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网游竞技 > 战神韩信 > 序言

??

  本书写的是一个古代的天才军事指挥家——韩信。韩信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他留下了几千字的传记。大家知道,中国漫长的数千年封建社会中,最辉煌的时期是汉朝和唐朝,至今中国人还缅怀汉唐盛世,还自称汉人和唐人。而韩信就是长达426年(前206—220年)的大汉帝国的创建者之一。他与萧何和张良并称“汉初三杰”,正是他们三人辅佐刘邦经过五年(前206年—前202年)浴血苦战,终于创立了这个伟大的朝代。有的历史家说,汉朝天下的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的。翻看古代的地图,会发现这种说法并不过分。秦汉的版图是战国时代七个国家(齐、楚、燕、赵、韩、魏、秦)的疆土合成的。韩信独自领军战败并占领了齐国、赵国、魏国和燕国,又引领大军和刘邦一道夺取了韩国、楚国和秦国的大部分(三秦地区),可见原本很小的汉国之所以转眼之间就夺占了其他诸侯的土地、统一了全国,关键在于大将韩信的汗马功劳,没有韩信的高超的领军作战的艺术,屡战屡败的刘邦要想登上皇帝宝座,是很难想象的。

  原始社会中,作战全靠膂力,谁的力气大,能一人敌百人,甚至一人敌千人、万人的,就可无敌于天下,就可称王称霸。本书中的西楚霸王就类似这样的原始征服者。但自从进ru文明社会后,作战也开始讲究策略,文字发明后,对作战深有研究的人就将各种作战的战略战术记录下来,这些人就是最早的“兵家”。中国进ru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经常有大规模战争,当时文化已高度发展,兵家的著作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出现,最著名而且流传至今的有《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子》、《司马法》、《太公兵法》等,而《孙子兵法》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名著,是对先秦兵法的全面总结和集大成。这部书至今仍有军事价值,被世界各地的军事院校列为参考书。

  韩信出身六国没落贵族,少年时代家境贫寒,连衣食都成了问题,因而有漂母赐饭的戏剧性情节,还有胯下之辱的不光彩经历。可是,他一定是个好学者,而且特别喜欢读兵书,他后来用兵如神一定是长久的兵法学习的结果。我们可以大胆推断,他一定熟读了《孙子兵法》,因为他对孙子兵法的运用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有人说:“如果李白是诗仙,屈原是赋仙,刘伶是酒仙,那么韩信就应该被誉为兵仙。何谓兵仙?即用兵如神,千古无人敢望其项背。”

  孙子兵法的精粹首先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韩信是一个非常明了敌我双方情况的将领,他的行动决不会迷失方向,他的措施能对付战场上无穷的变化;如在木罂渡军的战役中,他之所以敢于实施声东击西这条险策(能否使用这条计策要根据敌人心志是否真的混乱来决定),是因为他侦知魏王没有任用高明的周叔为大将,而是重用有勇无谋、少不更事的柏直。而在澭水大战中,他的对手是龙且,这是个高手,其心志是绝对清醒的。一般的诡诈行为他都可以识破。因此,对韩信来说,声东击西法不能再用,必须思考一条打破常规的奇计,最后韩信终于想出了筑坝放水的办法,靠凶猛的自然力来摧毁龙且的大军。

  《孙子兵法》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在这方面,韩信是遵循孙子战争艺术的模范,每次战役,无论攻齐、击魏、破赵,或是与楚将龙且隔澭水对峙,或是垓下之战,他都是尽量争取打歼灭战,不打击溃战,即一举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擒拿或斩杀敌人的主帅。孙子指出,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采取围歼战术。垓下战役是古代成功的围歼战的范例,寒冬腊月,韩信组织五倍到十倍优于敌人的兵力,将项羽的十万楚军围于垓下,足足围了一个月,结果楚军粮尽援绝,全部被歼。同时,垓下战役又是实施心理战的极好范例。《孙子兵法》说:“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韩信使用“四面楚歌”的战术,故意让人在被围困的楚军的周围哼唱楚国的民歌小调,以动摇楚军的军心。韩信的心理战术取得了惊人的效果,楚军的士气降低到最低程度,逐渐瓦解。项羽听到这种凄凉哀婉的歌声,以为楚地已经完全被汉军占领了,便无心组织再战,匆匆遣散了军队,只带领八百人突围奔往江南,结果途中全部被消灭。

  《孙子兵法》的第三个重要内容是“因敌而制胜”,就是依据敌我双方兵力对比的不同情况,灵活地改变战法或行动。韩信在这方面也运用得十分成功。就拿攻赵之役来说吧,当时,赵军有二十万,韩信军号称数万,与赵国的军力比较,韩信的军队在数量上处于明显劣势。他只宜速战取胜,拖久了他的军队就会瓦解。但赵国如果采取谋士李左车的战术,深沟高垒,坚守营壁,不与他交锋。这样他的军队前不得斗,后不得还,必将进退两难,陷入狼狈境地。如果赵军再率重兵完全断绝他的后路,令百姓坚壁清野,使他的军队断粮断水,他必败无疑。韩信对自己军队面临的危险,当然十分了解,因此他派遣间谍潜入赵国活动,对赵国的决策中心施加影响,促使其主将不用李左车之计,而在实际交战时自己却伪装不懂兵法,将军队背水布阵,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引诱赵军主将陈余率主力来进攻。殊不知他的布阵法是一种心理策略,为的是把自己士兵的潜力全部发挥出来。《孙子兵法》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军队进ru无路可退的死地后,士卒为了求生,就会拼死战斗,以一当十,以十当百,就可以打败比自己多十倍的敌人。赵军主帅不知韩信的神谋,盲目进攻。结果全军覆没,韩信反败为胜,一举荡平了赵国。

  《孙子兵法》的第四项宝典是“避实击虚”。孙武认为,“战争的规律有一点像水,水的规律是避高就低,作战的规律是避实击虚。”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敌锐气,击其堕归;避其严整,击其危乱;避其饱食,待其饥饿。春秋时代的晋楚城濮之战是最早的避实击虚的战例,晋军知道楚军只有中军实力最强,左右两军都较弱,便避免与楚阵中的主力中军决战,令自己的下军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首先进攻战斗力最弱的楚右军。楚右军立即溃散。同时,晋文公又令上军诱歼战斗力较弱的楚左军,在晋军中军和晋上军夹击之下,楚左军也大部被歼。楚中军见状不妙,急忙撤退,逃回楚地,这场战争以晋军全胜告终。韩信在协助刘邦制定楚汉战争的作战计划时,所运用的正是这种避实击虚的战略。刘邦彭城大败后,韩信总结失败经验,反对马上进攻彭城,因为这样做太冒险,而应该避开楚国的心脏地区,分兵在北面战场作战,对楚军实施侧翼迂回。这包括北攻燕、赵,东击齐,南绝楚粮道。也就是说,先打击楚国势力较薄弱的环节,对项羽引领的楚军的正面进攻,只严防死守,不予反击,待项羽的锐气消磨尽了,乘其危乱和饥饿之时,才集中力量,彻底打败他。楚汉的成皋之战就是避实击虚的典型战例。刘邦只守不攻,战事一连打了多年,项羽终于被刘邦拖垮。

  《孙子兵法》的第五个重要内容是“出奇制胜”,孙子把兵力的部署和使用,分成正兵和奇兵。正兵正面迎敌,奇兵神出鬼没,就可出奇制胜。韩信是运用奇兵取胜的高手。在攻打赵国的战役中,韩信先出动正兵,引诱赵兵倾巢出动,然后命令早已依山隐藏的一支奇兵乘虚攻进赵军空壁,拔去壁上的赵军的蓝旗,换成汉军的红旗。赵军遥见自己壁垒上的蓝旗都已改为红旗,不禁大惊,人心惶惶,士气下降到最低点,队伍大乱。韩信的军队大获全胜。在澭水大战中,韩信预先派出五千奇兵,连夜在潍水上游筑坝,将水堵住,蓄积成一个水库。这时下游的水位不断低落,露出了河底。天亮后,韩信亲率步兵过河向对岸的楚军发动进攻。又佯装战败,火速后撤。楚军尾随过河追击。韩信立刻发信号令上游的士兵拆坝,正在涉水过河的上万名楚军措手不及,全部被波浪卷走,在岸上的楚军见此可怖景象,都吓掉了魂,一齐作鸟兽散,韩信的军队又大胜。

  《孙子兵法》的第六个重点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能打,故意装作不能打;要打,故意装作不想打。总之,千方百计迷惑敌人,捕捉战机,出其不意地消灭敌人。韩信很懂得这种战术。在从汉中进ru关中的第一战中,他的对手是雍王章邯,此人思想上十分麻痹大意。他虽然已经得知汉军修栈道的消息,却总以为,栈道被烧,修复甚难,汉王就是有千军万马,也难以通过。于是,韩信制定了一个战略计划,名叫“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具体内容是,表面上继续修栈道,将章邯的重兵吸引在栈道口,可暗地里,汉军则从另一条已探明的故道迅速达到关中重镇陈仓,袭击章邯的后背,打他个措手不及。此计果然灵,不但使汉军一举告捷,而且成了千古名计,被列为三十六计中的第八计。

  韩信在中国,本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平故事,一直在老百姓口中广为流传。今天汉语中的某些成语、谚语和口头禅,仍和韩信有关,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一饭千金”等等。韩信和我国的民众和文化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他的传记真值得一读。

  张良是本书的第二个重要人物,他的品格和操守,真称得上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他参加反秦事业,从一开始就怀抱着十分高尚的目的,而且始终不变。他要推翻暴秦,恢复自己的祖国——韩国,为此目的他可以散尽家财,不顾生命危险,行刺秦始皇,失败后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学习兵法,终于成了一代王者师。他投靠刘邦,是为了实现他的志向,因此,事成之后,他拒绝封赏。他的祖国虽然深受秦国侵略之害,但他辅佐刘邦进ru关中后,不主张对秦地民众实施报复,而是提出安抚百姓的“约法三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良是运筹帷幄,制胜千里之外的天才,他辅佐刘邦入关,很少打硬仗,多半是诱使敌军投降,《孙子兵法》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由于有这种正确决策,不善作战的刘邦竟抢先进ru了关中。

  张良也是从事间谍战的专家,孙子云:“事莫密如间。”张良的间谍工作十分隐秘,他在彭城期间,曾大量盗取项羽集团的机密,供给刘邦。他还游说项羽出兵齐国,引导项羽走向失败的边缘。项伯是他安排在项羽阵营的卧底,一有事,项伯便通风报信。陈平是刘邦集团的间谍头头,他使用反间计使项羽疏远范增,他还深入匈奴的营帐,说服匈奴王的阏氏替刘邦的大军解围。项羽集团的间谍工作很差劲,一个曹无伤也因项羽说漏了嘴而被铲除。

  “汉初三杰”除了韩信、张良外,还有萧何。萧何是个十分谦虚的人,他发动了沛县起义,却迎接刘邦回来当沛公,自己甘居副位,此后他为刘邦干了许多实事,却全归功于刘邦,自己始终当一名默默无闻的副手。在任用韩信这件事上,他生平第一次与刘邦发生了歧见,为了此事,他甚至打算辞官不做。但最后刘邦还是采纳了他的意见,这件事也反映了刘邦的弹性的性格。

  刘邦的性格是弹性的,可变的,这对他的领导工作很有好处,他虽然有hēi社会头头的作风,但也有察纳雅言的气度,而且能够大胆起用人才,许多原来在项羽阵营的人都投奔到刘邦方面,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都不能用,好汉要有三个帮,项羽不能用人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本书的情节大致从公元前213年至公元前195年,正当秦汉之际的战乱频繁的年代,其间大小战争何止千百次,在这些战争中,《孙子兵法》得到了广泛而全面的应用。本书可以说是对《孙子兵法》的战例图解。研究军事的朋友们,读完此书准可获益匪浅。

  目前我国进ru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精英都投身于经济领域,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赢家将会垄断市场,掌控市场规则,操纵其他竞争者的命运,而输家则是市场被人占有,资源被人利用,前途被人控制。商场也是战场,商界的朋友不妨读一读本书,从其中的《孙子兵法》的演示中获得教益。

(https://www.mangg.com/id17956/9418164.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