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小小说专集草木人生 > 第十章难忘1986年 3月

?

  1986年3月1日周六

  近日来,默读《犯罪心理学》和《普希金抒情诗选》,前者可以从中认识和解释个人情感与周围事象的矛盾冲突;而在后者中,《恶魔》一诗不仅认识到诗人伟大之所在,也看到自我日常痛楚的根性,这就是歌德所说的“人类永恒的敌人是否定精神”的问题。是啊,这种“否定”精神在社会大的方面,在否定性的破坏之中可能带来社会不断进步,但在人类个体身上,却经常会使青春年少时代对周围社会生活的幻想、热情和爱的心灵,逐渐在日常生活困扰之中加上自我“否定”精神的磨损,而失去光泽,失去了崇高的追求。

  1986年3月2日周日晴暖

  午后,观电影《少年犯》,其主题恰巧和寒假中同学议论以及目前所读书本相符合。晨,到济南老邻居张老师家,所谈论的话题,也是针对而今青少年放纵、恣意行为的担心和忧虑。

  对于国内报纸、杂志中对于刑事案件的描绘和言论,一直持怀疑态度。总觉得他们根本不能达到从心灵深处说服和教育青年人的目的,只是说一些人人皆可讲的大道理而已。眼下,从小学同学到熟悉的朋友,判刑入狱的事实,教训之惨痛,过去根本想象不到。但究竟为何一下子出来这么多问题呢?吾认为是和现今青年人对人生目的、社会理想和爱情的纯真性心生疑惑与怀疑有很大关系。

  近月来,有苦难言,只有借助诗歌的形式倾诉而已。这期间翻阅国内几本小诗集以及同学写得小诗,与普希金的诗歌相互比较,普希金短诗的每一首也不只是在表达一个主题,即便就是一个意思的主题,也不是滞留在一个场景中,而是从自然景象、艺术联想和人物形象中偶联出更多的东西,寄托自己奔涌的情思,尤为可贵的是其语言表达出的往往是极富哲理性的东西。

  在几日的沉思中,认识到作为一名歌者,要有表现的艺术舞台。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欣赏者,也才能启发教育更多的心灵。若不如此,而是随处引颈高歌者,则无论其歌唱得多么苍凉悲怆,得到的也仅仅是怜悯,更多的可能是轻蔑,而其人不过就是流浪艺人而已。

  从近来生活创伤中,自我对语言艺术也有了新的启发和理解,在有些地方和时候,言语不可过多,要留有他人思虑和想象的余地。但是,在哲学思维当中,分析和阐述又绝不能含糊其辞,力求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上学期的政治经济学应是今后思想或言论中经常参考学习的范本。

  1986年3月3日周一

  开学伊始,同学中表现出学习上的浮躁和散漫。人不容易完全摆脱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

  新学期功课学习要有所安排,争取英语有所长进。拉丁文达到记准、记牢,并要有分析地学习这种语言,从中探求欧洲语言的规律性。

  昨日XX(高中和补习班同学)来信,他说:“自己选择的路即使比他人指点的有更多的坎坷和障碍,然而行走之上,也能感受到一种异样的幸福和欢畅。”

  1986年3月4日周二晴

  暮,得交大的《新上院》,草阅几篇,联系多日来思虑,令我感情激发。

  而今社会上,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感慨、思虑和探索者不乏其人,有多少人投笔报纸、刊物抒发胸中的忧郁和愤懑。然而,这一切读来只觉得不过是隔靴搔痒、捉襟见肘的空谈和空叹而已。从中透漏出来的真情实感不过就是源于信仰的朦胧和迷惑,也就是所谓的“信仰危机”。信仰是什么东西?对某一个人来说,只要你心悦诚服地相信它、依赖它,并把生活的热情、或激情感情寄托在它上面,这种东西也就是信仰了。它既可以是意识形态上的,如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君主宪政等,也可以是宗教和某一个人或物件。从民众意愿和群体利益上,这种信仰的结果,应该是通过信仰的寄托,赋予信仰者勇气和力量,鼓动他们生存下的并从中求得生活上的愉快和幸福。总之一点,凡是信仰给予人们的一定应是人性情感的善良和纯正,绝不能是浮躁、虚妄和矫饰。

  看日本影片《日本的沉没》。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啊。权利、金钱、地位以及漂亮的脸蛋和服饰,挽救不了人们的宿命,唯有一种东西能够使人们摆脱毁灭前的恐惧和绝望,这就是人类情感,一份亲情、爱情和对于祖国、民族的爱心。这种情感可以让人们面对最凶恶无情、惨不忍睹的对手,而淡定自若、笑然而逝。我们平时为什么不能珍惜和追求这些宝贵的东西,难道非要等到那种时刻,才表现出人类均能有的勇气和胆量吗。

  晚散步,和XX(大学同级老乡)谈论读过《新上院》的感受。是啊,书中那种诚恳的话语、敏锐的才思,不难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共鸣。但我自己觉得,那种强调和言论推行到社会上,不一定会出现有益的社会效果。虽说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对待社会、对待社会上的青年人,也似乎无可厚非,但我深感这样是不负责任的。我不反对百家争鸣,但这样一些言论应该用一种适当的方式、角度和面目出现,才能避免人们因缺乏分析和判断力,而带来的思想混乱和盲信盲从。交谈中,同学言:“中国而今的犯罪增多,是对外开放的代价,如同国外性解放带来了艾滋病一样。”我反对这种论调,尽管这是眼下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但如若要深究这种言论最终带来的社会恶果,或者一旦这样的犯罪出现在自己的家庭成员人员身上,旁边如果有人用这样腔调来劝解,一定会受到痛斥。所以,这里面一定有个死结,人们还没有参透,没能认识到其严重性和对自身的危害。

  我虽然热衷哲学思考和探求,但在感情上讲,我自己更接近诗人的气质,而不像是哲学家的。

  1986年3月5日周三晴

  就在理想、前途和爱情面前,犹豫、胆怯和退缩的时候,她的无情一击,到让我找回了我自己。仅这几日说笑言谈中,却弄明白了许多问题。

  人待激励。生活中如果没有反复、没有磨痛而只有平淡、清静的度日如年,此人终将一生平庸而老朽。

  沉舟侧畔千帆过,枯木前头万木春。人生不能停滞不前,前进意味着新生,退却将是万丈深渊,或就是停滞不进的腐朽。对于无知者而言,停滞和退步与否无所谓惊悸或担心,唯有知识的头脑和所谓的思想者,才清楚这样一种状态意味着生命的绝望和腐烂。

  班干部调整,下马之势已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些年来,生活之路尽管一直不顺畅,但也已经发现这个样子特别利于我自己提高思想认识和思考能力。

  英文版《音乐之声》看过数遍,今晚观之,得到许多新的认识和明见。

  等待

  原本应是寂寞无语的

  而我则谈笑嬉戏

  失恋

  本应该悲痛欲绝的

  而我却意气昂扬

  更加自由自在

  这几日思想纷杂,许多问题的应答和解说,只是零星记在本子上。这一举止给我一启发,一个人要善于捕捉思考之中的智慧火花,及时记下了,对自己是鼓励,也是未来解决问题的参考。

  1986年3月6日周四晴

  回校仅仅才两个星期,我似乎感觉想过了一年。这几日的沉思热想,似有茅塞顿开的敞亮。虽说不清楚是幸福还是痛楚,总之结论就是需要自己不能停滞、要奋进!

  给高中同学回信,言他之固执源于一直以来学习和生活的顺达,而我之固执却是因为生活和学习上一直不如意。

  1986年3月9日周日

  上午,游浮山。行进松树山石之下,不知如何登上山头。数人徘徊逡巡,愤慨前途渺茫。会当临绝顶,回首探望,上山之途径,虽弯曲,且清晰。人生之境界,何尝不也如此。见浮山南麓,南海康公之墓,污迹斑驳,落寞萧条。遥想康公青春之际,浩然正气,威震四方,天下志士仁人,无不感奋公之光明思想,然“大同”宏图,失却客观。反观今日之人,不求事理,妄存虚名,实为效颦之举耳。

  1986年3月10日周一

  第一次

  头脑这样清晰

  第一回

  勇气如此理智

  生活啊

  我要去弄清楚

  什么是真理

  什么是无知

  今天同学送我一言:“静坐多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我立即给他加了一个横批:“无所作为。”其实,何言“无所作为”,准确应为“明哲保身”。

  1986年3月11日周二

  人不能只是独自埋头思考,尤其不能这样去对待与别人交流的东西,如:信件、短文。因为这样固锁在自我的狭隘里面,会使你的语言和文字都失去社会性,而成为不合情理的字词排列。

  1986年3月12日周三

  轻轻地投进邮箱

  消去了多时的苦闷和惆怅

  你将带来什么

  我都将耐心仔细品尝

  或许毫无灵犀

  仅是我自己的一枕黄粱

  1986年3月13日周四

  前日,苦思不解之时,功课学习也不能安心,忽得一认识。一个人有两个自己,一个精神的个人,一个行动的自己。这两个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打架,相互否定,相互羁绊。一个人掌握的真理性知识愈多,其精神的个人愈发占居上风。因为,行动的个人具有更多人的天性,软弱且自私。而精神的个人,更多地追求理想的完美性。一个人在社会中,应该做的就是这两者的调和、统一起来,而不是被外部事物所牵引,一味盲目追求像权利、金钱和荣誉样的东西。一个人只有努力把两个自我和谐起来,灵魂才能安适,才能有更多精力应用于与理想相关联的社会工作。这里面或许可以解释历史上为何“大器晚成”的因由。

  回头看自己过去的路途,确实是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而来。偶翻阅练习本,见上面去上海前后,臆作得小诗,禁不住感慨:人不逻辑,但经过观察体验,人真的有一种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灵感。但是这样的灵感,不会产生于无所学、无所思、无所感受的头脑和意识,它是知识存储头脑转化为智慧的结果。如果这一结论能被科学所证实,可转化为人们大胆追求知识的强大动力。也可说,这种认识能使人们少些无知而来的迷妄和迟疑,多些知识而来的勇气和自信心,使他们永葆青春热情去追求知识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独立船头

  望沧海之无穷

  借问飞鸟欲何往

  如此行舟

  万事皆无头

  《等待》

  等待

  我已失去了耐心

  等待

  我已没有了沉稳的自信

  我要摇起橹

  奔向苍茫

  去弄清前途到底是些什么名堂

  那怕是死是亡

  不撕裂这紧裹的帷幕

  怎能知道世界的博大

  人的无限力量

  1986年3月14日周五

  与XX(大学同宿舍者)交谈。自觉思想认识有许多东西飘忽不定,因此需要更系统的学习。过去自己确实多凭直觉来观察周围事理,并从中获得举止言行的信心和观念。

  教育和宣传的目的,应在于客观理智地帮助人们分析生活中的不足和缺陷,而不能遮掩其中的弊端来自欺欺人。任何程度的自欺欺人都是玩火自焚,当事者必须慎重对待之。

  教育和宣传的目的,更不应该是让人们都发展成一个摸样,而是让人们正确认识现实的真实性,恰到好处或讲近似完美地找到自我的处境。这里面虽说有许多不可能因素存在,但只要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教育和宣传就有可能近乎完美地实现社会理想的一种稳态。

  人不缺乏创意,缺乏的是创意的施行。而创意实施的勇气和信心,不能出自鲁莽和愚妄,应是知识和能力的督促。

  人与人之间并非在于能否成为天才、通才或奇才上可能性的大小难题,而是遗传因素使性格上以及社会因素使其素质上产生的差别问题。这种差别,往往使人们产生自卑或傲慢。其实,人们一旦明了这种差异的可塑性及其特长,就能使心灵和心态转化为自我生活完美之境界的追求和品尝。这里面能够使人们醒悟的手段,唯有教育和宣传可以做得到。另外,就是要有许多言传身教的人,形影于现实生活中,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大学生,知识分子最应成为这种身先士卒的人。

  1986年3月15日周六

  几日来并非为能否成功而虑,只是一旦落入其境,当以何为?

  宣传教育的目的应着眼于社会,要想切中社会时弊,必须要有深刻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书写者应注意保持心灵的纯真和智慧的崇高性。总觉得这样一种论调,为什么不是来自国内传统的观念而是西方美学或日俄教育观哪?

  马克思言:谁要为名利的恶魔所诱惑,他就不能保持理智,就会依照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指引,向那个方向扑去。

  晚观《大独裁者》,班级组织,中途回宿舍,翻阅《美学》。从该书中,看到夹着的一片过去读后感,抄录如下:

  追求高尚精神的生活,若与现实不合拍,即便这种“不合”原本真正有益于公众的利益,但只要其与现实“不合”,就会受人们的质疑,认为是一种抽象的意愿,从而失去了对它追求的热心。中国十年内乱,极大地影响了青年人追求崇高精神的信念,反而鬼使神差地增强了国人对于崇高理想追求的怀疑和否定;同时,却又使他们并非愉快地拘泥和徘徊在“狭隘私利”的生活门前。

  1986年3月14日周五

  上午,中山路购物,静坐栈桥旁,观来往人影,得一认识:人生如爬山,若要攀高峰,必须要走更加陡峭崎岖的道路,一旦走入最为艰难的悬崖峭壁之上,越是进步越是艰难,这里的难易是以生死而论的,若说死是乐境,那么,此种时刻真是再简单容易不过了。

  午,读马卡连科《教育诗》。

  1986年3月18日周二晨雪

  晨,惊悉朱光潜先生逝世。想自读黑格尔《美学》,承蒙先生深入浅出的解释,感受多少世间奇景美句。一直为先生做学问之朴实,为国人思想文化发展之良苦用心,而敬佩,而仰慕,而感恩。

  午和丁老师交谈目前事情的前因后果。老师所虑,直指目前社会各种条条框框的禁锢,而我之情节,事已至此,不得不为之。

  1986年3月25日周二

  阅《神曲-天堂篇》,但丁不仅是大胆地将帝王将相,尤其是他们中间那种虚伪、残暴、卑劣和邪恶的精神置于地狱遭受鞭挞,而且把人类中间的那种纯洁美好的情感和德行上升至天堂,得到尊崇和敬仰。但丁的伟大是他给予人们一种信念,就是保持纯真善良的心智并追求知识的人是所向无敌的,而且受到了苍天神助。这些追求的人,无须旁观者吹捧或厚金的奉养,需要的只是拥有自我心灵上挣脱狭隘、卑鄙以及庸俗风气束缚后的畅快和幸福及其由此流芳千古的功绩和荣耀。

  1986年3月26日周三

  ……人们不要凭自己的判断

  没有经过金银两种钥匙的使用

  就把负担移到自己的肩上

  让他们相信一切变换都是蠢事

  除非那换下来的东西包含在换上的东西内

  犹如四包含在六内……摘自但丁《神曲-天堂篇》

  上述认识就是一种发展的观点,也就是发展中辩证否定关系。所谓社会主义高于资本主义制度,不在于权势阶级自我宣称和具体制度形式如何,根本上应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涵盖了以前社会制度中的优点。

  1986年3月29日周六

  日记本不想再记了,过去这一阵子,待一切明了后重新开始。然而,今晚秦士德教授讲座,让我不得不重新提笔。

  关于特异功能,对我而言并不热衷。但是,对于当下流行的这一社会现象,却也臆求探个究竟。正如我向秦教授提问的,这一切是“人为”还是“先天”?尽管教授没有明说,但其言语还是意味着大多数认为的那样是“先天”为之,而我则不这样认为。

  回顾自我感受,尤其是过去曾有过预感、预知和遥感,我觉得一方面是前辈的生途遭遇和某些个性化特征转化为类似基因的片段一样代代相传;而另一方面,也是真正原因,还是一个人出生以后,环境对自我的影响,像是鼓励什么或限制什么等等灌输和熏陶,以及通过家庭环境和自身经历之中的一些因果关系样的炼就及思辨,使其人形成了一种相对而言准确性较高的判断能力或技巧。

  在秦教授举的例子之中,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即“信则灵”现象。这似乎就是迷信一样的色彩,但客观地去看,自觉这里面确乎有一定道理。历史上,无数学者和文人,他们一生的成就,多数首先源于他们有自己的信念,也就是所谓的理想。树立什么理想,对于某一个人来讲,有的出自社会生活境遇所导致,即所谓像是“不小心一下子掉进去”或“像是被人推进去”的;而更多的则是通过读书、学习和思考,或言受系统教育形成愿望后的不懈追求,即有人形容的是自己“一步步走进去”或“自觉自愿一下子跳进去”的。总之,在起步阶段,这些所谓的理想,对于上面两种类型的当事人而言,都一样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但是他们中间只有坚定自己的理想,历经艰难困苦而矢志不渝的人,才能梦想成真。这或许就是“信则灵”的本质所在了。

  “人贵有志”和“信则灵”这里面绝不是没有相关性的。客观和虚幻,唯物和唯心,也不是完全割裂和好不相连。而今,马列主义著述本身所阐述的许多问题就是客观真理,然而应用这些理论知识者,则不乏机械而唯心且并非马列头脑的人。

(https://www.mangg.com/id42958/256186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