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这一周,萧安邦不再四处奔走。
除了不时跟陈总,南总沟通交流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攻关组这儿。
攻关组众人虽然初获超能,信心满满,但是毕竟都没进行过真正独*立的项目开发,经验还是不足。
萧安邦定在攻关组的目的也在于此,在具体项目的研发过程中,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尽可能快的传授给攻关组同事们。
毫无疑问,效果是极其明显的,攻关组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在成熟起来,进度一提再提,士气高昂。
明明是人们看起来极其困难的项目,到攻关组手里就变得家常便饭似的,很快就解决。
每个人都开始可以独当一面,宣告了攻关组的辉煌岁月即将开始。
技术科或者车间里,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人们都开始习惯于把求助于攻关组作为一锤定音的最后仲裁部门。
攻关组的四个成员都已经秘密效忠于萧安邦,并经过了萧安邦的醍醐灌顶式改造,自然知道自己能如此风光,都是拜萧安邦所赐。
他们越是风光,就越是感恩,不约而同的,他们把每天上班前的10分钟时间用来做虔诚的祷告,感谢萧安邦的赐予,是他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使得自己的人生梦想终于看到了可以实现的曙光。这也进一步强化了忠诚印的力量,使得萧安邦稍稍感应就能知道他们的心态。
萧安邦很是欣慰,对于自己的第一批核心级手下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攻关组的实力就这样悄悄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记忆力超群,思维广阔,精力十足,动手能力极强,而且还配合绝佳,就好比以前现代量子理论对于牛顿经典物理理论的突破时建立起来的众多研讨组一样,发射出无比璀璨的光芒,一加一所表现出来的远远超过了二的效果,达到了十甚至二十的效果。
当然他们每个人再厉害,也是在萧安邦没出手有意收敛起光芒的情况下,不然也没他们的戏。
最重要的是,他们再厉害,也是萧安邦赐予的,如果有一天自持羽翼丰满,万一产生了背叛,他们的超能力也将很容易会被萧安邦收回。
这也是悬在他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萧安邦这一手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实在是牢牢掌控了攻关组。
不仅如此,组员们对于萧安邦的忠诚度还与日俱增,从以前习惯了不被人重视,到现在说话越来越受重视,真正体会到了人上人的感觉,他们又岂会不珍惜这样的逆天机缘呢?
把攻关组的工作带上了正轨之后,萧安邦开始把目光放到了外围。
如果项目开发所需要的电子元器件,必须依靠进口,那项目的独*立性也将大打折扣。
还有如果成果出来了不去及时专利,那成果本身也将很容易被仿冒,未来就不容易形成技术壁垒,就无法保证自己领先的优势。
甚至国内的材料本身也都是萧安邦考虑的范围。材料科学的进展也是对于国内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后世里国内连指甲剪这种日常消耗品都要依赖于进口,实在是可悲之极,更别说瑞士军刀之类。难不成国内民众就低人一等,只能使用劣质品?
这就需要扶持和培育国内的相关产业。萧安邦决定要以自己赚来的海量财富,收购扶持建设起相关产业链,做高端的,不再受制于人。自己发展的民族产业概不外卖,绝对不会再像后世中那么多卖掉了自己辛辛苦苦发展起来的民族品牌产业一样。
经历过后世种种的萧安邦深深知道,只要受制于人,那么再不起眼的行业也可以要挟到国家安全。
后世那微软的cao作系统,利用国内盛行的盗版策略干掉了国内厂商,达到了垄断的程度,使得整个产业安全变得一点都不再安全,国家还几乎无可奈何。实在是太令人触目惊心了。而这样的事,其实已经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国内许多细分产业领域内发生,而国家还懵然未知。
再世为人的萧安邦的一个心愿就是打破外资的垄断,实现在电梯相关产业领域内的自给自足。自然在电梯产业上下游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所布局喽。
只是目前,财富还没来得及积累起来,而且也怕树大招风,只能暗中先依附发展,再有意无意的扩大影响力,逐步蚕食,建立起自己的产业帝国。这一局,实在是不容有失。当然,为了未来能真正掌控产业在自己手中,把控股公司建立在英属维京群岛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触眼可及还不能改变的官本位的国度里,权力的威力可以大得让人感觉不可思议,法律对于某阶层来说只是遮羞布,不能未雨绸缪的话,有一天把你毕生的成果全部拿走一点也不稀奇。喊了多少年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若是一纸空文。
而如果走官商勾结的道路,也的确可以快速发展起来,但是最后等待你的却极可能是秋后算账。以史为鉴,曾经富可敌国的,象明代的沈万三之流,再是长袖善舞,在权力面前还是那么渺小,最后的结局也照样极为可悲。
所以,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使之能不受干扰的发展下去,做好防备措施是极其必要的。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就是这个道理。
萧安邦打算以技术储备为基础,在材料和芯片以及电子元器件方面重点培育发展,再在产业配件供应等环节上进行布局。从零开始布局是很辛苦,但是也很有成就感,也特别有意义。他相信凡是有爱国心的人,都会支持自己这样做,所以,想必在奋力前行的道路上,还可以找到同行者,自己终究不会孤独。
偌大一个国家,必然会有智者能看到这些。只要自己坚持下去,必然会聚集起一大帮有志之士来帮助自己实现这个梦想。
现在攻关组走上正轨,项目进展一日千里,已经是考虑具体实施项目所需要的元器件和配件供应的时候了。
全国产化应该是自己的目标,但是也得分步骤走。就眼前而言,光是芯片上的生产,就难以保证国产化。
工业控制用PLC的产品质量还不成熟,变频器就更是外资的专利,萧安邦当初之所以选择先从PLC和变频器的破解开局,就是存了尽快破解并国产化的心思。
破开了这两方面的外资垄断,理论上在这一系列产品上的国产化就基本没有问题了。
但是哪怕在这一系列上,高端的部分,还是难以抢占市场。什么是高端?就技术指标上,那就是电梯的提升速度,提升高度等方面。当初夜访东方明珠电视塔,不就是因为那里的电梯是全进口的高速电梯吗?什么是全进口?那就是包括里面的每一个螺丝都是进口的,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
这一世在俗世中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彻底改变这个局面,把国产电梯产业发展成国民为之骄傲为之自豪的产业。
不能走出去,人家就觉得你是低人一等的,后世很多人出国,甚至自己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华夏国人,或者被人误认为是东边岛国人。
因此,萧安邦在攻关组呆了整整一个礼拜,把工作带上正轨之后,他特地去找了王总和陈总。因为关系到产业布局的问题,单是陈总的份量还不够。
萧安邦把自己的理念和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一一阐述出来,想要了解这两个大佬对于电梯产业的看法,和有没有雄心去打这一硬仗。
王总和陈总跟萧安邦还是不同的,起码来说,他们当初是经历了很艰苦的努力才脱颖而出的。那会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但是现在不同了。
有了一大批人追随,那么多人要靠着这个产业来养活,一举一动都得考虑能不能成功,和失败了怎么办的问题。
所以他俩尽管精神上是十分支持萧安邦所说的,却都得建立在利益上会不会受损的基础上。搞研发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还不一定就能成功,若是失败,把企业拖进了泥潭,那他们也就成为罪人了。
萧安邦尽管是十分理解他们所说,但是还是掩饰不住的有些失望。
按照后世的历史进程,他们将会签署合资协议,五年之后基本退出成为了小股东,而米国资本成为了大股东之后,自然不会什么都按照原来的模式经营行事了,甚至原有人员都被逐步清洗出去。拿到了卖企业的一大笔补偿之后,他们收购了陷入经营困境的杭城锅炉厂,待经营好转后,改制上市,资产大幅膨胀,而之类的产业动作还不在少数,因此,几年之后,他们也很快跻身于亿万富翁之列了。应该说,他们还是相当成功的,他们所在的村民们也家家建起了别墅,很多人因为他们而受益。
但是从电梯产业上讲,他们是失败了,后来还不得不重起炉灶,重新搞起了电梯,看起来也很不错,但是在技术储备上就远不如人家,只能在相对低端产品市场上占据优势。但是高端产品的利润值高啊,这肉只能全给老外吃去了,低端的就是慢慢地只能赚个吆喝了,这也导致了后来的电梯市场极为混乱,价格战打得十分惨烈,很多质量问题因此而生。举个后世现实的例子,按理说,电梯的钢丝绳的安全系数十分高,常规的一台电梯的6根曳引钢丝绳,1根就足以牵引电梯运行,用了6根那就更是保险了,但是实际上居然出现过才新安装的电梯,不到3年时间,其钢丝绳就全部断完的憾人事件。可见价格战到了何等程度,以至于在这么重要的配件上都出现以次充好,以劣充优的现象。实在是太令人震惊和悲哀了。
这就是被bi只能做低端市场的悲哀,利润极为微薄。但是杀来杀去,最后受害的还是国人,而没有大量利润的积累,对于高端市场就完全没有撼动能力,几乎完全受控于外资。
既然明白了两位大佬的心态,萧安邦自然就开始有所保留了。他开始做二手准备。一手就是针对现在的研发,只研发那些容易见到成果,但是技术要求不是很高的产品,反正只要能卖出去赚到钱就好。另一手就是开始把顶尖的技术保留下来,准备另起炉灶,做自己的全新产品。换句话说,只给现在的工厂提供短平快的产品,高精尖的研究成果则准备留作自用。
历史的惯性太巨大了,通过观察,萧安邦觉得王总和陈总还是会走上当初的老路,而且他们也还是会比较成功。既然他们有他们的路,那以后只能自己掌控一家工厂来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产品了。
至少眼下,他们还是比较支持他的,合作的基础还在,也算是合作的蜜月期吧。不过萧安邦已经准备暗中网罗人才,加入到自己的宏大计划中来。迟早有一天会分道扬镳的。
(https://www.mangg.com/id32123/172012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