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讲错请原谅)
前言:俄罗斯着名作家普希金曾经说过:你可以讽刺你的民族,但绝对不可以侮辱你的民族!
讽刺可以让一个民族进步,一味的侮辱和否定只会让一个民族自贱!更何况,你的民族历史可能闪烁着无数熠熠光辉,这些都可以让人为之自豪,谁都无法埋没,也无法肆意篡改!
关于秦朝:关于秦朝的法律:秦朝依法治国,这是有目共睹的。秦朝多以劳役为惩罚的主要手段,辅以肉刑,很多西周留下的残酷肉刑,都被秦始皇废除了。那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修长城,修陵园,动则使用几十万刑徒的原因。刑徒哪来的,本来犯了法该砍手砍脚的,结果秦始皇让他们用劳役来赎罪。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干嘛不去做点活计呢!
有人说秦始皇严刑峻法,酷政猛于虎。陈胜吴广就是因为服劳役迟到,就要被砍头,从而被迫起义的。然而,陈胜吴广时期,已经是秦二子胡亥做皇帝了,胡亥是何人?残忍嗜杀之辈,他身边近臣赵高,就是个玩无间道的高手,铁了心要害秦朝。秦朝末期的酷吏,都是那时候,由这两个葬送秦国的人提拔上去的。他们处理案子,从来不依据秦律令,想用酷刑便用酷刑,所以给人有了终秦一代都是严刑峻法的印象!可是,儿子混蛋无能,帐不能算在老子头上不是。唐玄宗自己不行,自己混蛋,搞坏了国家,让唐朝在那段时期尽受凌辱,你就不能说有唐一代,包括唐太宗时代都是垃圾,这是不对的!
事实上,秦始皇非常喜欢法律精英,这一点和汉武帝非常相似!奸人赵高为何可以作为近臣服侍皇帝呢?撇开他会溜须拍马不谈,首先,他就是个熟读秦律的人才!后来为什么让赵高给胡亥当老师,就是为了让他指导胡亥学习法律知识,成为一个懂法的王子!由此可见,秦始皇是非常尊重法律的!
考古学家曾经挖开秦朝一个小吏的棺材,发现里面尸体身子周围全都放着记录秦朝法律的竹简。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他要时刻翻阅竹简,以判断自己断案时的判罚是否合理!由此可见依法治国的理念当时彻底贯彻到了最底层的官吏中的。
秦律中,最为重要的概念,就是连坐。何为连坐。比如说,私藏犯人而不报者,连坐;看见犯人而不报者连坐。这就使得犯了法的人无处躲藏,也就抑制了人犯罪的冲动和欲望!然而其中还有重要一条,那就是如果这些知情不报的人是自己的直系亲属,那么不用连坐!为什么这么设定,那就是在法理中存留一点点的人情味,是至情至理的体现!
又如,一个官吏处理案件,如果枉法被查处理,那么不仅他得受罚,他的上级,他上级的上级也要跟着处罚,这就使得秦朝官吏不敢胡乱断案,每次的判罚都得有根据,这样一来,案子才会通过上级的审核!
没有依法治国前的秦国是什么样的国家呢,是一个风俗比较落后的国家:有些地方总是穿着又脏又臭的衣服,在城内乱丢垃圾,搞得整个城池臭烘烘的。有些地方喜欢冬天吃寒食,搞得那地方的秦人多患有疾病!有些地方是官府管理,有些却是部落自治,管理混乱不堪!而人民呢,当时做事没有依据,我行我素。
可是在商鞅推行依法治国后,整个国家就立马焕然一新!大家衣着整洁,知法守法,勇于公仇而怯于私斗!国家治理井井有条,国力蒸蒸日上!秦人的好品质,就是在依法治国的熏陶下慢慢培养竖立起来的!
关于秦始皇的人品:很多人说始皇帝生性多疑,用人必疑!不用白起就罢了,却还要杀了他;用了王翦,却提心吊胆怕他造反,然后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她。可是我想说,始皇帝这样做是有前车之鉴的!当年吴起,不图名利和富贵,他就是想施展自己的报复而已!于是一连到了四个国家求职,他到了鲁国,鲁国便揍了齐国一顿,可是受到排挤。于是又到了魏国,结果帮助魏国揍了秦国一顿,可是不受魏王信任,于是又到了楚国,结果帮助楚国又揍了老东家魏国一顿,最后因为和他有仇的楚国贵族相害而惨死。白起其实和吴起一样,只是想施展自己的才华而已,至于为哪个国家效力,根本不重要!
秦始皇也可以对白起称赞一番,风度地放走白起,然后不甘寂寞的白起又投靠其他国家,最后带兵攻占秦国,而后……就没有而后了,因为秦始皇的战败,谁都不会去关注他的历史,因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秦始皇是一个智商正常的首脑,他不会做这事情。至于王翦,秦始皇将全国大半的兵力都交给他,就等于将自己的小命放在人家手里捏着,傻子才不害怕。万一王翦突然脑袋抽筋发神经呢?
说始皇帝多疑,那非常不对的。事实上他曾经非常信任两个人——蒙毅和蒙恬两兄弟!蒙毅是副丞相,蒙恬统帅这秦朝最精锐的二十万军队戍守北方。两人可以说在朝中是大权在握!曾经有人告这两人造反,而且不是一个人,换做一般皇帝早就三人成虎了。然而始皇帝却轻松地说:说别人造反我信,蒙恬造反,我不信!看看,这就是用人不疑!
说到秦始皇的人品,不得不谈继位的事情。他非常喜欢胡亥,因为他在赵高的教唆下,嘴甜的跟个蜜罐似的!他不喜欢长公子扶苏,因为对方跟他主张不同。然而,在他死的时候,他仍旧毅然决然地选扶苏为皇帝,并且让蒙恬帮助他稳定帝位!可见,对于大是大非上,他的脑袋是非常清楚的!这点非常像汉武帝,他后来虽然喜欢李广利他妹子,疏远了人老珠黄的卫子夫,却仍旧拍胸脯叫道:放心,太子还是你儿子,你儿子,我放心,皇位绝对由他继承!当然,历史总是残酷的!秦始皇的手谕被拦住了,所以扶苏没能当皇帝还因此丧命,国家栋梁蒙恬也跟着陪葬了。而卫子夫的儿子,却被奸臣陷害而死,确实也够悲剧的。如果,仁慈的扶苏没死,还当了秦国皇帝,蒙恬也还是秦国上将军,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巨鹿之战不会发生!项羽和刘邦也绝无战胜蒙恬的可能!秦国说不定可以一世二世终而万世!
关于秦始皇的情趣:秦始皇其实蛮有生活情调的,他和公子扶苏的妈妈在一起时,扶苏的妈妈经常唱一首她们家乡的情歌:山有扶苏,隰(xi,低潮的地方)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秦始皇一听,蛮有诗意的,立刻拍板道:我们将来若生儿子,就叫扶苏!
看看,多么有情趣的秦始皇!
关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焚书确有其事。当年始皇邀请群儒在咸阳做客,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结果呢,李斯发现其中文采翩然不弱于他者,竟然有很多!这要是日久,他的地位就不保了。于是要求焚烧除了可以用于可以实业占卜等书籍,其余一律焚毁,表面是为的是车同轨,书同文。其实就是想搏出位,显示自己与众不同,这样一来,谈秦朝的文章,秦朝的小篆,那是他李斯一绝,那些六国文人肯定不是他对手,自然不会再对他有实质的危害。李斯就是这样一个自私的人,后来出于对于蒙恬文采和军事才华的嫉妒,又怂恿胡亥害死了蒙恬。
秦始皇对于李斯的建议是什么态度呢?他诏书回复上只有一个字,可!何为可,就是可以这样做,只是语气偏弱的肯定词,说明他也犹豫到底要不要这么做。因为秦始皇也是个有才华的人,肯定看过不少六国经典文章,当然不舍得烧掉,可是如果不烧掉,听六国大儒用各地方言谈论已经非常的吃力,再呈上来五花八门的各国文字写成的文章,鬼才知道写的什么。既然统一了,为了效率那肯定要烧掉,虽然可惜。当然,这只能怪出馊主意的李斯。
至于坑儒,我看改成坑方士才更加贴切。因为他坑杀的是炼丹骗钱的方士,而不是儒家!当年大忽悠徐福骗了皇帝无数财宝,还顺带拐走了三千童男童女,说是去扶桑为秦始皇求丹药,结果出海后便杳无音讯。后来又来了两个大忽悠卢生和候生,又是骗了秦始皇很多金子,说是帮他练不老药,结果也是卷了钱财就走,还骂秦始皇二,气得秦始皇派人去抓他们,结果抓不到,那些咸阳的方士也在背后说他坏话,于是,迁怒于他们,最终坑杀了几百方士。后人为了诋毁始皇,便说是坑杀的书儒。
后来,秦始皇终于抓到了候生,想好好教训他,结果那候生全然不惧怕,说秦始皇明明知道没有长生药,却还在痴心妄想,白白花费大把金子而不去用来改善民生,不务正业,简直就是昏君。说完便站在等死,也是个硬茬!正当众人以为他要完蛋时,始皇却开口了:让他走!结果,大忽悠候生就真的被放走了。从此始皇不再谈长生药。
当然,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确实是他不对,但是作为一个皇帝,能够通过候生的话反省自己,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做大事者,而且能够成就大事的人,必定有一个共同点:听得见别人有道理的话,哪怕这话有时很刺耳!
关于始皇死后的人殉:有人说,秦始皇陵修好后,为了保密,所有参与的人都被陪葬的了,这个有点不现实,因为参与的人足有二十万人!从里到外都将陵墓修了个遍,看了个遍,总不能全部杀掉吧?那还得了!事实上,修筑秦始皇陵的二十万刑徒都活着好好的,后来还参加了镇压陈胜吴广起义的战役!只是后来全被项羽坑杀了而已。关于坟墓内发现的人葬坑,以及里面的几百具尸体,那绝对不是始皇的旨意,为啥,因为里面躺着除了胡亥以外几乎所有的始皇的儿子和女儿!一个父亲会让自己几乎全部儿子女儿陪葬吗?不可能!那只是赵高为了祸害嬴氏一族,怂恿二货秦二世胡亥以陪葬为名而杀害可能威胁他统治的兄弟姐妹!这笔账同样不能记在始皇身上。
关于秦朝军队:有人说秦军是不堪一击,遇到稍微厉害一点的如项羽,就土崩瓦解了。这其实是不对的。秦人本就骁勇,在二十军功爵制定后,使得秦人更加好战,然而却不滥杀无辜!纵观秦军征战史,没有发生一起屠杀平民的事件!仅有的一次平民伤亡,也是只是在进攻楚国鄢城时,采用了水攻,淹死了不少无辜百姓。至于屠杀俘虏,那是白起下的命令,罪不在士兵,士兵只是执行而已。秦人的战斗力如此强悍,以至于后世都称赞“秦兵耐苦战”,即使秦朝灭亡后,他们的战斗一直保持,直到明朝灭亡。在明朝,就有一支名为秦兵的精锐部队。
当时秦国有一百万军队,其中最精锐的二十万军队在蒙恬手中,用于提防匈奴人。六十万交给了赵佗去攻打百越。剩余的部队分散各地把手。
秦朝上将军蒙恬,据说小篆写的比李斯好,还是毛笔的鼻祖,战功卓着,深得皇帝信赖倚重,同时也受到了李斯的嫉妒。他当年带领二十万军队攻打河套地区作乱的匈奴人。当时的匈奴人的首领是头曼单于,也是后来将汉高祖包围在白登山的匈奴冒顿单于的老子。手上有六万精于骑射的匈奴悍兵!按理说不善于马战的亲兵出塞和匈奴交战,胜算很低,当年李牧打败匈奴,那也是摆了匈奴人一道!可是蒙恬依然留下十万军队守赵长城,只带十万军队便跑到黄河之滨,直接奔赴匈奴人的老巢,和他们决战,结果两战全胜!匈奴人狼狈向北逃窜五百里后,才敢停下脚步!
如此军队和项羽等义军交战,反正我是非常担忧项羽的安全的。那为什么巨鹿之战,蒙恬的军队会被项羽全歼呢?那是因为蒙恬已经不在了!而他的主帅直接换成了赶鸭子上架的章邯!章邯在巨鹿中,就将那二十万蒙恬军摆在了巨鹿城外,说是要佯攻巨鹿,引诱围观的起义联军来和蒙恬军交战,从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自己则驻扎在蒙恬军的南面一个城池中,负责接应。其实这是战术是极其错误的!因为他将蒙恬军放在了一个四面被围的地形上!蒙恬军北面,是人数远远超过二十万作壁上观的起义联军,西边,是城内尚有数万人的守军!南边,只要项羽的两万人马渡过漳水,那么就会对蒙恬军形成三面包抄的形势!而事实上,项羽也这么做了,他渡过漳水,和章邯的二十万乌合之众发生九次战斗,九次都击退了对方!章邯害怕了,结果率军逃跑!将蒙恬军侧后漏给了项羽!项羽发动进攻后,其他诸侯军以及巨鹿城守军都赶来合围蒙恬军,结果可想而知!这二十万军队死战不投,几乎全军覆没,后来投降的,都是那二十万刑徒军而已。
如果蒙恬在,他绝对不会犯下如此低级错误!而且,用车阵对付骑兵,是他的拿手好戏!项羽的骑兵若是和他过招,绝对会惨败!有人说,巨鹿之战,是项羽骑兵打败秦朝车兵的战斗,标志着车兵已经不适合在战场上生存了!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事实上,卫青、李广、李陵对付匈奴的狼骑时,都用上了车阵!所以说,巨鹿失败,是统帅的失败的指挥造成的,并非秦军作战不利!
事实上,如果蒙恬还在,恐怕成为导火索的陈胜吴广起义也不可能发生!因为,他们反秦时,就是打着替公子扶苏和蒙恬报仇的旗号!这才应者如云,试问如果这两个人还活着,他们还拿什么旗号去号召别人呢?
秦朝的贡献:为后世一统奠定基础,六国人民仇也报完了,气也消了,还将其实和秦国一样占领了他们领土的汉朝当作大恩人,自然不会再次受人随意挑拨而造反。汉朝暂时安定了!此外,汉朝也借鉴了秦人依法治国的理念,非常重视法律效能,为以后塑造汉人的良好品德,奠定基础!此外,汉朝很多其他方面都是借鉴的秦朝,所以说秦朝对后世的贡献是不小的!
最后,说一下秦朝的下水道!考古发现,在秦朝的时候,就有用陶瓷制作的排污下水道!我看后吓了一跳,没想到秦朝还是挺前卫的嘛!
(https://www.mangg.com/id46099/240819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