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祖龙赤蛇 > 第1章 邯郸落日

  来援的赵军遭到毁灭性打击,晋阳的叛乱迅速得到平定,王龁进入晋阳设立了幕府,蒙骜则率领军返回河东。两人都立即飞报咸阳,同时上报了立功人员名单。
捷报到达咸阳时,也还不过十一月。大家虽然对晋阳的收复表示了祝贺,但却对晋阳的反叛没有被及时发现提出各种疑问。收复晋阳只算平叛,诸将无功;只有在狼孟与赵军作战的那支部队的战功得到确认:大约有二三千级。
但参与作战的太原士卒以得胜之师的姿态荣归故里,哪种从战胜强敌中自然生成的气场,完全改变了各乡邑的气氛。各乡邑本有人随赵军出征燕国,现在又有人随秦军出战赵国;过去,这两家的人往往相互敌对。远征燕国的士卒有些逃回来了,由于是精壮,又被征发参加了秦军的作战。他们的观感是最有权威的。如果说半年前在河内、荥阳的作战只能算不分胜负,那么在狼孟的作战可是实实在在地打败了那些还留在藿人的太原人——根据他们家人的说法,这些人作战之勇敢,武艺之高强,绝非“汝等小儿能匹”。但实战的经过却是,“汝等小儿”战胜了那些传说中的高人大士。
刚开始他们回来时,这些家庭还不相信,认为只是虚言。但封赏过几个人以后,这种质疑立即减少了:获得更多的土地和更大的房子,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做不得假!再过了些日子,那些战败的赵军,也有不少没有逃往藿人,而是逃回到原籍,他们也都证实了赵军在前线的失败。随着逃兵的回乡,对秦军质疑的声音几乎完全消失了。
回到乡邑的赵军和秦军,相互之间基本没有仇恨,有些还相处得很融洽;那些秦军也没有生出心思来,要举报那些赵军士卒,好立个什么功劳。平时相好的,在一起欢聚,相互还谈论起在前线各自军队的见闻,相逢一笑。平时没有什么交往的,相互见了面,也称个兄道个弟。甚至平时有隔阂的,也没有人利用这件事拉仇恨。生为邑民,为主上征发出战,那都是主上的事,和邑民自己有什么相关。那些兄弟、亲家、远亲、故友,谁和谁不也在战场上刀兵相见吗?一边打还一边聊天呢!
大约在半个月以后,咸阳再次发来相府教令,命太原向各县邑布报,“故太原邑人为赵征者,或愿归,听之,比士伍给田亩,入在原籍。”有了这道教令,那些还算“亡命”的前赵军士卒,纷纷入秦籍,领到了田地。那些亲人还在藿人的,也有家眷悄悄送信,让他们回来。当然,也有家庭的成员在这次战斗中被秦军所杀,对他们来说,这无异于晴天霹雳!但和参加秦军被杀可以公开祭祀不同,首先他们的凶报并不确实,因为首级已经被秦军割了;其次,这毕竟是作为秦人的敌人战死的,连服丧也不敢。
到开春时,太原郡已经回来了一万多人,在山间谷地开了不少荒。根据实地勘察结果,太原和河东重新划分了地界,赵城以南的区域划归河东,太原只管辖邬城以北、太行山以下的区域,包括霍山、吕梁两座大山。太行山上的区域被划归上党。这次划界依据了一种不同的方法,不是按以前的从属关系,而是依据山势河流的走向。这让许多秦臣认为,这是吕不韦隐晦地对王龁表达不满,削了他的地。王龁是秦国老臣,战功卓著,太原被削减地盘,很多人为他不平,但吕不韦只说为了治理方便,并不是处罚,群臣也无话可说。
开春以后,吕不韦遣使入邯郸质问赵王,为何要煽动晋阳反叛,而且派兵支援。吕不韦让使者走了一条特殊的道路:从河东、太原,过井陉,到邯郸。从咸阳开始,沿途均有人迎送,甚至派人随从。进入河东后,各县派兵护送。而到达晋阳后,王龁亲自组织了一支五百人的护送大军,护送使者出井陉。
经过不断扩充,现在这支队伍中包括了晋阳的富商,留在在晋阳的诸赵公子,吕不韦、王龁、蒙骜的亲信,诸官府的官员,当然还有剑士和亲卫。这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考察团,目的就是勘察井陉一线的风土人情,山川地势。他们于上巳节后出发,一直走到五月底,才到达邯郸。
晋阳被重新攻克后,原来坚定地留在藿人和代郡的太原赵人纷纷返回太原,虽说是归乡,但实际上是投靠了秦国。留下的人也不像以前那样,对打回太原充满信心,都心情沮丧。乐乘将代郡民心不稳的情况报告了邯郸,赵王含蓄地向他指出:“晋阳非将才,以是有赖于君也!君其于守代之余,稍加意于晋阳者乎!”对乐乘没有亲自出马指挥对晋阳的作战表示不满。不过,乐乘从来也不认为靠着太原这些残余的士卒,能够打回晋阳,甚至收复太原,如果要占领太原,必须动员赵国举国之力。而这偏偏又是不可能的。
赵国在兵疲民乏之际,还选择与燕国连年交战,在明面上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迫使燕王主动求和。去年,燕、赵达成协议,赵让出龙兑、汾门、临乐三城,交换燕的葛、武阳、平舒三城。龙兑、汾门、临乐都是赵国在伐燕时占领的燕地,就在燕长城脚下,甚至易水河畔。而交换过来的燕地比原来的地点略向东去数百里,大体位于燕长城的东段。也就是说,燕国以葛、武阳、平舒三城为代价,换取赵国势力远离燕下都(这里的武阳不是指燕下都武阳,而是另一座城池,但具体地点已经不可考,估计在葛和平舒之间的某处,在它们的身后,有赵的武垣可以作为战略支撑)。这点利益连弥补作战的损耗都不够,不用说还付出了失去太原的代价,赵国可谓得了面子,失了里子。现在惟一可行的策略是休兵罢战,十年生养,十年教训,等待别的诸侯国犯同样的错误:举兵远征,授赵国以可乘之机。而这只能遇,而不能求。
乐乘给赵王回信道:“赵值大兵,山右已失。当偃武修文,以待异日。臣智浅才薄,惟待罪耳!”
在赵国与燕国达成停战协议的时候,南边战事又起。蒙骜以河东之师,攻略魏国河内。那是几年前,赵国为了获取魏国的援助,自己出血出汗,为魏国打下来的,现在几乎丧失殆尽。赵王虽然痛心疾首,却也无可奈何。
魏公子、上将军信陵君遣使邯郸,希望赵国与魏国联合,共击秦军。这时,赵国还未与燕国就停战达成协议,无力他顾,只能给予口头上的支援,表示只要自己腾出手来,一定会前去支援。并且表示,太原之失,是赵国的奇耻大辱,赵国一定要把它夺回来。那里赵军出太原,而公子出河内,两路共同夹击河东。
赵王画的饼,信陵君自然不会当真,但他依然对赵王表示了感谢,说只要赵王出兵太原,自己一定会向河内进兵;那时还希望赵王遣一劲旅,出漳水,协助自己攻打河内。赵王也满口答应。
然而,让赵王没有想到的是,秦军竟然再次出动大军攻略上党。赵王大惊,催促信陵君出兵河洛,迫使秦军从上党撤军。而信陵君还久攻蒙骜不下,秦军竟然轻松地拿下了上党!如果说,太原之失,赵国是失去了一臂,上党之失,则相当于秦军的矛头直奔面门而来:从上党下山,就是邯郸!赵国进退失据,朝野震动,风雨飘摇。
赵王不得已,催促乐乘秋收后立即向晋阳进军,以图解除邯郸正面的压力。但晋阳得而复失,收复太原的希望成为泡影。现在局势已经很清楚,除非与秦国媾和,否则,赵国的存亡堪忧。但在不战而求和,面子上实在过不去。而这时,得到了秦使将出使邯郸的消息。赵国君臣都认为,必须抓住这个从天而降的机会,与秦国媾和。
但秦国使团规模庞大,行动迟缓。从咸阳绕个大弯到晋阳,再出井陉。显然将取道元氏、鄗城、柏人、邢丘,南下邯郸。秦国使团如此行事,明显包藏祸心,别有所图。但赵国君臣已经无力解读秦国行动背后的含义,只想赶紧与秦媾和,解除目前迫在眉睫的危险。赵王命令元氏公子,在秦使团到达后,以礼相待,一应供给必须丰盛,务要让秦使满意。元氏公子也很清楚赵国目前的处境,每天派哨探前往打探秦使的行程。但秦使仿佛很享受这趟公费旅行,一路游山玩水,缓缓而行,不时还偏离主干道,绕到旁边的邑里中,耽搁好几天。
元氏公子将打探到秦使的行藏向赵王报告,赵王反而安了心。因为,至少在秦使未到邯郸之时,秦国不会向赵国发起军事行动。这让赵王有时间稳固邯郸周围的防御。

(https://www.mangg.com/id150474/761642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