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子朔眼前的这配殿的规模也煞是宏大,看上去让人觉得十分的震撼。
整个配殿看起来应该是依着本身就已经存在的那巨大地下溶洞所修建,修建者非常巧妙的利用了这地势之利,让整个配殿和本身的岩洞融合的天衣无缝。因此这配殿看起来十分的宏伟,非常自然。整个配殿是一个正方形的结构,撑起了整个洞穴,而且地面用大块的金砖铺地,四周也是坚固的墙体。
当然,所谓的金砖并不是真正做金子做成的砖,而是古时候专们供宫殿等重要建筑所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方砖。现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内铺墁的都是此砖,在那些砖的侧面还有明永乐、正德、清乾隆等年号和“苏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样作为凭证。因为这种砖头的质地很是坚硬细密,敲一下,凑近了用耳朵听的话就好像金属一般铿锵作响,可谓是铿然有声,因此得名“金砖”。
我记得以前看过的一些书籍上面说,金砖的实际规格有二尺二、二尺、一尺七、一尺四这四种。在故宫的核心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所在的中路上,用的金砖是最多的二尺。中路外侧的金砖稍小,有一尺七的,也有一尺四的。二尺二的金砖是极其少见,而现在这里铺的,全都是二尺二的金砖!就这一点来看,比皇宫还要奢侈!
“这,这太奢侈了点吧?”
我扶着子朔一步步从那甬道尽头的台阶往下走,走到这铺满二尺二金砖的配殿里,一边四处看一边惊叹。子朔停下来轻轻的跺了跺脚,那脚下的金砖石板铿锵作响,清脆悦耳,像是乐器之音一般。果然是品质极高的金砖!
奢侈啊奢侈!
据我了解,这金砖的制造那是极其的困难,据说当古代工匠制作金砖的时候要经过很多复杂的步骤。首先要选土,所用的土质必须要黏而不散,粉而不沙。选好这种优质的上好泥土之后要露天放置整整一年!而且还不能让土被雨水淋着,这是为了去掉所选土壤阴寒、微腥的“土性”。然后再将这选好的粘土浸水泡开,让好几头水牛上去反复踩踏练泥,以去除泥团中的气泡,最终炼成紧致稠密的泥团。再经过反复的摔打后,就将这些泥团分装入模具,平板盖面,再找两个成年壮汉在板上用力踩,直到彻底的踩实了为止。然后花七个月以上的时间来自然阴干砖坯,才可以入特制的窑进行烧制。烧制时,先用糠草熏一个月,去其潮气,接着细碎的劈柴烧一个月,再用整柴烧一个月,最后用松枝烧40天,才能出窑!
出窑后还要经过严格检查,如果一窖金砖里面,有六块以上达不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这一批金砖都要算废品,要重新烧制。就这样,从泥土到金砖,要长达两年的时间!
在正史中记载蒯祥在修建北京故宫的时候首次使用了这种金砖,其实金砖的使用是自古有之。古代江浙一带的古越族王族就一直在使用。只不过那时候不叫金砖,到了明代正式命名,并且官方大量使用而已。
除了惊叹这用二尺二金砖铺地的奢侈,更让我觉得奇怪的地方是,这个配殿的修建,和原有的整个地下溶洞也配合得太巧妙了吧!那些依附着岩壁重新修建过的配殿墙壁,似乎,似乎就好像是本来就和岩壁融合在一起修建的。这再高超的技艺,也没法做到这种地步吧!
配殿右侧还有一条地下暗河,从岩壁间缓缓流过,有些细微的潺潺流水声。
我和子朔慢慢的往前走,沿途四周到处都是堆积的各种已经有些腐朽的木头箱子,大量的各类珍珠项链,散落的玉器,还有各类镶嵌着宝石的杯子、罐子等等。看到这些东西不是我不眼馋,而是还扶着一个重伤的人,不好直接就去翻看那些陪葬的珍品。
我先扶着子朔到一处石阶坐好,把LED营灯从背包里翻出来,打开,放在子朔身边。虽然他的眼睛可以在黑暗中看清楚东西,可我不行,所以还是需要一个坐标的。子朔对我翻了个白眼,然后继续闭目养神。
我做好这一切之后,就准备再去这配殿里存放各种陪葬品的地方转转,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非常非常值钱的东西!既然都来了,那怎么能空手而归呢!太多的东西拿不动,那随便那几个小的和田羊脂玉玉器啊,纯金制的稀奇小玩意儿,镶满宝石的西域夜光杯啊,这些体积小又轻巧的的东西还是可以的方便随身携带的,放背包里也不会增加多少重量嘛!
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帮助勾践灭吴的范蠡先生都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啊!深入宝山什么都不拿,是会遭天谴的,那么说的就是现在这种情况。于是把子朔安置好之后,我就两眼冒着金光的准备四处去寻宝去了!完全不顾身后子朔鄙视的眼神和目光。
我一头扎进这堆积如山的各类陪葬品中,开始翻寻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我对这些古玩啊收藏品什么的完全没有任何研究,所以只能是挑好看的自己喜欢的选了。我在这配殿里东挑挑西看看,忙活了好一会儿,才从那些堆积如山的各类陪葬品中挑选了三件小东西。一只玉制的马,一面巴掌大的铜镜,还有一块上面画着些不认识的符号的令牌一样的东西。三样东西肯定是不够的,放到背包里完全没有感觉,而且因为子朔受伤这么重,也不能马上出发。我估计今晚是就得在这配殿里住一晚再走了,所以完全不用着急,慢慢再继续的挑选就行。恐怕这装神弄鬼的“十殿阎罗”们生前的财富肯定也是剥削古代勤劳伟大劳动人民得来的,我心里暗暗想着。
不知不觉之间就走到了这配殿正中央侧面的一个往岩壁里凹进去的大洞前,这洞穴很大,看起来口径超过了十米,深度不清楚,里面黑乎乎一片。在这配殿的侧面显得非常的奇怪。我好奇的用狼眼手电往这凹进去岩壁里的洞穴里一照,这一照就照出问题了!这洞穴里面的东西差点没把我给当场给吓死!
这凹进岩壁里面的洞穴里盘着一条巨大得骇人的大蟒蛇!
这蟒蛇全身的鳞甲都是黑色,一块块鳞片有脸盆那么大,在狼眼手电光芒的照射下还反射着黝黑的让人胆寒的光。大蟒蛇整个身体一圈圈盘在这洞里,几乎差不多把整个洞穴都塞满了,也看不见后面的蛇尾部分,蛇头的部分从身躯里半露出,可以看到这巨大的蛇头顶上有三支从中央向上竖起并分叉的角!跟我在那明殿最后一道门前见到牛头马面时候的那巴蛇守门兽的石雕一模一样!
这是…古代巴族图腾,巴蛇!
不再是石雕,而是一条真正的巴蛇!这简直颠覆了我一贯的常识!
我一直都以为古巴族的图腾巴蛇仅仅是传说中的东西,就像华夏族以龙为图腾一般。因为龙图腾就说明了在远古时候的中国先民中,有一些部落并不是以真实存在的动物为图腾的。虽然以真实动物为图腾的部落占了大多数,但也有少量的部落以神话或者想象出来的动物为图腾。就典型的就是龙图腾,那么按照推理其次还有就是古代巴人的巴蛇图腾。
因为我觉得巴蛇这么巨大的蛇类动物是绝对不可能真实的存在于自然界中。而且这种东西似乎在《山海经?海内南经》中有过记载过: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我小时候是一只把《山海经》当成小说故事来读的。
可现在出现在眼前的东西,用确凿无疑,明明白白的事实在提醒着我,巴蛇,的确就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古代巴人以这种体形极其庞大的蛇类动物为部落图腾,而且很可能也饲养过这种巨大的蛇类。不然在这里为何会有它的巢穴呢?应该也是那些被秦国打败之后的巴国遗族到这里之后饲养的吧。
我脑袋里虽然因为震惊而乱作一团,但是还没有被吓傻。知道现在最重要的保住小命,我小心翼翼的后退后退再后退,生怕声音大了一点就会惊醒了这洞穴中正在沉睡的巨大巴蛇。
正在我无比的紧张,缓慢的后退生怕惊醒这沉睡中的巨大巴蛇的时候,却没有留心注意脚下,突然不小心踩到刚才自己捡起来看了看又扔到地上的一个铜碗,然后一滑,人一下子重心不稳,就倒进了旁边的一堆半人来高金银珠宝和瓶瓶罐罐杂七杂八的陪葬品中,乒乒乓乓一阵乱响。部分陶瓷的陪葬品还被我弄碎了几个。
我顿时就面如死灰。
完了,这下子巴蛇肯定别惊动了!我和子朔死定了!
(https://www.mangg.com/id22324/126619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