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如果这被这么轻易的打发了,他们就不是专门来搞事情的了。
那卢骞虽然被萧瑀说的一愣一愣的,但是稍后,便反应了过来,再度开口道,“这么说,萧相您会种田,做工,经商了?”
萧瑀摇了摇头道,“老夫也不会。”
“这不就是了,咱们读书人,只要会管理这些农夫,工匠,商人,就行了,何必要会做这些事呢!”卢骞似乎找到了突破点,扬声道。
“你说的有道理,所以,朝廷的科举制度,也取文科进士,如果,你有足够的才能,未来老夫这个尚书左仆射的位置,说不定归你来坐。
但是,朝廷也需要会种田的官,会做工的官,以及会经商的官。
你刚才所说的安北大都督孙正明,他就是个会种田的官,在他的推动下,咱们关中今年的棉花,瓜果,粮食,都丰收了。
如果咱们朝廷有很多个像他这样会种田的官,那么,全天下百姓都会丰衣足食,老夫虽然官位在他之上,但却自认为对于这个国家起到的作用却没有他大。对此,你有异议吗?”
你要是说让关中所有百姓都大丰收的人不好,那关中的百姓可不会同意,萧瑀这话一出,许多因为田地丰收而受到实惠的百姓纷纷出言支持,现场再度陷入一片嚷嚷声之中,当然,大家都是在说萧瑀说的对,朝廷,就应该有更多教大家种田的官才好。
卢骞预料中的人多势众,逼迫皇帝妥协的情景没有出现,反而,他们这千把人,落入了数万人百姓的指责之中,感觉有点势单力薄。
“孙正明只是个例,咱们大唐确实以农为本,然而,只有士人,才能管好农夫的生产次序,您不能以偏概全。”
“那你告诉老夫,朝廷为什么不选一个懂得农事的人来管农夫,而要选你一个不懂农事的人来管理农夫?”
“这······士人读书明理,懂得教化百姓。”
“前面老夫好像跟你说过吧!朝廷也取文学生来教化百姓,然而,百姓不只是需要明理,还需要掌握更好的生产生活技能,
比如,渭南有上百个大工厂,需要懂得工业技术的官员,指导,组织他们做工,他们制作出来的商品,需要会经营商贸的人,组织将其卖到世界各地。
这些东西,我们这样的读书人,就教不了。”
萧瑀说的简单直白,所有在场的百姓都听的懂,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其实,不是古人对于生产技能没有研究,而是这些研究成果,通常会以文字记载的方式,被保留下来,久而久之,就都被读书人掌握了。
而这些掌握了知识的读书人,会利用手上的这些知识,去掌控什么都不懂的傻老百姓,这样,世家门阀就诞生了。
在汉朝时期形成的这些世家门阀,之所以有钱,主要原因还是他们的生产技术,比普通老百姓高一个层次,在他们主持下的生产,是比老百姓自己生产多出一些的,国家但有富余,肯定是他们的手上的富余最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必须倚仗他们才能得到一些资源。
卢骞被萧瑀的一番话,说的语塞,人家朝廷取专业人才,来做专业的事,道理说的通啊!
不过他还有后招,道,“就算如此,也未必非要给他们官身啊!就好比以往的工部,不也都是由士人主管工匠吗?让他们在属下干活不就好了。”
闻言,萧瑀却是笑道,“首先,此前朝廷在科考的公告上说过了,此次科考不授官,不管是进士科,还是其它各科,都只是获取一个实习生的资格,朝廷并不能通过一张考卷,就知道一个考生的能力,品德,休养,能不能作为一个官,而只是通过让他们在职司上实际操作,看过他们的实际能力之后再做决定。
其次,你说以往,以往的工部,有大唐现在的工部强大复杂吗?你知道此前大唐有多少工户,现在大唐有多少工户吗?
你应该不知道,那么,老夫就来告诉你,大唐建国之初,工户不过万余,工人不到五万,而现在,只是善阳和长安两地,从事工业的人口就超过百万,所涉及工业技术之多,之繁杂,不是你一介普通人能想象的,光是一个千里镜,就能让我大唐的军队在战场上占尽先机,无一败绩,这些东西,你懂吗?
你应该是不懂的,因为你还在说以往,老夫问你,以往的那些只用士人为官的朝代,如今安在?”
萧瑀尽可能的让自己的声音中气十足,将孙享福那篇辩词稿子里面想要发挥的效果展现出来,待得他说完,场面上早已鸦雀无声。
千里镜这个神奇的东西,对于坊间百姓来说,还只是一个传说,他们只是从名称上,感觉这是个很厉害的东西,却不知道它具体有什么功能,原来,大唐是因为有了工人制作出来的千里镜,才在战场上所向无敌的。
卢骞卡壳了,貌似,朝廷这次科举改革,在任何方面都说的通,让他驳无可驳,然而,他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君王一定会比较敏感的权力问题。
“然而,草民以为,新的科举制度,还是诸多不妥之处,让百姓来决定一个学子是否能够当官,岂不是将民权凌驾于皇权之上,如此的话,老百姓只选择听从自己的人为官,甚至与这样的人一起,形成不听中枢号令的地方政权,对抗皇权,这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对于这个方面,孙享福在辩词里面也有准备,萧瑀正欲答话,却被李世民制止了,道,“这个问题,就由朕来回答吧!”
李世民从车驾上向车沿处走出了几步,用目光扫视了所有围观的百姓一圈,高声道,“朕闻古语云: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若朕上修仁政,下悯百姓,百姓拥戴朕,合情。
若朕不修仁政,残害百姓,百姓反对朕,合理。
然而,朕治理天下,靠的不是一人之力,乃是所有官员的力量,如何保证这些官员在地方上是执行朕的仁政,而不是残害百姓呢?这就需要靠监督。
对于官员的监督,历朝历代所使用的办法,都是派遣更高级别的官员去巡查,但是官官相护,收效甚微。
萧相大才,想到了用这些被官员管理的百姓来监督官员的办法,朕觉得十分可行,官员在地方,是不是在为百姓办好事,只有当地的百姓知道。
如果一个官,能够讨好当地所有的百姓,那至少说明他是合格的。
至于你所说的,百姓只选择听从自己的人为官之类的,那才是真正的以偏盖全之言,百姓只是能给官员的施政水平打分而已,官员的去留,在是由朝廷的各项考评作为基础决定的,民意只是其中一个参考标准而已。
如果有的人以为对抗皇权,对他们是有利的,那么,朕会让他知道,在朕治下的大唐,有多么强大。”
李世民这话说的霸气侧漏,直接告诉所有人,我待百姓好,百姓拥戴我,我待百姓不好,百姓反对我,是合情合理的事情,然而,反对归反对,你要是想造反,我就灭了你,任你有万般反对的理由,你打不过我,一切都是枉然。
这是一些犯忌讳的敏感话题,李世民就这么直接拿出来说了,不仅展现了他的自信,也展现了他的胸襟。
在封建社会里,讲究的可是视君如父,子不言父之过,君父说的是对的,你要听,君父说的是错的,你也要听,但李世民此举,却是等于向世人宣布了,他允许别人说他的错。
或许,正是应为他有这样的胸襟,才有历史上贞观朝那么开明的政治风气吧!
卢骞不敢再继续说下去了,因为,此时,所有围观的百姓看李世民的眼神中,都充满崇拜迷信的光芒,在他们看来,这可是一位真正为民着想的好皇帝啊!
民心在李世民这,现在,他说什么是对的,什么就是对的,不知道是谁开了个头,山呼海啸的万岁声便在城门口响起,即便的远在皇城门口迎接皇帝车驾的长孙皇后都听的清楚。
而在茶楼里等待城门口消息的卢文渊等人,却是面色一黑,知道了大事不妙。
城门口的情景,已经注定了新的科举制度无法动摇,那些原本想要人多势众的学子,反被所有的百姓一起人多势众碾压了一把,灰溜溜的退到了人群之中逃离现场。
孙享福也并没有让人深究他们,主要煽动的几个人的资料早已被他记录在案了,那些从者,能够改过自新,也是可以再给他们一次机会的,毕竟,现在朝廷缺人嘛!
而且,即便他们是出自世家门下的人也没关系,人民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在人民的监督下,还能作奸犯科的人,不多了。
在百姓的欢呼声中,李世民的车驾进城了,跟在后面的萧瑀也松了一口气,然而,科举嘛!重要是还是在考试环节,李世民回宫之后,肯定会看孙享福和萧瑀给各科出的考卷,到时候,只怕又会费一番唇舌解释。
“只怕有了城门口这事,应考者的人数会多出一倍都不止,萧相,看来,咱们还得做几天苦力,安排考场啊!”
在刚才的对话中,孙享福的眼神一直在百姓的脸上扫视,其中有很多原本不了解朝廷这个取士制度的人,听过萧瑀的解释之后,都有一股跃跃欲试的兴奋。
因为此前他们虽然看到了工科,医科,甚至商科,都可以参考,却也同时看到了今科科举不授官的字样,这就让很多人搞不清楚朝廷举办这次科举的目的了,大多数人认为,既然没官做,那还考个锤子,不过现在,他们都懂了,原来通过考试,只是做官的第一步,只要再通过了后面的实践检验环节,就有官做了。
(https://www.mangg.com/id80123/4058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