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网游竞技 > 天可汗 > 关于番外更名-《攻吴》

??

  随着《兰亭悲歌》这篇番外写的越来越多,可以自成一体了。当初起这个名字只是想突出女主角萧兰亭的境遇。但如今发现这个名字已经不能涵盖整部番外的内容了。于是于是……想改名了。翻阅了很多典故,在《攻吴》和《九歌》中犹豫不决,最后还是决定用《攻吴》来突出一种悲剧性,一种压迫感。

  这个名字的典故首先来自吴国的古称:吴,周朝的姬姓封国。吴国的起源,按《史记·吴泰伯世家》记载:“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泰伯”。吴国国君的祖先泰伯是商朝时期的诸侯周太王的长子,因为周太王有意传为给周文王的父亲季历,于是与其弟仲雍出走到今天江苏太湖附近,如《论语?泰伯篇第八》:“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当时江南一代还很落后,由于太伯、仲雍带来了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是为江南开化之始。周武王灭商后,寻求泰伯、仲雍的后代,当时仲雍的曾孙周章已是吴君,因而封周章为吴子,追封泰伯为吴伯,另将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周王朝北面夏朝旧址处,并把他们正式列为诸侯。

  吴国,也叫勾吴、工吴、攻吾等是前12世纪—前473年位于长江下游的一个古国。

  我将攻吾的古称修改一字,便成了《攻吴》,语义双关,既代表了吴国,又成为一个动词,希望突出吴国十面埋伏的压迫之感,同时吴国建国又有“三让天下”的典故,其中含义诸位看官自悟啦。

  泰伯,姬姓,岐山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人,生于殷高宗武丁四十年,古公亶父之长子。因三让王位,与弟仲雍托言采药而南奔荆蛮,定居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随乡入俗,断发纹身。泰伯德行感人,荆蛮义之,归附者千余家,被奉当地君主,自号“句吴”,古时,民以国为姓,吴之为姓始也。泰伯立国后,正值殷末世衰,中原诸侯王屡相用兵,恐祸及荆蛮,故筑泰伯城。泰伯城“周三里二百步(约1500余米),外廓三十余里(约15000余米)”在梅里西北隅,名曰“故吴城”。自二十一世夫差亡国后,此城才被废弃,后被称为“故吴墟。”至唐代还保存有城内宅、古井等遗迹,因世变沧桑,历遭破坏,至今,故城遗址已荡然无存。泰伯治国有方,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传授给吴民,教之识字、耕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开凿运河(泰伯渎),并逐渐兴起了制陶和冶铸工业,黎庶殷富,国泰民安。泰伯卒于武乙四年,在位49年,上寿9l岁。泰伯生前因自虑有子传后,会使季历之子孙不能自安,乃一生不娶,所以无子,故泰伯为吴姓开氏始祖。泰伯卒后葬梅里东之皇山(又称鸿山,今无锡鸿声境内)。泰伯之崇高美德,感应后人。东汉桓帝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命吴郡太守麋豹监修泰伯墓,并在泰伯故城中(即宅为祠)建造泰伯庙。晋明帝追封泰伯为“三让王”,宋哲宗追封泰伯为“至德侯”,后又被宋徽宗追封为王,被明太祖敕封为“吴泰伯之神”等等。泰伯庙、泰伯墓建立至今1800余年祭祀不断。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为泰伯祭日,“泰伯庙会”习俗沿袭至今。农历三月初三,为泰伯千古之日(后祭祀改在清明节),来自四面八方的百姓,都要到泰伯墓前设酒祭祀,怀念、祭奠这位三让天下、开发江南的吴国始祖。

  由于泰伯三让天下,在促进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化交流,开发江南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世代吴地百姓所爱戴与崇敬。孔子在《论语·泰伯》赞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列为《帝王世家》之首。唐代诗人皮日休写了七绝诗云:“一庙争祀两让君,几千年后转清氛;当时尽解称高义,谁敢教他莽卓闻。”明初,建文帝被其叔父永乐赶出南京,来到泰伯墓地时感慨万分,写了《题泰伯墓东壁》诗八句:“远隐停骑泰伯乡,仰瞻墓宇法先王;避荆不为君臣义,采药能全父子纲。八百周基无足贵,千秋俎豆有余香;深惭今日争天下,遗笑句吴至德邦。”

(https://www.mangg.com/id15094/817935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