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上三竿之后。
众文武大臣,连同张家两兄弟、崔元出现在奉天殿,朱祐樘也姗姗来迟。
朝议正式开始。
朱祐樘脸色憔悴,的确像是生病的样子。
张延龄只是看一眼,便觉察不像是风寒,但至于是什么原因却也不好说,猜想可能会跟朱祐樘长期服用丹药重金属中毒有关。
朝会开始之前,张延龄没跟在场任何一名大臣打招呼。
他知道,今天又是来朝堂上“拼死搏杀”的,既然早就知道是对手,那也没必要每次都对敌人表现出和颜悦色。再者他才刚回京师一天,旅途劳顿,还想省省体力,想着回去后跟苏瑶、小狐狸和二仙姐妹好好团聚,岂能在这些老古董身上白费力气?
朝议一开始。
所议论并不是张延龄在山东的案子,是有关蒙古火筛部叩边的。
“……陛下,此番鞑靼欺人太甚,接连在我延绥、偏头等处袭扰,断断续续有十数日,劫掠我边疆牧民、百姓,我边军将士不堪其扰……”
说话的,是兵部侍郎阎仲宇。
他说得是义愤填膺,但在张延龄总结来,不过就是“蒙古人犯边、边疆风声鹤唳、最后双方一个人没死、蒙古人又撤兵”这么个套路。
明朝中叶,中原王朝跟蒙古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太深,如今草原鞑靼小王子达延汗正在崛起,再用不了几年,达延汗就要统一漠南蒙古,而达延汗有一点很聪明,就是保持了对大明的臣服,以至于未来这段时间边疆并没有太大的战事发生。
朱祐樘脸色不太好,偶尔咳嗽两声,在他咳嗽时阎仲宇也没有停顿下来。
等阎仲宇汇报完毕,朱祐樘语气平和问道:“诸位卿家,对此有何意见?”
听起来,还是那个没有主见,什么事都要问大臣意见的憨厚皇帝。
但众大臣也知道,今时不同往日,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多了个张延龄,君臣之间的关系也降到了冰点。
“陛下,火筛犯边,在于从去年吐鲁番之战拉扯之后,朝廷断绝边疆互市贸易,与至于草原缺乏物资,借此机会或可重开互市,以安边地。”
兵部尚书马文升走出来进言。
马文升到底还是有见识的,为什么火筛会没事跟大明较劲?不是他自不量力,实在也是没办法。
北边有鞑靼中兴之主之称的达延汗在崛起,南边大明断绝其互市,草原什么气候谁都清楚,若是不依托跟大明贸易,资源肯定不足,换不来就只能动抢的,所以要安定这些异族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满足其需求。
听起来是这个道理,但如此一来不就成了大明向异族妥协?
朱祐樘点了点头,突然看着张延龄道:“建昌伯,你有何看法?”
皇帝先听了兵部尚书的意见,未置可否,居然不问首辅大臣等人的意见,而直接问张延龄,众大臣心里自然都很不爽。
但想到今天朝议的重点也不在此,他们也只能先忍住这口气,其实他们也想听听张延龄对于北疆军事有什么过人的见地,至少了解张延龄是主战还是主和派,即便之前有过吐鲁番的问题,也难断定此事,或许还能从张延龄的应答中提前嗅出皇帝的倾向,为接下来可能会遇到的召对做准备。
这些文臣可都鸡贼得很。
张延龄道:“回陛下,臣对于战争什么的,完全没看法,臣不擅长这个。”
“嗯。”朱祐樘点了点头,似乎不想追问。
但众大臣一听就来劲了,你小子也有不擅长的事情?感情你就擅长跟人做口舌之争?说得天花乱坠,做起来就无能为力?那正好,我们正愁找不到突破口呢,你就送上门。
工部左侍郎徐贯走出来道:“陛下,建昌伯一向见识卓绝,怎可能会在今日之事上说不擅长?以臣看来,他有推诿之嫌。”
张延龄斜眼看了看徐贯。
朝堂上,今天刘璋没来,刘璋之前还好好的,或许是听说张延龄回来,生怕再跟张延龄置气,再到吐血的地步,以他的身子骨再有下次或许直接要身入黄土,就干脆称病避开张延龄。
也可能是别人对他的建议。
既然你跟张延龄不对付,以你的耿直脾气,在朝堂上听了张延龄的狡赖之后必不会无动于衷,与其到时出来争,气大伤身,还是先在家养两天,让我们替你出头……
朱祐樘听了徐贯的话,似乎也觉得有道理。
再或者是朱祐樘不想放过任何一个考校张延龄……再说难听点是压榨张延龄的机会。
朕好不容易找了你这个帮手,你就跟朕说你不懂?
“建昌伯,不管你擅长与否,说说你的看法。”朱祐樘道。
张延龄心中冷笑一声。
我还憋着气要跟你们在山东问题上来个你来我往,你们倒好,上来拿军事考我?我不说,你们还不乐意是吧?
张延龄道:“陛下,以臣看来,边疆战事不能以绥靖为主,若是重开互市,不等于说我大明怕了北方蛮族?令他族以为如此能令中原王朝屈服,争相仿效?”
本来,张延龄没打算去批评马文升。
马文升作为大明军事统帅,有他自己的看法,认为这时候不适合跟火筛部死扛到底,再者开互市其实对中原王朝也无坏处。
但既然是皇帝让他说,那张延龄就要表现出强硬主战派的风格。
不为别的,就在于大明王朝对于草原政策一向太过于谦和,以至于草原部族很多时候都是蹬鼻子上脸,更因为未来达延部崛起之后,草原势力也会进入一个长期稳定发展的局面,若不遏制,这对中原王朝可不是什么好事。
还有一个隐藏的原因。
那就是历史上的下一任皇帝……也就是朱厚照,绝对是个战争贩子。
这小子如今可在后面听着,张延龄并不会打击这小子的战争积极性,大明未来的“武宗皇帝”,若不拿出点你所好的东西来,你如何会对我言听计从?
“嗯。”朱祐樘又只是轻描淡写点点头。
随即朱祐樘又看着徐溥道:“徐阁老,你对两位卿家的意见如何看?”
徐溥听了心里就不是个滋味。
遇到这种事,第三个才来问我,还让我去评价兵部尚书和一个外戚的意见,谁的更好?这是皇帝应该有的态度吗?
“回陛下,老臣认为,绥靖虽然容易姑息养奸,但对于眼下西北局势来说,不适宜大动干戈,或互市不开,加强边疆戒备,同样可以起到整肃边备的效果,何况宣府地方钱粮治理,一直迟迟没有结果……”
徐溥的话,听起来就是捣糨糊的。
听起来他是支持马文升的,但他所谓“不开互市”的原则,跟张延龄的想法有何区别?
但他的进言还是有很大的建设性,就是在提醒皇帝和众大臣,宣府钱粮治理的事,一直都还没有进展,朝廷在钱粮调度方面有极大的问题,所以现在伤不起,还是保持现状为好。
朱祐樘想了想,一摆手道:“再议吧。”
一件涉及到外族犯边的大事,到皇帝这里,似乎也不是很看重,最后给出的意见就是“再议”。
换了以往,或还有大臣出来争一争,但现在,好像谁都没那精气神。在于争什么,他们自己也找不到方向。
难道争让皇帝打一仗?或是争让皇帝开互市?
火筛部犯边劫掠,雷声大雨点小,事情都过去,只要边关没出问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众大臣又不是边疆将士,他们自然没那么着急。
张延龄突然走出来道:“陛下,以臣看来,九边钱粮储备在过去几年大幅下降,以至于宣府出现钱粮问题,在于粮开中之法的废除,如今大明盐政稳定,当考虑恢复粮开中之法,以保证九边粮食储备,随时备战。”
吏部尚书屠滽道:“建昌伯,粮开中之法行百年之后,谁都知道弊端众多,我大明府库空虚,如今朝中储备刚有好转,你便说要重开粮开中,可是想让大明再陷入到之前库银捉紧的艰难境地?”
张延龄笑道:“屠尚书是觉得,这几年朝廷给官员的俸禄和俸米能及时发下来,所以就不推荐恢复以往了吧?”
“你!”
屠滽怒从心起,但随即他冷静下来,厉声道:“只是提醒你,朝廷政令不能朝令夕改。”
张延龄道:“算是朝令夕改吗?难道不应该是拨乱反正?”
朱祐樘难得又看到张延龄跟众文臣争,这朝堂上似乎有了跟以往不同的风气,对皇帝来说……心里还是很惬意的。
让文臣一家独大,会让皇帝产生一种危机感,现在则能感觉到自己驾驭朝臣的能力在稳步提升,有了当皇帝运筹帷幄居高临下的成就感。
“两位卿家,不必再争论,这件事也容后吧。”
朱祐樘本来身体就抱恙,此时他也没多少气力,“山东的案子,几名涉案人等都到京师了吧?刑部可有准备?”
刑部尚书白昂走出来道:“陛下,涉案人等都已在宫外,随时可行传召。”
“传吧!”随着皇帝一声令下。
马上有人出去传话。
朝堂安静下来。
君臣一起等候,过了很久之后,被张延龄从山东运回到京师的四个人,李士实、杜整、林元甫和徐杰四人在锦衣卫的押送之下进来。
四人同样都是身着白色囚服,带着枷锁。
这四个人分成两拨。
李士实和杜整属于一波,他们二人看起来还算正常。
另一拨,林元甫只是稍显憔悴,显然他下狱时间很长。
最惨的要数徐杰。
徐杰腿上有夹板,好像是骨折,至于手被袖子遮住,即便囚服是刚换上去的,但脸上仍旧可见旧伤,一看就是在牢房里遭受过严刑的人。
(https://www.mangg.com/id83567/64587342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