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一年冬,狂捐县令郭璞又做了一件让所有人同僚刮目相看的事,竟然在年终向府衙缴纳捐税时,缴了一叠宝钞。更让人惊讶的是知府大人不但不怒,而且把他大大褒奖了一番。众县令过后一打听,才知道郭璞私下给知府大人送了一套水晶琉璃杯,据说晶莹剔透,比回回商人从波斯带回来的还好上几分。反正税银是国家的,又不是给知府个人,他得了如此大好处,自然要通融通融。
大伙私下也认为郭璞当的起知府如此赞赏,各县移民都有冻饿而死的,只有怀柔县,竟然没死一人,如此施政手段,着实让人佩服。
“还不是那个武典史,奇人啊,据说郭璞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这回他想了三天三夜,悟透了波斯人烧制水晶琉璃的做法,这怀柔县移民的米粮,我看全出在这上面了”。宛平县令程安平赞叹说。
“也不全是,这武典史炼铁,开矿,烧石灰,造水泥,竟是个百工俱会的人才,这次运气好到开山得金,听说那金矿每日能出十几两呢。我那边的移民好多都跑到怀柔县去了,那边好活,我也不忍看他们饿死,就由他们去了,如果朝廷追究此事,我还真不好交差”密云县令摇摇头,叹息着说。
半晌大家都无话,各县移民都有逃走的,很多都到怀柔找事做。他们现在最怕的其实是郭璞动了真格的,把流民一一给遣送回来,让百姓饿死在自己的地头上,他们心里也不忍。但芝麻大的小官,月俸就那么几两银子,不纳贿已经是青天老爷,怎么能顾得了那么多。怪就怪自己没有郭璞那个运气,不知从哪捡来一位财神爷,点石成金。
见知府亲自把郭璞送出府们外,大家都迎了上去,这位郭璞大人,说不定改日就升了府丞,此时不赶紧套套近乎,更待何时呢。
年关刚过,武安国收到了一个沉甸甸的包裹,里边全是雪花白银。这白银是山西人陈星送的,秋天时武安国用银子换了他手中的千两宝钞,这次他全部还了回来。陈家是洪桐县的大户人家,这次被官府弄得几乎家破人亡。到了怀柔,从武安国手中兑了银子,陈家没有去务农,而是在城里租了铺面,做了买卖。陈星见怀柔县鼓励实业,自己就开了一个烟花作坊,雇了些寄居在城里的山西巧匠,做出的烟花远近闻名,直卖到南京,据说能在天空中绽出不同颜色来。过年了,谁家不想图个吉庆,加上地面上富庶,当年陈星就回了本。他不愿欠别人人情,特地上门来还钱。
“其实你不欠我的,我不是用银子换的你的宝钞吗”。武安国不想收,推脱说。
“典史大人不要讲笑话了,宝钞值几个钱,我陈星心里明镜似的,大恩不言谢,陈家一家性命都是你所救,以后风里火里,只要典史大人吩咐,我陈家有一人皱眉头,就不是陈家子孙”!陈星深施一礼,放下包裹,告辞去了。类似的报恩故事还有几家,山西人似乎有天生的经营头脑,县里面很多小本买卖,都是他们开的。赚了钱,纷纷到买了自己宝钞的人家还债,古朴之风,和二十一世纪大大不同。
义学里现在依武安国和副院长十三郎的建议,又开设了商学(管理与财会),虞学(采矿),匠学(冶炼和制造)、武术和兵法,这些科视为选修,学生可以随意学。老师大有部分是托过往商队从全国聘请的。学生中设了奖学金,凡任何一科成绩受到全班师生一致认可的,皆可以享受每月五两的奖学金。如有学有所得,或有所发明,可以得到更多。学校学风大涨。对于那些大家说不明白的问题,学校规定谁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无论师生尊卑,因此学校竟有很浓的辩论之风。
十三郎名字叫曹振,字子由。绰号十三郎,因为绰号太响亮,名字倒不大有人记得。他本是海商的儿子,庶出,自幼拜名师习武,年少时喜游侠,曾手刃数十海贼。后来因为和家里嫡亲哥哥不和,离家远游。曾做过商队保镖,随波斯人到过西域金帐汗国以西,对西域一带地理,十分熟悉,本人因为做生意的需要,了解各国律法。洪武十年随商队来怀柔买铁器,见县城的义学高薪聘请老师告示,就留了下来。戏称这是东方的“佛罗伦撒大学”(注:1321年建立)。武安国和他一见如故,称他为大明国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对他颇为倚重,瀚源商行的很多管理方案,均有他的功劳。后来武安国忙,就把学校的事全部交给他打理,相信这个到过西方的年轻人,会给这里带来一些新东西,十三郎也果然不负武安国所望。
十三朗认为:“富贵不习武,如一个孩子抱了金砖在大街上走,早晚都要被人抢”,所以率先提出在学校开武科。得到了武安国的支持。后来又开了商、虞、冶等科。那商科老师竟是十三郎从商队里拉来的一个大食人,叫穆罕默德,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学校规模至此已经是去年的一倍,一些无意功名的读书人和名落孙山者为了赚些钱养家,也选择来这里学习。通常是学上几个月,就能在各家商行里谋上一份不错的差使。儒林中对此颇有微词,但手里拿着的武安国送的水晶琉璃杯,屋里放着武安国送的家具,家里用着武安国低价给安的自来水,女人穿着怀柔县新出的彩缎,每隔一段时间在武安国的产业里的投资,还能收到不少分红,反对的声音也就小了,渐渐的变成了赞扬。“这些雕虫小技虽然比不上春秋大义,但总得有人做吧,否则我们用什么”,儒林宿老们这么想。
姜烨和那几个山西的孤儿在学院里都安顿了下来,张正心按武安国的要求,请了个好心的妇人照顾他们的起居。姜烨的父亲本来就是个秀才,所以给他们兄妹打的基础很好,他在这学校里进步很快,十三朗对此子青眼有加,每天亲自教他读书练武。没爹娘的孩子成熟得早,这孩子不过十二、三岁,居然做事很有大人之风。他妹妹姜敏也到了缠足的年龄,照顾她的妇人要给他缠足,姜敏哭着不让缠,作哥哥的姜烨居然命令姜敏必须遵守妇道。那天正巧武安国来到学校看望他们,见此,就问姜烨为什么要妹妹必须缠足。姜烨很成熟的说:“这样将来她才能嫁个好人家,我这做哥哥的才能放心,也给父母一个交代”。武安国摸着他的小脑袋瓜,温和的问他“如果一个男人不看你妹妹的各种好处,只在乎她是否缠足,把你妹妹交给这样的男人,你放心吗?”
姜烨歪着脑袋想想,说:“这样有眼无珠的瞎子,我当然不会把妹妹嫁给她”。话刚说完,已经明白武安国的用心,抱拳道:“谢谢先生指点”。转身跑开向妹妹赔不是去了,缠足之事,就此作罢。怀柔县女儿不缠足之风,也从此开端,最后蔓延开去,让老夫子们痛心疾首,那是后话,在此不提。
十三郎和武安国私下切磋过武艺,对武安国在二十一世纪在工人业余体育队学得那些刀术,大加嘲讽,认为武安国如果不是力气大得惊人,根本不是自己十招之敌。但凭了这把子力气,一般武师在武安国刀前,只有逃命的份。对武安国的空手道,他又大为赞叹,认为:大开大合,自成一脉,乃武学奇葩。相识久了,十三郎就丢给武安国一本刀法,说最适合武安国这样的天生蛮力的,武安国打开一看,竟是“春秋刀法”。春秋刀法乃是唐代以来军队中最流行的马上刀法,讲究的是腰部发力,人马合一。武安国是好武之人,闲时就经常练习,进境甚快,轮起刀来,渐渐的十三年郎已不是他的对手。对他的悟性十分佩服,“可惜你没遇过名师,否则绝对可开山立派”。十三郎在和武安国一次较量过后这样说。
洪武十一年春末,怀柔知县募各地无业流民四千余人,把怀柔县和省城相连的马路及县里的几条街道修葺一新,铺了混凝土,从此客商风雨无阻,每天运货的马车几乎首尾相连地从北平排过来。“钱不要放到库里烂了,要用之于民”,郭璞对武安国的建议,向来是言听计从,他认为与其多缴银两邀功,不如藏富于民,于是把钱大把的花在市政建设上。市井这样一来更加繁荣,水晶琉璃(玻璃)器皿、钢材、铁器、木器、瓷器,染料纷纷从这里流出。很多产业已经不必武安国亲自去管理,匠户营出来的年青人们都可以独挡一面了。那些五颜六色的染料则是义学的学生在武安国的指导下从炼焦的废物——煤焦油中用白酒提炼出来的(注:阿尼林紫,原来是1856年英国人潘琴无意中从煤焦油中提出,这次直接被武安国的学生盗版)。一些本地士绅也在郭璞的劝说下放下了架子,亲自担任一些部门的经理。这样武安国就轻松了许多,可以抽出更多时间来办他的学校,搞他的发明(其实是对后世的剽窃)。所有新鲜东西也不再是武安国亲自布置生产,而是在县衙前贴了告示竟拍,价高者得之。各地来的商人见了,胆大的就买下其中一项,就近开了自己的产业,居然赚了个盆满钵圆。很快,县里边各种商行如同雨后麦苗一样破土而出。这其中很多与武安国没有太多关系,比如徐州人徐志辰的徐记当铺,居然一口气由省城到县城开了个五家连号,端的是大手笔。
不出五年,本县人口估计要到二十万,马上就可以升为中县了,衙役们这么想。升成了中县,赚得未必多,但让人觉得有面子。
夏末的时候,正当郭璞核计着把从县里到各乡的小路也拓成马路,以便百姓行走时,王浩前来通报,魏国公徐达派人下书来了。
魏国公徐达,是当今圣上的布衣兄弟,位列三公之首,总管北平、大同诸省军民,平日在朝,战时才来北平。郭璞这芝麻大的小官,从来就没指望能得到这当世人杰的垂青。不敢怠慢,匆忙请下书人进来。
那下书之人穿着旗主(十夫长)服色,眉宇间透着些英气,言谈十分有礼,让郭璞甚有好感。接了书信,更为吃惊,这大将军徐达居然邀请县令和典史大人到军中一叙。郭璞连忙应了,取出银子赠了下书人,提笔修书,告诉徐达明日到军中拜见。然后派人请武安国、李善平回来商议。
武安国、李善平正在学校中和十三郎探讨大明律法一事,按武安国的观点,法律并不是为了治理百姓,而是为了保护百姓。只有由百姓制定并且规定了百姓权利的的法律,才是真正的法律。否则不过是借法律之名,行执政者欺压百姓之实,比如这次大移民。而今大明的法律,在上者只有发号施令的痛快,但没有对百姓的爱,所以不能称之为法。真正的法律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没有拿出确凿证据之前,所有嫌疑人都是无罪的。这些二十一世纪的大逆不道观点其他两人怎接受得了,争了个面红耳赤。听说县令有急事相请,赶紧告辞出来。十三郎却把武安国刚才的话记了,说要以西方法律为参照,仔细推敲一下,看这世上是否真的有可能有武安国所说的法律,以便让武安国输得心服口服。
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元嗣君爱猷识理达腊殂,子脱古思帖木儿嗣。其丞相驴儿、蛮子哈剌章,国公脱火赤,平章完者不花、乃儿不花,枢密知院爱足等,拥众于应昌、和林。大明左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共同上书,请朱元璋下令北征,封狼居胥,收服华夏故土。朱元璋允之。命徐达为帅,傅有德、汤和副之,带三十万人马出塞。战事不问武将而听于文臣,宿将曹国公李文忠苦劝不听,气得卧病不起。
“这怀柔武安国到底是何等人物,能把子由这孩子给收服,并且死心蹋地跟着他,不简单哪”!魏国公徐达坐在北平行辕里,忍不住猜想,手边放着的是曹子由写给他的信。曹子由就是十三朗,他是徐达的远房表甥,别人不知道,他自己也不愿意借了徐达的名字来招摇。,这次徐达领军准备出塞,知道他去过西域,想把他带在身边,立些战功,以便光耀门楣。谁料十三郎接了徐达给他的信,居然婉言拒绝了徐达的好意,说要在那弹丸小县立番事业,让徐达十分不解。
“甥自幼闲散,近年漫步林泉之下,修身养性,渐懒闻杀伐之声。且大丈夫立业,未必在沙场之上。昔子陵垂钓江畔,光武霸业伊始;武侯未出南阳,昭烈天下三分。舅父所为,破敌塞外,武兄所做,安民海内。各有雄长,难分高下。若欲久安我大明天下,窃以为不在于兵,在于政…...。徐达抓起手边的信,忍不住把关键处又看了一遍。
“子由这孩子,秉性真是像极了他师父,叔夜兄,你后继有人啊”。徐达放下信签,叹了口气,眼前浮现出一位故友的形像来。人老了,都有些念旧,纵使徐达这样的大英雄也不能例外。
杨叔夜是十三郎的授业恩师,江湖人称杨布衣,因手持一把无鞘铁剑,无论什么时候都身着一袭浆洗得极为干净的布衣而得名。为人放旷而任侠,年青时对朱元璋有一饭之恩。后朱元璋和徐达起兵抗元,江南百姓暗中资助起义军的银两,也多由杨布衣来秘密押运。曾在路上遭茅山一伙巨盗埋伏,杨布衣身中三箭,被创四十余,仍手刃数贼,护着银车溃围而出,如期把银两送到义军中。朱元璋以重金相谢,杨布衣切下银子一角,取之,到市井中买一新长衫,大笑而去。朱元璋得了天下后,礼聘天下高手护卫皇宫,数度相邀,都被其婉拒。心里不由得十分愤怒,一天得知杨布衣落脚八卦洲,欲效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派水师将八卦洲围了,命蓝玉带五百武士相请。圣旨到时,杨布衣正与朋友下棋,叫蓝玉稍待。等到一局下完,算了目数,布衣取案上酒一饮而尽,对朋友说,你曾求我授你这路剑法,杨某一向藏私不肯,今日一一演给你,看仔细了。语毕,拔剑而起,舞于秋树之下,先慢后快,渐渐看不清人影,剑气纵横,漫天落叶如雨。把个蓝玉等人全都看得痴了。须臾剑停,在树下仗剑而立。等到蓝玉等人回过神来,上前一探,早已气绝,原来在舞剑时已自断了经脉,竟是宁死,也不愿受他人羁绊。
“普天直下,莫非王土,叔夜兄,徐某现在倒羡慕你潇洒来去呢”!想到这些往事,徐达眼角渐有些发酸。皇上现在越发显得天危难测了,春天的时候听说山西移民在路上尸首枕迹,心中后悔轻率移民,竞把率先提出移民的户部侍郎拖出朝堂之外,当庭杖毙了。虽然号称和自己是布衣兄弟,却三番五次试探自己有没有反意,一日竞把自己灌醉了拖到龙床上,好在自己一向谨慎,醒来后长跪不起,才免于一难。那帮文臣却唯恐天下不乱,每天对武将百般倾轧,以书生意气,妄言战和。这不,今年夏天听说蒙古皇帝死了,马上上本,要求派兵北上,九州一统。可叹自己的这位马上皇帝,皇位做久了,居然失去了判断,依了那般文臣,派自己总督各路兵马出塞。不去,是对陛下不忠,去,准备不足,胜负却也难料。
忽然听到大营外一阵人喊马嘶之声,亲兵入帐通报:怀柔县令郭璞,典史武安国押了精钢十万斤作为礼物,如约前来。
“好个聪明的县令,一下子就能猜到要有战事,送精钢与我,省得老夫开口向你要,怪不得可以让万余移民不死一人”,徐达让亲兵速请,心中对郭璞的好感又多了几分。
进了大帐,见礼已毕。徐达吩咐亲兵搬来坐位,上茶。郭璞哪里敢坐,回头刚要示意武安国谨慎,却发现后者早已大咧咧的坐下,正冲着魏国公上下打量。唬得郭璞心里七上八下,暗自后悔忘了教这位老弟官场上的规矩。
徐达却不在乎,也上下打量武安国,一老一少四目扫来扫去,俄顷,相顾莞而。
“人传怀柔典史赤手伏虎,今日一见,果然英雄气概,自古英雄出少年,此言非虚啊”。徐达大笑。
“早就听说徐元帅布衣起兵,驱逐鞑虏,复我神州,乃海内数一数二的大英雄,今日能见到,也满足了晚生的一个心愿”。武安国答带些恭维,也是他的心里话,上学时读史书,徐达是他最佩服的古人之一,今天当面见了,自然有些追星的感觉。
嘿,好你个武典史,什么时候学会了拍马屁。郭璞见双方距离一下子拉近,才把一颗心放回了肚子里。仔细竖起耳朵,回答徐达问话。
徐达也不隐瞒,告诉他们曹子由是自己的外甥,多谢郭、武这一年对子由的照顾。然后细问起杀虎斩蛟以及兴办义学,开设工厂之事。郭璞和武安国见他没有架子,也一一细说了。说到精彩处,喜得徐达抚掌大笑。徐达听说武安国乃是从海外游历各国归来,如获至宝,连忙问蒙古之事。好在武安国对自己的身世谎言早有准备,这两年来一直留心从过往客商口中打探这个世界的概况。塞外此时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竟对答如流。把徐达高兴得直捋胡子,言语中已露出招揽之意。
谈了大半天,中午两人就陪徐达用了饭。亲兵对二人不住端详,心里直奇怪这两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不知用了什么法术,得我家元帅如此亲睐。武、李二人见徐达位极人臣,手握众兵,平日所食不过是寻常饭菜,竟无酒相佐,也是暗自佩服。
饭后谈及军务,郭璞是文人,推脱不知。徐达有心考考武安国,就让他预测一下此次出塞的成败各占几成。
武安国壮起胆子,问道:“大帅戎马半生,可否告诉晚生塞外作战,与中原有何不同”。他本不知要有战事,昨天和郭璞、李善平等人商议了半天,才得出近期会对塞外用兵的结论,回去仔细想了想,总觉得凶吉未卜。今天听说是三十万大军出塞,更坚定了自己的推断。
“中原多为攻城拔寨之战,道路复杂,人口众多,塞外多战于野,地势空旷,人烟稀少,有道是,不怕鞑子决战,就怕鞑子四处流窜”。徐达略一沉吟,总结说。
“自从蒙古退出中原以来,我朝与其大小战役不下百次,却一直没能控制住塞外,元帅可知为何”?
“鞑子东逃西窜,等我军回师,又去而复来。如重锤打棉花,用不上力啊”。想想自己总督北平、山西多年,却没能将疆土向外再开拓一步,徐达言语之间,不由有些沮丧。
“正是如此,中原作战,村庄稠密,人心向我,我军补给不缺。塞外作战,人烟稀少,我军无处补给。这三十万人马所耗,每日粮草不下百万,我军所带粮秣,须臾辄尽。所以必速战速决,时日越久,越对我军不利。如我是脱古思帖木儿,就弃了应昌、和林等重镇,在草原上和你兜圈子,再以游骑扰你粮道。反正蒙古人财产,不外乎毡帐、牛羊,可以一并带走。待到你粮尽退兵时,尾随而来。定能让你大败而归”。
“啊~”。徐达听到这里,手一抖,杯中茶水溅了出来,显然是十分惊讶,这几年他不轻易言出塞,每日所虑,正是这些,没料到被武安国一一说中,一个寻常小吏都能想出的办法,脱古思帖木儿麾下不乏宿将,岂能不知。想到这里,神情愈发沉重。
“其实以元帅这种宿将,和蒙古人决战,并不需那么多兵,草原上没有名城雄关,战争除临敌机变外,打得其实是后勤。后勤不济的情况下,兵多了反而是坏事”。武安国不忍看着自己偶像为难,替徐达支着道:“大帅不如把这三十万大军精简一下,取十万精锐,置办良马利器,日夜训练。寻机趁蒙古人不备,兵临其城下,足以一举而灭其国。而现在,其国君新死,必对我有备,实在不是出塞之机啊”。对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武安国不是很了解,但二十一世纪军事作品看多了,对“现代战争其实打的是后勤保障”这句话有深刻印象,虽然是生搬过来,但在徐达耳朵里句句都是至理名言。
“带十万众,足以扫平天下”,徐达记得常遇春也这么说过。可惜常贤弟死了,否则定可劝得动皇上。徐达又叹了一声,低声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中华朝男子,自赵宋以降,好文轻武,不似蒙古人弓马娴熟,临阵往往五不敌一。若不是当年被蒙古人逼得活不下去,有了同仇敌忾之心,未必能将蒙古人赶出中原。蒙古人长于弓马,我军长于火器,但火器速度不及弓箭甚远,神机营(火枪手)不能独自为战,必以长枪、盾牌护之。以精骑相辅。所以和蒙古人作战,必是各兵种协调配合,以多打少。今脱古思帖木儿拥众20余万,兵少无法与之抗衡,兵多则粮草不济,确实胜负难料。这次武将多不欲战,皇上听了那般书生的话,硬压下来,圣命难违,我也只能尽力而已”。
‘尽力而已,这可是三十万条人命啊,你就不会据理力争吗’武安国眉毛一挑,心中对这席卷天下的英雄如此懦弱十分不满。这句话到了嘴边,又生生咽了下去。
那徐达是何等聪明炼达之人,见武安国欲言又止,已经明白他要说什么,叹息道:“老弟必是怪我不力谏,你可知当年武侯阻先主伐吴,被留蜀中之故事。若武侯得与先主同行,蜀虽败,未必伤得了元气。徐某不才,带这三十万众,未必获胜,但也能保得全师而返。今曹国公(李文忠)病、卫国公(邓愈)新卒,四平侯(沐英)征西未归,若触怒圣上,换了他人领兵,恐怕这三十万众不得周全。一旦伤了元气,众文臣必教圣上筑长城自守,则我大明兵马从此绝迹塞上。今中原承平日久,重文轻武之风渐起,如此不出三十年,蒙古人又成大患,铁蹄南下之日,生灵再复涂炭,老弟久居海外,不知蒙古人屠戮之残。徐某个人荣辱是小,中原气运是大,实不敢逞一时之快,搏一忠臣之名而令山河再次破碎矣!”
原来如此,怪不得这席卷了半个中原的宿将竟看不出这点成败之机,武安国终于明白了这千古名将的胸怀,史书上记载朱元璋晚年,诛杀功臣,徐达知自己必死,竟然不反。原来不是畏朱元璋,而是畏战乱再起,蒙古人乘虚而入。这种胸襟气度,比起二十一世纪那些天天口头讲爱国,却把国家财产偷偷转移到国外的贪官,不知高出多少。想到这里,起身施礼道:“小子孟浪,多谢元帅赐教”,心里一热,鼻子竟有些发酸。
徐达摆摆手,叫他不必多礼。轻声说道:“我和你一见如故,所以一些不该说的话,也和你说了,我自己心里也痛快一些,老夫二十余骑起兵,戎马半生,岂是畏首畏尾之人。二位贤弟才华见识皆高老夫数倍,将来若为国家柱石,切记遇事多权衡轻重,不可意气用事”。
武安国不想让徐达压力太大,思索了一会,说:“小子先前言败,也是纸上空谈,实在莽撞,此番未必没有取胜之机,如果元帅步步为营,慢慢进逼,每日再派小部骑兵四处抢掠蒙古牧人的牛羊,时间久了,蒙古人忍受不住,自然要和你决战”。
徐达听了武安国的建议,知道他是一番好心,笑了一笑,道:“未料胜,先料败,此乃成为良将的根本,武老弟不必过谦。徐某与鞑子周旋的这么多年,我未必能胜,鞑子也未必能从我这里得到半分好处”。前后不过几秒钟功夫,已经从阴影中走出,恢复了那笑咪咪荣辱不惊的样子。
随后又聊些机械制造之事,武安国二十一世纪所学,在这里无异于鲁班转世,徐达早就听说过武安国的巧匠之名,今日亲自证实了,非常钦佩。叫过亲兵,取了一把火铳递给武安国,告诉他这是迅雷铳,由大将焦玉监造。速度比弓箭发射稍逊,威力大得多。让武安国拿回去研究是否能改进。“如果此铳准确与速度能与弓箭相当,则我大明军马何需十万,有三万足以荡平塞外,五万足以打到金帐汗国,让成吉思汗子孙彻底亡国灭种”。徐达郑重的把火铳给武安国亲手包好,平日如无波古井般的眼中,竟流露出热切之色。
临别,徐达亲自送了两人出帐,武安国见徐达鬓发已见斑白,心想打仗我是外行,火器也来不及现在改进,但我从二十一世纪带来的东西,肯定能对徐达有所帮助。念及此,灵机一动,提过进帐前放于帐外的包裹,从里边拿出自己从二十世纪带来的俄罗斯高倍望远镜,交给徐达。说:“这是晚辈从海外所带回之物,平时也用不到,就赠与大帅,希望它能助大帅一臂之力”。然后仔细给徐达示范了用法。
徐达拿过来放在眼前,向远山望去,刷的一下,山上的草木竟全拉到眼前,连山羊的胡子都看得清清楚楚。大喜,知道自己有了此物,又多了几分胜算。正要言谢,武安国又拿出了自己的连环手驽,连同弩箭盒,还有在匠户营画的图纸,一起交给徐达:“这个是我做的防身利器,一次可以连发三支,五十步内,可透重铠。图样也在盒子里。材料用的钢材,今天已经赠送。大帅可命人照样赶制了,专组弩兵,遇敌时轮番射击。蒙古弓马再娴熟,恐怕也快不过此物”。
徐达伸手接过,他是久经沙场的行家,只一眼,就知道此物可派上大用,当即传下命令,让随营工匠照图打造。受了武安国这番恩惠,一时身边无物相谢。略一沉吟,让亲兵牵过一匹马来,把缰绳交到武安国手上,说道:“武兄弟的身材,想必寻常蒙古马载不动你,这是海外贩来的良马,圣上去年所赐,就送于兄弟”。武安国见此马比寻常蒙古马高出一大截,也长出多半个身子,浑身上下通体漆黑,没有一分杂色,知道这是万里挑一的良驹,刚要推辞,徐达又道:“本来欲留兄弟在营中建一番功业,但兄弟乃天纵英才,必不是因人成事者,勉强留你,反误了你的前程。此马名曰奔雷,愚兄就祝他它早日载你,大展宏图”!
武安国见此,已无法再说一句推辞之语,大丈夫相交,贵在知心。与徐达相处虽然只有半日,已经若相交数年。深施一礼,正欲上马,徐达又叫来纸笔,写下一份手谕,着武安国协办北平军务器械,便宜行事。武安国知道徐达是见了这些自己造的刀兵之物,怕将来有人找自己麻烦,预先给自己留了退路,心中涌上一份感激,接过来郑重放在怀里,不再言谢,上马飞奔而去。
那马脚程奇快,把郭璞等人遥遥甩在了后边。众人唤他,武安国也不答应。自从来到这古代,他第一次如此被人感动,想着徐达慷慨激昂的话,心乱如麻。只听见耳畔风声呼呼,夹杂着一个声音不住问他,何去何从,何去何从,到底何去何从。
(https://www.mangg.com/id7736/437112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