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州吁的外交政策
州吁跟石厚两个人一商量,决定就打郑国。
但郑庄公老奸巨猾的印象,已经深入人心,州吁虽然跋扈,心中还是没有底气。州吁又不好意思直说,忒丢面子,就说:郑国刚刚跟齐国结盟,我们卫国跟郑国开战,齐国肯定会帮忙。卫国可打不过两国。打不过!
石厚就出主意,打不过,就找帮手。
千古打架之至理: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必须要打,就找人帮忙。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街头斗殴,也适用于大国政治。
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
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这是战术层面的问题,也是战争的本质,也就是所谓的以众暴寡。以少胜多的战役不是没有,但是太少,也太不容易,所以,后代才会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淝水之战,如此推崇。
必须要打,就找人帮忙。这是政治问题,政治问题就复杂了。找谁帮忙,怎么找,这都是需要考虑的。
首先说找谁帮忙,这就涉及政治联盟的问题。谁是你真正的朋友,谁是你真正的敌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击真正敌人。关于这点不展开写了,展开写能写一个小论文,具体的可以参考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绝对是政治联盟问题的最高权威著作。
再说,怎么找。有统一的政治目的,打个招呼就能上。没有统一的政治目的,就看有无一致的利益。没利益关系的,再看私交如何,私交好的,挽起袖子就帮忙。政治目的不统一,利益也不一致,交情也泛泛,就看个人手段了,金钱美女,拍马送礼。
分析了一顿,让我们先看石厚是怎么应付这个问题的。
石厚先建议:找人帮忙吧。找宋国、鲁国、陈国和蔡国帮忙吧。
州吁一分析:陈国、蔡国是小国,这两国素来听周王的,周桓王刚跟郑国闹翻,找这两个来帮忙,不是问题。但是,鲁国和宋国能来帮忙么?
州吁一眼就看到了利益这一层,跟郑国作对,符合周王的利益,所以,陈国和蔡国肯定会帮忙。但是卫国跟宋国不沾亲,不带故的,州吁没办法。
石厚要显示自己的存在意义了,展示自己的手段。石厚先分析宋国。
石厚说:宋国跟郑国有仇,可以利用(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就是这个道理)。
当初,宋宣公死的时候,并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位给了弟弟“和”,也就是后来的宋穆公。宋穆公感谢哥哥的恩德,自己去世的时候,又将宋公的位置传给了宋宣公的儿子“与夷”,即宋殇公。这本是美谈,也是美德的典范。但是,宋穆公的儿子“冯”不乐意了,就逃到了郑国。郑庄公留下了“冯”,而且常想着起兵伐宋,为公子冯复国。
不得不佩服石厚的博学,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查出宋宣公为什么传位给宋穆公,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但是,石厚就知道得一清二楚。佩服!
石厚讲完故事,就说:宋殇公现在最忌讳公子冯,所以,我们只要忽悠得当,宋国肯定会出兵。
州吁点点头,行。好主意!接着问:哪鲁国呢?可以用利益诱惑宋国,但是,鲁国该咋办?
石厚接着说:鲁国现在虽然是鲁隐公当权,但鲁隐公基本管不了公子翚,而公子翚贪财好色,用贿赂就能搞定。
事实上,鲁隐公没有真正地继承公爵,只是代鲁桓公执政!所以,公子翚也不将鲁隐公放在眼里。
金钱美女,拍马送礼,绝对是古往今来的斗争利器之一。
就这样,四国就被州吁忽悠来了,呼啦啦一大堆(一千三百多乘)向郑国杀来。
五国大兵压境,对郑国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四)郑庄公的手段
五国大兵压境,郑国群臣大惊。
一千三百多乘是什么概念?战国中后期,实力强大的赵国也不过才是千乘之国。而对于东周初期而言,一千三百多乘就是绝对霸道的重量级核武器。
怕归怕,问题总解决,郑庄公就把群臣叫来,商量怎么解决。
一般到这个时候,朝中就会分成两派“武将或有战的,或有和的,而文臣皆是要和的”。郑庄公虽然威武,手下人也是如此,战和不一。
但是,公正而论。主和的并非就是奸臣,而主战的未必就是忠臣。一千三百乘是有灭国之力的,主和的人多是出于稳妥考虑。主战的,内心未必真正想战,不过,先占一个大义的名声!假使郑庄公扛不住,认怂,和谈了。这个丧权辱国的名声,却落不到自己身上。因为,我是主战的。
所以,别看群臣平时服服帖帖,脑子里都有小算盘。一到关键时刻都是“人各为己”的。而最后到底怎么决策,全要靠君主决断。
对于一般君主而言,不过战和两条路,但是,郑庄公却创造性地走出了第三条路:伪战!
郑庄公小霸的见识和手段在此尽显无疑!
郑庄公说:你们说得都不对!郑庄公接着给群臣分析,群臣附耳倾听。
这次为啥会有五国大兵压境?主要是因为州吁弑君自立,需要弄点军功,压一下悠悠众口!陈国、蔡国两个小国,没有主见,是随波逐流之辈,不足为惧。鲁国是贪图重贿,也没有死战之心。只有宋国忌讳公子冯,才是真正想战的。
郑庄公说完后,自己总结:五国大军中,真正有威胁的只有卫国和宋国!
郑庄公分析总结完,接着给出应对方案:把公子冯送到他地,宋兵就会退了。州吁得位不正,卫国还不稳定,岂会长期在国外?给卫国一个战胜的名声,卫国也就退了。宋国、卫国一退,剩下的三国自然会退!
这就是郑庄公的对策,表面坚持作战,实际上却以诈败为目的。既保全了郑国的利益,也保全了自己的名声(胜败兵家常事,无损于名声,更何况还在一千三百乘威逼下,坚持不议和,而出兵作战)!
郑庄公分析完战略,接着令人执行。
果然,公子冯被送到长葛,宋兵撤退,围攻长葛去了。宋兵一走,陈国、蔡国和鲁国就开始动摇了。
接着,郑庄公又让公子吕挑战卫国,诈败一次。
再后来,公子吕上午诈败,卫国下午就退兵了。陈国、蔡国和鲁国跟着也就退了。
灭国级的重量级核武,就这样被郑庄公轻轻松松地解决了!
郑庄公执政以来,面临的最重要一次考验就这样过去了!自此,诸侯(比诸侯大的还有周王)基本上不敢到郑国来找茬了。
越是强大的对手,内部的各种利益冲突就越多,可以利用的机会也就越多。只要找到突破口,剩下的就是轻轻一扫。
郑庄公如此,曹操也是如此。曹操与马超之战时,韩遂未援助马超之前,曹操对马超几乎素手无策。韩遂来了,曹操就反败为胜。就是因为曹操利用了马超与韩遂之间的矛盾。道理都是一样。
如把所有站在对面的人,都当做敌人,当做一个必须消灭的庞然大物,闭塞自己的容纳之心,就算累死,也不足以成大事。
试想,如果郑庄公开始的时候,就将对手定义为一千三百多乘,与五国一番大战,即便郑庄公有通天入地的本事,最后的结局也都不会改变:郑国即使不灭国,也得元气大伤。
所以说,面对强大的对手,要处惊不变,冷静思考,寻找敌人内部的弱点,充分利用弱点,再强大的敌人,都可迎刃而解。
当然,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郑庄公不愧个中高手!
(五)州吁的结局
州吁召集五国伐郑得胜,扬了国威,趾高气扬地回了卫国。州吁心里想:卫桓公丢的面子,我捡回来了。足以证明我比卫桓公优秀,这下子卫国上下该服了吧!
但是,卫国百姓又给了州吁一个穷兵黩武的罪名。
州吁很纳闷!
其实,州吁不明白。老百姓都很简单,没有那么多奢求,就想过好日子。州吁只要将精力放在提高老百姓的生活物质水平上,老百姓自然会消停。
当然,州吁毕竟是第一个弑君自立的,老百姓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接受。枪打出头鸟,没办法!
纵观东周时期,弑君三十六,也就是州吁这么闹腾。其他人就没这么多事,更有甚者,在弑君后,还能接着做大官,过好日子,比如赵盾。只能说,这种事情多了,老百姓也就见怪不怪了,懂事了。
讽刺完了,接着回来说州吁的事情。
州吁见百姓还是闹,心里堵得慌,就召来死党石厚,让石厚出主意。
石厚想了想,又给出了个主意:我爹名声很好,将我爹请回来,有他给你撑腰,应该就可以了。
石厚本来也算是个聪明人,既懂得街头战争哲学,又懂得厚黑学,但是这次,石厚确确实实给出了个馊主意。
石碏在卫国的声威的确毋庸置疑,如果石碏肯帮助州吁,州吁肯定能稳坐卫公。问题是:石碏肯不肯帮助州吁?
回顾一下石碏对州吁的态度。卫前庄公在的时候,石碏就劝谏,要遏止州吁。后来,石碏得知州吁跟石厚交好,就天天鞭子抽儿子。最后,州吁还是弑君自立!
这样的关系,石碏会辅助州吁么?不可能!
石厚敢出这么个主意,应该也是有相当自信的!自信的来源便是:父子亲情!虎毒不食子!
但是,不要忘记:石碏是国之基石,亲情虽重要,诸侯国更重要!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石厚自信满满地求石碏,石碏不答应。但是,石碏碍于父子情面,给出了个主意,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州吁的问题。
以事情后来的结局看,这个主意,应该叫借刀杀人,借的是陈国的刀,杀的是州吁!
州吁死了,州吁担心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应该说,石碏还是帮了州吁一把。只是,角度有点偏差。
石碏的主意是:让州吁朝拜周王,只要周王给了州吁名分,老百姓应该就没意见了。但是由于石碏担心,无故朝拜周王,会惹起周王,需要找个中间人传话,这个中间人就是陈桓公。只要州吁和石厚去求陈桓公,大事可成!
然后石碏又给陈桓公出了个主意:捉拿州吁。
结果就是:州吁气势汹汹地来到陈国,然后被陈国拿下。最后,石碏派出右宰丑(右宰是官职名,名字叫丑)和獳羊肩(这个名字很特色)杀了州吁和石厚。
值得一提的是,州吁被杀时候的对话。
州吁见右宰丑要杀自己,大声斥责:你是我的臣子,竟敢杀我!右宰丑回答:我也是学你!
有样学样,仅此而已!
(https://www.mangg.com/id21654/140335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