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霸清 > 第十一章 擦,跑偏了

?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清朝的科举在皇太极时期就已经开始举行了。

  清朝的科举制度仿照明朝,由礼部负责,分童试和正试。通过童试取得生员资格,然后才能参加正试。

  正试考试的第一级是乡试,每三年一次。生员、监生、荫生、贡生、官生以及经考试合格的都可以参加。

  和大人因为在咸安宫官学读书,所以可以参加这次乡试。

  乡试分为三场,第一场考八股文七篇,第二场考论一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五道。考中后成为举人(和大人的老师,吴省兰就是个举人。),第一名称之为‘解元’。

  英廉对和大人此次考试的期望是很大的,他知道自己这个孙女婿的底细,一个小小的乡试还难不住他。不过他还是不放心,考试前一个月,他将和大人叫到跟前,细心地加以嘱咐。

  “我看你这些日子读书读得很勤奋,不知道你准备得怎么样了?!”英廉语重心长地道。

  “祖父,我虽然很努力,不过近来我却发现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了。”和大人的语气里透漏出隐隐地担心。

  “怎么回事?!”英廉有些糊涂了。

  “乡试的内容不外乎两种文体,八股文和试帖诗。我对八股文很是讨厌,一直学得不是很好。”和大人慢慢地道。

  “你讨厌八股文?!此话怎讲?!”英廉皱起了眉头。

  “八股文格式死板,首先的破题要说明题意,随后的承题进一步说明题意和文章主旨,然后起讲开始议论,由人手引入正题,然后还有起股、出题,在有中股与后股发挥题意,束谷要说完意犹未尽的话,再由收结收束全文。这格式内同应该如何进行我虽然了解得十分清楚,但对于做这样的文章却一直没有兴趣。这种格式约束了人的思维,让人无法再框架里真正写出自己的想法,我无论怎样练习,都没有什么进步。”和大人感慨道。

  “哎……”英廉叹了口气“那试帖诗呢?!”

  试帖诗是乾隆二十二年后的乡试、会试才有的,是一种五言八韵诗,内容主要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内容。也就是说要充满正能量,宣扬红色精神。

  “试帖诗我倒不担心,在官学的时候学了许多做诗的方法。”

  “那就好,你的底子不错,这几年度了不少书,书法也不错,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文章内容再好,即便文思泉涌,洋洋洒洒,倘若书法不行,仍是无法选中。你这年苦练的书法这次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英廉这番话似乎是在安慰和大人,其实他更是在安慰自己。

  希望这次他真的可以顺利过关。

  “祖父,我有一事要问。”

  “你问吧!”

  “科举考试中作弊现象严重,咱么不会吃亏吧?!”和大人提出了自己的疑虑。他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的,之前在丑科殿试之后,乾隆爷就发现了其中的猫腻。

  事情是这样的。乾隆爷复查考生的卷宗,打开第一名的一看,考生:严本。卷子中有这样两句:‘人心本浑然也,而要必严办于动静之殊。’注意前半句的第三个字和后半句的第四个字,分明就是严本的名字。

  乾隆爷不淡定了,又拿起第二名的王世维的卷子,结果卷子中竟有‘维皇降衷’的句子。第三名鲍之钟的卷子,卷中有‘包含上下’的句子,包即是鲍字的一半,又同音。到了第五名程阮那里,试卷里也说“成之者性也”,成与程同音。为什么这前几名的卷子里都含有考生的名字?!难道是巧合?!这样的巧合似乎也太巧了点吧?!

  这是什么?!这是作弊!你们糊弄傻子呢?!

  乾隆爷雷霆震怒,觉得自己的智商被无下限地侮辱了。一道旨意下去:叫军机大臣们连夜会审,我倒是要看看究竟谁这么大胆子,敢在老子面前搞这套把戏?!

  结果不用多说,原来的第一、二、三、五名的卷子全都排在了末尾,乾隆爷顿感欣慰。

  跟老子玩脑筋急转弯,你们还嫩点儿!

  这件事情轰动朝野,也不知双规了多少高干,最后才渐渐平息下来。

  “哎,这种事情屡禁不止,毕竟是关系到一辈子的大事啊!有些人心甘情愿冒些风险,也要搏上一搏啊!咱们不能做那种事情,只管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对于这样的事情,英廉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要知道,敢在乾隆爷面前玩猫腻,那可是要掉脑袋的。人都爹妈生的,哪一个也没有两个脑袋,谁不知道珍惜。敢这样做的人,只有一种人。这种人的地位绝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英廉官职虽高,但还动不了这种恐怖的存在。更何况他本人非常正直,对于投机取巧的事情极其厌恶。我们和大人想要借他点光,是绝对不可能地。

  “好,那我就尽力而为吧!”和大人点头答道。

  很快,乡试的日子到了。

  第一场考的就是和大人最为头痛的八股文。和大人早就将八股文看得明明白白,它把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束缚在四书五经里,把人的思想弄僵。这些人只会把那些脱离实际的东西背得滚瓜烂熟,胸中却一治国之策。他对于那些只会写八股文的书呆子十分看不起,可是那些人却可以飞黄腾达。

  和大人打开卷子,考题是要他针对《论语》中孟公绰一节写篇文章。

  孟公绰这个人想必大家都知道,那丫是老夫子眼中的一个以清廉而著称于世的完人。不过,老夫子认为他只适合做一些大国的世家大族,如晋国的赵氏(赵氏孤儿),魏氏的家臣,而不是适合做一些小国的如滕、薛这样小国的栋梁之臣。(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对于孟公绰,和大人自然十分了解。他也十分赞同老夫子的话。孟公绰虽然不贪,但要做士大夫,并不是光靠廉洁就行的。官做得越大,胆子就得越大。前怕狼后怕虎,小事小非地计较个不停,永远也做不成大事。

  总之,要猛。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自古皆然。

  想到这里,和大人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写了起来。他的想法虽然不错,但真要是套进八股文的条条框框,和大人的智商明显不够用了。写着写着,马上就要交卷了,他这才发现:擦,跑偏了!

  还没等他出考场,和大人就已经知道,这次考试,砸了。

  

(https://www.mangg.com/id8648/505701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