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始站在产业的高度看问题后,萧安邦明显感觉到要费的脑筋大大增加。
诚然,人才是一家公司成长的最大资本,但是人才却又是必然会流动的。
这就要求他一旦走向独*立,就要有面对人才流动的问题。
而现实点说,萧安邦也不能无穷无尽的对自己公司的员工动辄实施忠诚印。
真要这样的话,岂不是就等于说自己没有信心管理好企业?而且这样一来,公司就变得离不开自己了,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想要建设百年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必须要有自己独到的竞争力,靠这些可以复制可以传承的东西来经营才是正道。
自己之前的这种只是为了争取发展时间而不得已为之的措施,绝对不能成为常态。
拥有了那么杰出的能力之后,能靠自己把场面撑起来吗?对于企业的长期经营来说,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实在是不值得提倡。
反之,刘邦式的管理才是最理想的。
虽然自己的书已经读过极多,远远超过这世上的绝大部分人,但是相比较当初的刘邦,萧安邦还是深深感觉到自己在管理上连刘邦的一成功力都没,真正是惭愧之极。如果说刘邦算是管理学上的博士后,那么自己可能只算得上小学生。
这种人生历练沉淀积累出来的东西,不是多读些书就能马上拥有的。
而且对萧安邦来说,有个表面上像是很有利实则很不利的因素。
那就是刘邦本身能力一般,因此全是依靠手下的才能来打拼天下,因此他把管理当做最大的任务去做,把手下的实力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才最终取得了成功。
而萧安邦此刻却是自己的能力远远超出了这个时代的绝大部分人,这就有点像是当初的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最终的结局却是败亡,那自己这种状态走下去,会不会最后也是这样的悲剧结局呢?
萧安邦扪心自问,觉得这样下去,自己还真有可能最终失败。必须依靠管理,才有希望最终取得成功。否则的话,一旦自己有事离开,自己辛辛苦苦架设起来的商业帝国整个体系就极有可能快速走向崩溃。老话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建立企业的基础不扎实,那么商业帝国最终的结局也是可以预见的。
难道自己拥有了如此杰出的能力,将要建立起来的家族,将来也会逃不脱富不过三代的命运?古语有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能不能打破这个宿命,也是萧安邦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想想当初华夏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是周朝,史称八百年江山,后世就越来越短,最短的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战乱,却也是历二世而亡。这里面有没有讲究?
在国人一直挣扎在富不过三代的怪圈中时,欧米日却诞生了最长过千年的传承企业。全球前一百名最长寿的家族企业,第一百名都有超过225年的历史,最长的日国一家建筑企业,居然传承了40代,有了超过1400年的历史!
这样说起来,貌似华夏国目前最长寿的家族企业,连全球第100名都远远不如!难道这里面就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莫非华夏国就只能窝里斗?
华夏国人,经常津津乐道引用的拿破仑的“华夏国睡狮论”,其实是断章取义。他的全句大意是说,华夏国是有着狮子一般潜力的国度,却始终沉睡着,感谢上帝,让它继续睡下去吧。这么有潜力的国度,偏偏一直沉睡,这是何等不可思议的事?却偏偏是事实!
以萧安邦此时的眼光看来,华夏国津津乐道于自己经济成就时,本质上仍然还是睡狮一头。道理很简单,经济改革成就虽大,却也失误多多,资源极大浪费,环境急剧恶化,产品档次低劣,还制造出极大的两极分化,普通老百姓生活并无实质性的改善,实际上整个国家并没有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在萧安邦看来,国富民强,国家富强的基础当在于藏富于民,而在可见的现实里,老百姓已经极大比例的失去了对当政者的信心,国家与百姓事实上居然站在了对立面,这能长久吗?
当一个国家滋生出极大的特权阶层,可以凌驾于律法之上时,没有公平公正公开,这个国家的基础已然不稳。很自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别再把百姓当傻子,这些不是管控媒体就可以搞掂的,历史上类似的事多了,粉饰太平这个成语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按照刘邦的管理理论,再不起眼的人,都有其发挥作用的地方,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是他最终走向成功的根本原因。现代的情况则是只能用,千疮百孔,积重难返来形容。最高领导们倒是看得透彻,知道这样下去会亡党亡国。但现在老百姓都成为某些高官口中的刁民了,老百姓又岂会买你帐!
孟子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又有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难道和平久了,执政党也忘记了这些至理名言了吗?将心比心,其实不难做到吧?
当执政党以为只靠着管控媒体宣传口,就可以歌舞升平时,难道就不记得一句老话,叫做“成也萧何败萧何”吗?
后世萧安邦所在城市就很是悲哀的碰到件事,小学里学校里本要组织春游,却被上头紧急通知终止了,理由为何?反恐!
哈,现在反恐都渗透到了老百姓这个最大的圈子里了。当然,这跟当官的头上的乌纱帽有关,他们负不起万一出事的责任。
这事可以理解,却不能接受。老话说,从来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这就是把老百姓视为刁民的直接后果。以前的时代,出现特务啥的,光靠发动老百姓,就足以让特务们心惊胆战,惶惶不可终日了,现在才多少年过去,就到了连老百姓普通的出游都不再安全的程度,这还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呢,是何道理?
反正萧安邦是感觉挺无语的。真要到处是敌人的话,能防得住?何时干群关系到了如此紧张的程度?没有了过去的互相信任,齐心协力,原因就在于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所以,萧安邦也在未雨绸缪地考虑怎么来解决自己将要发展的事业中的深层次隐患问题。
别搞到最后,看人家都是失误错误,到了自己手上却更是远远不如!成为纸上谈兵的赵括之流绝非萧安邦之所愿。
因此,在深深思索过之后,萧安邦还是觉得,不能过分突出自己的个人能力,而更应该依靠刘邦式的管理来壮大自己的队伍。
不过萧安邦思来想去,自己还是要快速崛起的,现在是特殊阶段,必须是争分夺秒,只争朝夕,这就必然要求不能只走寻常路。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前,自己的个人能力该用还是得用。只是管理必须要跟上,未来才好顺利过渡到正常依靠管理发展的阶段。
加紧网罗人才,加强技术储备,收购壳公司,壮大资本力量,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再建销售网络,走通上层关系,等等,千头万绪,都是现在萧安邦所必须解决的问题。白手起家,又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啊。
必须尽快出成果,拿到更大的话语权,才能占据有利的位置,方便自己进行下一步的计划。
至于收购壳公司,壮大资本力量这个暂时还没到时候,投出去的第一波收获,应该在2000年初。现在才只1995年还没过,这个时间段太长,不能坐等,必须另外途径尽快筹集到资金收购壳公司!
银行资金暂时就别想了,银行家们从来都是在你不缺钱的时候送钱给你用,分上一杯羹,而在你缺钱的时候往往就会踩你最致命的一脚,落井下石,陷你于水深火热之中。后世有位华夏国首富之一,做饲料出身的,就一直对于银行敬而远之,宁可自己慢慢积累,至少能不受银行的擎肘。
股票,期货方面,后世倒是记得,1994-1995年墨西哥发生过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可惜前世萧安邦对此也仅只是知道而已,详细的信息一概不知,这个快钱已经是赚不到了,国内有个国债327事件也已告结束。就是说大的事件机会暂时是无。彩票中奖?倒也是可以,问题是也貌似没有大奖,自己也不差这个钱,也排除。
好吧,老老实实再多治点病赚钱吧。功力大增后的萧安邦,每天可以治疗的病人怕是十个都没问题了,目前却仍然控制在每天2个左右。不过这件事还得重新考量,因为还得有整段时间来做事业,甚至有时还需要出差,总不能只去一天就能打个来回的地方吧,作为还在单位上班的情况,这样是极其不合适的。
呃,现在已经实施双休了,那可以利用周末两天时间来治病。其它时间则可以用来集中发展电梯事业,实在是太多事情要做了。周末用两天时间来治病,每天治疗十个,那一周也不会比以前治得少,但是其它时间就解脱出来了,可以用来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可以再建销售网络,可以利用自己的医术建立和走通上层关系。
不是为了权钱交易,而是为了可以得到最起码的支持,要想避免以后被秋后算账,一开始就要身家清楚,要经得起历史考验。至于被人栽赃陷害之类,萧安邦倒也不怵,弄手段谁怕谁啊。他之所以坚持这样做,最主要是想问心无愧,秉承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的做法而已,岂能为了身外之物,放弃了自己的人生原则?
想到这,萧安邦打电话给当初治病后赠与别墅的大地产商汪总,问他能否准备个会所,周末时间开放给他治病之用,作为回报,接待这些富豪级人物的任务就交给他,使他可以利用来进一步培养自己的人脉。汪总高兴地满口答应了,这样双赢的事,不干的才是傻子呢。两人谈妥之后,萧安邦又打电话给马苏,交代她以后对治病做如此这样的安排。马苏倒也挺高兴,那样平时就没那么多麻烦了,晚上时间也相对自由多了。萧安邦也顺便告诉小颜,以后集中精力搞研究开发,把治病的安排工作移交给自己的妻子马苏。
这些问题都厘清了,接下来还要解决个公司内部问题,虽然留着不解决也未必会有大事,但是一定会有麻烦。
(https://www.mangg.com/id32123/172012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