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结束了,不该走的却走了
那天,李建功主动找了国良,递给国良一包用旧报纸包着的东西,国良感到有点突然。李建功语气平静地说:“我很快就要走了,我没什么好东西,就这东西是我最珍贵的东西,送给你算是一个纪念吧。等我走了你再拆吧。”国良还以为李建功也可返城了,说:“走?你也能走了!怎么说走就走呀!之前怎么没有一点消息呀。”李建功拍了下国良的肩,说:“嗯,我得走了,我会记住你这个兄弟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我走后你别难过。”国良看到李建功眼睛闪亮了几下,感觉到了一种无比眷恋。李建功又拍了一下他的肩,说了声:“再见,我先走了。”走了几步,又回头说:“我有些带不走的东西,还有些书之类的,你喜欢的话到时自己去拿吧。”
说到离别,离情别绪总是让人断肠的。国良望着建功离去的背影,有点鼻酸,想跟着他去。可是,母亲在叫他吃饭了。真是的,怎么会走得这样突然呀,如果早知道他要走了,好歹也要请他吃一餐送他一下呀。不象是回上海呀,史书记、方小狗没有透出过一点消息呀。他拆开旧报纸,一叠信整齐地码在那儿,有几封他一看就认出是自己帮李建功代收的信。国良不但不是傻子,而是一个有脑子的人,他联想到之前的种种事情,一种无祥之感涌上心头。
国良和母亲是最先赶到李建功宿舍的。宿舍门没有上锁,推门而入,一股让人头晕的芳香味渗杂着恶心的呕吐味冲入鼻孔。这种芳香味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很熟悉,那是农药敌敌畏的气味。母亲反应很快,马上引吭高呼。通过抢救,小严老师在昏迷几天后回到了人间。
李建功以这样的形式走了。生产队里的很多人都有点意外,他们对李建功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的说这个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到这儿,正经事没干多少,有的对他表示可惜,象他这样的年青人搞学问多好。
国良没有与人争辩,他的内心很受伤。他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还是熟悉的,“重如泰山,轻如鸿毛”这句话他还是知道的。李建功的离开,让他疑惑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生命的轻重,自己说了不算,大家说了不算,某个大人物说是泰山才真是泰山,他说你是鸿毛就是鸿毛。但又想想,生命都没有了,是泰山是鸿毛又怎样呢。国良想不出张思德有什么比李建功伟大的地方,无非是张思德让毛主席知道了,是毛主席正要找的需要的主人翁罢了。如此一想,所处的环境对一个人实在是太重要了。连死也一样。
李建功死的那天,国良没有流泪。但收到廖海钰寄来的最后一封信时,国良莫名地痛哭了。命运就是这样的捉弄人!如果这个会议早点召开的话,李建功知道能返城的话,他是不是就不会走上那条路呢?如果这封信早点到来的话,李建功是不是就消除了对钰的误解,还会不会燃起希望之火呢?
廖海钰回到家后见过父母后的第一件事当然是去建功家。开始父母指使她干这干哪去这儿去哪儿绕着圈子不让她去,后来知道这样拖也不是个办法,叫她妹妹陪着一起去了。听到那个消息,是个晴天霹雳,一阵阵雷轰隆隆在头脑里滚动,没有了思想,嘴里喃喃自语:不等我就走了,怎么就不能等几天。
国良见到海钰姐妹来家里的时候,一眼就认出了海钰,虽然她与国良原来照片上看到的大不一样了,特别是身形憔悴、眼睛红肿,但这更让人容易明白她是主角。国良把那盒信交给她,她木然地翻动着。国良说:“每封信建功哥都看了很多遍。”海钰走的时候还是把盒子还给了国良:“你留着吧。”她的平静,国良不知道她是坚强还是麻木,抑或是伤痛。
很多年,再也没有海钰的消息。又过了很多年,海钰的妹妹来到沙地找到国良,由国良陪着将姐姐的一份骨灰撒到了围垦。她的骨灰分成了三份,还有两份,一份送到了巴里坤,还一份留在上海。
(https://www.mangg.com/id36620/203417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