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武侠仙侠 > 逍遥许仙 > 第五十三章 武功突破

?自县试后已有数些日子,整个钱塘县仍处在浓郁的科举氛围之中,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科举通常三年举行一次,作为科举年,从新年刚过开始,到二月里的县试,四月中的府试,再到后来的院试,科举等级逐级提高,而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多。

  有关于许仙的那首诗不只在钱塘县盛行流传,更是传至杭州府附近府县,相信如果不是时间太短,恐怕会以更恐怕的速度流传下去。

  尤其他的诗作和县试的试帖诗相辅相成,层层深远,更是充满了传奇性。因为许仙突然间文传周边,就连杨知县,作为本次县试的主考,且亲自命题,在同时成全了许仙这个小天才的同时,亦在不知不觉中搏了个美名。

  两人之间的事情一时传为美谈,为人称颂。

  许仙的名声才气愈响亮,和他同期参加科举的书生就越加显得暗淡无光,几乎全被许仙一个人的光芒掩住。

  其他别的人还罢了,可就苦了自小有神童美誉的李愈和张志和,两人只要到大街上,都能听到别人议论许仙的话题,除了称赞还是称赞。

  一会儿是许仙才高八斗,李愈和张志和顶多各占据一斗,有人不服气,其他人立马念出许仙的那首《秋怀》,以势压之,就算再粗鄙的人都知道那首诗是顶好的,否则,也不会迅速盛行下来,得到众人的一致赞誉。

  一会儿又是许仙文武双全,正直勇敢,品行端正。

  不得不提的是,许仙的花边新闻流传最广泛,尤其得到广大老百姓及芳华少女们的青睐,争相打听着悦来客栈中,许仙与武林美女互诉衷肠,私定终身的浪漫故事。

  总之,许仙这个名字是彻底的闻名整个钱塘县,并以最快的速度向周边辐射。不难想象,若许仙再考得府试案首,院试案首,考取秀才功名的同时,一举成为小三元,,其影响力该有多大,要知道,许仙他仅仅只是十六岁的少年而已。

  就这般,心高气傲的李愈和张志和都受到了极大的心理刺激,不约而同的紧闭房门,呆在家里头悬梁,锥刺股,用功读书,誓要在接下来的府试一雪前耻。

  越临近考试许仙心中越淡定,可以说他根本从来就没怵过科举考试,顶多是兴奋点。

  他可谓久经考场,前世经历的考试总共不下成百上千次,面对这点考试,一般般,没有丁点压力。

  其他书生可没有许仙如此“丰富”的考场阅历,十年,甚至数十年的寒窗苦读,他们经历的考试没有几次,数都数的过来,就凭这一点,心理素质很可能就不过关,更别说总结多次考试的经验教训,从中得出考试的一点蛛丝,从中得到启发。

  几乎所有读书人从考试中体会到的亲身教训,莫不是三年一次的科举,人生短短百年,又能有几次参加科举的机会,等恍然大悟时,可能早就垂垂老矣,青春不再。

  ……

  院子里摆着一张长桌,卓在上放着笔墨纸砚,妥妥当当,就是跟前没有人。

  许仙靠在正堂门上,微眯着眼,悠闲的晒着太阳。

  “汉文,累了的话,去外面走走,老是呆在家里你不憋闷?不用太担心府试。”里面的许娇容看到许仙在假寐,以为是读书写字累了,好心劝慰道。

  若她看到院子中的实情,可能就不是一番好言好语了,不猛揍一顿许仙已是法外开恩了。

  “不用了。”许仙慵懒的说道。

  他虽然不累,可不想出去,最近出去后能否放松他不知道,但绝对能把人给酸死。满大街的‘子曰’,‘之乎者也’类的语句,简直酸气充盈满县城,想必其他地方也无不如此,只不过没有钱塘县这般变态罢了。

  “该练会字了。”许仙收拾心情,准备着,他现在已经不需要临时再读书了,唯一要做的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努力做到精神饱满,心如止水便可。

  许仙淡定的不得了,可有人急了,那就是老秀才,私塾的老先生了。

  老秀才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可有一点,在他那小小的私塾里,最看重的学生就只有许仙了,许仙的科举之路走的越远,考取的功名越高,他作为先生脸上自然也有光,外人提起许仙时,亦会称赞称赞他这个先生的。

  老秀才活到现在,仍然只是个小小的秀才功名,报效朝廷,青史留名的梦想早已经灰飞烟灭,几十年的默默读书,在没有功名利禄之心的驱动下,反而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感悟颇深,长时间下来,以前刻意压抑的性格逐渐得到释放,豁达不拘,本性自然。““园丁傍架摘黄瓜,

  村女沿篱采碧花。

  城市尚余三伏热,

  秋光先到野人家。”

  心里不断反复念着许仙的《秋怀》,老秀才走在前往许仙家的路上,既是惊叹欣喜,又是感叹莫名,还夹杂着一点点担忧。

  在这首诗的推动下,许仙的名声之盛,根本就不是同期的那些书生可比的,不只这些人,就是那些成名已久的名士大儒也鲜有人能够做的出同一层次的诗来。可以说,他们或许终其一生,也不见得能做出这样的诗。

  听闻名士罗洪先看到许仙的诗,都不得不感叹:“此诗虽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通俗易懂,却显得极其得当适体,平静、恬淡,悠然于诗表,绝不下于古往那些大名流的诗作。仅凭这一首诗,我敢断言,许仙,许汉文必定流传千古。”

  能够得到罗洪先如此大力称赞,许仙的声名可想而知。

  老秀才教导许仙十年,当然清楚许仙的才学,正是因为清楚,他才越加担心。

  那首诗他不是没有品读过,甚至每天晚上都拿出来同历代的名作对比,觉着相差无几,可按照常理,许仙很难做出这种诗来,偶尔灵光一闪,机缘巧合下做出也不可厚非。

  可问题就在这里,许仙的才学毕竟没有达到能作出这首诗的高度,再加上其得了县试案首,若就此志得意满,生出骄傲之心,不思进取,那他可就毁了。

  老秀才能够在许仙县试时去暗中送考,对他的关爱不可谓不厚,现在又是这般情况,心里哪里放得下,这不,就急要赶到许仙家里,当面提点提点许仙,莫要陷入自满之中。

  很快来到许仙的家门前,大门是开着的,老秀才很容易便看到许仙在院中练字,心下宽慰,赞许的点点头,能够练字,说明情况不是很糟糕。

  许娇容看到大门外的老秀才,当然认得是许仙的先生,连忙就要叫许仙。

  老秀才轻轻摇头,示意许娇容不用如此,他缓缓的来到许仙背后,静静的看着许仙写字。

  许仙也够专心的,没能发现身后居然有人,可就是这样,老秀才更加满意,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正是读书写字必不可或缺的,如果三心二意,读书写字又能有多大的效果。

  许仙的底子是很好的,书法能入老先生的眼,可不是容易之事。

  而他之所以爱好书法,却是与他的武功有不小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毛笔字很特殊,很重要原因就在于毛笔,毛笔它柔软而富有弹性,能随意地弯曲扭动,张驰有度,能潇洒自如地表现出各种粗细、大小、曲直,刚柔的线条变化。

  更能把书者的情感赋予其中,这种“软笔”可横、可竖、可点、可撇、可捺,形成了中国书法特有的形式特征。

  当书者的技艺到一种高度时,毛笔在手,字已非字,点画线条随心书写,千变万化,以至所书之字似有生命的境界。

  这和武功何等类似,毛笔便相当于手中的剑,剑可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扫等。它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飘洒轻快,矫健优美,正如古人所形容的剑似飞凤,由此可知其妙。

  当剑法达到一定程度时,剑虽在手,却犹如无,只因心中有剑,千变万化,随心所欲。

  当然,这些都是许仙以前推测的,十年的苦练书法,让他明白可能自己进入了思想误区,不过,也不是没有半点收获,那就是书法可以使人心静气和,练会书法,再练习剑法,往往效果出奇的好。

  许仙写着写着便越来越快。渐渐的,他的每一次落笔提笔都不假思索,彷如流水般缓缓淌出。

  老先生望着凝神静气,奋笔飞书的许仙,看了会儿,觉着他的字体还差点东西,总是在其外而不得进,不由小声指点道:“主笔所向,副笔铺陈,随从实笔所向,虚笔再承接。一势接一势,势势相连,自然的拉出走势。”

  许仙仿佛听到天外的乐音,飞动的笔触,自然而然的随着老秀才的指点而变化。

  “掌控轻重缓急的功力,这只能靠心。所谓意在笔先,你要笃定地书写,写着一个字已想着下几个字了,而想的也根本不是形,而是意,形只是意流露,快不能保证一定心手合一,但只有达到一定速度,才能忘我,才能心手合一。”

  许仙慢慢的忘掉了对字形的关注,只想着接下来要写什么字,竟然越写越快,越写越自如!

  他却不知道自己丹田处的内力此刻忽然沿着全真心法的经脉路线自行运转,也越来越急。

  “让笔势形成气脉。呼吸的停顿,加墨的停顿,词句的停顿,换行的停顿都在缓急中完成。涩出要推,润处要拉。笔软要提气,墨多要加快,墨少要放慢。换行、拉纸就像是穿针引线!所谓真气鼓宕,都是自缓急的转换中产生出来的!”

  老秀才的声音越来越郑重,师生俩已经完全沉浸在书法之道中。

  只见许仙的笔下墨迹,就像长江之水,从远处滚滚本来,速度越来越快,气势越来越足,这时候他的眼里只有字,他的心就是字,他的笔就是字!

  心字合一!

  轰!

  丹田处突兀的剧烈震动,一瞬间又平静下来,许仙体内的内力好像一刹那少了十倍不止。

  安静的院子,只听到许仙沙沙的写字声,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之情,缭绕在他的身周。

  片刻,一副恣意飘然的书法跃于纸上。

  

(https://www.mangg.com/id8603/505187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