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中的那人捂着自己的鼻子,血水横流,他也不禁庆幸,幸好楚王殿下用的是鞋子,而不是玉佩或是簪子......不然少不得要掉几颗牙齿。
当初金吾卫为了拔下那根插在柱子上的簪子,可是费了不少功夫。
这不算是一个太好的消息,可大多都忌惮着林深的鞋子,再加上这件事虽然骇世惊闻,但大唐正遭逢千年未有之变局,这件事也就显得有些稀疏平常。
没有人反对。
李治点点头,而后继续说道:“既然我不再有那什么所谓的皇权,住在皇城里也就不怎么合适。”
“今日起,我就会搬出皇城,在长安城外另寻一个住所,这皇城便留给你们办公使用,各部门比邻相近,处理事务起来也更方便一些。”
把皇城让出来,也是为了以表决心。
“德不配位、必遭祸殃。”这是老祖先就明白的道理,今人自然也不会忘了。李治也好、李世民也好,他们都很清楚搬出皇城的必要性。
且不说皇室日后都是要做天下人表率、一夫一妻的,住在这么大的地方,冷冷清清的不好。
就是万一住在这里,后世子孙了解到曾经皇权如何......脑子不开窍,乱了朝纲,想要复辟皇权,那又是一个巨大的麻烦。
房玄龄点点头。
朝堂上官员们脸色又严肃了几分,李治说出这么一番话,就更证明了他的决心和态度。
李治笑了笑,又轻声说道:“不过毕竟我还是有一个明面上的皇帝身份,生活方面的开销,还是需要朝廷操心一些。”
说出这话,李治也是脸不红、心不跳,以他的本事,在太学教书,一个月赚得的银子足够他的花销。
但是自己都把皇权给交出去了,多挣一些银子和福利,不是更好的事?
杜如晦张口应了下来:“这是没有问题的,皇帝作为日后的大唐颜面,自然是要端庄郑重,臣以为按照大唐的平均薪酬水准,给予陛下生活费。”
房玄龄道:“臣附议。”
他们说着,探头看向林深,见这位楚王殿下没有开口反驳,他们的底气也渐渐充足起来。李治也没意见。
大唐的平均薪酬水平虽然不高,甚至一个月都还没能破千,但未来可观。
朝堂上的百官们,就更加的不敢有什么意见了。
这一次的朝会简短得可怕,说完这一件事之后,百官们就陆陆续续地散去,有人惊讶、有人皱着眉头、有人喜笑颜开。
李治走到林深身边,伸了个懒腰:“师父,把皇权这东西让出去,还真是让人轻松的一件事。”
林深抿嘴一笑,看着走远的那群官员:“就不知道他们得乱成什么样了。”
李治轻松了,那些官员们可不轻松。
萧家,被软禁的萧家儿郎,愣愣地盯着自己面前的内府长吏,瞪圆了眼:“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
内府长吏把自己刚才的话又重复了一遍。
萧家儿郎失魂落魄:“怎么可能,他怎么能这么做,皇权就这么让出去了,他凭什么,他有什么资格!”
他很难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远比自己被明德太学除名还要难以接受。
对自己被太学除名,他难以接受的原因,是让自己丢了面子,成了长安城百姓的笑柄,成了学堂教书先生开蒙时候的反面例子。
但这些无所谓,一些微不足道的名望而已,他又不打算和自己叔父那样,成为一代大儒,他就是想当一个混吃等死的纨绔。
而他这么做的底气,是有两个来源。
一个就是萧家——虽然远没有以前的五门七望来的那么垄断性,可毕竟是一个能人辈出的大家族,他固然没什么志气和本事,可只要他还是萧家人,萧家就得养着他。
另外一个底气,则是来自于他姐姐的那个男人,现如今,不,是曾经是大唐皇帝的李治。
皇亲国戚能享受多少福利?
看看长孙无忌就知道了,官、财、权势,这些都是皇亲国戚可以得到的,在大唐朝政上或许不会有什么比重,可当一个纨绔子弟那是绰绰有余的。
但是李治卸了皇权,皇亲国戚就只是一个中性的名词了,长孙无忌曾经得到的那些东西,他是再无可能得到。
有萧家,他是可以混吃等死,但想做一名纨绔子弟,那是绝无可能的一件事。
在太学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肯追随他?
为什么他被大学除名了,还依旧有人愿意同他交好?
就是因为李治是皇帝。
现在......他曾经得到的一切,都要离他远去。
内府长吏看着面前的这个人失魂落魄,脸色没什么变化,眯着眼轻声说道:“老爷托我给您带一句话。”
“陛下推卸皇权,一来陛下自己的意愿强烈,二来这也是楚王殿下亲手促成的。”
“老爷希望你不要有什么不该有的举动,牵扯了整个萧家。”
萧家儿郎扯了扯嘴角,僵硬地点了点头,他是有找自己姐姐,让她吹一吹李治枕边风的想法......
但涉及楚王殿下,这事就没那么简单了。
若是逆了楚王殿下的意思,恐怕自己的脑袋不保。不......不仅仅只是自己脑袋不保,可能整个萧家都会受到牵连。
拦在楚王殿下面前的人,谁有过好下场的?
内府长吏又说道:“老爷说了,你考入明德太学,但不学无术,不仅丢了自己面子,也丢了萧氏的面子。”
“今个我等帮您收拾收拾行李,明天少爷您便回兰陵去,族老会亲自督促你的学业。”
萧家儿郎张了张嘴,看着内府长吏那张冷漠的脸,顿了一下,又僵硬地点点头。
看样子自己连混吃等死都做不到了。
族里的长辈也是生怕他会做出来什么没脑子的事,如此强硬地让他回兰陵,回到萧家的本族里,还督促学业......说白了就是软禁。
李治让权这件事,朝廷拍板得很快,也是生怕时日拖久了,生出什么变故。
隔天就见了民报。
除了通报之外,还有李治亲手写的一篇文章。
(https://www.mangg.com/id87977/43516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