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明天子 > 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

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

    杨士奇沉默了。

    朱祁镇的意志蕴含在这一句话中。而这样做利益受损最大的人,就是杨溥。杨士奇为两人之前的联盟说上一句,就已经够了。

    只是杨溥脸色有些难看。

    却没有多少话。

    杨溥的性子,让他有些沉默寡言,可以用阴柔两个字来形容。

    当然杨溥有这样的个性,也是情势所逼。

    有强势的一把手与二把手,杨溥不这样做,根本不可能在两人竞争之下在内阁站稳脚跟。

    三杨对外是一个整体,但是对内从来不是。

    他只能以柔克刚。

    人都沉迷于自己最得意且成功的手段。并循着这个成功路径一直走下去。杨溥也是如此。在杨士奇不想硬抗皇帝的时候。

    杨溥又怎么会硬抗。

    杨溥不说话。

    胡濙自然也不会说话,胡濙不会说话。张辅更不会发一言,他很有自觉不插手这一件事情。

    四个人都沉默了。

    朱祁镇淡淡一笑,说道:“那就这样定了。”

    杨士奇说道:“圣明不过陛下。”

    至此,内阁七人名单自然列出来了。

    首辅杨士奇,次辅杨溥,然后排名是张辅,胡濙,王直,曹鼐,马愉。

    张辅排名靠前,其实就是朱祁镇直接作用的结果。

    杨荣在军事上的权威几乎被张辅给继承了,特别是麓川战事,张辅虽然没有出征,但是一系列的安排,都是张辅做出来的。张辅这才能压过胡濙。

    至于新入内阁的三个人的排名。

    却是有各种原因的,首先是资历,王直的资历压过曹鼐与马愉不知道多少。但是曹鼐的资历与马愉的资历相比,却有一点耐人寻味了。

    马愉科名在前,入仕在后,一般文官排名次,都是按照科名来的。而曹鼐偏偏跃居马愉之上,却是因为杨士奇的影响力了。

    按理说,事情到了这一步。这一场御前会议差不多已经进入废话时节了。

    但是朱祁镇却突然开口说道:“既然内阁七人已经定下来了,那么就说一下分工吧。”

    杨士奇听了朱祁镇的话,心中猛地一跳。说道:“陛下此言可是当真?”

    内阁对下面的六部之间的关系,之前也说过了,严格意义来说,内阁与六部并没有事实上的隶属关系。

    如果真确定内阁某人承担某部的事务,就建立起事实上的隶属关系。之前内阁事务并非没有划分,但是大多是约定俗成的。

    也就是不大稳定的。阁臣之间的意见不统一,也会相互内讧。彼此争执。

    但是如果这里确定每一个人职责范围,内阁之中也就有序多了。但是同时,对于文官来说,他们不怕有规定,就怕没有规定。

    在现有规则之中,每一个人都能玩出花来。但是就怕没有规则,那就是所谓的秀才遇见兵,有礼说不轻。

    有了这个规则,虽然一时间对杨士奇不利,但是内阁内部梳理清楚,对外的影响力就大增了。

    别的不说了,比如户部一件事情,胡濙不同意,就可以找杨荣。杨荣只能说服了杨士奇就能推翻之前的决定。

    内阁之中大臣相争,还要引入六部尚书来做奥援。

    但是之后,各大学士之间职权分明,互不干扰,任何关于六部的事情,都在内阁之中梳理清楚。各司其职,那么负责某部的大学士,就是下面某部的顶头上司,绕都绕不过。

    可以说,这样改革,看似轻描淡写,但是彻底将六部压在执行层面,而内阁却是决策层面了。

    朱祁镇说道:“君无戏言。”

    朱祁镇不是不知道这其中的影响。

    内阁权威大增。甚至能威胁到皇权。

    但是朱祁镇这样做,并非没有自己的考虑。

    首先,他与勋贵联系紧密,大多数勋贵已经与朱祁镇站在一起了。但是支撑大明江山,绝大多数是文官。

    朱祁镇必须向文官释放善意。

    当然了,释放善意的方式有很多种,这并不是唯一一种。

    朱祁镇持续数年日夜不停批改奏折,在被杨士奇劝谏之后,进行了深深的反思,作为皇帝一年二十四个小时批阅奏折。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朱祁镇并不觉得。

    所以他要吸取经验,很多小事情无须他过目。

    但是这些事情,在朱祁镇看来是小事,但是实际上每一个能奏上来的事情,都干系不少人命。是不可轻忽的。

    所以朱祁镇决定加大内阁的权能,让内阁有更大的权限去处理庶务。减轻他身上的负担,让他能将心思放在更重要的战略思考之上。

    今日之事,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已。

    不过内阁的权力加大了,作为牵制朱祁镇也准备加大司礼监的权力。达到更好的制衡。

    不得不是,但凡能流传数百年的制度在,其中都是有合理之处的,朱祁镇这一套司礼监制衡内阁的手法,其实后世明代皇帝故技。

    朱祁镇只是拿来用而已。

    既然朱祁镇首肯了,这才详细的商议谁负责那一部。

    杨士奇作为首辅,自然是没有分部。天下事务都要他过目,而胡濙也正式卸任礼部尚书,专司大学士,同样负责礼部的事务,这是他的基本盘的。

    张辅职能就有些不好办了。

    朱祁镇的意思是,张辅负责五军都督府,兵部事务。

    但是张辅与杨士奇都不愿意。

    张辅不愿意的原因很简单,五军都督府不想屈居于内阁之下。

    太祖皇帝登基称帝之后,建立了枢密院与中书省,后来中书省因为胡惟庸李善长案被撤销,权归六部。

    张辅看得很明白,朱祁镇加强内阁的权力,不就是中书省的借尸还魂。

    但是五军都督府的前身是什么?

    是枢密院。

    也就是说,大明的制度之中,五军都督府一开始就比六部高半格。而今内阁权重,五军都督府也应该与内阁并列才对。

    即便文官势力渐渐强盛,但是而今开国,靖难余风未减,勋贵地位在文官之上,最少在礼仪上。

    五军都督府向内阁奏事,之前是内阁代皇帝处置政务,但是而今张辅代表内阁对五军都督府管理。

    张辅不想如此,因为这样一来,就代表向文臣低头。

    至于杨士奇不愿意,却是不愿意让张辅负责兵部。

    洪武年间的特殊生态,勋臣直接负责某部的事情,其实也有案例的。但是杨士奇一心将大明归为正常轨道。

    什么是正常轨道,那就是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

    既然天下太平,就应该文官治理,武将要靠边站。

    这个观念,不仅仅是杨荣的观念,杨士奇的观念,乃至于杨溥的观念,而是绝大多数文臣的共识。

    正因为有如此广泛的共识,三杨才是三杨。

    没有这些共识,三杨自己都会为政治利益打出狗血来。

    所以,杨士奇不接受勋臣管部的情况出现。

    这一下子,让朱祁镇感到头大。

    说实话,张辅这边只是一口气而已,给一个台阶下,还是能劝说张辅的。毕竟张辅为人本身就不固执。

    只是有些事情,他站在这里作为天下勋臣之首,就必须有自己的作为。

    但是杨士奇就不好说服了。

    杨荣之死,朱祁镇亲近勋臣,王骥督师变成了押运粮草的,这种种行为,还在杨士奇的忍受范围之内。

    毕竟他知道,皇帝刚刚亲政,亲近勋贵,巩固权威,这是自然之理。所以有些事情是可以稍稍让一步。即便是为了国家大事。

    即便杨士奇扪心自问,也觉得孟瑛比王骥强。

    只是仅此而已,再退步,就不行了。

(https://www.mangg.com/id71857/64170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