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季友善后
鲁僖公坐稳诸侯后,季友开始收拾鲁国局面。季友先报恩,派公子奚斯到齐国,向齐桓公答谢定国之恩。再报仇,收拾叛逆之人。
1、庆父之死
所谓叛逆之人,也就是庆父与哀姜。
庆父谋杀鲁国两位君主,是鲁国祸乱的根源,是首恶。但季友毕竟与庆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季友不想担杀兄的恶名。于是,季友决定假作莒子之手,除掉庆父。
季友派出使者,向莒子开出条件:只要莒子杀了庆父,鲁国将出重金答谢。
当初,庆父带着一车珍宝逃亡莒国。这些珍宝已通过莒国御医的手,转送给了莒子,作为庆父的买命钱。按江湖规矩:拿人钱财,就得替人消灾。莒子既然收了庆父的钱财,就理应替庆父遮风挡雨。
然而,莒子虽是一国诸侯,觉悟却还比不上江湖匪类。莒子在听到“重金相谢”四个字后,立即决定:与庆父翻脸,驱逐庆父。
如果说,莒子还有可取之处,就是莒子没有亲手干掉庆父。但是,现在的庆父已经一无所有,驱逐庆父,跟亲手杀了庆父,也没有多大区别。
庆父不想死,所以赖在莒国不走。莒子毫不留情,直接下了驱逐令。
庆父无奈,只能再次出逃。
庆父出了莒国,彷徨无奈,天下虽大,何处能藏身?庆父苦思良久,忽然想起:竖貂曾接受过自己的贿赂,算是一脉交情,可以投靠。而且,齐桓公很宠信竖貂,如能得到竖貂美言几句,说不定就能保住一条性命。
于是,庆父决定到齐国避难,投靠竖貂。
但是,齐国疆吏(守边境的军官)一向厌恶庆父。于是,施展“踢皮球”绝技。疆吏以“庆父的敏感身份”为借口,告知庆父,自己必须先请示齐桓公,才能决定是否让庆父入齐。
庆父现在已不是鲁国掌权大臣,而是落毛的凤凰,不敢跟人叫板,只能听疆吏指示,暂住汶水。
人做到庆父这个地步,实在失败。庆父经营鲁国半生,呼风唤雨,到头来,却无一处立足之地。
不过,就正在庆父彷徨无奈时,碰到了奚斯。奚斯答谢齐桓公定鲁之恩后,路经汶水归鲁,正好碰到庆父。
庆父和奚斯都是鲁桓公儿子,是亲兄弟。奚斯见庆父无处可归,彷徨无奈,实在可怜,就想带庆父归鲁。但是,庆父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庆父拒绝了奚斯的好意:我怕归鲁之后,季友不能容我。
奚斯一想,哥几个都是鲁桓公的儿子,哪有非死不可的大恨?!奚斯拍拍胸脯:大哥,你等着,我去给你求情。
庆父以为这是天无绝人之路,终于有了再生的希望,却不知这只是上天跟庆父开的一个玩笑。奚斯真正的身份,是庆父的催命使者。
奚斯回了鲁国,见了鲁僖公,先向鲁僖公报告了出使齐国的事情,然后说了庆父现在的境遇。最后,奚斯传达了庆父心愿:只要能够回到鲁国,就算只做一个普通百姓,也心满意足了。
鲁僖公年轻心肠软,而且,细算起来,鲁僖公能够继位,多是拜庆父所赐。鲁僖公要赦免庆父。
但是,季友不同意:如果谋逆之罪都能够得到赦免,那还如何警戒后人?
定鲁之后,季友威望已经无以复加,鲁僖公不得不给面子,更何况,季友说的也有道理。
庆父的命运就此被决定了。
退朝之后,季友私下对奚斯说:你去告诉庆父,如果他能够自杀,后代尚可以保全爵位。
奚斯拗不过季友,只能回到汶水,如实回复庆父。但是,奚斯已经拍了胸脯,实在没有脸面见庆父。走到庆父房间外,奚斯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庆父听到奚斯的哭声,知道了季友的态度。
彷徨无奈的庆父没有犹豫,在房内上吊自杀。
庆父两次弑君,祸害鲁国,死却干脆,颇有几分男人气概。
2、后遗症
庆父虽死,但庆父的影响并未就此结束。
话说,季友曾经承诺莒子,如果莒国杀了庆父,鲁国将重金答谢。
现在,庆父死了,莒子带着莒国大军,来到鲁国边境,索要答谢礼来了。
对于莒子的这种行为,只能用一句话形容:厚颜无耻!既拿了庆父的珍宝,又间接害死庆父,现在庆父被季友逼(bi)死,又来鲁国索要重金?这是什么逻辑,令人无语凝噎。
莒子真当鲁国无人了!
季友听说这件事后,就两句答复:你一边去!你不走,我就收拾你。
莒子就是赖着不走,于是季友带兵出战。
季友带着鲁军来到边境,到了郦地,两军相遇。
两军对阵成圆,季友走到阵前,找莒子答话。季友说:现在鲁莒两国,就是因为你我两人,才闹得不愉快。我久闻你力气大,能打架,不如你我赤手空拳,一决雌雄如何?
莒子一看季友文质彬彬的样子,心里有底了:就这么着吧!
莒子卸了武器铠甲,赤手空拳来到两军阵前,跟季友单挑起来。
不过,兵不厌诈。季友虽向莒子挑战,要赤手空拳战一场,但季友却不是真的想与莒子过招。季友腰间还插着鲁僖公赠送的宝刀“孟劳”。
两人交手不数合,季友抽出“孟劳”,一刀砍掉了莒子的脑袋。
莒子死了,莒兵再无斗志,纷纷逃散。鲁国全胜。
莒子之死,只能用“该”来形容!作为一个诸侯,没有信义,没有廉耻,却只喜欢金银珠宝,实在让人费解!最后脑袋丢了,倒可以跟阎罗王索要贿赂了。
3、哀姜之死
庆父虽是鲁国贵戚,但威势已去,季友要收拾庆父,就是一句话的事。但是,哀姜就不一样了。哀姜是齐桓公的妹妹,季友碍于齐桓公的脸面,一时不能下手。
齐桓公也知季友的难处。于是,齐桓公决定解决这个问题。
齐桓公对管仲说:鲁桓公和鲁闵公之死,都是因为我齐国姜氏(文姜、哀姜)的缘故。如果我们不能给鲁国一个交代,恐怕齐鲁世代婚姻之好,将到此而绝。
齐桓公的话没有说尽。恐怕不仅是齐鲁婚姻断绝,即便其他诸侯也不敢再娶齐国的女人。失去政治联姻,齐国将失去许多强助。
管仲当然能明白齐桓公的意思。管仲说:除去哀姜,理所当然。只是女子出嫁从夫,此事不宜大肆宣扬,做得隐秘些才好。
齐桓公见仲父也同意,便派出竖貂杀掉哀姜。
这就是帝王家的不幸。帝王之家,家事就是国事,国事也是家事。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亲情只能放一放。
于是,竖貂来到邾国,告诉哀姜:齐桓公要送哀姜归鲁。
我相信,在那一刻,哀姜是很开心的。不仅仅是因为能够活下去——或许,哀姜就没想过自己会因此而死——更多的是哥哥终于表态,选择站在自己这边。
人终须有个家的依靠,无论你在外犯了什么错,最终,还会有一个地方,可以供你遮风避雨。
因而,竖貂轻易地将哀姜接出邾国。但是,来到齐国的夷地(地名)时,一切都变了。
竖貂下令在此留宿。当夜,竖貂私下求见哀姜,说:夫人参与谋杀了鲁国两位君主,齐鲁两国无人不知!夫人现在还有什么脸面,回到鲁国。不如自杀,还能掩盖过失。
哀姜听完后,悲从中来,忍不住放声大哭。
原来,生在帝王家的女儿,始终只是一颗棋子,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逃脱被摆布的命运。此生已无留恋,但愿来生不要再生帝王家。
当夜,哀姜凄落落地自杀在驿馆。
哀姜死后,竖貂将哀姜死信告知鲁国,算是齐国给了鲁国一个交代。
(四)鲁国真正的灾难
鲁国虽经历两次弑君,却不足以触及鲁国根本。
春秋时期,弑君如宰鸡,哪个诸侯国没经历过弑君?比如卫、宋、齐、楚等,闹得动静都不比鲁国小,这并不影响国家的强大。
然而,鲁国确是因此次弑君,而逐步衰退。
事情的源头就在季友身上。
季友鸩杀叔牙时,曾向叔牙承诺:如果叔牙肯自杀,子孙后代的爵位将得到保全。季友逼死庆父时,也是这个承诺。
庆父、哀姜、莒子死后,鲁国重新稳定下来。
季友便开始履行昔日的承诺。
季友请鲁僖公封赏庆父和叔牙的后代。一来,鲁僖公年幼继位,没有见识;二来季友声望太高,鲁僖公无法拒绝。鲁僖公只能按季友所言行事。
封赏庆父儿子“敖”为孟孙氏,采邑在成(地名,郈与费同为地名);封赏叔牙儿子“兹”为叔孙氏,采邑在郈。封赏季友为季孙氏,采邑在费,并加赏季友汶阳之田。这三处地方都是鲁国的要害之地。此三孙被誉为“三桓”,在鲁国内三足鼎立。
此后,鲁国局势更替,诸侯权柄旁落。鲁国只知有“三桓”,无人再知鲁公。
动乱并不足以灭亡一个国家。恰恰相反,只有经过阵痛后的民族,才能认识到不足与差距,才能知耻而后勇。但是,当一个国家政权分裂,失去向心力。再想奋起,就难如登天了。
庆父弑君,只为自己掌权,治理国家,虽然手段卑劣了些,与国家的稳定统一无碍。季友封赏出的“三桓”,却是国家稳定统一的大患。“臣强则主弱”,千古通理。鲁国一下子赏封出三个强臣,极大地削弱了诸侯政权。
以季友的能力不应看不到这个隐患。
如果我是阴谋论者,那么,季友必定被刻画成大奸似忠的伪君子形象。然而,对于此事我不想多做评价。或许,只是一个聪明人做了一件蠢事罢了。
当年,鲁国南门无故崩坍。或许,已经昭示着鲁国诸侯政权即将崩溃。
是非功过,如此而已。
(https://www.mangg.com/id21654/147335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