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曹丕传 > 第八章 陈群

?许昌暗地里纷乱的人心迅速被父亲闪电般的击破刘备,凯旋而归的消息给震慑住了。任谁也想不到那个在徐州深得民心的刘使君这么快就被父亲三两下的给打的落荒而逃、妻离子散。而父亲仅仅只是动用了卫戍许昌的万余兵马,真正的大军都在北方的黄河沿岸和袁绍对峙。

  父亲的动作很迅速,平定徐州之后一刻不停,立刻便回师许昌,仅比先行的信使慢了不到两日而已。

  一大早我便和曹真一起前往东门迎接凯旋的大军。

  东门外早有一众留守许昌的官员在尚书令荀彧的带领下在那里等待。

  如果要评说父亲事业最重要的助手,荀彧当为不二人选,因为荀彧之于父亲就如同萧何之于高祖陛下。他是少有的出身名门而在早期就投靠父亲的人,在这一点上尤为特殊,正是因为他的投靠,使得往日因出身原因被名士们避之不及的父亲迅速招揽了一批有能力的贤才。

  荀彧是荀子的第十四代孙,他的祖父是当时名士,号称神君。其父兄弟八人,并称八龙,具为当时之名士,其中他的叔父荀爽更是官至三公。而他本人在幼年时便被当时名士认定为是“王佐之才”。二十六岁那年荀彧出仕为官,举孝廉,担任守宫令一职。所谓守宫令是掌管皇帝文器的内侍职务,职虽不高,却是天子近臣,清贵异常。那年父亲同在洛阳为官,是西园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可惜不就就发生了董卓暴乱,荀彧辞官回故乡颍川,因他判定天下马上就要大乱,颍川四战之地,肯定会战火频繁,就带领宗族迁往冀州避乱,托庇袁绍帐下。在袁绍那里待了两年,荀彧认定袁绍这个人不足以成大事,便脱离袁绍投奔父亲。那时父亲还只是东郡太守,相比袁绍的势力可谓微不足道。那一年,父亲三十六岁,荀彧二十九岁,我只有五岁。从得到荀彧开始,父亲的事业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事实证明荀彧不愧有王佐之才的名声,父亲用兵他能为父亲出谋划策,智计百出,父亲需要人才,他为父亲举荐招揽了郭嘉、钟繇、杜袭、荀攸等一干贤士,父亲出兵在外,他为父亲镇守后方,并亲自为父亲制定了奉天子以令不臣,平定中原的大略。可以说他的才能远在萧何之上,如同萧何和张良的结合体。所以自从当今天子驾临许昌后,他就被父亲举荐为尚书令,总揽朝廷政务。

  对于荀彧我是尊敬的,这是一个真正的有理念有操守的人,也许最终大家会发现他的理念其实和父亲并不一致,两个人之间的君臣际遇会以悲剧收场,但抛开一切的政见分歧,荀彧到底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我带着曹真来到荀彧的跟前,躬身施礼:“荀大人安好!”

  荀彧的举止像一个敦厚的长者,很正式的还了一礼,说道:“见过曹丕公子,却是久违了。”

  我笑道:“我倒是想时常拜访荀大人,就是担心荀大人太过忙碌,所以未敢打扰。”

  荀彧捻须微笑道:“不妨事,公子光临我定然欢迎之至,绝无打扰之说。”

  在荀彧这些为人正派的士人眼中,我这个嫡长子的身份还是颇为重要的。嫡长子在礼法上就是天然的继承人,如无特别原因是绝对不能被取代的,所以荀彧用透着恭敬的语气和我交谈绝不是谄媚。

  我注意到荀彧的身后站着一个二十多岁的年青人,一脸儒雅之气,腰身挺拔,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站在那里聆听荀彧说话,绝无一丝不耐烦的神色。

  这个人不简单!

  我问道:“不知这位先生是……”

  荀彧伸出手做出引荐的动作,微笑说:“这是我的女婿陈群,颍川许昌人,表字长文,原为司空西曹掾属。长文,这是曹丕公子,主公的长子。”

  “见过公子。”陈群躬身施礼,声音清亮。

  我的心中却是一阵翻江倒海,我就这么结识了陈群!

  “长文先生,久仰大名!”我敛容道。

  对于陈群,我的确是“久仰大名”了!

  感谢一千八百多年后的那个“我”,因为他是一个历史迷和一个法律工作者,所以我对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情有了一些了解。

  后世“历史上”的陈群是一个影响深远的人物,他也许不像诸葛亮、周瑜、司马懿那么有名气,但他对历史的影响却远胜这些人。陈群一辈子主要干了两件最有影响的事,帮助父亲和我建立了大魏,制定了一部《九品官人法》。

  后世有一个叫易中天的文化偶像说过,陈群是一个阴险的装修工,他和他的岳父荀彧其实在政治理念上都是站在父亲对立面上,他们想恢复的是东汉与世家共天下的政治结构,面对父亲的强势,荀彧最终选择沉默对抗,所以他郁郁而终。陈群选择变相合作,帮助父亲和我装修曹魏新政权这个大房子,只不过是按照他自己的方式装修,然后把一个完全走样了的房子交回我的手上。

  事实上就法的本身而言,九品官人法和臭名昭著的九品中正制是有区别的,陈群的九品官人法是旨在调和日益做大的世家门阀对权势的需求和父亲贯彻的唯才是举的选才办法,其实就是一种政治妥协,而这个妥协是“我”登上帝位的基础。到了司马家的晋,这个妥协的产物才变成了世家门阀控制政权的工具。

  究竟这是不是陈群的本意我现在不清楚,因为跨越千年后人只能对一些事情的结果做出后知后觉的判断,无法真正的彻查当时的人事。

  按照后世历史的记载,陈群其实是“我”最亲密的朋友之一,是我最终能战胜曹植、代汉立魏的最主要的功臣。

  今天在这里不期而遇,我不由的思绪万千。

  他有才,而且是经国大才,这一点毋庸置疑。

  他是一个正直的儒者,这一点是他由内而外的气质散发出来的,不会有错。

  总之这是一个可堪大用的贤才。

  世事之奇,千变万化。我不可能因为后人的揣测而将贤才弃之不用。为君之道,法、术、势三者,我最擅长术。陈长文,这一次且在我的权术之下完全的为我所用吧!

  “久闻长文先生的大才,素为父亲倚重,为何今日却未着官服?”我指着他身上的儒服说道。

  陈群正色道:“只因家父不幸去世,故而我辞官为父守孝。如今孝期已满,闻听主公东征得胜归来,故而来此相迎。”

  我点点头,这是一个功名心很重的人啊。陈群孝期刚满便跑出来见父亲,显然是怕因时间太长而被淡忘。功名心和人品不矛盾,华夏文化讲究出仕,除了笃信庄周之流,士人皆有功名心。儒家讲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实际上思之切切的就是兼济天下的功名之心。这是人之常理,无可厚非。而且陈群的功名心重,对我来说正是正中下怀的好事。

  我笑道:“长文先生是颍川名士,闻名遐迩,而且与我年岁相近,以后倒要多多请教才是。”

  荀彧大笑:“公子久不见我,想来是嫌我老朽了吧!”

  我连道不敢,陈群脸上现出惊讶的神色,可能是对我年纪幼小说话却很老练而感到讶然,不过一瞬间他就收去了异常神色,笑道:“不敢当,公子叫我长文即可。公子如有闲余,只管相招。”

  我微笑点头,回头去看曹真,就见这家伙可能是对我们说话不耐烦,一个人溜到了一旁,正无聊的用脚尖踢地上的石子。唉!这小子若要成大器,非得好好的磨练一下浮躁的性子才好。

  我不去管他,继续拉着陈群叙话。我问道:“听闻长文过去在徐州,曾入刘备帐下。不知刘备此人到底如何?”

  陈群捏着下巴上的胡须,脸显回忆之色,缓缓说道:“刘备也是一时之人杰啊!他这个人,读书虽然不多,但通晓人情事理,城府颇深。为人宽仁却不滥施恩义,气量宏大,且野心勃勃。闻听主公曾说他是当世之英雄,却是定评。其人之气量不在袁本初、刘景升等人之下,只是不得其时而已。”

  “原来如此。”我点头道。

  后世的愚人总喜欢非此即彼,喜欢刘备的就贬低父亲,喜欢父亲的就看不起刘备。但是我父亲是何许人也?以他的雄才大略却终其一生都未能将刘备击垮,却让他三分天下有其一,这样的人岂是那些无知之辈所能随意评论的?

  刘备这个人其实和他的老祖宗高祖皇帝陛下很相像,他好美色、喜音乐、爱打扮,而且和高祖陛下一样,打仗的本事稀疏平常。但是他能被父亲引为是和自己并列的当世英雄,因为他和高祖陛下一样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他能让人觉得友善,不自觉的愿意亲近他,而且气魄十足,性格坚忍,绝不因自己势力弱小而畏缩不前,反而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单看陈群提到他依然不加恶语便知其人。

  这样的人只要像秦末的高祖一样有一群杰出的人才跟随,有一块土地施展,他终将会成为天下侧目的英雄。但是可惜他的对手是我的父亲,不是楚霸王,父亲能容他一次,绝不会容他第二次,所以在被父亲击败后他丢下妻子和部下就跑了,凭空消失了一般。唉!他连逃跑的本事都和高祖陛下很像啊!

  我正想着心事,忽然听到一阵马蹄声传来,连忙举目观望,就看见东方薄雾冥冥的晨曦之中有一片黑影移动,速度极快,蹄声铿锵,肯定是一队骑兵在快速行军。

  黑影渐行渐近,很快就能看见轮廓来,是一支十数人组成的骑兵小队。那些骑兵显然训练有素、骑术精良,快速行进间依然秩序井然。不多时便现出全貌来,骑兵们全是体型健壮的男子,穿着黑色的皮甲,头盔连着面具,将上半边脸孔遮蔽起来,顶上红缨飘动,手持长枪,腰悬长刀,马鞍边挂着弩弓,胯下所骑的是清一色的产自北地的高大骏马。毫无疑问这是父亲麾下最强的野战利器,虎豹骑!

  对于虎豹骑,后世有许多猜测,认为神秘。实际上这是父亲去年才筹建的一支成建制的骑兵部队,组建它的初衷就是为了对付袁绍。要知道中原缺马,组建骑兵困难,而自汉初与匈奴对抗以来,人们便认识到骑兵在和步兵交战中的巨大优势,其冲击力、机动性均非步卒所能抗衡,尤其是成建制的骑兵冲锋的时候,那汹涌而来的压迫感当真是骇人心魄。袁绍雄踞北方,加上又吞并了公孙瓒,幽、并两州都是大汉的产马之地,其地之人又长期与乌桓、鲜卑等野人作战,所以他手下轻骑众多。

  如今的虎豹骑其实还是一支实验性的部队,为了对抗袁绍的轻骑,虎豹骑的骑兵们装备了厚甲和长枪,变成了介乎轻骑兵和重骑兵之间的产物,而且都是以军中骑术精良的百人将为班底组成,由曹氏的宗亲大将统领。因为这种严格的选人制度,所以至今规模不大,只有不到两千人而已。至于其真实战力如何,还有待实战的验证。

  不过从观感而言,虎豹骑肯定是一支战力绝伦的武力。就这十数人的小队,全速冲刺起来便气势十足,宛如一道黑色的闪电,透着一股肃杀之气。迎接的人群中不少人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支骑兵,被那扑面而来的杀气吓得往后退缩,唯有少数人能保持镇定,这其中就包括荀彧和陈群。对这支骑兵的存在,掌管一应后勤的荀彧是知道的,而陈群首次得见去能镇定可见其是个冷静沉稳之人。

  曹真却是两眼放光,盯着快速逼近的虎豹骑,口中喃喃说道:“威武!太威武了!”

  这小子想加入虎豹骑不是一天两天了,对那身威风的黑甲他早就渴望已久。我知道他的心思,相信要不了多久他就能梦想成真。

  很快那支骑兵就冲到了距人群五百步的距离,领头的将领一声喝令,骑兵们同时放慢马速,调整步伐,由冲刺的锋矢阵型变成了一列,在百步之内止住步伐。那员将领却不减速,依然快马而来,快到人前之时一拉缰绳,那马长嘶一声,提起前蹄,腾空人立,他那双有力的铁腿紧紧的夹着马腹,随着马蹄落下,稳稳的坐在鞍桥之上,手中的长枪顺势笔直的插到地上。

  人群轰然喝了一声彩。那人跳下马,将头盔取下,露出一张年轻英武的面孔。是曹休!他真是太爱显摆了!

  曹休用胳膊夹着头盔,走到荀彧的面前,恭敬的说道:“卑职奉主公将领先行到处,传令各位大人,请诸位不必在此迎候,荀大人会同参详军机之人前往霸府等候。主公稍后即到,与诸位商议军务。”

  霸府,就是父亲的幕府,是父亲用来商讨军机,制定方略的地方,实际上就是取代朝廷控制权的一个机构,大汉的主要军政命令都是由此发出,而皇帝的朝堂只是作为象征意义的摆设。

  荀彧先是愕然,随机敛去异常,答道:“有劳将军传令。大军的驻地我已吩咐人准备完毕,随时可以入驻。诸位都请回去,各施其职吧。”

  人群议论纷纷的散去,似乎有人觉得父亲太过傲慢。我知道有些人是认为父亲出征归来应该先进宫向皇帝缴旨,而不应该急着去霸府商议军务。其实这些面子工作父亲以前也是认真的做的,这一次肯定是因为衣带诏的事情对皇帝不满,故意摆脸色给他看。

  荀彧对我抱拳说道:“如此我就先行告辞了,去霸府等候主公。”

  我说道:“荀大人请便,曹丕改日定当拜访。”

  荀彧带着陈群走了,我注意到陈群的脸上有失望的神色。看来他对重新出仕是很心急的,我嘴角的笑容更甚了。

  人群走后,曹真怪叫一声就向曹休扑了上去。曹休哈哈一笑,一只手抓着曹真伸过去的手,两个人角起力来,推拉了几个回合,却是不分胜负。曹休松开手,拍着曹真的肩膀说道:“好小子,力气又大了不少!”

  曹真屈起肩膀,得意的说:“那是当然,再过些时日你就不是我对手了!”

  “就会吹牛!”曹休装出一副不屑一顾的神情。

  我在他胸前的铠甲上擂了两拳,上下打量一番,见他并无伤势,便笑道:“看来仗打的挺顺利,一点伤痕都没有。”

  以曹休和我的关系自然不必客套,他笑道:“那是当然,如若不是主公为了劝降关羽,耽误了一些时日,我们还能提早回来。”

  ;

(https://www.mangg.com/id46010/240222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