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 > 第一八七章 张爱玲的“情系故里”的记忆

?到了20世纪80年代,张爱玲的名声日隆。尽管她幽居在美国,不为外界所知,但作为天才的小说家,她不但早已经被台湾、香港承认,更被进入80年代的邓老时代的中国大陆所承认。这使得她在经过多年的uncertian(不确定)之后,开始对自己的作品抱以一种欣慰的态度。

  80年代,中国大陆从动荡走向安稳,各种禁忌也随之消失。对多灾多难的人民来说,这是个福音频至的时代,远在海外的张爱玲,也体会到了丝丝缕缕的暖风。同时,她的小说开始在大陆、香港、台湾同时成为畅销书(不过她似乎并未从大陆取得收益),部分作品也屡屡被改编、拍摄成电影,如《倾城之恋》、《怨女》、《白玫瑰与红玫瑰》等(《半生缘》、与《色·戒》都是在她去世以后拍摄的)。这些都使她的收入大为提高。

  80年代以后,她基本上不再写什么新的作品,而开始依靠稳定且不断增加的丰厚稿酬过一种比较舒坦的生活。这时候,她已经60多岁了。传奇时代的橙红色的梦幻彻底散去,甚至被她自己“遗忘”了。她早已不为自己的名声所激动了。

  晚年的张爱玲是怀念上海的。一个人真的步入晚境时,现实与过去的位置便会发生颠倒。现实变得空虚,过去则会浮现眼前,变为“现在”。张爱玲在她闭门不出的最后岁月里,大概也是这样吧。年轻时代的上海开始在她记忆里闪烁明亮起来,只是,那些记忆与想象是否令她黯然神伤?

  她老了。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也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策也有了松动。这期间,大陆那位自己的第一监护人因为“帮助外国人经济侵略”而获得罪名的李开第先生得以平反,并于1979年与姑姑张茂渊结婚(姑姑78岁结婚),有海外关系的姑姑千辛万苦地也找到了张爱玲。

  早在1952年张爱玲离开祖国,张爱玲就与姑姑有个约定,互不通信。现在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姑姑想看一眼张爱玲,说自己老了不能外出了,邀请张爱玲回国来。这距离张爱玲离开大陆已经27年了。

  1979年2月3日张爱玲收到姑姑的来信:

  爱玲,今天刚得着你的地址,赶快来寄几个字给你,告诉你我的近况,我现在身体还好,没有大病,精神方面,也很愉快。至于这20年来经过的情况,以后慢慢的再告诉你吧。我最急于想知道,你这廿余年的一切,我知道你结婚,他而不幸地病故了。这以后你的生活如何维持?要问的话多了,愿你一一告我。今天这地址是你二表姐叫她儿子送来给我的,大约一年多以前,她自己曾为了打听你亲自来过几次,我因觉得她要找你的目的,不太正确,所以对她也不大热心。我以前也想打听你的消息,但因有一点顾虑,最近倒是顾虑完全解除,也正在考虑怎样进行,而她已先得了,我得去看她一次了。我仍住这公寓里,不过现在一楼106室。KD也仍健在,他比我强健,我是已老态龙钟了,你看我的字就可看得出,手指不听指挥。现在先简单的寄这一点,急切盼你来信。我的住址是:上海黄河路65号106室。祝你安乐愉快姑姑1979-2-3(这里的KD指李开第)。

  张爱玲与姑姑又恢复了通信联系。有时过中国的春节,张爱玲也能在除夕之夜给姑姑打电话拜年。当张爱玲知道78岁高龄的姑姑刚刚与李开第叔叔结婚时,就写信表示祝贺,她还邀请姑姑能与已经结婚的李开第叔叔到洛杉矶来玩。她还在信中说:“你们早该如此了,早年自己曾为姑姑算过命的,说她终身会有一次婚姻,但要很晚很晚。”

  张爱玲在给姑姑的回信中还是自称“瑛”,遗憾的是我只收集到2封张爱玲给姑姑的信:

  “姑姑:

  今年2月我吃了五十年的埃及草药忽然失效,去看医生,医生向来视为一种毒瘾,不戒就不受理。(结果还是自己想法子改变煮药法才好了。)检查身体,发现有一种infertion,我问不出什么来,吃了药马上就好了。可能是住了两年旅馆染上的,与皮肤病不相干。当时以为是跳蚤变小得几乎看不见,又住了两年旅馆。此外只查出吃的东西胆固醇还太高了一些,虽然早已戒了肉、蛋。费了好些事去改。3月间过街被一个中南美青年撞到,跌破肩骨。这些偷渡客许多是乡下人,莽撞又蛮力。照医生说的整天做体操、水疗,累极了。好得奇慢,最近才告诉我不用开刀了。右臂还不大有用,要多做体操练习。皮肤忽然蔓延到‘断臂’上坏得吓死人,等手臂好了再去看医生。眼睛也有毛病,好几个月了,要去看。有一两个月没有去开信箱,姑姑的一封挂号信没人领取,被邮局退还。这些时没消息,不知道姑姑可好些了,又值多事之秋,希望日常生活没太受影响,非常挂念。前些时就听说现在汇钱没用,汇来也无法买东西,一直想写信来问可有别的办法。上次来信伤臂写字不便,只写了一个便条。姑姑千万请KD来信告诉我,让我能做点事,也稍微安心点。我等着回音,两个星期去开一次信箱。KD好?念念。瑛八月二十日

  还有一封是1985年写得简短的不能再简短的一封信:

  姑姑:

  收到姑姑的信,非常欣慰,此地一切情形持续下去。匆匆写张便条来报平安,要写长一点,更不知道要耽搁到什么时候了。希望姑姑KD过了年,百事如意。瑛二月十五日

  我们从第一封信里看出,张爱玲这段日子的身体情况很差,眼睛、皮肤都有毛病,又跌破肩骨,然而她仍然十分关心姑姑,希望可以为她多做一些事情。看来令人心酸。(这里的KD指的是李开第叔叔)

  “前些日时就听说现在汇钱没用,汇来也无法买东西,一直想写信来问可有别的办法。”这里大概是因为那时候美元在大陆还不能通用。不过张爱玲后来到底也想出了“别的办法”来——她在大陆出版作品的版权便是交给李开第负责了。

  中国作家协会的名作家金宏达在《张爱玲:非关炒作》一文中写道:“当年犹豫再三,惟恐赔本的出版商同意签约出版《张爱玲文集》后,经其姑父李开第先生要求,张爱玲予以授权,只是意在以每千字25元的微薄稿费,济助亲属,嗣后不久,内地盗版盛行,台湾皇冠出版社提出交涉,此项授权遂终止。内地无数版本的张氏作品,无论有无合法授权,一分钱收益也与张爱玲无关。”

  从这里,我们可以再一次看出张爱玲对钱的态度,其实是够用即可,并不真正放在心上。许多读者因为张爱玲一再自嘲“一身俗骨”,便当真以为她嗜钱如命,这是曲解了她。

  1991年8月30日,张爱玲收到姑父李开第的来信:

  爱玲,我有过二封信寄给你,但都没有收到你的回音。一封是寄给香港宋琪请他转寄给你的。内容是柯灵来信,附有一份出版法剪报。还有一封是安徽文艺出版社来函,是寄到Wilcox信箱的。这二信都是为了安徽文艺出版社要出版《张爱玲文集》而征求你意见的。因为从今年6月1日起实行出版法了。……现在大陆上文艺界有一股“张爱玲热”,其盛况不亚于四十年代,有很多的“张迷”,这是从港台方面传过来的。……为了关怀你,我说说我的外行看法。你过去的著作在近几年中大陆上重出版者很多,对你是好的,不是坏的。作为作家你在大陆上的名声现在很红,很有光采。本来没有出版法,人家用不到征求你的同意就可出版你的旧作,现在实行法治,必先与你联系。如果你不同意,有些像俗语所说“敬酒不吃吃罚酒”。但情况是应当问问清楚,如具体报酬办法等等,还可提出些要求,如酬金要汇至美国等等。不作答恐怕不好,是对捧你的人失礼。不直接答,通过我和柯灵传话也可以。我这些外行话如果不中听,请原谅我,出发点是好的。K.D.1991/8/30

  1983年,张爱玲恢复了与炎樱的通信:

  1983年,炎樱给张爱玲去信。炎樱当时在纽约的股票公司任职,就用公司的信纸写了封短信,字迹潦草。信中说到,炎樱的朋友Halgue先生(字迹过于潦草,未确定姓氏的准确写法)去了中国,拜访了张爱玲的姑姑和姑丈。“他们俩真是棒极了!”炎樱如此转述朋友对姑姑、李开第二人的印象,并称Halgue先生的拜访非常愉快。“你还有再回中国去看看的机会吗?”张爱玲这位唯一的老朋友炎樱这样问张爱玲。信的最后,炎樱写道:“过些日子,我们就能再见面了,我盼望着。”

  但是遗憾的是张爱玲自1983年——1988年就没有再拆开过炎樱的来信。

  张爱玲把自己缩在了一个最小的范围之内,拒绝任何外来干扰。连她如此牵挂的上海,张爱玲也没有回来看一眼。在1989年,90岁高龄的姑姑来信让她回大陆看看,又被她婉转地谢绝了。但是,她同时又寄去一笔钱给姑姑,邀请她到洛杉矶去游览,并邀请已经与姑姑结婚的李开第先生一同前去。其实姑姑和李开第先生都是90岁的人了,已经经不起旅途的颠簸。她们姑侄最终没能见上一面。她的姑姑不久之后就去世了,她失去了最后与姑姑见面的机会。

  1991年是一个多事之秋之年,先是曾经写信给她请她看《滚滚红尘》的女作家三毛之死震惊华人世界,接着是好友炎樱去世的消息,同年6月,最亲爱的姑姑张茂渊亦在上海去世,遗嘱不举行仪式,骨灰随便撒掉。张爱玲没有回国奔丧。她从来不在乎这些形式上的礼节,难道她回去了,姑姑就可以不死吗?从前妈妈病重的时候,她也没有赶去英国;在台湾访问时听说赖雅发病,她亦没有专程赶回美国。

  同样90岁的李开第先生给张爱玲去信,希望她能回来参加姑姑的葬礼。张爱玲马上回信表示了哀悼,并很动情地写道:“收到信的前一天晚上就听到有人在窗外叫姑姑的名字了。张爱玲醒来一想,在窗外叫唤姑姑名字的阿姨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去世了,为什么会叫姑姑的名字。”

  第二天,张爱玲便头痛了一天。第三天张爱玲便接到了姑父的来信。她称李开第仍是按照过去的老习惯,称他为“UncleK.D.”(开第叔叔),并关心李开第先生的健康,要他去南方稍事休息。但是信的结尾,张爱玲仍旧保持着高度警惕,要求李开第看完信后烧掉,免得有人路过会把地址抄走。从中可见张爱玲对大陆的情况仍然不了解,仍旧心有余悸。

  弟弟张子静却没有这么好运。

  1981年底,《文汇月刊》刊载了张葆莘的《张爱玲传奇》一文,这是大陆报刊上自解放以后第一次提到张爱玲的名字,这是一个信号。让张子静觉得兴奋与骄傲的信号。在海内外恢复通信之后,他通过台湾的亲戚和美国的朋友和姐姐取得了联系,并一再劝姐姐回国来看看。

  1982年8月10日,张爱玲收到了弟弟张子静的来信:

  姊姊:记得还是在51年夏天你去香港前在长江公寓见了几次面,到现在已经31年了。在这中间,由于种种原因,不通音讯,姑姑处我也未曾去过。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了,以后不久,中美建立了邦交,听到一些亲友谈起你在美国加州,但还不知道你现在的住址。1981年,我偶然在“文汇月刊”第十一期上看到一位署名“张葆辛”的作者写的一篇通讯,内容是关于你过去和现在一些情况……我看到这篇文章后,就连忙辗转托在美国的亲友设法打听你的地址,直到现在才得知。我从52年起就一直在郊区教书,77年调到这里教英语,到今年应该退休了,但是因学校缺英语教师,还要留用一年。叔:在53年已经去世,就剩后母一人,她现已将近八十岁。双眼已失明,生活靠小八舅(现在日本东京)每月汇款接济……我写这封信来,就是想通通信,因为年纪已老,不知还有见面的机会没有,你如想回国,倒还便当,如我想到国外来看你,实无此条件。国内情况比你走的时候好多了,政治上安定得多了,不象以前常常搞运动,人心惶惶,就是生活水平不如国外那样,你如有兴致,回来看看,倒也不坏。希望你能给我写封回信,匆此即祝身体健康弟子静上1982.8.10

  这封信里面提的叔在53年去世,就是指的他们的父亲张廷重,母就是他们的后母孙用藩,小八舅是后母的娘家亲戚。他们的父亲张廷重,早就于1953年因肺病去世。解放前,张廷重几乎把所有的家产败光了,和孙用蕃租住在江苏路一间只有14平方米的房子里,相依为命。那时,张氏家族在青岛还有一处房产是在张廷重的名下,解放后人民政府实行赎买政策,将房产收归国有,每年发给张廷重一千多元定息。这样,他晚年虽然夹着尾巴做人,但好歹不至于潦倒了。孙用蕃在解放后为经济条件所困,人也变勤快了,东奔西走地揽些活儿干,以补家用。张廷重去世后,她靠着定息收入,还是活得下去的。特殊时期爆发后,定息不再发了,可巧孙用蕃有个弟弟在东京,以前欠她的钱,这时候就隔三差五给她寄钱,这么维持了下来。70年代中,她因患眼疾双目失明,雇了一个小保姆伺候,于1986年去世。后来,弟弟子静又写信劝张爱玲回国来看看,张爱玲复信说不会回去,只要能通信就好。

  此后有一段时间,张子静再写信去,就杳无回音。原来,张爱玲在洛杉矶频频搬家,一直到1989年初,两人才又联系上。

  早在1982年时,张爱玲就有机会回国省亲。那一年,北大著名学者乐黛云在哈佛做访问学者,偶然看到张爱玲的作品,大为赞赏,于是辗转托人,想请张爱玲到北大做一次“私人访问”。

  张爱玲回信致谢,但表示并不想回国:“我的情形跟一般不同些,在大陆没有什么牵挂,所以不想回去看看。去过的地方太少,有机会也想到别处去……”

  据说这里所说的“别处”,就是欧洲。张爱玲平生所憾“去过的地方太少”,就是指她一直未能去欧洲看看。

  张爱玲因为当年“香港之行”的创伤,不愿回国一游,可是故土对她的热情却与日俱增。台湾和她在大陆的亲戚也都邀请她回来,但她都一一婉言谢绝了。张爱玲不愿意,她对大陆尚怀有戒备之心。这里且引录一封她在1989年1月写给弟弟的信:

  “小弟:

  你的信都收到了,一直惦记着还没有回信,不知道你可好。我多病,不严重也麻烦,成天忙着照料自己,占掉的时间太多,剩下的时间不够用,很着急,实在没有办法,现在简直不写信了。你延迟退休最好了,退休往往于健康有害。退休了也顶好能找点轻松的事情做做。我十分庆幸叔叔还有产业留下给你。姑姑是跟李开第结婚——我从前在香港读书的时候他在姑姑做事的那洋行的香港分行做事,就托了他做我的监护人。**Wei的名字陌生,没有听说过。消息堵塞,有些话就是这样的离奇,传说我发了财,又有一说是赤贫。其实我勉强够过,等以后大陆再开放些,你会知道这都是些实话。没能力帮你的忙,是真觉得惭愧,惟有祝安好。瑛一九八九年一月二十日

  张子静一直未婚。解放后,在上海浦东当小学教师,先后换了几所学校。后来他任教的小学升格为中学,他也就成了中学教师,1986年正式退休。退休后,就搬到江苏路后母孙用蕃留下的14平方米小屋来住了。因为张子静和姑姑素无联系,所以姑姑和张爱玲通信,他一直不知道。1983年,他通过香港和美国的朋友,才和姐姐取得联系。这一年,她在给弟弟的信中说:“传说我发了财,又有一说是赤贫。其实我勉强够过,等以后大陆再开放了些,你会知道这都是实话。没能力帮你的忙,是真觉得惭愧,惟有祝安好。”她还是她,对弟弟仍是淡淡的,也不愿有钱财上的牵扯。但是在同一年,她得知姑姑生病,又逢“多事之秋”,便急着想给姑姑汇钱,希望姑姑的日常生活不至受太大影响。显然,她还是与姑姑亲。

  姑姑去世以后,大陆亲人们间间断断的信件来往,张爱玲都无心拆看了。

  从信的内容看,大概张子静的去信里有求助的意思,而张爱玲抱歉地说“没有能力帮你的忙“。由于张爱玲的居无定所,不停地搬家,两姐弟的通信并不频繁,前后也不过两三封,不久便又断了书信往来。张子静想要知道姐姐的消息,一如当年张爱玲在上海一样,惟有通过国内的报刊报导踪迹罢了。

  1995年9月,张子静还是通过报刊知道姐姐在大洋彼岸逝世的消息,张子静悲痛万分。随即台湾记者季季从台湾赶到上海来看望张子静。随后张子静在季季的帮助下,写了《我的姐姐张爱玲》。这本回忆录为90年代以后张学研究者们的张爱玲研究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料。

  张子静这样在回忆录里写道:“1995年中秋的次日,从太平洋彼岸传来我姐姐离开人世的消息。那几天,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时常呆坐半天,什么也想不出来。后来我找出《流言》,一翻就是那篇《童言无忌》。重读《弟弟》,我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汩汩地流下来!“很美”的我,已经年老;“没志气”的我,庸碌大半生,仍是一个凡夫。父母生我们姐弟二人,如今只余我残存人世了!”

  张子静1921年生于上海市,上海圣约翰大学肄业,曾任职中央银行扬州分行、无锡分行、1949年后在上海浦东郊区任小学语文教师及中学英语教师,于1968年底自浦东黄楼中学退休。

  张子静死于1997年10月12日。享年76岁。

  那天上午,女作家高全之还曾来采访他,那是他最后一次谈起姊姊张爱玲。当夜张子静便安静地去了,身边无人,亦没有遗言。

  写到这里,我的心在随着张爱玲的灵魂漂泊,如同海上的泡沫随波逐流。上帝说,人死后有灵魂,而海的女儿虽然千秋万岁,但当她死后,便只有化做泡沫,终身漂流。

  漂泊的张爱玲渴望现世安稳,她渴望地太久太久了…

  

(https://www.mangg.com/id14813/814815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