙门、运盐司衙门、监户豪灶等大大小小的蛀虫。
无论是取得盐引的合法盐商,还是巡盐使、盐使司衙门、运盐司衙门,其实都是合法的私盐贩子!这些盐商和官员同一部分私盐贩子勾结,那些私盐贩子给官员行贿,获得他们的支持。而官员们也帮助那些同他们合作的私盐贩子,打击那些没有门路,也没有给官员上供的私盐贩子,缴获的私盐摇身一变,变成了官盐,明目张胆的就在市场上出售。
就这些大大小小的盐耗子,让大明每年损失了多少盐税!
明朝这时候的海盐价格,平均价格三百文铜板一担,而最终落入朝廷手中的盐税只有两文钱!而当年的盐户是以柴火熬煮海盐,成本大约一担大约二十到三十文钱,那么扣除了两文钱税收之外,再扣除运输成本,海盐售价应该是在六十文一担的价格,那么可以卖到三百文铜板,剩下的银子都哪里去了?当然是落入到这些大小蛀虫私囊里了。
三百文一担的盐,自然是普通百姓用的粗盐了。若是略好些的盐,一斤大约二十文左右;最上等的井盐,一斤盐就要四到五钱银子!那些上等盐是有钱人家拿来刷牙的。其实张永有精炼粗盐的技术,能把那些三文钱一斤的粗盐精炼成一两银子两斤的雪花盐。他这个技术暂时不会拿出来,会等到皇家盐场开起来之后,再制作售价高昂的雪花盐。
按照市场价格来计算,天启年间一年的盐税应该可以高达两千多万两白银,可是朝廷收入的盐税才两百万两!只有十分之一,其余的银子都被贪墨了。
听高士信说起了盐税收入都落入那些大小蛀虫手中,徐光启愤怒的说道:“没想到两淮盐业竟然黑暗至此!你们锦衣卫为何不动他们?”
“盐业的利益关系到南北官员太多了,一旦打击了盐商和盐司,恐怕是得罪了除了天子和公公们之外的整个大明官场!我还没那么傻,以一个人的力量对抗整个天下的官员。”高士信道。
一旦动了盐商,那么不仅是东林党,就连阉党的文官都会把高士信视为敌人!
许显纯笑道:“高都督,听说两淮盐商好养扬州瘦马,砸门是不是也去扬州看看?顺便买几只扬州瘦马回来”
“扬州瘦马就免了吧,我不好这口。”高士信摇了摇头。他不喜欢太瘦的女孩。扬州那些专门养扬州瘦马的人家培养的女孩子,审美观点多半是以这个时代的标准审美观点来的,裹小脚,个子小巧玲珑,而且偏瘦。高士信反而是喜欢微胖、脸蛋带点婴儿肥,个子高的女孩。
许显纯和一帮锦衣卫长官在讨论扬州瘦马的时候,张永却和徐光启开始研究皇庄构造了。
“河网纵横交错,在每四条河流交错形成的一块土地的四个边,也就是沿着河流,修建双道河堤,外堤是防止河水淹没农田和村庄,内堤和外堤之间,是预留的泄洪区,万一外堤没能挡住洪水,内堤还能保护农田和村庄。”张永指着图纸说道。
“只是这两道堤坝之间的空地就白白浪费了。”徐光启道。
“不会浪费,这些空地就干脆退田为塘,可以用来养鱼虾鳖之类的,还可以在这里养鸭、养鹅,这样就把这些空地利用起来了。在河堤上种植桑树,利用鱼粪和鸭鹅粪便来滋润桑树,再以蚕粪来养鱼;在内堤的高地上种植番薯,以番薯叶来喂猪,猪粪又能种植水稻。玄扈,您看,原本容易遭受洪水的低洼地,我们就干脆挖得更深一些,挖成了鱼塘,再把挖出来的泥土垫高了,最高的地方是河堤、内堤,内堤之中就是水稻田。”张永指着图纸说道。
徐光启抚摸着胡须赞许道:“巧夺天工啊!确实是把所有能利用的都利用起来了,而且还能防止洪水入侵。”
“河堤修好了,就不怕百年一遇的洪水,除非是高家堰倒了,几丈高的湖水从天而降,那就谁都挡不住了。”张永笑道。
徐光启道:“高家堰不会呢么容易倒,一旦倒了,两淮,包括淮安城,就尽成鱼鳖。”
张永又说道:“其实江南百姓也是经常遭水害,梅雨季节绵绵,若是再遇上长江上游暴雨,就是大片良田被淹啊!”
徐光启点了点头,他家就是在万历十二年的时候遭了水害,导致家道每况俞下。为了寻求出路,徐光启去参加了科举,但未能中举,于是在广东和广西之间辗转教书为生。在离家十年后,好容易考中了举人,又用了七年时间,才考中了进士。
其实科举制度耽搁了徐光启,要不是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八股文上,徐光启在科学方面可以达到更高的成就。
“张公公,可否在江南也修建像皇庄这样的农庄?”徐光启问道。
“当然可以了!自从江南丝绸和茶叶兴起后,江南水稻田就越来越少了,米价高涨。若是建造这种新式农庄,那么养蚕种茶的同时,也能收获水稻。”张永回道。
(https://www.mangg.com/id71976/53668614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