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李鸿章平步青云 > 祁门大营是兵家绝地

?

  曾国藩选定皖南徽州的祁门县作为湘军大营的新驻地。祁门位于徽州西,是个闭塞的小县城,即非商贾云集之地,也非兵家必争之要地。但此地位于皖赣浙三省交界,是沿长江南岸陆路进入江西的必经之地,在此驻军,可阻止太平军南进江西,又可北顾安庆,一旦曾国荃安庆围城部队受到威胁,可北上驰援。同时东接徽州,可沟通浙江。另外,驻军此地,还可以应付朝廷,是为将来收复苏常作准备。他抽调鲍超六千人,朱品隆和唐义训两千人,杨镇魁一千人,并将张运兰四千人由湖南调回,总计一万三千人渡江南下,进驻祁门。

  咸丰十年阴历五月十五日,李鸿章等幕僚陪同曾国藩由宿松大营起程,行军二十余天,于六月十四日到达祁门,把大营驻扎在祁门县的南大门外。僻偏的祁门还是第一次接待品位如此高的大员,整个县城出现了亘古未见的盛况。当天下午曾国藩就巡视祁门形势,安排部队防守。当时跟随他到达祁门的,只有朱品隆和唐义训两千人和杨镇魁一千人,鲍超、张运兰的部队暂时都到不了。祁门是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位于黄山西麓,是个名副其实的僻塞小县,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极言山多。四周皆山,城如釜底。全县只有两条道路沟通外界,一条向南,可连景德镇,一条向东,可至休宁、徽州,除此之外别无他途。一旦两条大道被封锁,顿成瓮中之鳖。从军事上看,此乃绝地,湘军大营驻扎于此,更是兵家大忌。因此李鸿章首先向曾国藩建议:“老师,这个地方如在釜底,是兵家所谓绝地,最好能及早撤离,另选地方驻扎。”

  曾国藩说:“刚刚驻扎,岂有说走就走的道理?”

  其他幕僚也都相劝,朱品隆、唐义训和杨镇魁三位带兵的武将也都来劝,三人承担护卫老营的职责,而依他们的兵力,实在不能确保。曾国藩一概不听。之所以不听,并非不懂兵略,当初选择祁门,只是在地图上看这个地方位置特殊,因此圈定此地,谁料会是这种地形?一到祁门,曾国藩就看出了此处的问题。可是刚刚奏报朝廷,自己驻节祁门,既可策应安庆,又可东顾江浙,刚入驻没几天就又走,怎么说得过去?明说此地不宜驻节,那当初选定时为什么如此草率?所以曾国藩无论如何要在此地驻扎些时日。李鸿章以曾国藩的心腹自居,因此屡次去劝谏,最后曾国藩不胜其烦,说:“你们谁要怕,明说,谁愿走,就走,反正曾某人不走。”

  李鸿章惹恼了曾国藩,但曾国藩对他反而更看重了。曾国藩到祁门不到十天,朝廷就实授他两江总督,当然同时也给他压担子,要他分路进兵,规复苏常,接着又有旨要他改援浙江,保全浙省,再图规复江苏。曾国藩与李鸿章密谈两天,还是坚持收复安庆,不能立即驰援浙江。两人讨论出的理由是,无论援浙还是收复苏常,从徽州进军的话,都要打通道路,东出徽州,然后北上宁国,收复广德,才有东下之路。徽州到宁国,都有长毛占据,必须先攻下沿线旌德、泾县、石埭等处。曾国藩还决定创建淮扬水师,用以助守扬州,保里下河之米,及苏北场灶之盐,而创办人之一就是李鸿章,折中这样说:

  查有按察使衔、福建延建劭遗缺道李鸿章,自咸丰三年正月在编修任内奉旨派同前工部侍郎吕贤基,回皖办理团防,在皖北军营六年,历著战功。于淮扬情形,闻见较确。上年五月间,经臣奏赴江西军中,会督兵勇,克复景镇、浮梁,因其力辞保举,是以未经奏奖。嗣随臣周历鄂、皖各处,十月间蒙恩简授福建遗缺道,臣因襄赞需要,未令赴任。该员劲气内敛,才大心细,与臣前保之沈葆桢二人,并堪膺封疆之寄。而李鸿章研核兵事,于水师机要,尤所究心,拟请旨饬派该员前往淮扬兴办水师,择地开设船厂,由两湖酌带委员、工匠;水师营副将黄翼生,请简授淮扬镇总兵一缺,将来统领淮扬水师。李鸿章系隔省人员,恐呼应不灵,应请旨改授江北地方实缺,乃可措手。倘蒙皇上天恩,破格擢授两淮盐运使,俾得整顿盐课,以济舟师之饷,实于军务、盐务,两有裨益……”

  两淮盐运使是著名的肥缺,虽然江南局势动荡不安,但依然是令人羡慕的要缺。特别是“该员劲气内敛,才大心细,与臣前保之沈葆桢二人,并堪膺封疆之寄。”说明老师已经把他当成未来之封疆培养。李鸿章十分激动,连连向老师道谢。

  “先不要谢,朝廷准不准还说不定。”曾国藩没那么乐观。因为他明白,两淮盐利巨大,朝廷是否能让湘军分润,确实不好说。“少荃,此事尚在运筹之中,密不可传,不然对你并非好事。一般保案,我从来不向被保之人透露,一则是避卖情份之嫌疑,二则怕让人空欢喜。之所以让你知道,是让你明白我对你向来看重,对你期许很深,希望你能自励自惜。”

  李鸿章连忙说:“学生明白老师的苦心,老师对学生之关怀提携,真真胜过父母。”

  但如此令人扬眉吐气的事,要想烂在心里,实在太难。当天晚上他终于没有忍住,对好友赵烈文说了。赵烈文自然也有好友,所以不几天好几位幕僚向李鸿章道贺。就连远在湖北黄梅的胡林翼也至书李鸿章,他在信中说:“盐务不难,在本刚正不挠之节,而出以条理精密之才,坚持不摇。东南诸公,衮衮登场,以我视之,均有嗜欲,而无性气。闻公之风,将始疑之,中谤之,继且畏之求之,望公怜之矣。与若辈同事,只赖此不患得患失之心耳,然与患得患失之人同处,非如公之强固不易自立也。”胡林翼的意思是,你去做这两淮盐运使,只要“刚正不挠”的气节和“条理精密”的才干相结合,时间久了,原先猜疑你、诋毁你的人到头来终会害怕你进而有求于你,你到时候就大度地可怜他们就行了,与这些人相处,只有你这样个性坚强的人才能自立。胡林翼已经是在指点李鸿章如何做好这两淮盐运使了。胡林翼与湖广总督官文关系非常融洽,而且在京中广置眼线,也许他得到了什么消息,不然怎会如此肯定?那些天,李鸿章十分得意,因劝谏曾国藩移离祁门带来的不快一扫而光。

  然而,祁门的危机说来就来了。太平军攻克苏常后,攻打上海受挫,因为有洋人军队助守。所以天王洪秀全严令立即回军西上,救援安庆。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商量的方案,是二次西征,沿长江南北两岸,直扑湖北武昌,再行“围魏救赵”之计,湖北是湘军的后方兼粮饷之源,攻打湖北,湘军不能不救,安庆之围自解。曾国藩祁门大营得到消息,长江南岸的李世贤率太平军攻打宁国。宁国是徽州的北大门,宁国有失,徽州就暴露在太平军的剑锋之下。而徽州,又是祁门大营的东部屏障。那时候负责徽州防务的是副都御使张芾,因为他率领的绿营兵军纪太差,又兼闹饷,受到参劾,被剥夺了军权,徽州防务交由曾国藩负责,他立即上奏朝廷,保荐按察使衔浙江温处道李元度出任皖南道,带勇前往驻守。

  八月初李元度来到祁门大营,与曾国藩商议防守徽州的事宜,当晚与李鸿章同居一室,两人挥扇长谈。李元度书生从军,先是办文案,后来提兵督阵,着实打过几个硬仗,让李鸿章很是佩服。李元度与曾国藩的深厚情谊,李鸿章也因此知道了渊源。

  李元度是湖南平江县人,字次青,曾国藩刚刚在湖南创办湘军时,就跟随着南征北战。湘军靖港战败,曾国藩要投水自杀,是李元度把他从水中救起,并寸步不离数天,再三安慰。九江战败后,湘军水陆俱陷困境,危难之际,是李元度率领新募的平江勇来到曾国藩军前,作为曾国藩大营的护卫。后来江西形势艰难万状,曾国藩心灰意冷,借父亲去世丁忧之机抛下湘军回籍守制,全靠李元度在江西支撑危局。曾国藩十分感激李元度,在给李元度的信中称平生有三不可忘:“当靖港败后,足下宛转护持,入则欢愉相对,出则雪涕鸣愤,一不忘也;九江败后,特立一军,初意专在护卫水师,保全根本,二不忘也;樟树败后,鄙人部下别无陆军,赖台端支持东路,隐然巨镇,力撑绝续之交,以待楚援之至,三不忘也。”在给别人的信中也曾经说过:“李君次青,从弟多年,备尝艰险,上年弟以忧归,李君力撑江省之东路,为人所难,百折不回,弟愧无以对之,寸心抱疚”。两人交情深厚,以至曾国藩主动与他结为儿女亲家。

  李鸿章感叹说:“你们两位,那可真是过命的交情。”

  李元度说:“少荃老弟,祁门的形势你也明白,曾大帅正处危难之中,即便是火坑,我也要跳。”

  夜近子时,李鸿章说:“次青兄,天不早了,明天还要早起,不然又要惹我老师不高兴了。”

  李鸿章就讲了前些时候被曾国藩痛批的经历。李元度笑答:“你两次谎称头疼才数落你,这已经是很客气了。”

  隔日李元度就去徽州,临行前曾国藩与他约法五章:“次青,我有五戒相赠,请一定牢记:一是戒浮,不要重用喜欢说空话的文人;二是戒过谦,以免部下不拿你的军令当回事;三是戒滥,赏银、保荐都要有限制;四是戒反复,千万不可朝令夕改;五是戒私,要为官位择人,不要为人谋官位。这是我的一点体会,拿来与你共勉。张副宪的兵勇闹饷厉害,你去后要严惩挑头闹事者,杀十几人几十人都不要手软,暂行霹雳行段,方显菩萨心肠,不然闹得不像话,起了哗变更不堪收拾。还有一条,要固守徽州,不可轻易出战,切记,切记。”

  李元度拱手说:“涤帅放心,我舍命也要为老营守住东大门。”

(https://www.mangg.com/id39464/211443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