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瞒有一个很有远见的谋士,一个传说中的大能叫陈宫。
有一天,他屁颠屁颠地跑去,向阿瞒献计说:“现在衮州无主,真是个好时候呀,哈哈哈。。。。”阿瞒看陈宫疯疯癫癫的,二话没说上去就踹了陈宫一脚,并踹倒在地。“说重点”阿瞒呵斥说。
陈宫爬起来拍拍自己身上的小灰尘,然后笑呵呵的说:“衮州现在牛了,朝廷难以对他们下达政令,实行统治。我愿意去游说各郡,让你担任衮州牧,以那个地方作为根据地,慢慢壮大,这样一来,必成大业。”
说完,用极其纯洁的乞求的眼光看着阿瞒。每次阿瞒和这个叫做陈宫的谈话,都是在这种眼神的淫威之下而结束。
这一次也不例外,阿瞒当即表示同意。还告诫陈宫,下一回说事儿的时候,禁止看他的眼睛。陈宫无辜而又幽怨的看了一眼阿瞒,就离开去准备了。
于是派陈宫到衮州对鲍信等人游说。说衮州无主,阿瞒又是命世之才,如果能请他作为衮州牧,必定能安定生民。还说有一次,阿瞒玩耍的时候,他看见了一条龙的虚影在他的头上游荡。
济北相鲍信本来就看重曹操,鲍信听这样一说,心里更加坚定了,于是请阿瞒来当衮州牧。而且知道阿瞒的头上有虚影什么的,也想研究研究。
由于汉时全国分十三州刺史部,初为中央派出的监督机构,东汉末期刺史(后称州牧)已经是地方上最高的一级军政长官。
虽说阿瞒担当的是衮州牧一职,但也是今非昔比。士别三日,从一个有梦想的小瘪三,变成了彼岸花开的一方霸主。
阿瞒一担任衮州牧,立即就带兵奔赴寿张,阻击黄巾军。阿瞒早就看这帮子人不顺眼了,一个个贼眉鼠眼的。。虽然阿瞒的手下面相也不咋地。
开始,阿瞒率领歩骑千余人,边走边勘察地形,摸索到黄巾驻地,准备偷袭。
“我们这是想要打人家的后尾巴骨吧!”一个小兵说。他的上司一听,有些诧异:“你怎么知道的?”
小兵甩了甩自己的飘逸的头盔,淡定的说:“我的眼睛可不瞎,丫的,你都到人家的粮仓来了。”
结果却出师不利,死者数百,被迫退出。为什么?一般这样的突袭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呀!因为当阿瞒的兵杀进粮草库时,里边就像练武场被人拔了毛,毛都没有。
后来,在曹操与黄巾军的多次征战中,鲍信战死。
阿瞒那个悲伤啊。。。就像跌倒在了黑暗中的潜行者,有了一盏指路明灯,却在风暴中沉没了。。
阿瞒当上衮州牧,自有鲍信的一份功劳,于是引为知己,如今鲍信战死,阿瞒心中大痛。
就像桥玄走了一样,鲍信也走了,下一个是谁?
阿瞒的心开始变得冷漠,一个人不再伤心的方法,就是让自己的心有一层冰霜。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冬十二月,阿瞒追击黄巾到济北(今山东长清南)。
阿瞒是带着复仇心理的,汤显祖说:“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复生。”虽说是写爱情的,但是对于知己良师,也能说出伯牙子期之痛。。。
黄巾被迫投降,阿瞒收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万余万口。你可能会惊讶,怎么还有女的?当然了,不然《水浒》里的‘一丈青’怎么混的?
阿瞒终于可以告慰鲍信的在天之灵了,最重要的是自己收复了黄巾军,就好像得到了天下,没错就是几乎得到了天下。
打完黄巾后,阿瞒又将黄巾军精锐进行整编,把以前庸俗的编号为甲、乙、丙、丁。。。。变成了一、二、三、四。。。。
阿瞒终于组成了自己的一支作战队伍,号称“青州兵”。
很明显,阿瞒在撒尿浇灭黄巾之火的时候,表现的异常坚决和果断。他和袁绍、公孙瓒有着心理上的不同,真正的战略家是为了自己的强大,而不是一味的毁灭。
回想当初,袁绍讨伐黑山,围攻了五天,攻破以后杀了众万人;公孙瓒在对战黄巾军时,也杀了黄巾军三万余人。。。流血丹水呀!
看着人家人多,就杀着玩吗?欺负人家业余?里边的精英最后会让你们知道,砸死一片的陨石会让水滴石穿。
阿瞒从始至终都没有这样杀戮的记载,我们将心比心,阿瞒是伟大的!
也显示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阿瞒的势力不如袁绍和公孙瓒,但是正是这种弱势,使得阿瞒的战略政策不同。
不止是当时的时势所迫,更多的是阿瞒的个人远见卓识。
阿瞒知道,天下大乱,地方割据,军阀混战已经是不可以避免的,要想在这种情况下让脖颈依旧温暖,自己依旧风姿雄伟,就必须站住脚跟,进而扩大地盘、发展自己、战胜对手。
没有足够的兵力是不行的,枪杆子里出政权不是说说的。但是兵力从哪里来,能量是守恒的,兵力总量是不容易改变的,收编是最好的方法。
很久,很久,很久以前,阿瞒早就已经瞄准了起义军的这块肥肉。馋得哈喇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下雨了,都是唾沫星子。。。。
对于起义军,阿瞒是使用了两手政策:劝降和杀。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有了‘青州兵’这样一支从人堆里挑出来的精锐,阿瞒的势力真正的壮大了。
(https://www.mangg.com/id20545/120985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