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前有黄袍加身,后有壮烈投海--封建文明巅峰两宋(1)
从赵匡胤黄袍加身到崖山投海宋朝灭,大宋王朝存在了320年,这是一个中国封建文明达到巅峰的时代,这个时代里有忠贞不二的千古名臣,寇准、李垂、包拯、张咏、富弼、文天祥……一个个名字彪炳史册;这个时代里有文擅天下的大家,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陆游……每个名字足以名动天下;这个时代有《太平御览》《梦溪笔谈》《清明上河图》……文化、科技、艺术的成就独步于世界;这个时代里有决胜千里的将帅,狄青、宗泽、韩世忠、岳飞、虞允文……个个都名垂千古!
赵匡胤靠什么黄袍加身?
郭威登基3年后病故,周世宗柴荣继位。
赵匡胤随柴荣在历次战斗中,屡立功勋,逐渐升至忠义军节度使。
公元959年,柴荣病逝前任命他的亲信大将赵匡胤为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掌握了精锐的中央部队--禁军的指挥大权。
过了不久,柴荣驾崩,他的儿子柴宗训继位。
公元960年初,北汉刘崇见柴宗训年纪幼小,便趁虚而入,勾结辽兵来犯。
符太后接受宰相范质的建议,让赵匡胤率兵北征。
北征的后周大军冒着漫天大雪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陈桥镇)时,又冷又饿,于是就地扎营休息。
这时,有人提议拥立赵匡胤做皇帝,众将士群起响应。
当晚,许多人冒雪去见赵匡义和赵普。
听了众将来意后,赵匡义和赵普立即派人飞骑往京城见留守的大将军石守信和王审琦。
石、王两人当即表态,如果大军有所动作,他俩愿做内应。
赵普自柴宗训继位之后,就忧心忡忡,他看出:幼主难以控制朝廷,如不推选明主,就有亡国之乱。
与其败在别人之手,不如拥立贤德英武的赵匡胤,还可免百姓离乱涂炭之苦。
思谋日久,他便与赵匡义以及众将士商议拥立赵匡胤为帝。
但每次在赵匡胤面前提起此事,都遭到他严厉斥责。
此时军心如此,赵普就与众位将领谋划了一个计策,逼赵匡胤即位。
次日早晨,赵匡义和赵普走入赵匡胤大帐,将他拉出大帐。
此刻,早已等候在帐外的军士们不待赵匡胤开口说话,一下子围上去,将已准备好的一件龙袍披在他身上,向他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赵匡胤一脸惊讶地说:“这怎么可以?
这怎么可以呢!”
众将立即下跪,齐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匡胤无可奈何地说:“事已至此,我就是脱下黄袍,也是死罪了。
既然众将拥我为帝,请大家听从我的号令。”
众将齐答:“愿听号令。”
赵匡胤持剑说:“我下令,现在大军即刻回师京城。
进城以后,不得对太后和皇上无礼,不得惊动朝臣,不得骚扰百姓,有违抗者斩!”
然后,大家将赵匡胤拥上马背,要他回汴京,荣登皇帝宝座。
赵匡胤一行3日后回到汴京,朝中文武百官闻听此事面面相觑,朝中并无可以与赵匡胤匹敌的大将,无力征讨,大家一时都没了主意。
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从闻听赵匡胤要背叛周廷,自己当皇帝,不由得火冒三丈。
从朝中急返自己的府第,要召集人马抵抗。
消息传出,赵匡胤手下的将士一涌而入韩通从府第,将他和他的全家尽数杀死。
朝中大臣得知此事,愈发不敢反对赵匡胤。
于是让范质、王博等朝中大官为代表去见赵匡胤。
赵匡胤一见2人,流着泪说:“先帝待我恩重如山,今日我被将士逼到这步田地,叫我怎么办才好呢!”
范质、王博没想到赵匡胤会这样,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
片刻后,还是范质反应快,忙跪地叩头道:“此乃天意,赵将军被拥立为帝,也是我朝百姓之福,就不必再推托了。”
言毕,口呼“万岁”。
众官员见状,纷纷效仿。
小皇帝柴宗训在符太后的安排下宣布禅位,赵匡胤做了皇帝,是为宋太祖,正式定国号为大宋,年号为建隆,定都于汴京(今开封)。
你了解“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吗?
公元961年的某个秋夜,赵匡胤在宫内设下筵席,召集众将一起喝酒,武将席位中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
王审琦当时是殿前都指挥,与石守信同样军权在握。
殿内点满灯笼,整个房间灯火辉煌,赵匡胤与众将军推杯换盏,酒兴正浓。
这时,赵匡胤举起酒杯,动情地对大家说:“今日在座诸位,有的与朕是结义兄弟,有的追随朕多年。
今天我们能坐在一起痛饮,真是让我高兴!今日大家都无须多礼,只管畅怀欢饮。”
将领们全站起来,举杯向赵匡胤敬酒:“祝圣上寿比南山。
今后有什么事情圣上只管吩咐,我们粉身碎骨也要为圣上出力。”
不料赵匡胤放下酒杯,长长叹了一口气,众人见状,疑惑地问:“如今天下太平,圣上干嘛哀声叹气的呢?”
赵匡胤意味深长地说:“诸位爱将有所不知,这些天我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众人急忙问:“为什么会这样?”
赵匡胤接着说:“古人说:‘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
’谁不想做皇帝呀,今日我赵匡胤坐在皇位上,不知明日皇位之上又坐的是谁!”
大家纷纷表态说:“我们至死都拥戴圣上,决没有异心!”
赵匡胤说:“不是这样,朕怎能不相信你们呢?
只不过有朝一日你们的部下把一件黄袍披在你们身上,到时你们能保证不动心吗?
真若到了那个地步,咱们君臣战场相见,那可怎么办是好呢?
!”
众人一听,个个都汗流浃背,纷纷倒地求问,“这可怎么办?
圣上快给想个办法,我们全部照办。”
这时,赵匡胤不慌不忙地说:“人无非追求安乐富贵,子子孙孙不受罪罢了。
若是你们交回兵权,我给你们多多的钱财,让你们添置田地房屋,再买一些歌姬舞女,天天享乐。
那样,我对你们没有猜疑,你们也过着省心的好日子,你们说好不好?”
众人听罢,一起对赵匡胤说:“悉听圣上安排。”
赵匡胤笑道:“大家不必拘谨,快快起身痛饮。”
次日,众将借口有病,请求朝廷收回兵权,宋太祖痛快地答应了,封了众将有职无权的大官,赏赐给他们许多钱财、土地。
自此,赵匡胤便把军权收归己有了。
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雪夜定策是怎么回事?
赵匡胤自从做了皇帝,还是不忘旧日情谊,喜欢穿上便服,到一些功臣家聊聊天。
文武百官都知道赵匡胤的这个特点,下朝回家后,都不敢脱掉朝服,生怕赵匡胤什么时候跑到家里来,弄个措手不及。
对此,赵普最为清楚,因为赵匡胤去得最多的,就是他的家。
这天晚上,天下起了大雪,转眼已是白茫茫一片。
赵普想:这么大的雪,皇帝该不会来了吧。
于是,就脱掉朝服,和妻子一起坐在火炉边,说话谈心。
老夫妻俩正说着话,忽然响起了一阵敲门声。
赵普打开大门,只见赵匡胤披件斗篷站在雪地里,他连忙请赵匡胤进屋,说:“天这么晚了,又下大雪,真没想到皇上还会出来。”
赵匡胤抖抖身上的雪,边说边往里走:“有件事总决定不下来,弄得睡也睡不好。
反正睡不着,不如出来同你商量一下。”
赵普关上门,跟在赵匡胤后面进了屋。
赵普的妻子忙向赵匡胤行礼,然后拨红炭火,在炉上炖上肉,又拿出酒来招待赵匡胤。
她知道赵匡胤喜欢边喝酒边说话,因此,赵匡胤一来,就按照惯例张罗起来,然后打声招呼,就先去睡了。
君臣二人围着火炉喝酒,赵匡胤一杯酒下肚,说:“当皇帝以来,我是一天好觉也没睡过啊!一榻之外,都是别人家的天下,叫我怎么能安心睡觉呢?”
赵普轻声问:“皇上是想统一天下吧?
目前倒确实是个好时机,但不知陛下想从哪里入手呢?”
赵匡胤微微一笑,故意说:“我想出兵太原,先打北汉。”
赵普沉默许久才说:“这一安排臣下不能赞同。”
接着,赵普继续说:“太原一城挡西北两面,如果我们攻下了太原,这两边的防御就要靠我们独自担当了。
我们就会受到辽朝的直接威胁。
不如先拿下南方各国,回过头再取北汉。
到时,我们的力量增大了,小小的北汉,这么弹丸似的一块地方,还怕它跑了不成?”
听了赵普的话,赵匡胤哈哈大笑,说:“我们想到一起去了,我的意思也是先南后北!你这样一说,我就更拿定主意了!”
赵普先是一愣,然后大笑不止。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雪夜定策”。
宋太祖是怎样扫平南方的?
公元962年,赵匡胤分派众将驻守北边和西北各州,以防御辽朝和北汉。
西北既无后顾之忧,专力向南方进取,逐个地消灭了各割据国。
公元963年,赵匡胤派遣慕容延钊、李处耘带兵出征湖南,当年三月即平定湖南,并一举占领荆南,从而在军事上割断了后蜀、南唐、南汉之间的联系。
公元964年,赵匡胤遣兵5万伐蜀,前后仅用几十天,后蜀孟昶上表请降。
后蜀政权灭亡以后,赵匡胤又作了几年准备,于公元969年尝试北攻北汉。
由于辽军的支援,宋军包围太原没有取得大的成功。
于是,赵匡胤把兵力转向湖南南部的南汉政权,继续解决南方的割据问题。
南汉统治者刘鋹是一个凶暴而无能的角色。
公元970年,宋军在潘美带领下进攻南汉,势如破竹。
公元971年,宋军直逼南汉都城广州,刘鋹把金宝和妃嫔装载十几只大船,准备下海逃跑。
宦官们趁机抢夺财宝,统治集团内部一片混乱。
后来,刘鋹眼见逃命已不可能,一把大火将广州的宫殿府库全部焚毁,最后充当北宋的阶下囚。
刘鋹被押解到汴京,南汉政权就这样崩解了。
平定南汉后,南方只剩下三个割据势力。
其中,两浙地区的吴越国王钱镠和漳州、泉州地区的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早已听命于宋朝。
南唐后主李煜见此情形,向宋朝上表,自动削去南唐国号,称江南国主。
公元974年,赵匡胤命曹彬、潘美发兵10万伐江南。
曹彬领军出发之前,赵匡胤嘱咐曹彬说:“两国交兵除了不可避免的伤亡之外,不准随便杀一个人。
攻城、打仗要有耐心,最好是让他们自己投降。”
曹彬自荆南发战舰东下,连败江南兵。
公元975年,曹彬大军到秦淮,江南水陆兵10万列阵城下。
宋军涉水强渡,江南兵大败。
李煜屈服求自保不成,急调驻守上江的朱令赟入援。
朱令赟自湖口发兵15万援金陵(今南京)。
兵到皖口,宋兵夹攻,朱令赟投水死。
江南最后一支大军覆没,金陵旦夕可取。
赵匡胤下令给曹彬:宋兵入城,不得杀掠。
十一月末,曹彬在诸将发誓不对金陵进行洗劫之后,才下令攻进金陵。
李煜被迫投降。
至此,南唐亡,南方平定。
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其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宋太宗于979年率军北伐,灭北汉。
至此,基本奠定了赵宋王朝的版图。
赵匡胤亲征北汉的战况如何?
南唐灭亡以后,赵匡胤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北方。
经过一番筹备后,赵匡胤率兵亲征北汉。
宋军构筑长连城围攻太原,立砦于城四面。
宪州(今山西静乐)等以城降。
赵匡胤下令壅汾水、晋水冲灌太原。
北汉大将刘继业(入宋后更名杨继业)等出城与宋军交战,被宋军打败。
这时,辽国军队分两路出兵援救北汉,一路从石岭关入,宋军歼灭辽国援军于阳曲;辽国军队另一路从定州入,又被歼灭大败于嘉山。
同时,北汉元气大伤,岚州落入宋军手中。
后来,水入太原城中,城中乱作一片,北汉军民急塞水口。
北汉大臣郭无为筹划向宋投降,被北汉皇帝就地正法。
宋军屯兵太原城下,久攻不克,又因酷暑淫雨,兵士多有生病,赵匡胤遂班师回国,迁北汉万余户百姓于山东、河南后还回开封。
自此,北汉已名存实亡。
同年,赵匡胤病死,一代英雄统一天下的愿望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
“天子门生”指什么人?
中榜进士被称为“天子门生”,是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开设殿试起始的。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亲试”。
唐武则天曾策问贡士于洛城殿,为殿前试士之始,但没有形成制度。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为了笼络文人,于开宝六年亲试举人,得进士26人,诸科10人。
中榜者为“天子门生”,其第一名为“状元”。
自此至清末,殿试遂为常试。
宋以殿试为士人入仕的最高级考试。
举人经省试中第,须再赴殿试,才算真正登科。
殿试开考时,选派初考、复考、详定、编排、点检试卷、封弥对读、巡铺等官。
在一日内试诗、赋、论题。
公元1070年,改试时务策。
举人交卷后,试卷封弥、打号、誊录、送考官批阅定等。
殿试完毕,由皇帝主持唱名仪式,合格人按等第高下授本科及第出身、同出身,释褐授官。
“斧声烛影”为什么是个谜?
宋太祖开宝九年十月十九(公元976年11月14日)夜,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忽然驾崩,年仅50岁。
两天后,赵匡胤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十九日夜,宋太祖赵匡胤召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赵光义入宫。
赵光义入宫后,赵匡胤屏退左右,与弟弟酌酒对饮。
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赵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时而又见赵匡胤手持玉斧砍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
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赵匡胤大声喊:“好为之,好为之。”
两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便告辞出来,赵匡胤解衣就寝。
然而,到了凌晨,身体一向非常健康的赵匡胤就驾崩了。
得知赵匡胤去世,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赵德芳入宫主持大事。
然而,王继恩却去请赵光义,而赵光义也早已安排精于医术的心腹程德玄在自己府门外等候。
三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
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便问:“德芳来了吗?”
王继恩却说:“晋王到了。”
皇后一见赵光义,满脸愕然,但她位主中宫,亦晓政事,心知不妙,便哭着说:“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
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她这样喊赵光义,就是承认赵光义做皇帝了,赵光义也假装流泪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
于是,赵光义便登基为帝,是为太宗。
赵匡胤之死,蹊跷离奇,“斧声烛影”成为了后人永远猜不透、解不开的谜团。
杨令公和宋太宗是怎么结缘的?
公元979年春天,赵光义向北汉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
他任命潘美为北路招讨使,带领崔彦进、李汉琼等人四路进兵,攻打太原;命令邢州(今河北邢台)判官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阻截辽军援军。
北汉主刘继元得知宋军大举来犯,果然向与之“素有渊源”的辽朝搬兵求救。
辽朝国主知道大宋如若灭了北汉,必定会再犯大辽。
唇亡齿寒,便积极派兵援助北汉。
由辽太宗四子耶律敌烈协同大将耶律沙率军前往。
赵光义得知辽军来了,就派郭进领兵阻拦,两军相会于白马岭(在今山西)。
耶律敌烈不听耶律沙的劝告,领兵攻打郭进的军队,结果被郭进一刀斩于马下。
辽兵死亡很多,不得不撤退,宋军大获全胜。
宋太宗知道辽兵被打败,就派兵攻打太原城。
北汉皇帝刘继元得到辽兵惨败的消息,万般无奈,只好投降宋朝。
于是,刘继元率文武百官到北城外恭恭敬敬地迎候宋朝皇帝一行,听候发落。
不料,正当受降仪式接近尾声之时,在太原城楼上传出一声大喝:“主子投降,我不投降!誓与宋朝战个你死我活!”
众人闻声皆向城楼望去,赵光义也不禁抬头相望。
只见太原城楼上有一员金盔银甲的大将,威风凛凛、煞是雄武。
旁边知情人立即告诉赵光义,此人便是刘继业。
刘继业本姓杨,只因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屡立战功,被北汉主刘崇赐姓为刘。
他现任北汉建雄节度使,名震南北。
赵光义对他早有耳闻,爱才心起,便派朝中德高望重之人进城对其好言相劝,特别指出为保全城中百姓不要再战了。
刘继业是忠义之士,这才大哭一场,开门放宋军进城。
赵光义见招降了刘继业这员大将,万分高兴,当即封其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同时厚厚赏赐。
从此,刘继业恢复原姓为杨,他就是世人传颂、颇具传奇色彩的杨令公。
至此,北汉灭亡了。
宋代是谁小小年纪就能“三步成诗”?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圭(今陕西渭南)人,以生活奢靡著称于时。
宋朝政治家、诗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进士,宋真宗时任宰相。
寇准从小天资聪慧,人皆称为“神童”。
一天,其父大宴宾客,饮至正酣时,有一客人提议道:“闻令郎善诗,请即席吟一首,如何?”
主人乘着酒兴答道:“好吧,让孩儿作诗助兴,也好当面向诸位请教。”
于是命家人唤出小寇准,让他对客吟诗。
其时,寇准只有7岁,他若无其事地笑着说道:“请出题。”
客人说:“我们这儿离西岳华山不远,就以华山为题,作一首《咏华山》吧。”
寇准在客前踱步思索,一步、两步,刚迈出第三步,高兴地说:“有了!”
一首五言绝句便随口而出,诗云:“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举座闻之,交口称赞:“三步诗!三步诗!这是一首三步诗!”
“超过史青五步,更超过曹植七步。”
“兼且是小孩呢!”
“还有,‘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这诗中佳联,道出了西岳华山之险峻雄奇!”
大家都为寇准的才华叹服,异口同声地对其父道:“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
果不其然,7岁已三步成诗的寇准,40出头就成为宰相了。
真宗设置市舶司的目的是什么?
宋代社会相对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各类商品交换特别活跃,对外贸易非常发达,泛海而来的外商日益增多。
为了完善对外贸易的管理,公元999年,宋真宗赵恒诏令在杭州和明州(今浙江宁波)两个沿海港口设立市舶司,使外来商客经营得到方便。
市舶司,又叫市舶使司、提举市舶司,它的管理官员有市舶使、市舶判官等。
掌管的主要事务有:收购海外运来的货物,用来专卖或上缴;接待各国贡使,招待外商,并对外国商人的经营进行管理和监督;管理本国商船及海外贸易征税;等等。
设置市舶司的港口一般选择在近海受潮汐影响小而又能通航的河口,为后来中国沿海通商口岸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杭州港和明州港是宋朝针对朝鲜、日本等国贸易的主要港口,后随着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北宋政府经常在沿海口岸设置新的市舶司,到北宋末年已经增至6个。
澶渊之盟是怎么一回事?
公元1004年秋天,辽国萧太后决定发动一次大规模战争,迫使宋朝求和。
出兵之前,萧太后和皇帝耶律隆绪又指挥了传统的“射鬼箭”仪式,然后命令大军向南进发。
辽军攻势迅猛,宋军难以抵挡,辽兵所向无敌,连续攻下唐州、瀛州、祁州,然后向澶州(在今河南濮阳西南)进兵。
寇准向宋真宗赵恒建议,应当派兵先守住天雄(今河北大名),牵制敌人,不让辽军深入至黄河岸边,并建议让主张迁都的王钦若带兵驻守天雄。
赵恒同意,命王钦若去要地天雄,王钦若吓得魂飞魄散,但又不敢抗旨,只好硬着头皮接受了任务。
萧太后在逼近澶州途中,得到王继忠转达宋朝的求和之意,当即表示同意讲和;但命令辽军继续进兵,以增加和谈的份量。
不久,辽军占据澶渊。
赵恒听说这个消息,忙派大臣曹利用到辽营议和,同时下诏宣告天下:他要御驾亲征。
就在宋朝使臣曹利用来到辽营之际,萧太后得报:大将萧挞凛中箭身亡!萧太后大惊,但很快镇定了情绪,与宋朝使臣谈判。
曹利用与萧太后你一言、我一语,各说各的理:一个说辽军不该占据宋朝国土;一个说这些地方石敬瑭已送给辽朝……萧太后说:“如此看来,只有开战解决了?”
曹利用忙说:“臣此来之目的为和不为战。
如太后同意议和,财帛多少可以商量。”
萧太后让曹利用先下去休息,她同皇帝沟通一下意见。
耶律隆绪问:“母后,我们求关南之地,大概宋朝不会答应。
如果肯进贡财帛,可订和议吗?”
萧太后说:“这次南伐,就是要迫使宋朝订盟,使边界两朝人民过安定的生活。
我也料到他们不会轻易让出关南数州。
倘若为了争夺这几个州城,战争何时才会平息?
再说,萧挞凛又阵亡了……”萧太后说到这儿,伤心落泪。
一会儿,向丞相韩德让下了命令,在两天内攻下通利军城(在今河南)为萧挞凛报仇;又命令韩杞为使臣随曹利用去见宋朝皇帝,商谈议和条件。
赵恒已率大军到达澶州,听说辽军就在附近驻营,吓得又提起迁都之事。
寇准只得再次给赵恒打气壮胆。
赵恒勉强答应不迁都了,但坚持议和。
辽朝使臣韩杞来到澶州行宫谈判,赵恒让寇准负责和谈,可以贡钱百万。
寇准对具体参加谈判的曹利用说:“皇上虽然说可给辽百万,但你与韩杞谈判如果答应给财帛过30万,我就立即杀了你!”
曹利用害怕寇准,自然不敢多给,最后达成协议:宋朝每年送给辽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辽不再追索关南数州;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萧太后为叔母。
自此,辽朝与宋朝结束了多年的相互征战。
宋真宗在哪座名山封禅?
澶渊之盟后,宋朝国势趋于平稳,王钦若为了排挤宰相寇准,亟言澶渊之盟为莫大耻辱,寇准遂被罢相,而宋真宗赵恒也常为难以洗刷城下之辱而怏怏不乐。
王钦若等迎合真宗想建功立业的心理,竭力鼓吹为圣人的神道设教。
当时宰相王旦对此表示反对,真宗特诏王旦共饮,临走又送他一坛黄封御酒。
王旦拆开一看,竟是一罐耀眼的珍珠!王旦长叹一声:“皇帝行贿,要堵住我的嘴,奈何?”
从此违心地依从真宗,对这类蠢事不再发表异议。
公元1008年,正式议定行封禅,宋真宗命枢密院王钦若、参知政事赵安仁同为封禅经度制置使,权三司丁谓掌度封禅所需粮草,王旦等主持有关的礼仪。
大兴土木,修筑道路,建立行宫,东行泰山封禅的各类准备活动由此全面展开。
同年十月,真宗一行自澶州(今河南濮阳)至泰山,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封禅。
之后,又进行祭孔活动,真宗亲谒孔子庙,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
十一月回京,前后47天。
自封禅还后,满朝文武官员争相献贺功德,真宗则大行赏赐,举国若狂。
此次封禅共耗费830多万贯钱,成为民众的沉重负担。
梅妻鹤子指的是谁?
林逋是宋朝著名诗人,出生于儒学世家,少年时聪明好学,诗词书画无所不精,唯独不会下棋。
林逋性情淡泊,爱梅如痴。
他种梅360余株,将每株梅树上所结的梅子卖得的钱包成一包,投于瓦罐之中,每天取一包作为生活费。
等到瓦罐空了,刚好一年,新梅子又可兑钱了。
林逋常在梅园里独自吟哦,写过许多有名的梅花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
这句诗不仅把幽静环境中的梅花清影和神韵写绝了,而且还把梅品、人品融汇到一起,成为咏梅的千古绝唱。
从此以后,咏梅之风日盛,宋代文坛上的几位大家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杨万里、梅尧臣等都写过许多咏梅诗词,苏轼甚至还把林逋的这首诗作为咏物抒怀的范例让自己的儿子苏过学习。
除了梅花,林逋还喜欢仙鹤。
他从家乡带去杭州两只仙鹤,被他驯化,善知人意,会买菜报讯,每天早上飞入云霄,盘旋于西湖山水之间,傍晚复归笼中。
林逋常常泛舟游览西湖,每有客人来访,书童请客人入座稍候,然后打开鹤笼。
林逋看见家鹤飞翔,便知有客来访。
林逋终身不娶,以种梅养鹤为乐。
当时的人说林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梅妻鹤子”的佳话因而留传千载。
柳永成于何事败于何事?
柳永,原名柳三变,字耆卿,因排行第七,人称柳七。
柳永年轻时一心追求功名,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惜运气不好,屡考不中。
柳永一再落榜,极度失望之下,曾写了一首《鹤冲天》的词自我解嘲: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游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晌。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词虽然流露出柳永名落孙山之后的愁闷情绪,但主要表达了他看淡功名利禄,向往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
当时的皇帝宋仁宗赵祯听人唱完此曲,很不高兴。
后来,有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柳永本来已经榜上有名,但殿试时点到他,赵祯说:“这个人喜欢在花前月下‘浅斟低唱’,又何必要这个‘浮名’?
我看他还是填词去吧。”
此后,柳永就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三变虽然仕途不畅,却占尽了词坛风流。
他本来就精通音律,善于写歌词,对当时民间广泛流行的新曲调非常熟悉。
每来到一个都会,出入秦楼楚馆,他就文思如潮,以自己非凡的文学才华,为歌伎们填制了许多词曲,四处传唱,以致当时的人纷纷传言,只要有水井处,就会有人唱柳词。
包拯令人称道的是哪一点?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公元999年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
包拯自小严守父教,刻苦读书,28岁时考中进士,由此登上仕途。
包拯担任过权知开封府、三司使、枢密副使等多种重要职务。
因为他曾被授予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等官衔,所以又被人们称为“包待制”、“包龙图”。
在包拯的宦游生涯中,有许多品行是当时的官吏难以比拟的,其中最令人称道的就是他的铁面无私。
包拯在做庐州知府时,接到许多合肥县人控告包拯的舅舅抢占民田,横行不法的状纸。
包拯问合肥县令:“这些案件为何不审理?”
县令说:“那些人都是无理取闹,我已经命人把他们赶跑了。”
包拯听了很生气,转身拂袖而去。
数天之后,包拯派捕快将舅舅缉拿归案,亲自审理。
他把平民百姓送来的状纸一份份都摆在面前,又令衙役找来原告和证人,然后让衙役将舅舅带上大堂。
舅舅抬头一看,坐在堂上审他的竟是自己的外甥,气得扑上前去要打包拯,立刻让衙役拉开了。
但舅舅嘴里还在骂包拯不仁不义,包拯怒喝道:“大胆罪犯,你为非作歹,扰乱乡里,不但不老实认罪,反辱骂本官,是何道理!拉下去,打!”
衙役们立刻将舅舅拉下,重打四十大板。
从此,他那些亲戚们再也不敢仗势胡为了。
毕升发明泥活字有什么意义?
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第一套活字印刷系统。
据《梦溪笔谈》记载:毕升用胶泥刻字,字的厚度薄如铁钱,每字一印,用火焙烧使之坚硬而成活字。
排版时,先在铁板上放置松脂、蜡和纸灰,铁框排满活字后,用竹条楔入塞紧,放在火上加热至药熔掉,用一块平板按压字的表面,使整版字平如砥,最后在字表上面压一张纸,即可印刷。
活字印刷的优点主要是减少反复雕刻字模的过程。
用泥活字可印刷许多书籍而不会磨损字模,从而大大提高印刷效益。
后代的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均由泥活字发展而来。
毕升发明泥活字,比德国丁·谷腾堡发明铅活字早了400多年。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一次印刷史上的技术革命,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https://www.mangg.com/id90924/19962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