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伐清 > 第八节 进军

?    郧阳、谷城、襄阳都属于汉水流域,谷城位于襄阳的下游,而郧阳又是谷城的下游。在这段汉水的北方不远,还有两条主流,分别是白水河和马栏河,它们都从东北流向东北,走势接近平行线:白水河途径竹山流向郧阳,马栏河途径房县流到谷城(当年张献忠的冬眠地)附近。

  

      明军此次出兵到底会不会到达襄阳城下,还要根据出兵后的详细状况而定,假设粮草播种颇丰,或答应以到襄阳城前张牙舞爪,假设所得很有限的话,那当然还是尽早打道回府为好。而郧阳、谷城附近大致就是此次明军的次要目的。

  

      虽然湖广一带的道路比夔州要强很多,但陆路依然比较坎坷,明军每次袭扰清军控制区时都尽能够地应用水道。以往明军防御郧阳的时分,郝摇旗就会以竹山而不是以房县为出发基地。竹山和房县的距离并不远,到郧阳的直线距离也相差无几,但从稍微靠东南一些的竹山出发,可以应用白水河水道,对于缺乏人力和畜力的明军来说,这条水道让他们无论是进军还是搬运物资都会方便很多;而假设防御谷城的话,那出发基地一定会是房县,由于可以运用马栏河。

  

      由于此次防御明军的兵力雄厚,所以方案两路并举,巴东刘体纯、兴山李来亨加上郝摇旗的主力从房县出发直捣谷城,而大昌袁宗第、大宁贺珍就和竹山的驻守部队一同防御郧阳。这个方案是李来亨拿出来的,他以为这样比较稳妥,若是襄阳的清军有援助下游意图的话,他们沿着汉水而上首先会遇到较强的一支明军。这种部署有助于吓阻襄阳的清军,让下游郧阳一带的袁宗第、贺珍等人可以比较安全地举动。

  

      不过郝摇旗以为这纯属多此一举,由于湖广的清军精锐此时还深陷东北没能前往,就是他本人一路也足以对付本地的守军,更不用说还加上其他几路明军的增援。而且这种部署还会导致把郝摇旗的部队一分为二:一部分跟着李来亨、刘体纯去打谷城;另外一部分跟着袁宗第、贺珍去打郧阳,但既然李来亨坚持,郝摇旗也不顽固己见。

  

      向周围通报邓名参与此战的音讯后,袁宗第本以为几天之内就能出发,但没想到几天后收到了巴东刘体纯的急件,要求大昌的军队晚几日再出发,等他带着军队从巴东赶过去与袁宗第会师。

  

      变故的原因仍是李来亨,他位于夔东明军的最东面,肩负着防备夷陵清军来攻的责任。本来这次出兵李来亨就不是特别积极,由于他觉得本人分心二用有些费劲。经过一番思索后,又对郝摇旗送来的军情做了再三的审视,李来亨承认本人的方案是有些过于保守了,郝摇旗足以构成对郧阳、襄阳一带清军的优势。既然如此,李来亨以为本人还是留上去持续监视长江下游的清军为好。

  

      此外夔东一带的明军穷怕了,所以每次出征前都要细心权衡利害得失,总是想用尽能够少的付出换回尽能够多的收益。李来亨觉得既然没有本人的部队清军也绝无敢于迎战的能够,那他还不如不去,少一路兵马参与就少一分消耗。这几千人马出门在外的花销也不是个小数,还不如留到未来更紧要的时分运用。

  

      这种心思邓名可以了解。他在重庆的时分就见识过夔东明军的这种节衣缩食的习气了。当时为了节省粮草,先派袁宗第等一部分明军去重庆建大营,大部分很晚才集结出发,打算在前哨部队把前期工作全部完成,然后再抵达城下末尾攻城——以达到最大程度浪费粮草的目的,但也给了谭诣以无隙可乘。

  

      李来亨决议不去了,刘体纯就应带着部队去房县和郝摇旗一同扫荡谷城近郊,而袁宗第和贺珍照旧去与竹山,和另外一支郝部会师。但就在刘体纯出发前,他接到袁宗第的报告,说邓名曾经到了大昌,预备参与此次作战,刘体纯就改变了方案,写信给郝摇旗让他集中房县、竹山的部队,独自去扫荡谷城,而刘体纯领兵去与袁宗第、贺珍会师,共同担任郧阳方向。

  

      “军队的部署这样反复地修正,不会有成绩吧?”邓名弄明白来龙去脉,对此次行军举动的出路感到有些担忧,他问袁宗第道:“郝将军的兵力是不是太薄弱了?”

  

      “邓先生过虑了。”袁宗第倒不是很担心,他告诉邓名,此番出兵一定以郝摇旗为主力,由于目的距离他的根据地最近:“郝将军本人大概就可以出动一万兵左右,我们三家加起来也顶多就是这个数,多半还不到。”

  

      其他将领由于是劳师远征,所以出兵太多就会有得不偿失的风险。袁宗第为了向邓名展现军容,所以出动了三千人,其中两千五还是辅兵。不久后从巴东赶来的刘体纯倒是比袁宗第兵力雄厚些,足有三千五百人,其中一千二百战兵。

  

      刘体纯抵达后,袁宗第不耽搁工夫,立刻统兵出发。近七千明军向着大宁河下游进发,很快就抵达大宁与贺珍会师。由于三太子随军,贺珍出动的兵力也比本来打算的要多,足足有四千人,不过战兵也异样是一千两百人。这样明军的规模就达到了一万之众,比袁宗第原先估量的还要弱小。

  

      在这次军事举动中,邓名又一次看法到夔东明军对水路的注重。大宁的地位很接近奉节的正北面,也就是比正北稍微偏东一些。可明军若是从大宁去奉节,一定要先向东进军去大昌,沿着大宁河不断走到长江边上的巫县,然后再掉头向西经过夔门去奉节。

  

      这次行军的目的地竹山位于大昌的东面,明军出发后却是向着东南沿着大宁河走,在大宁会师后全军持续向东南进发,他们会不断走到大宁的止境,然后进入陕西境内中转镇坪。这样这一万明军就进入了白水河流域,下游就是他们要去的竹山。川、陕、鄂接壤这一带多山路,也就是沿着河的地方还比较好走,而且也可以让大军容易得到淡水补充。

  

      邓名看到明军军队中骑兵很少,走山路马匹很容易死亡,夔东明军由于物资奇缺也没有才能大量养马。他们连茱萸这种人人喜欢的调味品都有力种植,有限的军屯简直都用来消费粮食。

  

      房县、竹山一带都是郝摇旗的权利范围,明军主力还没有抵达竹山时,先锋就曾经与竹山的明军取得联络。正如刘体纯所料,郝摇旗怅然承受了他的建议,曾经把竹山一带的部队调回房县去了。按照原来李来亨的方案,郝摇旗的部队要被一分为二,两处都要与友军分享所得。虽然夔东各路明军的关系比较亲密,对缴获也不是锱铢必较,但多分一些、少分一些,大家就是嘴上不说,心里难免也有疙瘩,尤其是大家又都这么穷。

  

      郝摇旗假设在两路参与分配,闹矛盾的能够性就要提高一倍,而如今刘体纯的建议他很喜欢,这样谷城就由他本人去防御,播种都是他一人一切。虽然大家曾经商定好要多分一些给袁宗第,但那个时分郝摇旗给多给少全凭自愿,而且无论给多少袁宗第都要承他的情;若是和刘体纯一路的话,假设把播种的物资平分,郝摇旗还得琢磨到底该给袁宗第多少——给得少了说不定不但不能取得感激,还会被以为小气。

  

      另外三路明军协力扫荡郧阳周边,一定可以牵制那里的清军无法到汉水下游增援,是一种有力的支援,如此郝摇旗约大家共同出兵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虽说三太子亲身领军是个套交情的好时机,但郝摇旗觉得获取物资非常重要,而且此战完毕后,三太子一定不会过房县而不入,到时分再见不迟。若是此行丰收的话,郝摇旗揣摩着还能送给三太子一份厚礼。

  

      竹山如今曾经没有郝摇旗的大部队,由一个郝摇旗的家丁接待刘体纯等人。这个家丁带着三位明将去竹山的库房,外面有不少小车、绳索等物品,虽然粗陋但也都是搬运工具;在白水河的码头上,还有大量的船只。邓名看到其中以独木舟和木排居多,都是郝摇旗多年来在竹山这里打造的。

  

      竹山和房县之间并无河流衔接,郝摇旗每次防御郧阳只能应用这里的船而无法把房县的船搬过去用,所以无论是白水河还是马栏河,郝摇旗都存有大量的船只——虽然水营人员只要一批,但水营所需的装备却有两套,这样无论郝摇旗想攻打哪边都比较方便。

  

      郝摇旗无法把房县的船只搬来竹山,袁宗第、刘体纯等人当然更没法把大宁河、长江里的船运到白水河来,所以郝摇旗就专门派一个家丁看守这些重要装备——若是这些船只要个差池,袁宗第他们也就算是白来了,而且未来郝摇旗再想防御郧阳就需求重新打造木排。

  

      “家主说了,这河里的船随意邓先生、还有诸位国公们运用,但数目是多少家主心里可是记得清楚呐,要是回来后看到短少了,就得赔偿给他新的。”那个家丁笑着说道。

  

      听到这玩笑后袁宗第他们也笑起来。

  

      刘体纯笑道:“都是公侯了,还是和以前一样小气,谁还贪他几块破筏子?运到长江去还不够我受累的呢。”

  

      “岂有此理!”袁宗第笑过之后装出一副生气的容貌:“等打完郧阳回来,就把他这些破板子统统拆了当柴烧!”

  

      袁宗第派人去房县,通报郝摇旗军队曾经抵达竹山。明军在竹山稍作休整后再次启程,水陆并进向郧阳府的府城开去。就算是从来没有来过此地的邓名也不会迷路,只需沿着白水河不断走就好了,目的地就在前面,而明军就猬集在这条河的两岸。

  

      自从这次出兵以来,邓名就没见过夔东众将思索过河流以外的行军道路,唯逐一段脱离河流的陆路就是大宁河流域和白水河流域之间的那一小段。没错,河流对短少牲畜的夔东明军的重要意义是无须置疑的,只要应用这些河流明军才能运输辎重、盔甲和其它补给品;如今明军一切的几门小炮放在竹筏、木排上可以轻松地随军而行,但在大宁河与白水河之间的那一小段陆路上,可是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带着火炮经过,那么短短的一点儿距离,押送火炮的明军兵士累得都快虚脱了;在河面较宽,水流不急不缓的地区,明军还可以一同乘坐竹筏,轻松愉快地前行,没有更浪费体力的行军方法了。

  

      不过邓名总觉得夔东明军对河流的依赖性太高,一朝一夕恐怕分开了河流就不知道该如何打仗了,年轻的明军军官也不会有靠陆地运输保障后勤的阅历和才能。

  

      对敌军来说,假设明军完全不思索河流以外的防御道路,或许阐明军不能摆脱对河流依赖的话,清军对明军能够的防御道路就会非常容易判别,也容易停止针对性的防御。

  

      再回想一下和袁宗第、刘体纯他们停止过的讨论,邓名发现这两个人对河流运输的依赖曾经根深蒂固。比如关于去江南的讨论,刘体纯思索的也是如何打破江陵一带沿江清军的重重封锁,至于绕过江陵这一段水域则根本没有思索。不过对此邓名也拿不出什么其它的好办法,袁宗第、刘体纯等人更了解这个时代的军事状况,军事方面的阅历也绝不是邓名可以相比的,既然他们都没有摆脱河流的办法,那邓名一定也不能够有。

  

      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邓名跟着袁宗第、刘体纯、贺珍带领的一万明军抵达郧阳城下。

  

      正如郝摇旗预料的那样,清军曾经完全退回城内据守。郧阳府周围有五千多清军,但大部分都是战役力、士气和忠实都极为可疑的辅兵,就是拥有武器、盔甲的一千多脱产战兵也无法和抽调去东北的兵丁相提并论。

  

      因此郧阳的守官、守将根本不打算与上万明军在野外交兵,而是下令放弃一切中心据点、烽火台、驿站,统统撤入府城防守。虽然放弃驿站和烽火台就等于自动放弃了与周围联络的才能,但郧阳方面对明军的举动形式也相当了解,他们知道这些明军的次要目的就是在府城和周围搜集一些物资和人力。虽然郧阳府的城墙并不是非常高大稳固,但也不是这些缺乏重炮、攻城武器的明军可以随便撼动的。

  

      既然知道明军的作战目的,那么清军的应对之策也就很显然了,他们把周围驿站、烽火台和据点中的物资、人手全数撤回城中,近郊的居民以及居民手中的物资也赶在明军抵达前尽量搬入城中。这样就能让明军的播种较为有限。明军的播种越是有限,可以呆在郧阳城下的工夫就越短,搜索范围也就越小。

  

      明军在城外安营扎寨的时分,郧阳城内的守军一点也不慌张,就站在城头上冷眼看着城下的这些明军。有阅历的老兵还给年轻的兵勇鼓劲打气,让他们不要太过紧张。这郧阳城内的兵力差不多是城外明军的半数,但火器比起城外却只多不少,若是明军真想不开,强攻城池的话,一定会撞个头破血流。

  

      郧阳遭到明军防御的音讯,守军很早就给下游的谷城、还有襄阳府发去了报急信件。就在他们发走信件后不久,郧阳这里也收到谷城的急报,说是有上万明军逼近城池,要郧阳这里抽调一些部队去增援。

  

      “这次贼人的规模还真不小。”看到谷城的急报后,郧阳的地方官和守将很快就把场面猜测个八、九不离十:“一定是两路贼兵齐发,一路去了谷城,一路来我们这里,让我们无法相互援助。”

  

      以往若是郧阳遭到郝摇旗的要挟,谷城就会派来一援助军。这援助兵不会进入郧阳,人数也不会太多,只要一千左右。但其中有战役力的战兵比例较大,会远远地驻扎监视明军,假设明军为了搜集物资而太过火散,这支清军也会自动发起防御,攻击那些落单的明军小分队。若是谷城告急,郧阳的反应也会相似。这种牵制举动会迫使明军慎重地举动,不敢四下分兵,这样明军的播种就会更小,在清军控制区内停留的工夫也会更短。

  

      不过眼下明军显然是两路并举,每一路对清军都拥有相对优势,那么郧阳和谷城就都不能够派出援兵了。郧阳的清军判别,本人和谷城的急报很快都会传到襄阳,那里倒是能够派出一些援兵,不过数目异样不会很庞大,目的也仅仅是监视明军而不是驱逐。

  

      “就算襄阳派了援兵,也要先到谷城,不一定能到我们郧阳来。我们不用想太多了,专心守城,等着明军退兵吧。”郧阳的清军得出了却论。

  

      ======================

  

      转载的留意:湖广这仗没有做好预备,郝摇旗的目的地是谷城,我没细心看,原章节修正了。

(https://www.mangg.com/id8837/508811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