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水浒新秩序 > 第一百一十章 同宋联手灭夏国

  因信息不对等,战争中的双方经常容易误判对方的决心和行动,但也有人能够通过有限的情报分析出准确的信息。

  夏国主李乾顺便从大同帝国准备了近一年时间才发起大战,并由浊轮寨和黑山威福军司先展开攻击等异常,判断正乾皇帝有一战灭亡夏国的企图。

  其人乃尽发国内十五至七十岁男丁为兵,决意与大同帝国鱼死网破。

  可惜,同军与夏国的老对手宋军完全不一样。

  不仅战力强悍攻坚能力极强,且战术非常稳健,根本不惧夏军的人海战术。

  而同军将军事仗和政治仗一起打的独特做法,更是让与宋军打了上百年袭扰破坏战的夏军官兵极不适应。

  在战场上,同军将士不论是与夏军进行远程武器对射,还是展开贴身肉搏,士气变化很小,仿若一群狠辣无情的杀神。

  可在战斗结束之后,军纪严明的同军官兵却能对夏国妇孺老弱秋毫无犯,还能对放下武器投降的夏军伤员悉心救护。

  与建国后就不断接受汉化的辽国不同,汉化程度原本并不低的夏国建国后曾一度番化,国穷而民野。

  但再如何化汉为番,也改变不了夏人仍是人的本质。

  是人就会有畏死求生的本能,就会在同军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攻势双重作用下,做出明智的选择。

  因而,大同帝国对夏国新占领区的消化速度比起辽地和宋地相对要慢一些,但也没有太大的困难,总体来说还算顺利。

  而且,这种消化是编户齐民重建基层社会组织的真正“消化”,并不是宋夏两国对边境番、汉部落和村寨的羁縻。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乃是两国国力和战力都相差巨大,让冷静下来的夏人明白继续对抗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夏国实行普遍兵役制,百姓一家为一“帐”,男子年满十五岁成丁(远早于宋、夏两国),二丁取正军一人。

  由此,其国国力最盛时,曾号称“甲兵五十万”。

  但要看一个政权的军事实力,不能只看其能够动员的兵力多寡。

  若是这样,人口数十倍于夏国的赵宋早就该一统天下了。

  夏国境内沙漠高山占去大半,剩余的土地本就很少,其中还只有少部分能用于农耕,大部分只能采用于效率相对低下的畜牧。

  土地不适宜农业生产,出产太少,养活的人口就有限。

  离开了土地出产和人口基数,兵士、甲械、战马等战略资源只能是无根之木。

  不考虑国家持续发展的“十丁取九”极限征召,鼎盛时期的夏国遭遇危机时确实可以征发“五十万”大军。

  但这五十万中真正的“甲兵”只占其中的小部分,其余大部分都是甲械不全,训练程度低下,基本不能用于攻坚作战的辅兵。

  由于大宋王朝近几十年来对夏国多次征伐持续放血,后者的国力已经大为缩水。

  夏国如今的人口满打满算也就两百来万,再怎么极限征召,又能征多少兵?

  所以,大同帝国战部在指定伐夏战略时,就没有考虑趁其不备、直捣兴庆府之类的“奇策”,就是堂堂正正的国力碾压。

  此战,同军先是以重兵屯驻陕西路威胁夏国正面,使其主力不敢轻动。

  再以偏师自北至南多点突破,以牵制大量夏国辅兵和少量精锐;

  最后,主力才由陕西路展开进攻。

  为了打好这一仗,大同帝国前后准备了近一年时间,仅正面战场,就调动连第二、第三和第四共三个军和羁縻游牧武装超过十万人,正可谓牛刀杀鸡。

  同军在大战略上虽然分出主力和偏师,但在具体战场上,并不存在绝对的偏师。

  任何一部,都能硬撼至少数量两倍于己的夏军精锐。

  面对大同帝国的国力碾压,夏国主持防守的晋王李察哥手握着最重要的五万可机动精锐兵马,也只能步步后退,不敢与同军硬碰。

  对蓄谋以久的大同帝国来说,此战的难点不在于怎样灭掉夏国,而是灭夏之后如何稳定控制其领土。

  夏国虽穷,却是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的“大国”,其国土面积比赵宋王朝鼎盛时期的疆域四分之一还要略多。

  其中仅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国土与大同帝国交界,其他大部分与新宋政权、吐蕃诸部、黄头回纥、黑汗、西州回鹘、残辽等势力接壤。

  很明显,即便以大同如今的国力之强盛,想要稳定控制面积如此大且周边形势复杂的国土,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幸好,大同还有潜在的盟友——新宋政权。

  如同当初夏国主李乾顺明知道联宋抗同才是最佳战略,却只能选择在大宋灭亡之际出兵争夺残宋领土以扩充实力一样。

  形势窘迫的新宋政权,尤其是直面同军压力的秦凤三路宋军也面临同样的困境。

  而与夏国面临的窘境有所不同的是,作为正乾皇帝钦点的“华夏法统之争”的对手,新宋政权有资格教训破坏“华夏法统之争”的夏国。

  而且,正乾皇帝还在《伐夏檄文》公开邀请包含宋人在内的天下豪杰出兵灭夏。

  新宋即便攻打夏国,也不用担心大同会借机报复。

  当然,唇亡齿寒的道理人人都懂。

  在夏国还能勉强支撑时,宋人肯定不会利令智昏到助同灭夏。

  可眼看夏国就要亡国,再不行动就真没机会了,谁还能忍得住?

  新宋知秦州事李彦仙有这样的想法,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受李彦仙影响也同意这么做,而直面夏人的泾原路经略使曲端更是早就有了具体行动。

  曲端三十余岁就能当上泾原路经略使,除了生逢乱世本身能力又非常出众确实能打外,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其人乃泾原路地头蛇。

  不管是谁,要想在乱世之中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清楚自己的力量来自哪里。

  曲端的力量主要来自其人是泾原路地头蛇的身份,注定了趁夏国国灭之际夺回本属于泾原路的怀德军和西安州,是其人根本不用纠结的必然选择。

  而且,收回这两地的战斗也只能由泾原路本地兵马来完成——夏国一年前侵占怀德军和西安州时,陕西六路一篇混乱,也是泾原路兵马独抗夏军。

  曲端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出兵的时机。

  仅靠泾原路一路兵马攻夏,只能捡漏,绝对不能有大的消耗。

  早了不行,夏人还没有被同军打崩,反抗会很激烈,搞不好就会偷鸡不成蚀把米。

  晚了更不行,等到大同攻破兴庆府灭掉了夏国,就别想再出手了。

谷</span>  其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战场隔绝,无法确认同夏之战的最新情报,只能靠同夏两军的军力差距和开战时间胡乱推测大战进展情况。

  因而,等到同军发来战情简报,早就等得心焦的曲端根本没有再浪费时间判断情报真伪,也没有想过请示川陕宣抚处置使,就立即出兵攻打怀德军。

  同军前锋已经攻入夏国国都兴庆府的南大门——西平府灵州城下,宋军不出手就真没有机会了!

  战斗结果也证明了其人之前的判断。

  宋军攻入怀德军后,仅在平夏城遇到了一点象征性的抵抗。

  其余各寨堡只有一些生活在当地的番人,见到了宋军回来就直接开门再换东家。

  而有了怀德军的番人做带路党,西安州的收取还要更简单——没有任何抵抗。

  至此,宋军收到的所有情报都显示夏国频临灭亡而急剧收缩防御,正在于同军进行战略决战,已经完全顾不上边境的城寨了。

  如此一来,曲端又面临一个选择:是见好就收,还是趁夏国灭亡狠狠地咬上一口?

  战机稍纵即逝,行事果决的曲经略自然不会多做犹豫。

  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才赶到渭州平凉县,曲端就再次传回捷报:

  其部已经北出兜岭,连破赏移口寨、割踏寨两座夏国营寨,斩首三百二十七级,俘获夏国妇孺及牛羊若干。

  张相公急赶慢赶,还是晚了一步!

  但曲端已经攻破夏国城寨,再召其部返回已经于事无补。

  而且,泾原路兵马正在前线杀得兴起,张浚这个光杆宣抚处置使也没有足够的威望和手段召他们回来。

  想明白当前形势后,其人乃传信为国拓边的大英雄曲正甫(曲端表字):

  注意同军动向,谨慎行军,万不可给后者可趁之机。

  其实,根本用不着张相公特意提醒,老于用兵的曲经略早就想到了这一点。

  其人攻破赏移口、割踏两寨之后,就直接放弃了北面黄河沿线的应理、鸣沙两城,直接带兵向西,接连收割几乎没有青壮各留守番部。

  留在渭州的张浚认真分析了曲端传回的情报,也终于意识到夏国真的撑不住了,此时就是大宋收取夏国遗产的最佳时机。

  其人再次传信曲经略,建议后者立足战后形势,尽力安抚夏人,勿要多做杀戮。

  信使赶到夏国境内时,曲端已经率军迈过杀牛岭,攻入了惟精山。

  因地理条件限制和部落残余影响,夏国开国皇帝李元昊称帝之前,曾在靠近边境之地“置十二监军司,委豪右分统其众”(后来增加到十八),以其作为国防军主力。

  泾原路面对的是西寿保泰和静塞两个监军司,同军已经拿下静塞军司,曲端只需要攻打西寿保泰即可。

  西寿保泰军司鼎盛时有正兵近万,极限征召的话,人数还要翻倍。

  依靠这些“兵马”和惟精山的复杂地形,拖住数千宋军精锐,基本没有问题。

  但为了应对大同伐夏的国灭之危,李乾顺提前抽调了部分监军司的驻防军。

  其中,靠近潜在盟友新宋政权的三个监军司抽的最多。

  导致曲端带着六千精锐进入惟精山后,前来阻击其部的夏军老弱加起来才五千人。

  即便如此,夏人也没有选择投降,还质问宋军为何擅自越界。

  都到了这份上,自然什么好客套的,不堂堂正正打上一场,如何能够真正降伏这些桀骜的夏人,并让陪自己前来冒险的儿郎们获取足够的军功和战利品?

  因而,曲经略对啥毬不懂还尽喜欢指手划脚的张浚便没有再忍。

  其人很不客气地对信使道:

  “老子第一次上阵的时候,张德远还在汉州读蒙学,是谁给他的胆量教老子用兵打仗?!

  他要是有心赚功劳,就别只顾盯着咱泾原路,赶紧去熙州催刘锜出兵卓啰和南,等老子收拾了惟精山,可就不等他了!”

  夏国卓啰和南军司与新宋熙河兰廓路相对,在西寿保泰军司以西三百里。

  若是以往,曲端绝不敢带着数千人跨越这么远的距离攻击夏人。

  但夏国已崩,此时不抢功劳更待何时?

  信使匆匆返回渭州,向张相公汇报泾原路军头的跋扈,曲端则在夏人拒绝投降后果断发起攻击。

  而在夏国的腹地,另一场大战也已经开始。

  早在曲端带兵收复怀德军时,同军木麻部就在主力对峙灵州城的掩护夏,经由陕口渡过了黄河。

  两日后,其部与夏军主力大战于顺州城下。

  此战中,夏军统帅晋王李察哥很好地利用了青铜峡的地形,预先埋伏大军,阻断了木麻与后续部队的联系,战术上极为成功。

  如果其对手是宋军,这个时候极大几率会出现了混乱。

  而夏军只要能从侧翼冲破宋军的阵型,剩下的就是追击和屠杀了。

  甚至,主帅控制好追击速度的话,还有极大可能诱发“一点击破,全线崩溃”的效果——宋夏两军交战中经常出现这一情况。

  可惜,李察哥这次的对手是完全不同于宋军的同军。

  擒生军精锐付出了巨大伤亡,却始终冲不动同军的军阵。

  李察哥不愧为夏国的顶梁柱,很快就意识到同军这么容易就中埋伏,很有可能是将计就计引自己决战。

  其人当即下令部队与同军逐步脱离接触,然后回防静州城。

  再向后,就是夏国国都兴州了。

  但李察哥的行动还是晚了一步。

  两军尚未脱离接触,同军大批援军已经赶到。

(https://www.mangg.com/id80282/73429929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