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娲巡游大荒,降伏了危及人道大兴的四凶一恶,归至昆仑,忽忆及泰岱山,遂自忖道:
“自盘古师兄开辟乾坤,我与鸿钧、蒙拓两位师兄落居昆仑山以来,先是鸿钧师兄收下
三宝君为弟子,传下玄教衣钵,后蒙拓师兄西行灵鹫山,创下西方教,光大了觉学。
想我等三人虽同出一门,但各修有别,自秉其长,值此人道大兴之际,正是我礼门圣教
入世教化之时,纵观茫茫大荒,唯昆仑与东海之间为圣灵辈出之所,久后必成为三教大兴
之地,若我久处昆仑,传教多为不便,此次除凶所途径的泰岱山,虽位于大荒东方,
却为万物发祥之地,恰是光大我圣教之所,不若趁此别了昆仑,自往泰岱山立下道场!”
计议已定,便与鸿钧商议。
鸿钧听闻道:“师妹此言在理,我玄门仙教乃为脱凡出世之教,崇法自然,清杂除念,
无为潜隐,超然世外,修道于身,昆仑山乃是大荒之中人迹罕至、寂静清幽的超然之地,
正是我教之人静心修行之所,而礼门圣教则大为不同,其乃为入世致用之教,
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世法,必入俗世方能发扬光大,绵绵续长,
焉能久居昆仑山此出世飘然之地。”
女娲道:“我等本同出一门,修行虽有偏重,然融会相通。
三教犹如车之两毂,鸟之双翼,张弛相并,不可或缺,互补而济世。
我等皆肩负教化天下之大任,如今,师兄在洪荒之中的昆仑山,
蒙托师兄在西方之灵鹫山,我则至东方泰岱山,三教互为犄角,必能施济于大荒万灵,
待至世间教化大兴之时,我等再回归于无极天界,正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鸿钧听闻道:“诚如斯言,如师妹东行计议已决,我必礼送!”
女娲道:“师兄不必客套,我等皆负施化天下之重任,又何必为些繁文缛节劳神呢!
再者,三宝君现已证得真仙果位,师兄也该着其等下山立场传道为是。”
鸿钧点点头。
于是,女娲别了昆仑,东行而去。
不言女娲东行,却说女娲走后,鸿钧把三宝君叫至面前,言道:
“你三人皆于太无之先禀混沌元气与盘古师弟的三花所化,同拜师门,领悟迅速,
又有盘古师弟的开天功德加身,现已证得真仙果位,为师甚是欣慰,现洪荒始定,
万千生灵正日益倍出,人道也即大兴,而教化才为始端,你等皆为先生之人,
将来传教布道,教化群生,光大玄门,还需同心协力。”
三宝君听闻,同施礼道:“蒙师尊不吝教诲点化,我等方有今日之功果,传教布道,
化育群方,光大玄门,乃弟子三人之责,我等必鞠躬尽瘁,全力而行。”
鸿钧听闻,颔首道:“今日,为师据你等所学所用,将平日里教授你等的大道之理,
撰为上中下三部经书,命名为《三洞真经》,欲传你等,希冀你三人将此传之于众,
教化天下苍生,广度我教有缘之人。”
天宝、灵宝、神宝三人闻听大喜,同施礼道:“多谢师尊恩赐宝经。”
稍顿,天宝君问道:
“弟子等道行浅薄,不谙师尊之意,刚才师尊言三洞,不知何谓三洞,请师尊明解。”
鸿钧释道:“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
三洞宗元,混沌以三元为始,即一分为三元,三元变化三气,三气变生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
三洞之元,本同道气,道气惟一,应用而分三也。
是故,三洞是为秉于道一、承于三元之通达之经也。”
三宝君闻听,默默点首。
天宝君又问道:“既云三洞,当有类别,不知有何区甄耶?”
鸿钧接着道:“《三洞真经》共三洞三十六部经:
第一洞为洞真经,合一十二部,灵秘不杂,故得名真,为大乘上法,乃九圣之道;
第二洞为洞玄经,合一十二部,生天立地,功用不滞,故得名玄,为中乘中法,乃九真之道;
第三洞为洞神经,合一十二部,召制鬼神,其功不测,故得名神,为小乘初法,乃九仙之道。
三洞玄义相通,皆能通凡入圣,同契大乘,故得名洞也。
三洞经符,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圣之首经,金格玉书,乃三景之玄旨,
八会之灵章,修服者因兹入悟,研习者得以还源。
三洞真经又各有垂教之象,以合乎修道之品级。
初修之人,始入仙阶,登无累境,故授以洞神经;
其次智渐精胜,既进中境,故授以洞玄经;
再后即登上境,智用无滞,故授以洞真经。
如此循环渐进,从凡证道也。”
三宝君听闻,恍然大悟,默默点头。
鸿钧道:“这《三洞真经》是本尊为你等量体而撰,天宝为一,当掌洞真,灵宝为二,当掌洞玄,神宝为三,当掌洞神。”
三人叩首谢恩。
鸿钧又道:“值此人道大兴之际,你等三人,需各担一方,至洪荒中开立道场,
弘扬我教,光大所学,以道气化育群方,修己达人,造福天下。
纵观大荒,以昆仑与东海之间为圣灵倍出之所,日后亦必成为我玄教盛行之地,
时不我待,你等即刻下山,开立道场去吧!”
三宝君听闻,面面相觑。
天宝道:“如今,女娲上尊业已东行,我等再行远去,师尊膝下无人,岂不令我等挂心!”
鸿钧颔首道:“我等了真悟道之人,清心寡为,岂惜乎膝下身边耶?
再者言,昆仑虽为仙山,然偏居一隅,远离尘世,我辈岂能以一己之私而荒废传道大业!”
三人听闻,默默无语,只得拱手道:“如师尊旨意已决,我等自谨奉圣渝!”
且说这日,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三人拜别了鸿钧,离了昆仑,于半空中步云踏雾,迤逦东行。
行不多远,但见前方一座大山高插云天,岚光蔚然,
再细观其山上,但见玉+峰耸翠,彩雾缭绕,祥云飘飘,在苍松翠柏、奇葩异卉的掩映之下,玉石璨璨,流光溢彩。
天宝君观后,赞口不绝,言道:“此山碧水相偎,挺拔秀美,玉石遍野,灼灼生辉,
飞鸟祥聚,交相辉映,雾岚凝于树杪,祥云聚于山间,悦目怡情,正是我辈修行传道之地,
我欲将此山取名为玉京,于此立下玉虚之宫,修行传道,二位师弟,你们看如何?”
灵宝君、神宝君听闻,施礼道:
“恭喜师兄立定道场!我二人再向东行,待日后再行回拜!”
言毕,两人别了天宝君,依旧东行。
行不多时,俄见一山巍峨高峻,直插天际,山间幽静肃穆,苍松翠柏,青翠了然,
充满着盎然生机,无不是沐朝晖则灿灿,浴夕岚则氤氲。
神宝君观后,啧啧称赞道:“此山巍峨高峻,挺拔于群山之间,光必先照,
我欲将其取名为首阳之山,在此立下八景宫,开立道场,师兄看如何?”
灵宝道:“恰也是好所在!”
神宝君道:“即如此,师兄慢向东行,改日再行拜会。”
言毕,拨转云头,顺势而下。
灵宝君再向东行,过了多时,便到了东海边上,见一山有五峰,中峰最高,
其间海风荡漾,碧波连天,沙鸥云集,鸾鸟飞舞,锦麟游泳。
灵宝君暗道:“此山依海傍水,巍峨高峻,我就将此山取名为苍梧之山,
立下碧游之宫,在此设立道场吧。”
主意打定,徐徐而下。
至此,三宝君各自选定了妙山,立下了道场。
天宝君秉承上洞十二部经,因而被称为洞真教主,后世尊号曰元始;
灵宝君秉承中洞十二部经,因而被称为洞玄教主,后世尊号曰灵宝;
神宝君秉承下洞十二部经,因而被称为洞神教主,后世尊号曰道德。
此三洞所以然也。
(https://www.mangg.com/id49071/263874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