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科幻灵异 > 塔防战略 > 298 末日空间站开建

A国,经过几个月的准备,终于开始发射他们的末日空间站。

    虽然宣传上称其为永居空间站,但只要稍微接触一下专业知识,哪怕只是达到天文爱好者的水平,也知道这个空间站根本达不到永久居住的条件。

    A国的空间站计划是低轨道空间站,只要处于这个范围,别管是300公里近地轨道,还是700公里的低轨道,都会受到稀少的大气粒子干扰。

    这些被太阳能量激发形成的有一定能级的粒子,密度几乎测量不出来,但在近地轨道速度下,与航天器碰撞频率很频繁,时间一拉长,不但会造成航天器的自然减速(降轨),还会影响到各种外部设备的寿命。

    只要知道这个航天常识,就会明白为什么C国会不惜代价在同步轨道搭建永居空间站,因为只有轨道更高,才能真正脱离大气外游离粒子的干扰。

    相比中轨道,同步轨道在大气粒子袭扰方面没有优势,但日照时长却会增加。无光照时间的缩短,也能确保空间站发生严重事故时,有更大几率撑到光电系统再次运转。

    原理很清晰,A国却没办法在更高的轨道建立足够体量的空间站。

    前面提过,A国航天公司经过一系列自毁式的探索,趟出一条成本较低的传统火箭路线。虽然比现在大量应用的电磁轨道发射器成本高,在近地轨道的层级也没高太多。

    真正的困境是产能。

    产业空心化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它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短时间内就算无限量往里面投钱投资源,恢复速度也很有限。

    A国大部分资金和人才,都被近两年无限制扩张的军工复合体揽进去,航天系统哪怕全世界引进人才,生产能力也跟不上。

    几年前,C国无人探索车抵达红星表面时,A国航天公司的头目曾经吹牛说,要在今年开始以每年发射一千枚火箭的速度,在十几年内建成红星基地。

    这个牛皮显然只能忽悠一下毫无相关常识的门外汉。

    A国的工业产能全球第二,军工占比极高,各种军民飞机生产其次,化石工业再次,航天相关随着投入资源越来越少,已经排不上号。年均生产一千枚运载火箭,只能是结构最简单最廉价的钢皮火箭,都不用去提它的发射成功率,就算100%成功,它一次又能投几吨去近地轨道?一个几吨的上面级,能送多少千克货物抵达红星?突破红星大气层安全降落还能剩多少?

    还有一些在生产环节完全没办法自圆其说的部分都不用去讨论了。

    永居空间站,一样面临着产能问题。

    把空间站向上提升一个轨道级,所能选用的火箭种类缩水一半,基本技术要求提高一倍,成本蹭蹭往上涨不说,能满足生产条件的厂家也会迅速缩水。

    更严重的在于A国早期发展策略,跟今天的空间站建设要求不匹配,所造成的零部件短缺。

    A国虽然保持着较大的工业规模,但说到底,它与互为父子的E国一样,都继承了海盗文明的割韭菜思想。

    表现在工业链中,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只生产利润率最高的尖端产品,那些成本投入大,利润率一般的零部件,都从外国采购。

    运载火箭这个行当,它的零部件对西中洲共同体有很大的依赖度。

    A国突然决定造永居空间站,突然要扩大航天系统的产能。

    那些原本不在A国生产的东西,在本地连人才都没有怎么扩产?

    西中洲那群废物就更不用说了,一个电磁轨道发射井,C国提供了一大堆便利,到现在还没搞定,怎么可能指望他们突然就爆发,在航天全链条上帮A国去扩产能?

    总之生产能力跟不上,火箭数量上限就摆在那,轨道站的体量、高度也因此被决定,不会以某些个人的意志和表态发生变更。

    也有媒体大嘴巴出馊主意,提议用弹道导弹改运载导弹。

    这种也属于胡说八道博取流量的。

    某些洲际弹道导弹看起来好像能飞半个行星,好像跟运载火箭差不多,稍微算算就知道,这些玩意根本没有足够的动力在近地圆轨道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否则射程就不是按公里而要按圈来算了。

    其次,导弹战斗部重量相当有限,最顶级的弹道导弹,运载量也只跟二流国家的运载火箭相当。这是因为最近几十年导弹的第一考虑不是运载量而是生存力,发射车也好,战斗部也罢,都要在能达到战略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小。

    最后,导弹战斗部结构,也跟运载火箭完全不同,把气动造型一变,别说一万多公里,它可能五千公里都飞不到,更不要提把指定重量的载荷运到预定轨道实现安全对接了。

    两者是个看起来像,但基本没多大关联的体系,要说有关联,导弹也只是运载火箭技术的衍生品,或是初级阶段(液体导弹)。

    倒也不是没人想要让空间站更好。

    一些想要买票的财阀,从计划宣布时,已经开始推进游说,希望将A国的某几份法案作废。

    早年,A国定制了一套全面限制C国航天发展的战略,并推出相关法案,限制一切航天领域的合作,逼得C国不得不自行发展航天系统全产业链。

    因此想要从C国得到运力、补给方面的支持,甚至引进电磁轨道发射器,都必须要先废法案,才有后续。

    问题人家C国现在全产业链自产,国际卫星投放市场依靠全球最高成功率撑着,虽然单位重量价格略高,占比也并不低。所以没道理你这一解封她就巴巴上门来舔,必然还要额外解封一些其它的尖端产品限制,合作才谈得下去。

    但没有想到,吃里爬外的太多,支持废除相关法案的人没几个。

    也算是一种反噬吧。

    现在很多议会成员,就是在对C国妖魔化环境里成长的,C国那就是恶魔,地狱里爬出来的终级大魔头,怎么可以变更祖宗之法去谈合作?

    还有一种是纯粹的怨气。

    A国的末日空间站计划,看起来是有两千多吨的大家伙,可是并没有C国文明种子体系还有个月宫作为后手,这点重量想达到永居其实也住不了多少人,从内部文件看顶天二十人。

    这意味着不论他们这帮子推动法案的人怎么听话、如何摇尾乞怜,最后船票都落不到他们头上,那还费那事干啥。反对票一投,财阀还不得巴巴的来宴请、送钱?

    没错,财阀极了肯定有人会突然死亡,讹诈不可能持续下去,可大多数人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型号,拖一拖总是能拿到更多好处,何乐不为。

    几个月下了这条路没走通,财阀们仍然不愿意看着子嗣到太空里等死,决定迂回。

    西中洲指望不上了,只能找R国和Are。

    R国被A国、西中洲制裁了几十年,经济十分困顿,工业产能更为有限,他们投入航天的力量不但是为了给民族博取个未来的可能,更有C国的无偿援助做支撑。

    不管怎样,经过一年余的运转,R国的电磁轨道发射技术及相关生产能力,已经是全球第二……只是跟第一差了数量级。

    R、A两国虽然常年敌对,奇怪的是航天方面的合作一直没断,当然从整个人类的航天技术发展来说这是好事。

    A国找上门来谈合作,R国意识到什么,偷偷摸摸跟C国团队一顿商量,开出个很离奇的价格,把还没送上天的北方之星三号船给卖了。

    就送三号船、四个宇航员加不到五百公斤货物上天,R国要价30亿A币。

    A币虽然贬值得快,但人军事实力摆在那,短期内不会崩盘,因此还具有一定流通价值,30亿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相当于危机前12亿的样子。

    对于载人航天价格不低,也算不上高,可这是相对于传统航天而言。

    电磁轨道发射器的产业链稳定后,火箭变短,大大降低了建造、组装难度,对应人力相对降低,一级火箭发动机也不需要以往那么大推力,哪怕R国腐败稍微严重点,综合算下来,基础发射成本也只有之前的一半,这一单能赚不少。

    此外,R国还签署了一份货运协议。

    跟她和C国的协议类似,因为工业水平和体量摆在这,发射任务加重的现在,产能一时半会上不去,R国没办法为太空站提供额外的舱段支援,主要负责补给品、建造材料的运输。

    砖墙和防弹布C国到现在都没公开,境外买通了一些内鬼也没摸清除整个产业链条。R国主要给A国提供的是镀了防辐射层的钛合金板,以及为C国同样受A国制裁的光伏板做中间商。

    Are那边新建的电磁轨道发射体系也没好到哪去,发射完全靠引进,同样只能负责后勤。

    但不管怎样,能用钱额外获得一些运载量支持就是好的。

    折腾了一圈,最后还是基本按原计划硬上。

    11月,A国航天公司控制的海外发射场,上来就是三发重型。

    三个六十多吨的载荷段在低轨道完成组装,其中一部分展开为工作平台。

    它的功能相当于未来空间,任务没那么复杂,单纯为末日空间站建设提供组装服务。

    这边就绪,北方之星三号上天,与之交会。

    此处很有意思。

    虽然购买北方之星三号船的协议两个多月前就签好了,但组装站并没有适配北方之星标准的接驳口。

    完全不用奇怪,凡是C国想推的国际“标准”,A国向来都是全面反对,何况当时很多部分已经进入生产阶段,调整起来太废钱。

    所以北方之星上的四名人员,是通过出舱活动的形式,进入组装站的。之后北方之星被缆绳拴在组装站工作平台的对侧,情况有点像未来空间站刚开始建设的时候,宇航员需要时刻注意北方之星的位置,时不时出舱去推一把,避免两个航天器撞上。

(https://www.mangg.com/id78663/95129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