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超值金版-中国历史1000问 > 第七卷 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三国两晋南北朝(1)

第七卷  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三国两晋南北朝(1)

    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是这一时期的主题,曹丕废汉建魏朝、刘备称帝建蜀汉、孙仲谋武昌称帝正式把军阀四起、皇权旁落的东汉王朝一分为三,历史的舞台在这一刻把人性的智慧、奸雄的狡诈、忠臣的丹心阐释得淋漓尽致,晋师灭吴成一统原来也是南柯一梦般的短暂,南与北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歌声中走向统一。

    曹丕是如何废汉建魏的?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

    王太子曹丕当时正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北)。

    噩耗传到邺城,曹丕放声痛哭,不能自已。

    中庶子司马孚劝他说:“先王驾崩,天下大事都依赖殿下作主。

    您应当上为宗庙祭祀的延续着想,下为天下百姓的生计考虑,怎么能像普通人行孝一样,只知道哭呢?”

    曹丕又哭了很久,才勉强止住,说:“你说得对。”

    这时群臣刚刚听到曹操的死讯,聚在一起痛哭,连上朝的行列也无法保持了。

    司马孚在朝中大喊:“现在君王去世,应当尽早拜立新君,以稳定全国局势。

    你们难道就只知道哭吗?”

    于是,曹丕下令让群臣退朝,设置宫廷警卫,料理丧事。

    群臣认为太子即位应该等待皇帝的诏令,尚书陈矫却说:“先王在外地去世,全国上下惶恐不安,太子应当节哀,继承王位,以维持天下人的期待。

    况且还有先王宠爱的其他儿子在一边等待拥立的机会,万一来去之间发生变故,那么国家就会有危机了。”

    于是,曹丕立即安排官员备办礼仪,一天之内全部准备齐全。

    第二天早晨,曹丕借用王后的名义传命令:太子即位为魏王。

    汉献帝还授予曹丕丞相官印和魏王玺绶,并让他兼任冀州牧。

    当年十月,曹丕又制造了群臣上书请他称帝的事件。

    汉献帝做了三十多年的挂名皇帝,接到大臣上书后,被迫将帝位“禅让”给了曹丕。

    曹丕假意推辞再三后,接受了玉玺,正式称帝,建国号为魏,即魏文帝,定都洛阳,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将汉献帝贬为山阳公。

    东汉灭亡了。

    刘备在哪里即皇帝位?

    曹丕称帝后,蜀中风传汉献帝刘协已被杀害,身为宗室的刘备于是发丧制服,追尊刘协为孝愍皇帝。

    事后,刘备部下全都劝刘备即帝位,刘备没有答应。

    军师诸葛亮多次上书劝进,刘备终于同意,并让军师诸葛亮、博士许慈、议郎孟光设定礼仪,选择吉日良辰,上了尊号。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即皇帝位,是为汉昭烈皇帝、蜀先主。

    因他以兴复汉室为号召,所以国号仍为汉,改元章武。

    但他仅有益州这很小的一块地方,又称“蜀汉”或“季汉”。

    刘备任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设置百官,建立宗庙,祭祀先帝。

    五月十二日,刘备立夫人吴氏为皇后,并立儿子刘禅(阿斗)为太子,娶车骑将军张飞的女儿为皇太子妃。

    陆逊治军有哪些特点?

    孙权派兵攻取了关羽驻守的荆州,又杀死了关羽。

    而后,急于为关羽报仇的张飞被他自己手下的将士刺杀而死,叛将逃到了东吴。

    刘备万分悲愤,决定为关羽和张飞报仇。

    公元221年,刘备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让他统领长江以北各路蜀军;自己则亲率蜀军,从长江以南翻山越岭,驻扎在夷道县的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准备攻打东吴。

    东吴人心惶惶,孙权几次派使臣求和,但刘备都不答应,并继续进兵,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下了巫县(今四川巫山)、秭归(今湖北秭归)。

    蜀军声势浩大,一直打到夷陵(今湖北宜昌),并驻扎在长江南岸。

    孙权任命年轻有为的陆逊为大都督,率领5万人马前去迎战。

    陆逊在吴军将领中资历较浅,而他手下的将军有的是跟随孙权征战多年的老将,有的是皇亲国戚,他们对年轻的陆逊当都督都很不服气。

    吴军到达夷陵之后,陆逊认为刘备军队初来,锐气正盛,应当避免与其交锋。

    而陆逊部下的将领体会不到他的意图,以为他害怕强敌,怯懦畏战,纷纷对他表示不满。

    一天,陆逊召集众将,手握宝剑说道:“刘备是天下知名的枭雄,连曹操都怕他几分。

    我们绝不可以轻视他。

    希望众将军协力抵抗来犯之敌。

    我虽是一介书生,但主上任命我为大都督,诸位将军也只能服从。

    我想主上之所以委屈诸位将军,让你们屈尊于我,就是因为我能够忍受委屈、负担重任的缘故。

    希望大家今后能各负其责。

    军令如山,违者必将按军法处置。”

    经陆逊这么一说,诸将心中虽然还有不服,但在行动上却不敢再违抗命令了。

    猇亭一战陆逊用什么谋略对付刘备?

    刘备攻伐东吴一路势如破竹,听说孙权派大将陆逊领兵出战,知道将有一场大战,将大军开到猇亭(在今湖北省宜都西北),安下营寨,准备和陆逊决战。

    哪知接连挑战了十几天,吴兵不肯出战。

    两军就这样相持了半年多,这时季节已经是夏天,气候炎热,刘备令自己的部队全部移到树林里靠近水边上安营扎寨,好就水乘凉。

    蜀兵移动时,陆逊也不去管,等蜀兵安营结束,这才说:“打败刘备的日子到了!”

    陆逊召集大将们说:“刘备打了一辈子的仗,很会用兵,现在他领兵攻吴,开始肯定会考虑得非常周到,不容易对付。

    但时间一长,士兵的锐气都消失了,必然会出现考虑不周到的地方。

    现在,他的弱点暴露了,打败蜀兵,就在这一战了!”

    陆逊传令,鲜于丹为先锋,攻击蜀兵大营,韩当、徐盛二人随后进发。

    不到半天时间,派出去的三名将军都吃了败仗回来了,向陆逊请罪。

    陆逊笑笑说:“派你们去是作为试探的,真正打败刘备,看今天夜里的行动。

    全体将军,晚饭过后来听候命令!”

    晚饭后,大家来到陆逊的军营,陆逊这才说出了自己的战术:火攻!命令士兵们人人带着火种,偷偷地绕到蜀兵大营后面,突然放火,又把各路将领的行动路线安排好。

    当夜,刘备正在和部下商量进兵的事情,忽然报告说军营起火,刘备马上出营指挥救火,哪知道火势越来越大,直烧到自己身边来。

    正忙乱中,忽然从四面八方冲出无数的吴兵来,蜀兵大乱,四散逃命,死伤无数。

    刘备领着士兵拼命冲出火阵,却又被陆逊埋伏好的军队冲杀了几次,等冲出包围圈,脱离危险时,只剩下很少人马。

    幸亏赵云接应得快,这才安全地撤到白帝城住了下来。

    你知道“白帝托孤”的故事吗?

    刘备撤到白帝城后一直没回成都。

    公元223年,刘备病重,命丞相诸葛亮辅佐太子刘禅,并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安国家,定大事。

    如果我的儿子刘禅行,你就辅佐他;如果不行,你就废了他自己当皇帝吧!”

    诸葛亮流泪说:“臣下哪敢不尽心竭力。

    一定效忠太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又给太子下诏说:“人活到五十不算早亡,我今年已六十有余,没什么遗憾,只是挂念你们兄弟。

    你们一定要努力呀!不要以恶小而为之,不要以善小而不为!只有贤德的人,才可以服人。

    你父德薄,不足效法。

    你与丞相处事,要待之如父。”

    这年四月,刘备在永安(即白帝城)去世,时年63岁。

    这就是历史上的“白帝托孤”。

    诸葛亮是怎么治理蜀汉的?

    蜀汉以益州一隅之地而能与曹魏相抗衡,其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较少,当为重要原因之一。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刘禅立为后主,诸葛亮受遗命辅政。

    诸葛亮执政后,刑法和德化并用,且能够以身作则。

    第一,诸葛亮工作勤谨,如《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说:“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

    诸葛亮处理政务这样勤谨细致,一则可以使部属不易作弊和玩忽职守;二则可以了解下情,及时而较好地处理政务。

    第二,持身廉洁,如《诸葛亮传》言:“亮自表后主曰……‘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第三,作风公正,《三国志》(卷四十三)《张裔传》:“裔常称曰:‘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上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第四,不受谄谀,《三国志》(卷四十)《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

    亮答书曰:“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秦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

    第五,虚心纳谏,如《三国志》(卷三十九)《董和传》载:诸葛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未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若远小嫌,难相违复,旷阙损矣。

    违复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

    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

    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

    至于十反,来相启告。

    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又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咨诲。

    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在诸葛亮治理下,蜀汉政治较刘璋时期有很大改善,且与魏吴两国相比,也在策略上略高一畴。

    首次发现台湾岛是在什么时候?

    三国时,有一次几个渔民在海上遇难,被东吴的士兵救上岸来,并予以热情招待。

    渔民们告诉东吴的官员,海中有一个叫夷州的岛,环境幽美,四季如春,而且生长着许多奇花异草。

    孙权听说了,召集群臣一同商议。

    将军卫温站出来说:“我们北有魏国,西有蜀国,只有东南方向有发展的余地,如果我们占领了夷州,和南方的国家结为同盟,实力一定会大增,那时候北上攻魏也指日可待了。”

    孙权听了连连点头。

    卫温又主动请缨,愿意带兵出海去寻找夷州,孙权答应了。

    公元230年,卫温带领万人的船队从章安(今属浙江椒江市)启航,按照渔民们所说的路线开始向南航行。

    一路上海浪滔天,有好几次大船都险些遇难。

    卫温一直镇定自若地指挥着船队,克服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险。

    船队行了几日,忽然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出现了一座岛的影子。

    士兵们兴奋地大叫起来,加快了航速,岛屿越来越清晰。

    船队靠岸后,卫温带领士兵登上了海岛。

    岛上林木葱郁、花草繁茂,到处充满着生机。

    岛上住着很多土著人,一开始对卫温的士兵充满了敌意。

    卫温等人在树林后的山脚下安营扎寨,上山打猎,将大部分猎物分给了当地人,与他们渐渐开始了友好的交流。

    后来,东吴的士兵由于对夷州的气候非常不适应,军中得病的人越来越多,卫温只好下令返航,并且将夷州当地的居民数千人迁往大陆。

    后来考证,夷州就是今天的台湾岛。

    诸葛亮生前的最后一个计谋是什么?

    诸葛亮临终时,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把杨仪叫到身边,嘱咐说:“我死之后,军中大事全交给你,魏延对此次出兵不满,可能叛乱,你要把马岱将军安排在他身边,如果他谋反,就让马岱杀掉他!还有,我死之后,要绝对封锁消息,否则司马懿会乘机出兵。

    如果他出兵,你们可把我的木像推到军前,司马懿以为又中了计策,必然会大败而归。”

    诸葛亮说罢,已经奄奄一息,这时李福骑快马赶到,一见丞相已经昏迷过去,边哭边说:“我要是早来一步,就可以问一问丞相百年之后,谁来接替他。”

    过了一会,诸葛亮苏醒过来,李福立即上前,刚想问,诸葛亮便用细弱的声音说道:“不用问,我知道你的意思,我死之后可让蒋琬来填补我的职缺。”

    “那蒋琬之后呢?”

    李福赶紧问道。

    诸葛亮的声音越来越小,用尽全力,才勉强说出两个字:“费祎。”

    说完,便落了气。

    按照诸葛亮生前安排,蜀军有条不紊地撤退。

    司马懿得知蜀军撤退,便说:“蜀军退兵,一定是诸葛亮已死。

    我们可乘此良机,一举消灭蜀军!”

    于是,司马懿亲自率军直奔蜀军。

    姜维一看魏军快追上了,立刻停止退兵,让军队扎住阵脚,令士兵手执“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大旗,大旗下面有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一人,羽扇纶巾,神情自若,正是诸葛亮。

    司马懿大叫一声:“上当了,诸葛亮没死,快撤!”

    魏军也远远看见了诸葛亮,也都知道诸葛亮的厉害,一听主帅让撤兵,立时四处奔逃,一口气跑出五六十里地。

    蜀兵追杀了一阵,便火速撤兵。

    蜀军安全撤到了谷中,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仰天长叹:“诸葛亮乃天下第一奇人,我能断其生却不能断其死,我的才能无法和他比啊!”

    司马懿知道已经无法追赶蜀军了,只好班师回朝。

    姜维率领大军正在后退,却遇到魏延。

    两军展开战斗,不分胜负,各自收兵,当晚安排在魏延身边的马岱将其杀死。

    姜维、杨仪叹道:“丞相乃神人也!”

    什么是中国最早的智能机械发明?

    马钧是三国时魏国最著名的机械制造家,他奇思绝世,被时人称为“天下之名巧”。

    马钧简化了绫机的机械结构,使其生产效率提高了四五倍。

    马钧还改进了提水灌溉用的翻车,使其成为当时先进的生产工具,有利于农田灌溉,在中国农村中得到长期且广泛的应用。

    他还将百戏塑型加上原动力和传动机械制成水转百戏。

    他试制的轮转式发石机,能射数百步远。

    马钧的这些发明为当时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235年,马钧受魏明帝之诏制作指南车。

    他利用差动齿轮机械构造原理,在双轮单辕车上立一木人,车刚刚起动时,使木人手指南方,由于齿轮作用,不论车行的方向怎样改变,木人始终手指南方。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智能机械发明。

    哪一战决定了蜀国的灭亡?

    公元263年,钟会受司马昭之命,统率三万人马,进攻据守剑阁的姜维。

    姜维得知汉中已失守,把剑阁守得牢牢的。

    钟会正想退兵,邓艾赶到了。

    邓艾让钟会在这里与蜀军对峙,自己领兵从阴平小道穿插到蜀国的后方,这样就会攻破蜀国。

    钟会觉得邓艾的想法根本行不通,但一看邓艾很坚决,也就马马虎虎地应付了几句。

    邓艾派自己的儿子邓忠作先锋,每人拿着斧头、凿子,走在最前面,打开小路通道,自己则率领大军紧跟在后。

    最后,邓艾他们到了一条绝路上,山高谷深,没法走了。

    大家一看悬崖深不见底,禁不住抽了一口冷气,好多人打了退堂鼓。

    邓艾当机立断,亲自带头用毡毯裹住身子先滚下去。

    将士们不敢落后,照着样子滚下去。

    士兵们没有毡毯,就用绳子拴住身子,攀着树木,一个一个慢慢地下了山。

    邓艾集中队伍,对将士们说:“我们到了这儿,已没有退路了,前面就是江油。

    打下江油,不但有了活路,而且能立大功。”

    镇守江油的将军马邈没料想到邓艾会从背后像天兵一样出现在眼前,吓得他晕头转向,只好竖起白旗,向邓艾投降了。

    邓艾占领了江油城,又朝绵竹方向前进。

    蜀军驻守绵竹的将军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魏军人数太少,双方一交战,就吃了个败仗。

    邓艾攻下绵竹,向成都进军。

    蜀人做梦也没有想到魏兵来得这么快,再要调回姜维的人马已来不及了。

    后主刘禅慌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找不出好的办法,最后大臣谯周提议投降。

    于是,后主刘禅就派侍中张绍等捧着玉玺到邓艾军营里去请降,蜀国就这样灭亡了。

    绘制地图的标准是谁制定的?

    裴秀,字秀彦,河东闻喜(在今山西)人,出身于官僚世家,曾担任过司空等职,掌管土地、制图等工作,在制作地图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裴秀的最大成就是制成“制图六体”,即制图所应遵循的方法和规律,共有六条。

    它们是:一、“分率”,即比例尺;二、“准望”,即方位;三、“道里”,即距离;四、“高下”;五、“方邪”;六、“迂直”。

    其中后三条说明各地间由于地势起伏、倾斜缓急、山川走向而产生的问题。

    裴秀认为以上六条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如果地图上没有比例尺的标记,则不能确定距离的远近。

    如果只有比例尺的标记,而无方位,则某地的方向虽然从某一方向看是对的,但从其他方向看就不对了。

    如果只有方位的确定,而无道路的实际路线和距离的表示,那么在有山水相隔的地方就不知该怎样通行了。

    如果只有路线和距离的标记,而无地面高低起伏和路线曲直的形状,则道路的远近必定与其距离不符,方向也弄不清。

    所以六条准则必然综合运用,相互印证,才能确定一个地方的位置、距离和地势情况。

    因此可以说,现代地图学所需要的主要因素,除经纬线和投影以外,裴秀都已谈及了。

    我国绘制地图的方法基本上都依据裴秀所规定的“六体”。

    “遭人白眼”的说法因谁而起?

    阮籍是魏晋交替时期的著名诗人。

    他幼年丧父,家境困苦,但他人穷志不穷,潜心学习,发愤苦读,终于学有所成。

    阮籍在政治上本来有济世之志,他对执政的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是又不敢明白表示自己的主张,只得采取不涉及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传说,阮籍的“青白眼”特厉害,正视时,黑眼多;斜视时,则白眼多。

    阮籍对待不受欢迎的人,就用白眼看他。

    《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母亲死时,嵇喜去吊丧,阮籍就是给的白眼;随后嵇康带着酒和琴来慰问,阮籍就换了青眼。

    由于有这个故事,后来就产生了“垂青”、“青目”、“青照”等语,意思是请求或感谢别人瞧得起自己。

    同时,形容轻视就叫白眼,例如“白眼对人”或“遭人白眼”。

    “卿卿我我”出自什么典故?

    “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7位文人名士。

    但后人普遍认为王戎不配为“竹林七贤”之一,原因是七贤的主流精神是“出世”,而王戎则“入世”,他热心于官场名利,后来成了朝廷的御用文人。

    而且他为人吝啬,丝毫没有当时文人学士的豪迈之气。

    王戎虽有这些令人诟病的地方,但并不是一无是处。

    据《世说新语》记载,他与妻子的感情特别好:“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

    有一次,妻子称王戎为“卿”。

    在宗法社会,“卿”的称呼是爱而不是敬,所以下位者对上位者、晚辈对长辈、妻子对丈夫就不能随便使用。

    王戎便劝妻子说:“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

    王妻柳眉一挑,不以为然地说:“亲卿爱卿,是以卿卿。

    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意思是,我亲近你,喜欢你,所以才称你为卿。

    我不称你为卿,还有谁可称你为卿呢?

    这以后,王戎只好任由妻子称呼自己为“卿”了。

    这就是“卿卿我我”的来历。

    吴主孙皓是怎样投降晋军的?

    公元279年,晋朝一些大臣认为时机成熟,劝说晋武帝消灭东吴。

    晋武帝决定发兵20万,分5路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

    晋军攻入吴境后节节胜利,兵威大振。

    吴主孙皓闻报慌乱不已,他派将军张象带领水军1万人去抵抗。

    而当张象的将士看到满江都是晋军的战船,无数旌旗迎风飘扬,遮天蔽日时,吓得早早竖起了降旗。

    吴主孙皓知道吴军不能力战,大惊失色,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水军将领陶浚对孙皓说:“我所率的水军船只都小,陛下若给我2万水军和大船,我自有计攻破晋军。”

    孙皓马上封他为大将,把御林军也都用上,叫他指挥水军迎敌。

    第二天,陶浚率水军行在江面上,忽然北风乍起,昏天黑地,战船上的旗帜都被吹落到江里。

    陶浚的水军一时军心散乱,四处逃散,晋军即直扑建业。

    王浚率领的晋国水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一帆风顺到了建业。

    建业附近100里江面,全是晋军的战船,王浚率领水军将士8万人上岸,由张象叫开城门,以摄魂夺魄般的气势进了建业城。

    孙皓听说晋兵进城,吓得六神无主,经中书令胡冲的提醒,也学起了蜀汉后主刘禅那样,脱下上衣,让人反绑了双手,带领一批东吴大臣,到王浚的军营前投降。

    这样,从曹丕称帝(公元220年)开始的三国分立时期宣告结束,全国又进入了统一时代。

    “洛阳纸贵”与《三都赋》有什么关系?

    西晋时期有一位作家叫左思。

    左思年少时,脑子比较迟钝,父亲教他写字,他总写得歪歪扭扭,不像样子;教他弹琴,他怎么学也弹不出一支完整的曲子来。

    左思的父亲很生气,指着左思对朋友说:“我这儿子真没出息,学什么都学不成。”

    左思听了很难过,从此下定决心,刻苦读书,终于取得了成就。

    西晋统一后,成都、建业、洛阳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左思下决心以赋的文体写一篇描写这3个都城的文章。

    为创造优美的文句,左思在室内、庭院、厕所等处的墙上,都挂了纸笔。

    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想出了好词句,就随手写在挂着的纸上。

    当时西晋有名的大文学家陆机听说左思准备写《三都赋》,就嘲笑他不自量力。

    但左思坚持不懈,经过10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三都赋》。

    《三都赋》传出以后,人们争相传阅,京城里的文人和富豪贵族,都争着买纸来抄写阅读,一时把洛阳城里的纸都买光了,纸价因此突然大涨,这就是“洛阳纸贵”的来历。

    丑女贾南风是怎样当上皇后的?

    公元265年,司马炎当了皇帝,建立了晋朝。

    之后,又在选立太子的问题上遇到了麻烦。

    当时,杨皇后生了三个儿子,老大叫司马轨,两岁时就生病死了,老二司马衷,老三司马东,要立太子,只有在这两个孩子中来选择。

    按常理,应该选立年龄大的司马衷为太子,可这个儿子智力非常差,七八岁了,连一个字都教不会,司马炎不想让他当太子,怕他长大后不会治国。

    可是杨皇后非常喜欢司马衷,一天到晚在司马炎面前嘀嘀咕咕,要立司马衷为太子,还说,立太子应该按年龄大小来排列。

    司马炎宠爱的赵夫人又在司马炎跟前帮杨皇后说话,说司马衷虽然现在糊涂一点,但他毕竟是个小孩,将来长大了说不定还大器晚成呢!司马炎受不了这两个人的天天劝说,加上杨皇后的哥哥杨骏等人也帮司马衷说话,这样,在公元267年正式立司马衷为太子。

    过了几年后,太子已经十二三岁了,按皇家规矩应该选择太子妃了,这又是一件大事。

    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太子妃当然就是将来的皇后了,所以大臣们都很关心这件事。

    车骑将军贾充是晋朝的功臣,当年就是他帮助司马昭杀掉了曹髦的,在征讨蜀国时也立过大功,被司马炎封为鲁公,他正好有两个女儿在家等待出嫁,年龄与太子相仿,大女儿叫贾南风,小女儿叫贾午,两个女儿都不漂亮,而贾南风特别丑陋,如果公平地竞争,是没有可能入选为皇太子妃的,贾充和妻子郭槐一商量,决定走走后门试试。

    贾充的妻子郭槐买通皇宫里的仆人,给杨皇后送去很多礼物,又在杨皇后面前拼命地吹嘘贾充的女儿怎样有才,怎样好品行,就是相貌差一点。

    杨皇后被人说动了心,又来劝司马炎,说贾充是国家的功臣,他的女儿贾南风又有德行,又有才学,应该选作皇太子妃,至于相貌不怎么好看那是小事一桩。

    司马炎经不住皇后的劝说,有点动心了。

    一次,在和大臣们宴会时,司马炎又谈起为太子选妃的事,侍中荀勖又极力称赞贾充女儿,司马炎一高兴,说:“那就让贾充的女儿当太子妃吧!”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公元290年,司马炎病死,太子司马衷即位为皇帝,这就是晋惠帝,惠帝封贾南风为皇后,丑女终于“飞上了枝头”。

    “韩寿偷香”最初指代什么?

    贾充有一个幕僚,名叫韩寿。

    韩寿能言善辩,颇得贾充器重,相府文稿多出自他手。

    每次贾充宴请宾僚时,必然让韩寿作陪。

    席间,韩寿高谈阔论,对贾充的考查也是对答如流。

    客人不免肃然起敬。

    一次,韩寿文采飞扬、风流倜傥的模样被贾充的女儿贾午无意间看到,顿生爱慕之情。

    于是她常常在父亲宴请宾客时,躲在锦帷后面偷看韩寿。

    韩寿虽然感觉到有人偷看,但以为是相府的婢妾,没太在意。

    贾午自从第一眼见到韩寿之后,便得了相思病。

    而贾充并不知情,他看到女儿病恹恹的样子,心急不已,就请名医诊断。

    医生知道病因何在,但又不好明说,便只好开几味治不了病但也于人无害的补药了事。

    贾午的病越来越严重。

    贾午有一个心腹婢女,偷偷跑到幕府中去见韩寿,并说贾午如何美丽动人,又如何对韩寿一往情深。

    韩寿思量再三,心想,娶了贾午有益无害。

    当天夜里,韩寿越墙赴约,留宿贾午的闺房。

    其间,他闻到被底的幽香很奇特,非兰非麝。

    原来这是西域向晋朝皇帝进贡的一种奇特的香料,涂在人身上,一个月香味都不会散去。

    皇上视为奇宝,只将它赏赐过贾充和另一个高级官员俩人。

    韩寿有了美女不算,还想拥有这奇香。

    为了讨好情郎,贾午从父亲那里偷得奇香,给了韩寿一些。

    韩寿当即把它放在身上。

    每当相府议事时,同僚们总闻到韩寿身上香气扑鼻,又没见他挂什么香囊。

    因为这种香一经染身,久久不去。

    消息传到贾充那里,引起了他的警惕,心想女儿近来疾病自愈,春色满面,是不是与韩寿有私情?

    经过一番调查,果真如此。

    贾充大怒,但是爱女却发誓非韩寿不嫁。

    贾午的母亲郭槐视女儿为掌中珠,劝贾充将错就错,索性把女儿嫁与韩寿,身名还得两全。

    贾充也没有别的办法,当下嘱咐婢女,不准将此事外传,又派门下食客做媒。

    于是,一对露水姻缘变成了长久夫妻。

    这就是“韩寿偷香”的风流韵事。

    后来“韩寿偷香”成了男女私会的代名词。

    太子司马遹为谁所杀?

    公元299年底,贾南风因自己无子,深恐大权旁落于他人之手,加之太子司马遹与贾南风亲信贾谧素有隙,贾南风遂趁太子司马遹酒醉,令其抄写大逆之言,诬陷太子司马遹欲杀司马衷与贾南风,想趁机杀他。

    因遭大臣张华、裴頠的反对,贾南风退而求其次,免太子司马遹为庶人,不久将其幽禁于许昌。

    公元300年,晋宗室赵王司马伦与其谋臣孙秀图谋篡位,忌贾南风心狠手辣,又惧司马遹聪明刚猛,遂先巧施离间计,以图借刀杀人、一箭双雕。

    孙秀派人四处散布谣言,说有人暗中打算除掉贾南风,拥立司马遹。

    贾南风闻言即以司马衷的名义派宦官孙虑去许昌毒杀司马遹,因司马遹拒不服毒,孙虑竟用药杵将他槌死。

    司马遹一死,宗室诸王更是心怀异志,诸王作乱更甚于前。

    为什么说八王之乱导致晋室衰落?

    贾南风杀了司马遹,赵王司马伦抓住了把柄,派禁军校尉、齐王司马冏带兵进宫逮捕贾南风。

    贾南风一见齐王带兵进宫,大吃一惊,大叫大闹,指望惠帝来救她,可无济于事,赵王把她抓起来杀了。

    从此,赵王掌握了政权,野心更大。

    公元301年,赵王干脆把晋惠帝软禁起来,自己称起皇帝来。

    赵王一即位,就把他的同党,不论文官武将还是侍从、兵士,都封了大大小小的官职。

    各地的诸侯王听说赵王做了皇帝,都想夺取这个宝座。

    这样,在他们之间就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厮杀。

    参加这场混战的有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顒、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加上已经被杀的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一共有八个诸侯王,历史上称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前后延续了十六年,到了公元306年,八王中的七个都死了,留下的最后一个东海王司马越,毒死了晋惠帝,另立了惠帝的弟弟司马炽,这就是晋怀帝。

    八王之乱期间,全国死亡人口达数十万人,许多城镇被焚毁,使西晋初年并不发达的社会经济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关东地区又爆发了罕见的蝗灾和瘟疫,致使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激化并爆发了。

    “狗尾续貂”为什么被用在官场上?

    公元301年,司马伦登基坐殿,把废帝司马衷尊为太上皇,但这只不过是表面文章,实际上却将其送至易名“永昌宫”的金墉城软禁。

    篡位后,司马伦开始滥封滥赏,其封赏程度可谓空前绝后。

    比如,历朝历代都曾有过靠地方推荐而后又由朝廷选拔为官的事,但到了他这一朝,事情就简单了。

    只要地方推荐,朝廷无需再选拔就可为官。

    太守、县令这些原本卑微的小官现在也全部封侯,尤其是侍中、散骑常侍等一级高官,过去只设4人,而今竟设了一百多人。

    这一级高官的帽子本该用貂尾装饰,可官多貂少,只好用狗尾巴代替,这便是成语“狗尾续貂”的来历。

    刘渊以什么做借口建汉称帝?

    刘渊字元海,新兴(在今山西)匈奴人。

    公元304年,刘渊起兵反晋,自称大单于。

    同年十月,刘渊对众宣称:“昔汉有天下之长,恩结于民。

    吾者汉氏之甥,结为兄弟。

    兄亡弟绍,不亦可乎!”

    于是,建国号为汉,刘渊即汉王,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建元元熙。

    刘渊称王建汉后,势力不断增长。

    石勒造反兵败,率领胡人部众几千人、乌桓部落两千人归顺刘渊,上郡(今陕西北部)四部鲜卑陆逐延、氐酋大单于徵、东莱王弥等也都投奔刘渊,这样形成了一支由匈奴、鲜卑、氐、羌等各族组成的反晋力量,刘渊称帝的意图也渐明显。

    为给建立帝业做准备,刘渊四处出兵,频繁侵略晋地。

    公元308年冬,刘渊正式称帝。

    公元309年正月,刘渊又根据太史令宣于修建议,正式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

    何谓永嘉之乱?

    永嘉是西晋怀帝年号。

    永嘉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荒乱年代,此时刘渊已建立汉国。

    公元310年,刘渊死,其子刘聪即位。

    刘聪派刘粲、刘曜及王弥领兵攻占洛阳,石勒南下襄阳。

    在苦县宁平城(在今河南),石勒大败晋军,晋军死十余万人,主力在此役中丧失殆尽。

    六月,汉军攻陷洛阳,俘晋怀帝,杀晋官民三万余人,纵火焚烧了宫殿官府。

    除兵革变乱外,永嘉年间还发生了大旱灾,又流行瘟疫,致使人民大量死亡,史称“永嘉之乱”。

    长安称帝的司马邺只是傀儡吗?

    晋怀帝司马炽于公元311年被俘后,晋室无主,一些大臣将领纷纷组建行台。

    行台本是为军事需要而在京师以外设立的代表中央政权的临时机构。

    此时西晋各地行台有四:司徒傅祗在河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大将军苟晞在仓垣(今开封东北)、大司马王浚在幽州(今北京附近)、司空荀藩在密县(在今河南)所设的行台。

    公元311年夏,刘粲、刘曜进攻长安,南阳王司马模兵败被杀,长安失陷。

    冯翊太守索琳与安定太守贾疋等集中各路兵马5万人,进军长安。

    经过大小上百次的交战,刘曜放弃长安,掳掠长安青壮男女8万人返回平阳。

    索琳、贾疋等收复长安,拥立晋武帝之孙秦王司马邺为太子。

    公元313年春节,刘聪宴请群臣,令司马炽身着青衣为众人斟酒。

    晋旧臣庾珉、王炽见司马炽受此大辱,不禁号啕大哭。

    刘聪不悦,后将庾珉等多人斩杀,并毒死司马炽。

    司马炽被杀的消息传入长安,14岁的司马邺正式即位,称愍帝,大赦,改元建兴。

    时长安虽为国都,初经浩劫,满目疮痍,残破不堪。

    城中百姓不足百户,蒿草丛生,荆棘成林。

    公私车乘不过百辆,朝廷百官既无朝服,也无绶印。

    司马邺以索琳为尚书仆射,领太尉,掌握军国大政。

    后又下诏,以南阳王司马保为右丞相,督陕西诸军事;琅邪王司马睿为左丞相、大都督,督陕东诸军事;并让幽并二州的地方官和左右丞相,率兵攻平阳、洛阳,入卫长安。

    但此时的皇帝诏令如同废纸,各王拥兵自保,坚守自己的地盘,身在长安的司马邺,难以令行天下,只不过是个傀儡罢了。

    石勒的势力为何日渐强大?

    汉国国主刘聪病死,汉国内部同时发生分裂。

    刘聪的侄儿刘曜接替了国主的地位。

    他觉得用汉朝的名义并不能欺骗人民,在公元319年,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同年,汉国大将石勒在反晋战争中扩大了兵力,不愿再受刘曜的统治,也自称赵王。

    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史称后赵。

    石勒是羯族人,他家世代是羯族部落的小头目。

    年轻的时候,并州地方闹饥荒,他和部落失散了,曾经给人家做过奴隶、佣人。

    有一次,石勒被乱兵捉住,关在囚车里,正好他的囚车旁边有一群鹿跑过,乱兵纷纷去追捕鹿群,石勒才趁机逃走。

    石勒受尽苦难,没有出路,就招集一群流亡的农民,组成了一支强悍的队伍。

    刘渊起兵以后,石勒投降汉国,在刘渊部下当了一员大将。

    羯族人的文化比匈奴人要低。

    石勒从小没有像刘渊那样受过汉族文化教育,不识字。

    石勒担任大将以后,渐渐懂得要成大事业,光靠武力不行,还需文略。

    于是就依靠汉族士人张宾,颁制了许多政治措施。

    他还收留了一批北方汉族中的贫苦读书人,组织了一个“君子营”。

    由于石勒骁勇善战,加上有了张宾一批谋士帮他出谋划策,势力日渐强大。

    公元329年,石勒在洛阳一战中消灭了前赵主力,第二年入关灭前赵,“秦陇悉平”。

    到此时,除辽东慕容氏、河西张氏以外,石勒统一了中国北部。

    以淮水为界,形成了与东晋南北对峙的形势。

    次年,石勒在襄国自称皇帝,仍定国号为赵。

(https://www.mangg.com/id90924/19961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