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各位亲们,我不知道应不应该高兴。因为这一集将是《明明如月》这部小说的上卷《燃烧的战旗》的完结之作。能坚持看到这里的朋友,身为本书作者我衷心的给大家点一个赞。
由于是上卷的最后一集,今天就破例不回顾前情了,因为凡是能看到这里的看官都不再需要我帮助回顾之前都讲得是些什么事情了。咱们直接从本集的主角开始,他苦熬了十七年,在这部小说中也打了几回酱油,这次就让他做主角吧。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九,皇帝陛下收到一封重要的信件,写信的人叫李自成。既然各位知道这信是李自成写的了,想必也能猜出来这里边是没什么好话的。
这封信的大致意思就是李自成说:大明皇帝,我现在已经占领了整个西北,兵强马壮,并且我们这些你眼中的流寇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国家:大顺国。这说明你大明朝的气数已经到头了,我现在就率军打到北京去灭了你,你等着。
语气是非常之狂的,当然,李自成未必是吹牛,因为事实上他真的做到了。
崇祯皇帝看完信之后当场就把这封大逆不道的挑战书给撕成雪片儿了。正在他想砸东西的时候,王承恩走进殿来说了一句话,让皇帝立刻转怒为喜了。
王承恩说:“陛下,吴襄将军已经入京赴职了。”
这对于崇祯皇帝来说无疑是个喜讯,吴襄来了,可以跟大臣们商量商量调关宁铁骑入关勤王的事儿了。于是崇祯皇帝传旨召见内阁大学士陈演、魏藻德,命此二人速速进宫。
陈演和魏藻德接到旨意之后匆匆忙忙的跑进紫禁城,一同来到崇祯皇帝面前。按照惯例先是跪下磕了几个头,喊了几句万岁,之后都跪在地上不说话,等着领导发言。
崇祯皇帝先是让王承恩递给两位大学士一人一封奏疏。这两封奏疏分别是蓟辽总督王永吉和顺天巡抚杨鹤所写。写奏疏的虽然是两个人,但是说的却都是一件事儿:放弃宁远、关宁军撤回关内,独守山海关,并且调吴三桂的兵马入京勤王。
陈演跟魏藻德多精啊,知道皇上这是想调关外的部队来守卫京师。但是关外的部队一旦撤退进山海关,就相当于白白的把数百公里国土送给皇太极了,皇上自己不好意思开这个口,想叫他们这些内阁大臣来背这个黑锅。这可不是一般的黑锅啊,这黑锅的名字叫卖国贼啊。
但是两位大学士其实是不怕背黑锅的,毕竟最终拍板儿的还是皇帝。他们是害怕崇祯皇帝万一挺过这一劫,秋后算账再把丢失关外土地的责任往自己身上一推,直接拉出去砍了,连辩解的机会都不给自己留。鉴于崇祯皇帝这些年来对付大臣的手段,这招他不是玩儿不出来啊,自己可不能当这个冤大头。
于是二人琢磨了半天,魏藻德没有发言,陈演说道:“启奏陛下,臣听说吴襄将军近日已经入京赴职,吴将军久在边关,陛下不如召见吴将军商议一下此事。臣等一切都按照陛下的旨意办。”
好个老狐狸,又把球踢回给皇帝了。崇祯皇帝对于陈首辅的这些废话是深感无语的。他心说老陈头你行,你真够意思,关键时刻该你背黑锅的时候你跑了!一切都按照我的意思办我还找你们俩来这里卖萌吗!
于是皇帝挥了挥手,王承恩走过去对陈演和魏藻德说道:“两位大人请回吧。”其实如果我来翻译皇帝陛下的这个手势只用一个字就够了:滚!
两位大学士出了皇宫一边走一边小声聊着,互相交换了一下意见。
魏藻德问陈演:“今天这件事首辅大人怎么看?我们是不是应该拉皇上一把?”
陈演说:“皇上一时心急才想这么做。此事若定下来,往后一旦又后悔了,以弃地之罪杀了我等,如之奈何?”
魏藻德一想也对,皇上经常抽风啊,他一犯病就找后账,多少大臣都栽到这上面了。对付这种精神病人还是应该跟他保持距离。
但是光看着不说话也不行啊,因为鉴于皇上对他们这些大学士的要求来说,占着茅坑不拉屎也是罪!
于是魏藻德问陈演“一旦皇上公开提出这个事儿了,我们这些内阁大臣应该怎么处理?”
陈演说:“那还不好办吗?反对。因为如果皇上下决心就是要那么办的话,反对也是无效的。但是由于我们反对这种卖国行为,道义是站在我们这边的,皇上也不敢把我们怎么样,并且我们还会因此而捞到一个忠贞爱国的好名声。”
魏藻德听完陈演的一席话之后,不由得对眼前这个首席大学士竖起了大拇指,说出了一句发自肺腑的话:“高,实在是高!”
好了,防守方说完了。我们现在再来看看作为进攻方的李自成。李自成在宁武关血战了数日,终于将这座雄关攻下,并击杀了周遇吉夫妇,迫使王彦路落荒而逃。可是此一战李自成的损失也是非常巨大的,七万人!
一仗打没了七万人,按照这个作为标准的话,李自成剩下的人也不够他打几仗的了。到底要不要继续去攻击北京,李自成有些犹豫,为此他又召集众将,开会!
在会上,李自成叹息了一声之后说道“宁武关虽被攻破,但我军将士伤亡也相当惨重。自此到达北京,还要历经大同、阳和、宣府、居庸等军事重镇,那里皆有重兵把守,倘若都向周遇吉这样顽强抵抗,我军还能剩下一人吗?不如暂且先撤回陕西休整队伍,来日再与大明决一雌雄。”
众位头领听闯王这么一说,心想也对。宁武关就损失了七万,这如果一路这么打下去,到了北京还能剩下几个人啊?还是撤吧。再一个上前线打仗到底是他们这些人的事儿,这闯王说不打了,也等于是爱护他们。于是大伙儿纷纷点头,散会!
但就在李自成集合了队伍准备撤退的头一天晚上,他突然连续接到大同镇总兵姜镶、宣府镇总兵王承阴派人送来的降表,希望能用投降这种方式换李自成封的一个爵位。这俩人这时机选的非常好,算是叛徒之中比较精明的。
李自成大喜过望,于是立刻改变主意,决定长驱直入,向北京进攻!
此时此刻的北京,崇祯皇帝正在跟吴襄商量调关宁铁骑入关守卫京师的事儿。吴襄来之前已经跟陈演碰过头了。陈演把事情给吴襄分析了一遍,并且告诉吴襄,就即便是调关宁军入关勤王,也不能从你口中说出来,你不要背这个黑锅,这事儿一定要让皇帝自己扛。否则以后他秋后算账找你麻烦你可别说我没提醒你。
吴襄也不傻啊,经陈首辅这么一点拨就明白了。所以当崇祯皇帝问他放弃宁远调关宁铁骑入关守卫京师怎么样的时候,他扔出了一句“陛下,无故弃地三百里,臣实不敢任其咎。何况祖宗之地,实不可弃。”
这是一句让崇祯皇帝很无语的话,但是接下来吴襄说出的话却让皇上绝望。
崇祯皇帝心说你不就是不想背黑锅吗?行,我背!于是他又问吴襄道:“眼下闯贼大军威逼京师,朕欲调关宁军入关护卫京师也是为了祖宗的天下。军饷需要多少?”吴襄回答说:“启奏陛下,军饷大概需要一百万两左右。”
崇祯瞪大了双眼看了吴襄半天,吴襄只是低着头看着自己脚下,没有再说多余的话。其实一百万两对于曾经无比富足的大明王朝来说真心不是什么大数,但是现在不比从前了,这一百万两对于崇祯皇帝来说真心是天文数字。于是皇上就像那看上了一件心爱衣服的小姑娘去跟卖衣服的大姐砍价那样对吴襄说道:“如今内帑中只有白银七万两,即便是眼下立刻搜集财宝,也只能凑出三十万两来。”说完之后崇祯皇帝一直用期盼的眼神望着吴襄,盼望吴襄能说出一句:三十万就三十万,卖你了!不是,是就这些吧。
可是吴襄始终没有说话,因为经历过宁远兵变的他深知不给辽东这些苦大兵发工资会是个什么下场。他心说皇上你跟我这砍价也没用啊,我都按成本价给你了,不能再少了!
崇祯皇帝见吴襄一直不说话,知道三十万人家不卖,不是,是不够用。只能长叹一声,让吴襄退下,回去休息去吧。
吴襄领旨回府去了,崇祯皇帝开始犯难了。上哪弄钱去呢?他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招:号召全体大臣捐款!其实这也是逼出来的,不然上哪弄钱去。
但是这一招实际上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那么有的看官说明朝那些大臣都是贪官,家里还能没钱吗?这还能少捐吗?问题就出在这里。是你你会捐赃款吗?
咱们来详细的说一下这个问题。大家知道朝中的大臣笼统上来分就两种:忠臣与奸臣、清官和贪官。那么大明朝目前的情况是忠臣都在外面战死了,活着的不说都是奸臣吧,十成中也占了九成半。那么这些奸臣加贪官是不会更不敢捐款的。原因很简单,就因为他们手里的都是赃款,是见不得光的。
我打个比方,就比如我就是一个奸臣,大奸臣,内阁大学士。皇帝号召捐款,别的奸臣都不出头,就我一个这时候来了爱国的热情了,我捐!一下子十几万两都捐出去了。各位要知道这次捐款,筹钱只是他其中的一个目的而已,其实这更是一次政治上站队的活动,我捐了钱,我就是站在崇祯皇帝这一边了。那么我将面对两种结果:李自成打赢或者崇祯打赢。
李自成打赢的话,我肯定是第一个被干掉的。因为我捐钱给皇帝派兵打李自成嘛,肯定是仇人,这个没什么好说的。我要详细跟你们大家说的是如果崇祯皇帝打赢了,我这个出了钱的人会是个什么后果。
崇祯皇帝打赢了李自成之后,大家按照惯例高兴了几天,之后!都察院的那些疯狗们就会开始上奏折弹我了。罪名就在那摆着,贪污受贿、欺君罔上。证据就是当时捐款的时候其他大臣们都拿不出来钱,就我捐了那么多,我的巨额财产来历不明。
运气好的话皇帝把我关进天牢,听侯发落,我算捡着了。运气不好的话皇上直接叫锦衣卫上我家里逮我去,锦衣卫来抓人可就不是进天牢了,进的是诏狱啊。那么有看官说这俩地方有什么不一样吗?这么说吧,天牢跟诏狱比起来那就是五星级大酒店了。
到了诏狱之后啥也不问先打我一顿杀威棒,这顿板子没有什么别的意思,就是跟我打个招呼问个好而已。我如果体格不够好的话这一关我都过不去。从我进诏狱的第一天开始,我会被判个什么罪已经不是重点了,重点是我还能不能活着挺到结案。
皇上如果没良心,直接一句话我这条命也就交代了,皇上如果还有点儿良心,琢磨琢磨,还能眯着眼来一句“王大学士还是有功的嘛,死罪饶过,充军琼州!”得,我这就被一脚踹海南岛去了。鉴于我的身子骨以及挨过的揍,其实这个流放对我来说也就相当于死刑了,因为我真心不知道能不能活着走到地方。
临走那天,朝廷里所有大臣肯定都带着孩子来给我送行,我走之前跟我又客气又惋惜的,什么王大人你受苦了,一路保重啊。我转身一走这帮家伙立刻就指着我背影跟他孩子说“看见没?那就是个傻逼!你以后可不能学他!谁都不捐款就他捐,装逼就是这个下场。”
看了以上这些,我们总结一下,我作为一个贪官,把钱捐出去之后我得到什么了?我一穷人家的孩子,苦读了十多年的书,好不容易考上了功名在朝做官,每天出卖灵魂、出卖良心的干坏事儿,攒了一辈子钱,临了做了回好事儿,结果因为这件好事儿我一下回到解放前!还把自己干海南岛去了。最可气的是以后我在历史上不但背了个贪官的骂名,还会被说成是傻逼!
那么也就可以说这次我如果捐款的话其实是两边都不讨好的,也就是说这次投资是根本赚不回来的,那谁还会去投呢?所以这次捐款活动最终的结果也是以收不上来多少钱而告终的。因为这个时候大家都变成了清官,家里一穷如洗,只剩下两袖清风了。
筹不到钱的崇祯皇帝这时候也急了,他立刻下旨封吴三桂为平西伯,率领关宁铁军入关护卫京师!这时候已经是三月份了。
此时的李自成才开始真正的势如破竹,他已经攻陷宣府、大同,过了居庸关(这几个地方都是主动投降的),大军直逼北京城下了。
崇祯皇帝本来准备召集大臣们再开一次会,可是这回敲了半天钟却没有一个人过来。失望的崇祯皇帝含着泪哭道:“大明怎么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啊!”
一旁的太监曹化淳不知道是怎么想的,这时候居然接了一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忠贤就是指魏忠贤,崇祯皇帝上台后收拾的第一个人,虽然这个人是一个太监。
这种时候说这种话,反正我是感觉这就是在挤兑皇帝呢。
但是崇祯皇帝到了这种时候也没有心思搭理曹化淳了,他立刻传旨把三位皇子找来,现在得嘱咐后事了。过不多时三位小皇子都到齐了。三位皇子给父皇行过礼之后,崇祯皇帝擦了擦眼泪,来到了他的儿子们身前,用了他这一生最温柔的语气对皇子们说道:“过了今天你们就不再是皇子了,你们要过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你们要记住,要懂礼貌,见到了文官就叫大人,见到了武将就叫长官。你们对别人有礼貌,别人也会尊重你们。要好好活下去。”说到这里崇祯皇帝的眼泪已经止不住了。现在站在这座大殿中的男人不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不是号令天下的领袖,只是一位拥有三个孩子的父亲。
崇祯皇帝对三位皇子嘱咐完之后就把三个孩子全都楼在怀里痛苦不止。小孩子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啊,只有太子朱慈烺年龄稍微大一些,不像另外两个弟弟哭的那么厉害。
父子之间哭了多时,直到周皇后亲自来看崇祯皇帝之后才停止。崇祯皇帝擦了擦眼泪,命令周围的卫士将三位皇子分别送到外戚周奎、田弘遇家避难。
之后他又哭着对周皇后说道:“梓潼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也哭着说道:“妾跟从陛下十八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解带自缢而亡。
朱由检转身对陪着皇后前来的袁贵妃说道:“你也随皇后去吧!”
袁贵妃哭着拜别,也自缢了。其实她真心是躺枪了。
崇祯皇帝又召来十五岁的长平公主(就是《碧血剑》里的阿九),他看了看才十五岁的女儿,心中暗想若是流寇闯进皇宫,这孩子一定会被流寇侮辱啊!唉,还是我现在就杀了她吧,也好保全她的名节!想到此处崇祯皇帝流着泪对小公主说道:“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左袖遮脸,右手拔出刀来向她砍去!女儿跟儿子的区别咋这么大呢……
但是大概是因为精神恍惚再加上没忍心看,这一刀没有砍死公主,但是也把公主的一条手臂给砍下来了。公主昏死了过去,但是崇祯皇帝不知道公主到底是死了还是昏了,他流着泪带着太监王承恩来到了煤山。
主仆二人望向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能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因为这时候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攻入了北京,这回充当叛徒这一角色的是全北京城的老百姓。
崇祯皇帝含着泪愤恨的说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只是苦了朕的百姓了!”骂完还不解恨,他撕下身上的一片龙袍,咬破食指在上面写下了他最后的遗书: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写下遗书之后的崇祯皇帝,将腰间玉带解下挂到了旁边一颗歪脖子老槐树的树枝上。崇祯皇帝最终于用自己的死来为他的王朝殉葬了。
这里我要针对崇祯皇帝遗诏中的那句“诸臣误朕”做一下小小的反驳。至少袁崇焕没误他、曹文昭没误他、卢象升没误他、孙传庭没误他、周遇吉没误他、王彦路没误他。
王彦路孤身一人在荒郊野岭之中跑了好几天,终于回到了北京,但是他没敢再往京城那里跑,因为城上的旗已经换了。王彦路看着偌大的北京城,想起当初袁崇焕带着自己就是为了保卫这座城市以及里面的皇帝而浴血奋战,但是今天这座城市终究还是被敌人攻陷了。这时候他也忍不住泪流满面了。他心想皇帝陛下这会儿多半是废了,唉!都怪自己没用!
王彦路心想国家完蛋了,自己去哪呢?是往南京跑还是回辽东呢?回辽东带关宁铁骑给皇上报仇!对,回辽东!想到此处,王彦路催动胯下的照夜玉狮子马,向着山海关绝尘而去。
那么王彦路的命运究竟会如何呢?请各位亲们期待《明明如月》下卷。我更新之后会在这里贴出链接的。
(https://www.mangg.com/id44648/263307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