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伐清1719 > 第三百一十三章 捞钱是王道

天底下真正了解宁忠源的人没几个,在这武昌城内,恐怕除了崔万采以外,真正最为了解宁忠源的,便只有程远芝这个老狐狸了。

    程远芝在宁忠源起兵之后,没有急于跟宁家划清界限,这其中固然有大家都是一条绳子上蚂蚱的缘故,也是程远芝对宁忠源的了解所致,他可是知道宁忠源的为人秉性,说好听点叫杀伐决断,说难听了那就是翻脸不认人。

    这样的人是能够成大事的,后来的发展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孤军占武昌,还是打下数省底盘,都体现了宁忠源这种光棍气质,甚至在傅尔丹行冒死一搏时,宁忠源都能面无惧色,带着仅剩的残军去迎击。

    如今宁家气候已经彻底成了,三家说起来是同生死共进退,可是程远芝很清楚程家的能耐和位置,若是没有宁家在前面挡着,大家伙早就已经被千刀万剐了,因此跟宁家争锋的想法是从来都没有的,最大的期望无非就是在宁家的船上待得更久一些,坐得更稳一些。

    程远芝望着这些子侄辈们,微微点点头,他心里还是比较了解这些子侄辈的,虽然一个个没什么大的出息,可毕竟胆子还没大到那个地步,相比起郑家来说要强多了。

    程望微微抬起头来,看了一眼程远芝,小心翼翼道:“父亲,这件事里面是不是有郑家的手笔.......”

    说起来这程望也不是纯粹的饭桶,他通过自家老夫这通脾气里,却是闻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如果没有程家的参与,那么郑家想必或多或少是有些擦不干净了。

    程远芝冷哼了一声,“少操心那些事情,这件事还没完呢.....你们这段时日都给老夫待在宅子里,不许随意出门!”

    程望感觉自家老父心情不佳,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带着下面跪着的程家子弟,磕了个头便出去了。

    等到众人都出去了,程远芝脸上浮现出了一丝忧虑,家大业大,难免会出现一些纰漏,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维持下去实在不容易。

    ............

    楚王府书房内,烛火通明,宁忠源、宁忠景和崔万采正分列而坐,三人的表情都带着几分凝重的味道。

    “楚王,影子那边已经得到了结果......林自言之死,应该有些蹊跷,或许是背后的人出手的.....郑家应该没有牵涉太深。”

    崔万采细细斟酌道,他知道自己眼下说的每一句话,都将会决定无数人的生死,因此不得不小心几分。

    宁忠源眼睛微眯,冷笑道:“他们现在想转换门庭,怕是已经晚了。眼下就算是投清廷又如何?身家财产还不是被盘剥得分文不剩,就这样还讨不得好去......说他们是猪脑子,实在是不为过。”

    “呵呵,病急乱投医罢了,只是眼下即将草创一国,是不是控制下范围?若是牵连到了太多人,难免会引起人心惶惶。”宁忠景低声道。

    “唔......”宁忠源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反而岔开了话头,他几乎是用一种解脱的语气幽幽道:“我已经想好了,将来登基让渝儿来吧.....我的身体没办法支撑太久,若是将来再闹一出变故,恐怕于复汉军有害无利。”

    在座二人默然,他们自然明白宁忠源的意思,眼下复汉军内不能经受太大的波动,至少在这几年的时间里,需要维护一个核心和一个权威,这样才不会出现分裂的危险,而宁忠景的身体很明显已经无法支撑住这个重任。

    若是寻常少年,宁忠景和崔万采自然是不放心的,可是宁渝又岂能与寻常人视之?虽说年纪还算小,可是却如同当年的秦王李世民一般打下了偌大的江山,在军内的威望甚至比宁忠源还要高一些,因此直接继位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当然,宁忠源在说完这句话之后,也不由得叹了口气,真有登上帝位的机会,哪怕只是当一天的皇帝,谁又愿意轻易放过呢?只能说在此时宁忠源的心里,他是真的将宁家和复汉军的利益,看得比他个人利益还要重要了。

    “既然如此.....那我等就不能再手下留情了。”出乎意料的是,宁忠景在得知了宁忠源的想法后,脸上浮现出一丝狠辣,他的一切所作所为同样是为了家族,既然是宁渝上位,那么矛盾恐怕就不是能缓和下来的了......

    既然再无退路,那就杀出一条路来,别人死总比自己死要强一些......

    崔万采同样点了点头,“只有先将内部清扫一遍,将来交给渝儿才不会让他为难,这个利害关系就由我们这些老头子来承担吧。”

    宁忠源微微一笑,政事堂这边只要统一了思想,下面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了,至于军中更是不用担心,在经过了之前的军事改革后,目前复汉军内的主力位置都是宁家人和宁家嫡系来担任的,别说其他的中小家族,就连程家和郑家都插不进去。

    等到雏鹰营和讲武堂培养的军官成长起来后,到时候整个复汉军都会大换血一次,彻底取代那些老派军官,可能到时候军内依然会形成雏鹰派或者是讲武堂派,但毕竟都在宁家的掌控之中了,也就不用太过于担心了。

    “骂名我来承担好了,反正也没几年好活的了。这个时候,只要能保障渝儿正常接替,哪怕牺牲再多,我也认了。”

    此话一出,宁忠景和崔万采不由得心里一动,看来这一场腥风血雨,马上就要来了。

    宁渝在之后的两天时间里,开始不断接见下面的一些臣僚,从政事堂到枢密院,再到监察院都要刷个脸熟,毕竟他常年在外,还有很多人确实没有见过,这对于宁渝来说并不利,无论是什么人,还是要做到心里有数。

    “大都督,属下吏科主事郭修到。”

    新任的吏科主事郭修一路急急忙忙赶了过来,眼下复汉军马上要草创一国,很多规章制度还没有彻底定下来,因此政事堂的一些主事官员都已经忙到跳脚。

    政事堂前任吏科主事被派到了新开辟的浙江,去做了浙江的布政使,而新任的吏科主事郭修,并非名门出身,实际上他也是出身于寒门,但是胜在思维敏捷为人正直,早年间也跟着宁忠源做事,颇受看重,因此在这个关键时候便领了此职。

    “郭修,眼下诸省官员安排可曾妥当,是否已经全面铺开?还有后备的人才选拔是否已经开始?对于这一次的科举中举人才是否做好了相应的培养计划?”

    宁渝的每一个问题都问得很慢,足够保证郭修听得一清二楚,可是这对于很多官员来说,这种问话方式,同样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压力,特别是很多只知道读死书的官员,更是无法做到这样的临场随机应变。

    只是郭修却显得十分从容不迫,尽管他十分清楚眼前这个年轻人的身份,可是也没有半点的紧张之色,直接开口道:“启禀大都督,目前鄂、湘、赣、皖、浙五省官员已经全部就位,深入到各府、县以及镇一级,目前地方上总体来说还算比较安定,因此这些官员的就任还算顺利。”

    “后备的人才选拔也已经展开,相关的人才将会从基层官吏当中进行选拔,然后还有利用到复汉军的政务大学和军内的退役人才,以保证后续人才的充足。至于科举人才,目前各部观政到明年开春基本结束,到时候会针对下一步继续安排。”

    郭修回答得不慌不忙,这让宁渝也感觉到几分满意。只是对于郭修提到了地方安定问题,宁渝头也是清楚的,早在一个月前的时候,江南地方上的一些县便出现过动乱,大多都是在当地士绅的鼓动下,出现了反抗复汉军的情况,当然在复汉军的刺刀下,这些所谓的动乱也只是旋起旋灭罢了。

    在目前的地方政权的制度上面,宁渝并没有做太大的调整,毕竟一国制度根基也不可能轻改,到时候若是改的不伦不类反倒是徒惹人笑话,因此目前复汉军的地方政权制度依然沿用过去的制度,可以说是保持原状。

    在宁渝的设想当中,每占领一个地方一定要好好消化当地,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复汉军在这一点上做的远远还不够,毕竟复汉军崛起太快,像湖北和湖南二省毕竟是有根基在的,再加上联合了大量的士绅,因此吞下去倒也没有特别费力。

    可是对于江西、安徽以及浙江三省,毕竟是新纳之地,还没办法彻底进行消化,因此宁渝的要求也就没那么高,最主要的是打击忠于满清的地方势力和团练势力,特别是地方士绅的私人武装,更是宁渝打击的重点。

    像之前江南地方上的动乱,便是这些地方势力不甘心的缘故,因此宁渝也算是吸取了教训,在复汉军全面占据浙江后,并没有一步直接占据福建,而是开始针对已有的底盘进行巩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给出许多好处,也要亮一亮复汉军的大棒。

    所幸的是南方诸省原本对清廷的忠诚度就不够,大家伙心里也知道江南只是清廷手里的会下金蛋的鸡,迟早有一天会被彻底宰杀,因此这里并没有多少官员士绅对满清殉节。大家伙也颇为知情知趣,在复汉军来了以后还是比较配合的。

    “地方绥靖一事,其首要责任便在于选官,因此吏科一定要牢牢把握住选拔原则,记住不要把人一棍子打死,现在人才难得,只要不是那等害民残民的官员,复汉军还是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原则。”

    宁渝说的这番话,其实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自从复汉军兴起之后,一些人便有些昏了头,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开始讲什么德才兼备,这才宁渝看来简直就是个大笑话。

    因为在这种体制下选拔出的人才,可能德行是有了,但是才能估计就两眼一抓瞎了,然而在宁渝看来,一个啥也不懂的好人,最多也只是一个拥有良好做人品质的废物,并不能胜任地方上的复杂工作,因此更加强调才能,才能宁渝想要表达的重点。

    “属下明白,惩前毖后,方为用人正道。”

    等到郭修退去之后,宁渝也开始考虑到了将来的政务问题,目前的复汉军严格来说跟清廷地方区别不大,制度基本相似,而人才选拔渠道变化也不是很大,这样得到的结果顶多是一个清廉度更高的地方政府,但是对于清廷存在的固有积弊改善上却没有丝毫的好处。

    实际上在如今的大清,地方积弊之深重是相当可怖的,这种积弊往往会造成官府和百姓的撕裂,特别是在针对于县级以下的统治上,更是反映得淋漓尽致,从宋明以来的士绅共治局面,并没有得到一个根本上的改善,长期以往就会造成中央权威的流失。

    特别是前明之亡,在这方面是吃了很大的亏,政令不出县城的局面几乎贯穿了整个大明,这就造成了很严重的一点,那就是中央对地方的把控变得越来越弱,能够从地方上挖掘的财源也就变得越来越少,以致于大明中央的可用财税变得非常低。

    清廷虽然在这方面是吸取了大明的教训,他们针对地方上的财税是做了改革,使得中央财税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这一点是比大明强上一些的,但问题是也只是强上一些,原因就在于受到了生产力的限制,并不能做到彻底掌控地方基层,地方依然是需要士绅来实现共治。

    宁渝心里明白,自己如果想要彻底掌控地方,除了抑制地方士绅的权力之外,更重要的一点,便是将目前的官员体系再扩大十倍,将底层官员直接深入到乡镇体系当中,可是想要做到这一点,所需要扩大的财税基础可就不止十倍了。

    说到底。生产力和钱没到位的时候,宁渝担心再多也是空的,因此现阶段要做的头等事,还是要多捞钱,只有钱到位了,这事情也就好办了。

(https://www.mangg.com/id71068/64550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