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曹丕传 > 第十三章 屯田

?许下屯田之所。

  后世生活在人口过度密集的华夏大地上的人决计无法想象在我们的这个时代城池以外的土地是何等的荒凉。父亲诗中写道:“生民百遗一”,这是夸张的说法,但是现实同样残酷,经过天灾和战乱的蹂躏,天下百姓十不存一是肯定的。

  桓陛下在位时,天下尚有人口近千万户,大约近六千万人口,如今在父亲治下的四州之地,顶多只剩下百万余人。

  百万余人,分散到广袤的土地中,你能想象这是怎样荒芜的景象么?

  百里不见人烟,遍地都是豺狼猛兽。

  这不是贫瘠之地,而是原本富庶的中原大地的现状!

  许昌,这座大汉王朝的临时陪都,周围都是大片大片的荒地,即使父亲推行屯田之策,又能耕种多少呢?

  我带着吴质、曹真他们一行人来到屯田客的聚居之地。

  放眼过去,傍着一条河流,一大片低矮的房屋映入眼帘,屋顶上全是白茫茫的雪,远远看去仿佛是一个个小小的坟头。

  “房子这么矮,怎么住人?”夏侯楙不解的问。

  虽然都是乱世生人,可人和人还是不同的。曹家和夏侯家也许原本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世家,可毕竟是富贵人家,如我等几曾见过这般住所,在我们的印象里房屋就应该是宽敞明亮的,有炭火取暖,有亭谢纳凉,有花草悦目,有池水娱情。

  吴质的眼中带着厌恶,淡然说道:“泥坯做的墙,太高了经不起风吹雨淋,用不了多久就会垮塌。墙砌的低一些,屋内掘地三尺,并不算太矮,除了阴暗潮湿,倒也冬暖夏凉。”

  曹真说道:“吴主簿知道的倒是清楚。”

  “在下只是以前见得多了。”吴质好似浑不把曹真的讥刺放在心上。

  我用眼神制止曹真,不让他再说话。曹真不喜欢吴质,他是有一点道德洁癖的人,吴质给他的第一印象就不好,再加上了解了他过往的经历之后,曹真甚至可以说讨厌他。

  但是,就像父亲在官渡和我说的那样,君子不一定可爱,小人不一定可恶,这取决于个人的立场。

  再说任何人选择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出身富贵的曹真理解不了一个出身卑微的人的心态。

  “快走,去看看我们的兵源!”

  我催促道,当先打马而去。

  许下的屯田客,主要的组成人员是原本所谓的青州黄巾,那些到处流窜的百姓。父亲择其青壮为兵,剩下的就让他们去种地。所以这里集中了最多的战死士卒的遗孤,当然也会有许多的伤残士卒回到这里。

  我原本以为会在这里看到一副死气沉沉的景象,不想却意外的见到了一场热闹的情景。无数的百姓在河边破开坚冰,下网捕鱼。虽然他们衣衫破旧,但是人声鼎沸,欢声笑语,一派生机勃勃的热闹场面。

  吴质叹道:“主管屯田的官员不简单啊!”

  我点点头。是啊,官渡一战,将前几年屯田积蓄的粮草消耗一空,而且还压榨了一部分百姓过冬之粮。可是,见到这里的人,他们并没有失去生活的希望,反而利用各种手段解决难题。主管屯田官员的能力可见一斑。

  而那个人就在不远处的地方站着。

  我跳下马,叫道:“国渊大人,原来你也在此处!”

  不错,如今主持屯田的人已经由任峻换成了国渊。任峻如今专门负责前方粮草的征调,已经没有精力再处理屯田之事了。

  国渊,又是一个在后世名声不显的人。

  他是经学大师郑玄的弟子,乐安郡人,字子尼。与管宁、邴原等名士为友。据闻郑公曾称赞他说:“国子尼,美才也。我观其人,必为国器!”

  天下方乱之时,国渊随同管宁、邴原避乱辽东,于前年方辗转回归中原。父亲听说过他的名声,征辟他为司空掾属。去年代替任峻掌管许下屯田事宜。

  他与任峻不同,任峻是任劳任怨,勤恳苦干。而他,看上去是一副文质彬彬,一派清高名士的模样。听说父亲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包括我在内,许多人都怀疑他能不能做好这件事。如今看来,父亲到底是知人善任。

  不过,这个人不愧是郑玄公的弟子,在这天寒地冻,四下都是黔首赤民的地方,依然衣冠整齐,把自己收拾的干净利落。

  “原来是曹公子。”国渊拱手道。

  “国大人乃是上官,不必如此。”我走上前去,向他深深一揖。

  国渊连忙将我扶起来,口中连说:“不可,不可。”

  既然碰到了他,我索性先把募兵的事放在一边,和他聊一会儿。我直起身,说道:“国大人何以在此?”

  他的职司是总揽屯田全局之事,这些具体的事务实在不该他亲自到场才对。

  “主公有意将屯田之法推行到各郡县,许下屯田已有五年,其中利弊,唯有细细查探方才能通晓,故而这些时日我都在这里。”

  我顿时肃然起敬,这个人和他的外表不同,他任起事来,能不单听下属汇报,亲自深入实地,以一个名士高官的身份向这些地位卑下的屯田客实地了解情由。这样的人,无怪乎父亲会把如此重要的事情交给他。

  将马牵在身后,曹真他们远远的跟在后面,我和国渊沿着河边的桑林缓缓而行。不停的有百姓向他弯腰问好,他都一一微笑回应,可见这里的人早就熟悉了他,而且他也平易近人,百姓并不惧怕他。

  “不知国大人以为许下屯田有何利弊?”我问道。

  “屯田是良法啊!”国渊感叹道:“土地荒芜,军民饥馁,不屯田将无以为继。屯田之法,古已有之,先秦之时,列国就多有屯田之举。本朝孝武皇帝,在边郡屯田殖谷,随定西域。徐州陶谦,幽州公孙瓒也曾效法前人兴起过屯田,然则他们都没有做成。盖因方式不对,无法吸引流民。

  “前屯田都尉枣祗大人乃是大才之人也,他向主公建议,废除过去屯田‘佃科已定,计牛输谷’之法,改用分田之术,使百姓和官府皆能得利,故而许下屯田大获成功。”

  我点点头,表示赞同。

  我前任的羽林中郎将枣祗,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大才。

  建安元年,父亲召集属下官员,大议损益,征集解决困顿之法,枣祗向父亲提议屯田。屯田之始,采用的依旧是过去孝武皇帝时的老办法,既把无主的荒地统统收公,再租赁给屯田客耕种。由官府向百姓提供耕牛,按照百姓租用耕牛的数目向官府输谷。输谷的数目是一定的,租用多少牛就交多少谷。

  枣祗对此法大加斥责,按照此法,庄稼丰收了,官府也不能多征粮食,遇到灾害还要减免,大不利。他力主将土地分给个人,按照收成的多寡,百姓与官府各取一半。依照此法,虽然表面上看加大了盘剥,但却激励了百姓种粮的积极性,当年既获丰收。枣祗死后,任峻不过是依照他留下的法度,埋头苦干,这才积累下了满仓的粮食。

  “然则此法尚有不妥之处?”我问国渊道。

  “并非不妥,而是要广为推行,稍显简陋。”国渊说道,“这些时日我在此处察探,略有所得。许下之地与别处不同,当年主公得三十万青州黄巾,选其青壮后,其余人等大都尽皆在此屯田。故而许下屯田不单规模宏大,而且便于治理,这里的百姓惯于服从军令。但别处不同,一来没有这么多的人口,二来原本都是流民,难以管治。

  “若要在全境推行,我意须得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课功之法。依据当地土地的多寡,而定招募流民之数目。依据招募百姓的数目,设置相应的官吏,并严明法度,仿照商鞅之法,赏功罚过,如此方可!”

  听到他的这番话,我有些不敢置信。一代经学大宗师郑玄的弟子,居然说要仿照商鞅之法。依照他的设想,这不就是当年大秦的农战之法么?用军法治理百姓,多产粮有功,少产粮罚过。

  真有趣,一个儒士出身的人,居然有这样的胆识!

  我突然对父亲的这个任命有了无比的信心。

  国渊,必定能使屯田之策大获成功,比任峻还要成功!

  我笑道:“国大人之才不亚枣祗!”

  国渊连道不敢。

  嘿!这个人,和他交谈,他的言谈举止非常温和,让人如沐春风,做起事来却是法度森严。真是太有意思了!

  说话之间,我们已经来到了那一大片民居聚集之处。这里是许下屯田最大的一处屯所,我们募兵的第一站。

  抬眼一看,我突然看见一群少年正在雪地里打架,准确的说是一群人打两个人。我停下脚步,饶有兴趣的驻足观看。

  【决不食言,白天的时候有急事,没时间写文。后面还有两更,一定完成三更的承诺!】

  ;

(https://www.mangg.com/id46010/2402274.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