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伐清 > 第十六节 瓮中

?    下达命令让全军警戒的同时,汉阳总兵心中疑虑难平,决议再去城墙上看看。他先到南边的城楼上遥望远处的明军,只见划一的队伍陈列在距离城墙半里以外。

  

      “他们躲得这么远,就算城墙塌了,也没法立刻冲出去啊。”假设完全不思索穴攻前期的预备工夫,明军的防御姿态分明至极,对攻击的目的也丝毫不加以粉饰,两段行将遭到爆破的城墙前的壕沟都曾经被明军填平了。汉阳总兵紧急派几个老兵到城墙附近敲击,用这种方法可以判别下面能否挖出了空泛。但很快那几个老兵都汇报说墙上没有传回任何空音,下面的墙基残缺。

  

      “我就知道……”总兵嘟哝了一声,但还是指着那段被明军填平的壕沟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他命令加派一队兵士到那条壕沟背后的城墙上驻守,同时再派一批甲兵到城墙后待命。虽然照旧不置信明军能在一天一夜间就挖空墙基,不过如今汉阳总兵的部署曾经是以对方能挖塌城墙为前提了。

  

      部署完南面的防御后,总兵命令北面的城墙也要采取异样的警戒。

  

      自从明军抵达后,周培公就不断很紧张。这是他第一次上战场,之前总兵那副轻松的姿态对周培公还有一定的安慰作用,但如今看到总兵身边的传令兵如流水般涌向钟祥各处,周培公的心登时又提起来了。

  

      “昨天大帅不是说城墙十天、八天也挖不塌么?”周培公找到一个工夫空隙,急忙问道。

  

      “理应如此,贼人多半是虚张气势,在用攻心之计,只是兵法有备无患。”周培公是读书人,而且年岁悄然,出路不可限量,总兵对他也很客气:“我们往常也得让儿郎们多动一动,以免他们懒散了。”

  

      汉阳总兵在亲卫的蜂拥下走下城楼。他从武昌带来的精锐正在府城衙门附近,也就是城中心集结待命,总兵要亲身赶去指挥他们。

  

      “会不会是贼人的疲兵之计?”周培公苦苦思索了一会儿,又拿出一个新的猜测。

  

      “周先生明察秋毫,多半如此。”

  

      总兵浅笑着连连点头,心里却是大不以为然:“疲兵之计?他们在城外看得到我们城内的动静么?他们怎样知道有没有达到目的?要是城外是你这样的书生在领兵,那一定是在诈唬我。不过,既然是郝摇旗他们,多半有什么阴谋多端,我还是小心为上。”

  

      眼看就要和周培公走回府衙前,突然背后轰然一声巨响,惊得总兵和他周围的人一同回头望去,只见南面一股黄褐色的烟尘柱冲天而起。

  

      “这是怎样了?”总兵和众人无不大惊失色,他们从未见过这种阵势。

  

      城北守在地道口的明军兵士看到腾起的烟雾后,立刻点燃了导火索,然后分开地道向安全的前方跑去,那里的明军异样也枕戈待旦。领军的郝摇旗表情轻松地骑在马上,看着前方点火的爆破手向本人这里跑回来,他知道大概在一柱香之后,本人面前的这面城墙也会被爆破出一个豁口。

  

      此时在城南的明军曾经发起了防御。烟尘向上飞起后,贺珍和刘体纯简直同时下令,数千明军甲士发出齐声呼吁,末尾向钟祥发起防御。甲士用来克制敌军能够的抵抗,打破城防后,辅兵也会紧跟着进入城中,他们可以帮着捆俘虏、搜捕溃兵、安抚百姓、监视降兵,必要时这些辅兵也可以参加战役。若是对方的抵抗很微弱,这些辅兵也能制服零星的抵抗者。

  

      冲在最前的是贺珍亲身带领的亲卫突击队,身先士卒向城墙冲去的时分,他和身边的兵士们都颇有阅历地向斜上方举起了盾牌,或是用披风遮挡住头顶。阅历过几次城墙爆破后,这些突击队兵士都知道很快就会有一些碎砖从天而降,虽然这些碎末体积很小、砸不伤人,不过若是打到脸上还是挺疼的。

  

      明天的爆破是两处并举,贺珍坚决要求刘体纯先引爆南面这边的城墙。他知道对面的郝摇旗即使在听到爆破声后立刻点燃导火索,那也会早晨一柱香左右的工夫,这就留给他贺珍抢先杀入府衙,将攻克钟祥的头功拿到手的工夫。

  

      这个头功不如以前值钱了。以前第一个冲进城、拿下衙门的将领,可以哑口无言地分到最多的战利品,而如今由于采取爆破手腕,即使抢下头功所获也有限,不能拿到太多的份额。担任城外的袁宗第也不会少分多少。不过贺珍觉得多一点是一点,多分一些总比少分强。

  

      以前就算是穴攻成功,城墙也不会完全坍塌,往往还会是一个相当峻峭的斜坡,城池的守卫者会从斜坡两侧的墙垛后洒下箭雨和大批的石块,还会在斜坡上点起火焰以妨碍防御方。那时贺珍为了鼓舞士气,往往要拿出惊人的悬赏,让兵士们奋不顾身地冲击守军——冒着矢石攀爬陡坡,冲过熊熊大火与前面的守兵搏斗。

  

      但如今贺珍曾经懒得说什么赏格了,他带领着突击队从豁口一拥而入,周围的地上杂乱无章躺着有数清兵。刚才爆炸的时分,有不少清兵就在站在崩塌的城墙下面,而且这些清兵还是城中最有防守阅历的一批老兵,其中一些是汉阳总兵带来协防的武昌兵。

  

      这些兵士既然听不到墙基下的空音,自然难以判别穴攻的地点,他们假定明军填平的壕沟地方是穴攻的中心点,为了安全,他们站的地位分开中心点几米远。即使是这些最有阅历的兵士,真正亲身遇到穴攻的也没有几个,大部分都是听军官讲述过遭遇穴攻时的场面。普通城墙倒塌前有分明的预兆,而且坍塌是个迟缓的持续性进程,城墙上的人有工夫调整本人的地位,稍微接近中心风险并不大,还有利于抢占良好的防御地位。军官们以为,既然听不到墙基下的空音,那么填平壕沟的明军多半是要蚁附攻城,站得严密点可以更有效地杀伤攻城者。

  

      结果,最有阅历、最艺高人胆大的那批军官和老兵就跟着城墙一同被轰上了天,附近城垛后的清兵也都从城墙上震得摔了下去,那些没摔下城墙的也被爆炸的冲击波撞翻在城墙上,再也爬不起来了。

  

      对于站在半里外的明军来说,天上降上去的碎石最多也就是在脸上砸出个包。但对城墙后的清军披甲兵来说可没有这么复杂,先是被爆炸震得晕头涨脑,接着就是有数大砖块噼里啪啦地掉上去。那些距离爆破点较远,没有被震死、震伤的清兵来不及躲闪,一阵青砖雨突然从天而降,部署在墙后的几百个披甲兵被砸得措手不及。

  

      贺珍冲出去的时分烟尘还没有散去,他和周围的部下挥舞着大刀、长矛,一言不发地向那些倒在地上喘息的清兵头上斩去,转眼之间就把豁口后还能动的清兵都砍翻在地。接着贺珍把手中的宝剑一指,有数明军就呼喊着紧随其后,向北面朝着钟祥城的深处杀去。

  

      此时汉阳总兵还没有闹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曾经见到城南和城西两座城楼上都举起了告急的旗帜——这两座城楼上,都能看见明军爆破城南偏西的那段城墙,以及明军正从豁口处涌进城的情形。

  

      “大帅,这是怎样回事啊?”周培公心急火燎地问道。

  

      “呵呵,”汉阳总兵故作镇定地一笑:“贼人还有点本事,居然真把城墙挖塌了。”

  

      “那该怎样办?”

  

      “周先生莫慌,无外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罢了。”汉阳总兵下令曾经集结在知府衙门前的军队整队出发,当务之急就是去增援城墙破口处。直到此时总兵还并不着急,他刚才曾经在明军填平的那段壕沟后部署了防御部队,总兵估量此时守军正在城墙的缺口上抵抗,片刻之间明军还是无法突入城中的。

  

      只需援兵一到,缺口就会被堵住。若是明军的战役力比总兵想像得更强,曾经有部分明军突入城内的话,总兵就会指挥这些集结完成的清兵发起有力的反攻,夺回缺口,封闭城内外交通,然后将曾经突入城内的那些明军锐士消灭。

  

      将旗挥舞,总兵大步走向本人的战马。看到旗帜的武昌兵也军容整肃,中止了交头接耳,纷纷昂首挺胸,等着跟着总兵的将旗一同前去迎敌。

  

      “轰!”

  

      一声比刚才更大的爆破声响起,这次是从城北偏西的地方传来。惊诧惊呆的总兵和几千清兵一同望向第二声巨响传来的方向,只见那里也腾起了满天的烟尘,比刚才那次显得更多,在天空中弥漫得更广。

  

      “北面的城墙也被挖塌了吗?”周培公大叫起来,为什么会感觉官兵的情势仿佛很不妙呢?

  

      “怎样能够?”总兵愣在原地自言自语道,半天没能动弹一下。他明明曾经派人在两处都听过,墙基下面一定没有被大片挖空啊。

  

      炸响过去没有多久,总兵就看到城北的城楼上也打起了告急的旗帜,发疯一样地向城内舞动着那面旗帜。而此时西面的城楼上则在旗帜上升起三盏灯。

  

      三盏灯!一盏是城楼两侧的城墙上发生激战,两盏是城门的门洞前曾经发生激战,三盏则是城破在即!这是最紧急、最绝望的告急旗帜,普通来说,也会是城门楼发出的最后一个信号。

  

      似乎在照应西城,钟祥的高高的钟楼上突然钟声大作。本来钟楼上的钟就不能乱敲,在和往常期更是如此,如今钟楼上却发出延续短促的钟声,一声紧似一声,任何一个人都能听出这钟声中的惊慌之意。可以想像得出钟楼上那些清兵惊慌失措的样子——他们一定曾经急得满头大汗,正疯狂地鸣钟,尽力向全城发出警报。

  

      西城挂上三盏灯、钟楼发狂地末尾撞钟,安陆府的知府、军官、还有那个姓周的总督府幕客,全都惊骇得说不出话来。刚刚安静上去的军队登时又是一片哗然,兵士们再次末尾交头接耳。

  

      “没什么大不了的,”汉阳总兵深知此时决不能慌张。西面的城门曾经塞死,挂出三盏灯,阐明城楼上的人同时看到南北两边的城墙都遭到了紧急攻击。钟楼是城内的制高点,看不到城外的战况,总兵估量下面的人鸣钟是由于看到明军曾经有突入墙后的趋向——墙刚塌而已,敌军有突入的趋向就曾经很惊人了。总兵心里得出判别后,立刻用洪亮有力的声响对周围众人反复道:“没什么大不了的!本将先去增援城南,然后调头回城北,保护城墙,消灭入城的贼人。”

  

      说完总兵就把副将喊来,分给他五百兵士去城北增援缺口。这支军队再加上前面部署的阻击部队,总兵以为把明军挡上一个时辰没有大成绩。他决议还是先率主力消灭城南的明军为好。毕竟城南首先遭到攻击,要挟也更大,钟楼多半是由于城南的危局而鸣钟的。

  

      安陆府的知府也急忙请缨,和副将一同去增援城北。

  

      “如此最好。”汉阳总兵用力地点点头,尽力用本人的镇静让其别人从惊慌中恢复过去:“挡住贼人即可,其它地段的战兵不要随便抽调,以免中了贼人的声东击西之计。”

  

      “明白,明白。”安陆府知府急急忙忙地点起知府衙门周围的甲兵,要和副将一同赶去城北缺口援助。

  

      “大帅放心!”和汉阳总兵一样,他手下的这个副将也显得决计十足,他拍着胸脯向总兵保证道:“莫说是一个时辰,就是一天一夜,贼人也休想从末将面前冲进城,否则末将就本人割了脑袋来见大帅。”

  

      虽然赶去异样一个地点,但这两队人马并非走的是一路,副将带领着五百武昌兵走直通北城楼的大道,而知府则带兵赶去西城楼——那里升起的三盏灯笼影响太坏了,知府要赶去把灯笼取上去,把担任的军官军法从事。

  

      汉阳总兵的冷静对周培公异样有一种感染力,看到总兵这样不慌不忙,周培公也深为本人刚才的惊慌感到惭愧,更深切体会到“将为军主”这句话的意思。

  

      “击鼓!”总兵翻身下马,把下巴高高地向天上扬起,命令军队击鼓行进。虽然钟楼上的人还在像疯子一样地敲钟,但总兵知道这个时分相对不能惊慌,一旦让谣言蔓延,那军心很容易不可收拾。军队末尾向城南移动后,总兵叫来一个心腹,令他带一队人赶去钟楼,把下面那几个不知轻重的家伙统统处死。

  

      武昌军主力跟着总兵的旗鼓,步履划一地踏上府衙直通南城楼的大道,两千绿营甲士沉重的脚步把大地踩得都悄然发颤。

  

      在总兵的身后是他的旗手,然后是骑马的亲卫,再往后是最为牢靠、装备最好、训练最精的亲兵营。亲兵营的步兵排开六人宽的队列,把钟祥的大道占得满满的。亲兵营中的枪兵一个个右手紧握长枪,把枪尖向天空笔直竖起;刀盾兵异样是用右手握紧腰刀的刀把,把盾牌背在后背上……这些兵士一排排队列齐整,以异样的节拍晃动着身体,迈动着大小相反的步伐,跟在总兵身后向南城开去。

  

      “一盏灯……”汉阳总兵走在队伍的前面,仰头看着越来越近的南城城楼,他看到一盏灯笼正在逐渐升上旗杆的最高处。

  

      这是表明城楼两侧的城墙上曾经发生了激战。此时总兵曾经快走到城楼下了,他并没有看到城楼两侧的城墙上有战役的迹象,倒是有不少兵士在惊慌地呼喊。

  

      第一盏灯笼刚在旗杆上停稳,第二盏灯笼也摇摇晃晃着升空,出如今总兵的视野中。

  

      “唉。”汉阳总兵悄然叹了口吻。假设有两盏灯笼被升上旗杆,那就意味着攻防单方正在剧烈争夺城门的控制权。不过他在这个地方曾经可以清楚地看到南城的城门洞了,外面照旧被大石头堵得结结实实的,那只能阐明还会有一盏灯笼会被很快升起。

  

      果真,第三盏灯笼没有任何不测地出如今了旗杆上。

  

      “荒唐。”汉阳总兵忍不住骂道。他的大旗曾经距离城楼没有多远,前面是数千清军组成的严整阵容,城楼上的守兵一定看得见这一切,但居然还升起了这种动摇人心的信号。见到本人过去时,城楼上的兵士不但没有恢复常态,反倒纷纷朝着本人旗帜的方向乱喊着些什么。

  

      “一会儿一定要杀几个动摇军心最凶猛的。”总兵在心里发狠道。背后的战鼓声沉稳有力,和眼前城楼上的混乱构成鲜明对比:“安陆知府,还有钟祥的将佐们都是怎样练兵的?等回去一定要向总督大人好好参他们一本。”

  

      这时汉阳总兵曾经离开城楼前,几个城楼的守兵连滚带爬地扑向他的马前。

  

      “明、明、明、明……”扑过去的那个人看服色似乎是把守南城楼的千总,他嘴唇哆嗦着曾经说不出残缺的词语,一口吻说了四、五个“明”,但连第二个“军”字都吐不出来。

  

      “明什么明?贼人杀上缺口两侧的城墙了么?”见到对方这一副孬种容貌,总兵又是不耐烦又是厌恶地喝问道。

  

      那个千总拼命地点头,动作猛烈得仿佛都要把脖子甩断了,同时全力伸出左臂向西面指去。

  

      总兵纵马向前一步,顺着他的手臂向西面看去,此时他的视野不再遭到民房的遮挡,只看见一小队明军正贴着墙边向本人这里跑来——汉阳总兵本来就是打算走城墙下的这条道路去增援缺口的。

  

      “城墙坍塌后我立刻就出发了,”总兵一下子愣住了:“怎样明军曾经摸到这里来了?”

  

      爆破口就在城南紧贴着西墙的地方,贺珍出去后就沿着西墙扑向西城楼,他刚末尾攻打西面的城楼时,安陆府的知府领着几百安陆兵赶来增援。紧随其后的刘体纯本来应该向右转去打南城楼,但得知这个音讯后就改变了主意,他以为城内只要一千多满清甲兵,断定贺珍发现的那几百清兵就是城内的主力。刘体纯更经一步推断,城内除去这几百本来集中在知府衙门、如今正向城西赶去的城内主力,分散在各个城楼上的也就是一、二百披甲兵,并不会构成什么大患。而假设不去援助贺珍的话,虽然带着一千多战兵进城贺珍也有同时应付两边的才能,但会延伸战役工夫而且能够遭到较大损失。

  

      刘体纯当机立断,下令中止原来的方案,全速向北去增援贺珍,他以为打垮了这支清军主力大概战役也就能宣告完毕了。此外位于城东北钟楼上钟声也让刘体纯听得心烦,一声紧似一声仿佛催命普通,他命令一个部将带着一队兵士去夺取钟楼。钟楼同时也是一个制高点,不但可以察看城内情势,而且在下面插上明军的红旗后也能进一步动摇城内守军的斗志。

  

      在汉阳总兵和那一小队明军撞面时,刘体纯曾经带着主力部队急行到西城楼附近,他感觉城中的道路无法展开兵力,就让兵士散开进入东北城区,沿着众多街巷包抄城西大道,对其上的安陆府知府的部队发起片面围攻。

  

      城北的郝摇旗在爆破后也带着超过三千战兵向钟祥城内涌来,他根据原定的方案进城后就左拐去攻打北面的城楼,在前锋赶到城楼前时,奉命援助城北缺口的五百武昌也炮兵赶来。得知前方出现数以百计的绿营披甲兵后,郝摇旗做出了和刘体纯一样的判别,他认定本人曾经捕捉到钟祥的清军主力,立刻催动全军向这些武昌兵扑去。也是出于和刘体纯异样的思索,郝摇旗的大军则散如东南城区,围追堵截从城北大道赶来的这几百武昌兵。

  

      刘体纯带着主力北上后,只要大批的明军从城南豁口贴着城墙向东搜索行进,这些朝着汉阳总兵而来的明军只要几十个人而已,其中还有几个是在郧阳、谷城、宜城等地向明军投诚的前清军绿营,更有一些是想犯罪转为战兵的辅兵。他们没有跟着贺珍、刘体纯的主力一同向北,而是沿着城墙向南城楼这边摸过去,本想劝降或是制服城楼上的守军,立下一点战功的。

  

      乍一看到那面突然出如今本人面前的两丈高总兵旗,走在最前的十几个明军登时也是呆若木鸡。这几个明军兵士和汉阳总兵、还有总兵的几个贴身亲卫大眼瞪小眼,一工夫谁都没反应过去。

  

      哗、哗、哗……

  

      密密层层的披甲清兵跟着那面总兵的大旗,从街道的拐角处绕过去。

  

      ……

  

      “的确是易如反掌。”

  

      邓名一边发出感慨,一边带着卫士们慢吞吞地离开城南的豁口前。

  

      和前几次一样,清军根本没能在豁口处组织起任何有效的抵抗;反过去,越来越有阅历的明军对防御机遇的把握也越来越好。明天这一仗,比以往几次机遇拿捏得更好,简直是在爆破后的第一刻就冲进了城,清军那时多半都头晕眼花地在地上打滚呢。

  

      缺口处如今只要大批的明军战兵,大批的明军辅兵正在清算豁口处的砖石,或是跟着战兵搜索周围的民房,一边安抚百姓,一边把那些希图藏起来的清兵搜出来。

  

      在那些向东的兵士奔向南城楼时,一些明军兵士也从斜坡上爬上城墙,预备驱逐这一段城墙上的敌军,见明军爬上城墙后,为数不多的清兵怪叫着向南城楼撤走。在缺口两侧的城墙根下,还有不少头破血流的清兵,一个个垂头懊丧地坐在地上,毫不反抗地听任明军的辅兵把他们牢牢地捆起来。

  

      邓名根据以往的阅历,知道很快城外就会发生有数起短跑比赛。城墙上无路可逃的守兵会用绳子把本人缒下城去,希图逃离注定陷落的城市。

  

      但是城周围有上万双眼睛盯着这些人,辅兵会力争下游地捉拿这些溃兵。拿获这些得到斗志、丢弃武器的敌兵是毫无风险的犯罪时机,除了极多数短跑天赋外,绝大多数的溃兵都会被城外的辅兵拿获。

  

      “那是什么?”从豁口边的斜坡登上城墙后,邓名指着南城城楼的方向,疑惑地问道。

  

      这时曾经有更多的清兵转过城南大道的拐角,那些想去攻打或许劝降南城楼的明军兵士也有几个反应过去,他们发一声喊,掉头就向去路奔回。

  

      在邓名看到这些明军末尾转身逃跑的同时,他也看到那些从城南大道上转出来的大队清兵,虽然距离悠远但也能看到黑漆漆的人头迅速地铺满城墙边的道路,有数的兵器在空中闪着寒光,不计其数的旗帜在片刀光剑影中飘扬。

  

      刀剑如林,旗帜似海。

(https://www.mangg.com/id8837/508812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