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伐清 > 第二节 赏罚

?    北京,坐在皇位上的清帝是顺治,往年是满清的顺治十六年。

  

      顺治低头看着一份有关云南的报告,最近他的御案上堆满了关于昆明大火的奏章,大部分都是弹劾吴三桂、赵良栋无能的,官员们纷纷要求朝廷对他们予以严惩。本来洪承畴也被骂得很凶猛,但是后来听说洪经略没能逃出火场,被烧死在昆明了,官员们就不再持续攻击洪承畴,毕竟他都为朝廷死了,生前有多大的罪也应该抹平了。

  

      随着更多的损失报告传到北京,顺治对吴三桂和赵良栋的愤怒变得快要无法遏制。这次防御东北虽然有孙可望这个大内应,但物资可都是从东南地区竭力搜刮来的。为了预备这次防御,顺治不但冒着让东南几省出现乱事的风险重重加税,而且还力排众议暂时增加了对旗人的供应。结果这些辛劳搜刮而来、运到云南的物资,连同在东北的缴获,一同被人家放火烧了个干干净净。

  

      “火药、粮食、布匹、棉花、银两、帐篷、军服、盔甲……”顺治冷笑了一声,掰着指头数着吴三桂紧急求援信上的要求:“他还有什么不要的么?”

  

      “吴三桂无能误国,赵良栋误信奸人,主子以为都应重重治罪。”说话的是索尼,他是多数几个可以陪在顺治书房里的心腹臣子。这次为了远征东北,给旗人的配额一下子增加了那么多,八旗中怨声载道,索尼由于支持顺治的这个决议都被人戳脊梁骨说他是奸臣。本人受了这么大的冤枉而吴三桂却捅出了这么大的漏子,索尼气得恨不得能踩他两脚。

  

      顺治没有接这个话茬,只是冷冷地扫了索尼一眼。他感觉最近几年这个老臣变得越来越像个世故的汉人降臣了,心眼越来越小、受不得冤枉、担不起责任,连往常说话的语气都在改变。不过,这是把索尼和照旧锐气十足的鳌拜相比,假设比起其他的主子,索尼的才能和责任心还是相当出色的。

  

      “不能罚!”不出顺治所料,站在另外一边的鳌拜马上嚷嚷起来。虽然屡屡遭到关与礼仪的教诲,但鳌拜一着急声响就变得很大,“君前失仪”这个罪他是屡教不改,不过顺治从来没和他计较过。

  

      “难道还像磨盘山那般处理?”索尼有些不满地问道。

  

      磨盘山一战,吴三桂把大军带进了李定国的伏击圈,假设不是卢桂生及时投诚报告李定国的计谋,那结果真是不堪想象。预先,清廷对那些有过失的将领都予以严峻惩罚,包括旗将、旗兵在内,很多人被定了“侦查不利”、“畏敌不前”、“杀贼不力”等罪名,撤职的撤职、罚银的罚银,但只要大军统帅吴三桂什么责罚都没有,身为把全军带进险地的最大责任人,清廷甚至对他没有一句重话。

  

      “你能把他怎样样?能问斩么?能撤职么?”鳌拜高声叫道。吴三桂这次弃守昆明、陷落经略、损失兵马数万、还丢光了大军的蓄藏,真清查的话脑袋是一定保不住的。不过鳌拜和索尼都很清楚,不要说处死,能不能稍夺吴三桂的权益都需求再三琢磨,可行的处罚顶多是降爵、罚银、说几句狠话这种程度。

  

      “既然如此,那还不如根本不罚,连戴罪犯罪都不提。”鳌拜见索尼哑口无言,就表明了本人的态度。信赏必罚那是恫吓小鱼小虾的,对吴三桂这种分量级的降将完全是另外一种游戏规则,清廷会摆出一副什么都不计较的态度,让天下人都看清楚:只需犯罪立到吴三桂这种地步,那无论犯了什么差错都无法和他的功劳相提并论。

  

      索尼照旧在反对,他明白鳌拜说得对,但是如今北京不知道有多少八旗子弟等着看吴三桂的笑话。不只仅是吴三桂的西征让他们的口粮下降,更是由于不久前磨盘山一战的赏罚不公:旗人都被治罪了,有一个旗人由于部下被李定国击溃,甚至被锁拿回京下狱了。军队溃败被治以重罪谁都没话说,但凭什么事前毫无察觉的罪魁祸首吴三桂什么事都没有?这次昆明的音讯传来,旗人中居然有不少幸灾乐祸的声响,要是索尼不出声反对的话,估量大家对吴三桂的仇恨就又会转移到他头上。

  

      对这个主子的心思顺治心知肚明,磨盘山一战的善后成绩索尼的态度就有些暧昧,昆明的结果更严重,他自然要表明应予惩治的态度。顺治对旗人的不满心情也很了解,所以需求一个替罪羊,幸而不是每个主子都像索尼这样不肯为主子分忧:“就依鳌拜所言吧。”

  

      顺治给案件处理定下了调子,觉得这件事就差不多到此为止了,不料鳌拜还有下文。

  

      “皇上,主子记得当初出征前,皇上曾经答应把云贵交给吴三桂打理的。”

  

      “是啊,”顺治一愣,接着他也愤怒起来:“难道你还要朕赏吴三桂不成?”

  

      鳌拜立刻跪地叩首:“皇上,吴三桂出死力与李定国相争,绝不是由于他对朝廷有多么忠心耿耿,而是贪图两省的藩土。如今突然遭到大败,吴三桂退回贵州,奏章里又一个劲地叫苦说需求补充兵力粮草,他一定是担心皇上震怒,毁言不给他云贵了,只需这丝疑虑不去,那吴三桂又怎样肯持续拼命呢?皇上,像主子这种旗人,有功了皇上赏点银子就可以,不赏的话,勉励几句,主子们也都是开心的;要是主子犯了错,皇上就是拿鞭子狠狠地抽也没事。但吴三桂、耿继茂、尚可喜可不行,他们都是汉军,赏得薄了,他们会觉得皇上苛刻是由于他们是汉军;罚得重了,他们会觉得皇上严峻是由于他们是汉军。而全天下的汉军都觉得他们是劳而无功的功臣,皇上对他们不够好,就是打心眼里要和汉军过不去。”

  

      “昆明搞成这样,朕都不罚,难道对他们还不够好么?”顺治明白鳌拜说得在理,不过吴三桂闯了这么大的祸,再赏他的话,顺治觉得本人都会没面子。

  

      “皇上,三思啊。”鳌拜道理曾经讲完了,他也明白如今顺治就是面子上过不去罢了,就一个劲地在地上磕头。

  

      顺治看着面前的鳌拜。这是他父亲皇太极的老臣,十六岁就成为皇太极的亲卫白甲,不知道立下过多少战功。皇太极逝世的时分顺治尚且年幼,当时多尔衮实力雄厚,很多人趋炎附势打算拥立多尔衮,连代善等元老也含模糊糊。当时鳌拜在议事的大帐中直接抽出了腰刀,拿着明晃晃的钢刀走到多尔衮面前,说假设不立皇太极之子,他就不要这条命了。鳌拜此举极大地振奋了正黄旗的士气,纷纷学着鳌拜的容貌,表示要和窃取皇太子遗产的人拼命,迫使多尔衮当场表示立庄妃之子福临,也就是顺治帝本人。

  

      “那么依你之见呢?”顺治问鳌拜道。他知道此举一出,一定又是一片哗然,所以需求一个人来扮演这个奸佞角色。

  

      “主子觉得,应该褒奖吴三桂评定贵州之功。虽然王师遭到波折,但是湖广、广西、贵州的贼寇都被吴三桂扫清,这是大功啊。皇上可以告诉吴三桂,本来是想等他彻底平定云贵,将伪帝永历和李定国献俘京师后把云贵一同交给他的。如今既然不能速战速决,那就不能拖着恩赐不发让功臣寒心,皇上先把贵州赏给吴三桂,等他什么时分平定云南,什么时分就正式交给他。皇上还会给他从东南再运去粮草,让他可以速奏凯歌。”

  

      鳌拜以为,要尽快地彻底消灭汉人抵抗权利。永历朝廷虽然局促一隅,但夜长梦多。鳌拜记得当初努尔哈赤在辽沈起兵,只要几万人丁的时分谁能想到会有明天的情势?而他们还是异族,这永历可是比当初的努尔哈赤更有召唤力:“洪承畴识人不明,结交匪类,致使有昆明之败,死不足辜。男属当斩,女眷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就依你所言。”顺治命令按照鳌拜的意思拟旨。假设不按照吴三桂和赵良栋的报告把洪承畴治罪,那这桩案子就悬而未决,没必要为了一个死人让手握兵权的大将心中不安。至于会不会有人觉得这样做是苛待了洪承畴……反正这也是鳌拜的主意对不对?

  

      又看了看这个忠心耿耿的臣子,顺治在心里对他说道:“就这样持续为我出力吧,不要担心别人的仇恨,朕会保住你的。”

  

      定下“吴三桂封藩,赵良栋罚银,洪承畴满门抄斩”的处理大准绳后,顺治又谈起昆明大火的主角:“那个邓名到底是什么人?十八个人就把云南搅得翻天覆地,倒是个良才,不知道能不能招安?”

  

      “李国英说他能够是朱明宗室。”鳌拜答道。这是明天送来的川陕总督的奏章,还没有来得及送交顺治过目。鳌拜觉得李国英的判别很可笑,他是当作笑话讲给主子和同僚索尼听的。

  

      正如鳌拜所料,听到这句话后顺治和索尼都先是一愣,紧接着大笑起来。

  

      “李国英说什么?”顺治笑骂道:“他怎敢酒后写奏章?”

  

      刚听到有关邓名宗室身份的传闻时,李国英也是不信的,所以没把这件事上报。不过这个传闻愈传愈广,李国英再也不能视而不见。这次昆明大火后,北京和贵阳都再次敦促他尽快将邓名的身世阅历报上,可李国英寻来觅去就是找不到邓名的过往记载,被逼急了,李国英不管不顾地报了上去,包括关于邓名的传闻、邓名与谭弘、谭诣的交兵经过。

  

      鳌拜扼要地引见了一下李国英奏章的内容。本来这么荒唐的奏章索尼是不用再花精神看一遍,直接驳回便是,但听鳌拜讲得可笑,他也看了一遍,看完之后又一次笑起来:“连邓名本人都没有承认是朱明的某个宗室,他李国英倒迫不及待地指认对方是。就算李国英想捞一个擒俘宗室的功劳,他也得先抓到人再宣扬好不好。再说这是他说了算的吗?难道不需求献俘京师,交给朝廷讯问吗?”

  

      “李国英也够无能的了。”顺治在宝座上听得分明,两个心腹主子的判别分歧而且很有道理,他没有必要再关注这封合情合理的报告了,直接下令将其驳回,同时呵责李国英无事生非。李国英这么久还一直查不明邓名的身份,甚至连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找到,北京对此相当不满。

  

      不过李国英同时还提供了谭诣的报告、谭弘部将的报告,已及王明德的一些旁证,看完这些战况报告后,顺治君臣对邓名愈加注重了。

  

      “能书会写,还懂得作画,一定是士人子弟,看起来见过世面,这样的人一定不是从天上掉上去的,怎样会查不出来历?”顺治在心里盘算了一遍,对李国英的无能愈加不满,摇头道:“从未听说永历手下有这样的能人,其他各个朱明伪王手下也没有。”

  

      “四川之贼该当速速歼灭,趁着他们如今惊魂未定的时分急发大军痛剿。”鳌拜说。

  

      目前东北军费耗资庞大,鳌拜本来不主张大举防御四川战场,还建议李国英以弹压为主,军事防御为辅。但看到邓名一连串的表现后,鳌拜以为这有能够发展成一个费事,虽然如今此人还没有构成太大的要挟,和李定国远远不能比,但假以时日,难说此人不会占领地盘、取得更高的声望。

  

      顺治和索尼当然赞成消灭四川的抵抗力气,不过军费和粮草从何而来?

  

      鳌拜主张出动一支旗军入川:“兵不用多,三千人足矣。如今成都、建昌都是胆战心惊的反复降将,主子情愿亲身前去四川,听说主子带着皇上的三千亲军杀到,这些人多半本人就吓破胆子了。而且有主子和皇上的旗兵充当先锋,李国英的川陕兵一定也不敢偷懒。不但不会偷懒,而且他们以为在主子面前露脸就是在皇下面前露脸,就会拼命效能,这样,就算少给点银子和粮草,他们心里有了盼头也不会叫苦。”

  

      ……

  

      云南。

  

      戴罪犯罪的马宝从前方送报答告,他曾经杀散了为数不多的清军留守兵士,重新望见了昆明城墙。

  

      自从马宝反正以来,白文选也趁机对在边地步区堕入困境的清军发起猛攻,从滇缅边境一路杀回怒江江畔,遇到的清军非死即降。云南的清军此时正不断向东前进,大部分曾经参加云南境内前往贵州,在昆明周围只剩下很少的留守。这些军队被马宝消灭后,永历官兵的眼前曾经看不到更多的敌人。

  

      “速速报捷给腾冲,报告给晋王得知。”曾经越过怒江的白文选急忙让手下把这个好音讯报告给前往腾冲的李定国本部。

  

      很快李定国就收到了白文选的报告。昆明克复,明军重新进入了物产丰富的滇中地区。虽然遭此大难,云南的消费一定遭到了严重破坏,但见到昆明就是见到了希望,只要要土地,就有能够聚集百姓恢复消费,可以招募兵士补充军队。如今李定**中一片怒气洋洋,自打从边境山区走出来,踏上返乡路后,本来士气低迷、心思各异的众将都重新焕发出神采,纷纷嚷着要和吴三桂再决雌雄。

  

      “赶快上奏朝廷,请天子摆驾回銮。”李定国一刻也不耽搁,立刻提笔写就克复云南的奏章,交给一个心腹,让他马不停蹄带去缅甸。

  

      之前随着明军的情势越来越差,缅甸对明军的态度也越来越恶劣,曾经公然阻止李定国和永历通讯。但昆明大火的音讯得到确认后,缅甸的态度在一夜之间就发生松动,很快就送来两个永历天子身边的太监,让他们带给李定国朝廷安全的音讯。而当马宝反正,明军展开反攻并且打破怒江后,缅甸本来强硬的立场就彻底硬化上去,朝廷和李定国之间的使者往来不断,缅甸方面再也不从中作梗。

  

      虽然重新进入滇中地区让李定国很高兴,但他仍时辰不忘北上四川的大计,不忘川西的平原和刘文秀的遗产,还有三峡一带的十万闯营旧部。这些都是李定国持续把战争打下去的资本。不过要想整合四川的明军实力,让奉节的文安之以及變东众将俯首听命,李定国就得奉天子车驾到四川。

  

      曾经不知道多少遍了,李定国再次向永历朝廷保证云南安全,目前没有什么风险,天子可以放心大胆地回国。如今李定国曾经不提“去四川,然后经过三峡沿江而下,到吴三桂带领的主力背后,纵横中原、江南。”这个方案——他怕这种转战敌境的战略会吓坏了天子,如今李定国只是一味地请永历赶紧回国,至于其后的战略等天子回来后再渐渐劝说不迟。

  

      “还有那个邓名,无疑是此战的大功臣。”李定国曾经知道了一些关于邓名的传闻,不过并不是很详细,远不如建昌那边那么有声有色:“他应该会对朝廷忠心耿耿吧?但为何至今还没有看到他给朝廷上的奏章?文安之的呢?仿佛也没有看到。就算路途艰险,总可以派使者化装送来吧。”

(https://www.mangg.com/id8837/508811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