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奉天靖难 > 第九十三章 颖凉会面

?洪武二十五年十一月中旬,朱植率军与朱权在撒叉河边会师。

  看到朱植,特别是当朱权从广宁左卫指挥使孙明的口中得知朱植因前来救援大宁一事与辽东都司闹掰之后,朱权心中对朱植顿时升起了无比的感激之情。

  世间曾言人生有一知己足矣,但是在朱权想来,人生之中有一个如此为自己着想的兄长岂不是比知己更令人感动。

  朱植赶到翁牛特部中的第二天,朱权便在撒叉河边集合了所有的明军将士。

  数万明军在撒叉河边集结,杀气冲霄,更加上在得知大宁前卫死守城寨之后脸上沉重的表情,更是令气氛变得很是压抑。

  撒叉河边临时搭建的高台之上,朱权手捧一杯水酒。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北元余孽犯我边境,我大明之师奋勇交战,终得苍天庇护,宵小顿首!然我大明近万健儿与这他乡抛头颅、撒热泪,赤诚之心感天动地!

  今,不才朱权与众位军中将士祭奠我袍泽,一路走好!”

  说着,朱权眼眶含泪将水中酒水撒在了地上。

  朱植站在朱权的边上,他的眼睛直盯盯的看着朱权,这个时候朱植方才发现,此时的朱权似乎与以前的朱权全然不一样。

  此时的朱权身上充满了上位者的气息,这在朱植心中使得原本印象之中那个嬉笑怒骂相由心生的朱权越走越远了。

  但是朱植也清楚,此时大宁都司的损失不可谓不重,国朝立国二十余年,至今除了草创初期的几次北伐之外,其余战事,明军伤亡皆无此次惨重。

  “国失干臣,心甚痛哉!英灵未远,与天地证!孤与诸君盟誓,定为英灵复仇,斩尽北元余孽!”

  朱权站在高台上之上大声喝道。

  听到朱权这发话,不单是朱植,几乎无论台上台下,明军将领们纷纷露出了愕然之色。

  毕竟北元逃遁,之后的事情是继续远征还是就此作罢可不是他们能够拿主意的,全然要看京城那位的意思。

  但是显然,眼下朱权既然在如此多人面前说出了这样一番话,那么看得出来,朱权绝对会强烈要求与北元继续战斗下去。

  这让明军将领们顿时不知道是喜还是忧。

  京城之中,到了中旬,六百里加急终于将朱权重创元军的消息传到了金陵。

  而消息传来,京城上下除了松了一口气之外,更多的却也想到了此后的事情。

  整个京城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那座威严的皇城、那座雄视天下的大殿之中。

  正如所有人所预料的一般,在听到朱权大胜的消息,洪武帝前一刻还是满心欢喜,但是下一刻脸上却是露出了深思的神色。

  凭心而论,洪武帝是想要将这场战争继续打下去的,不然的话,当初在北元犯境之后,洪武帝也不会一口气调遣了五位边王几近二十万的大军准备与北元大战一场。

  但是在朵颜三卫开战与远征漠北,完全就是两个概念。

  得益与军户制,洪武帝在得知北元犯境之后,可以轻松的集结三个都司的力量,但是也正是因为军户制,大军远征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毕竟与朵颜三卫境内开战,大军可以就近从大宁都司获得补给,但是一旦开启远征,那么近二十万大军长途作战,不说别的,单单是后勤便能让如今好不容易攒下一些家底的户部库存失去一大半。

  再者而言,在洪武帝内心深处还有一个不足为外人所道的心思。

  那就是一旦远征的话,由燕王担任主帅肯定会遭到五军都督府方面的反对。

  在国朝这些年之中,如果说对北元最熟悉的将领的话,那么首推冯胜、傅友德、蓝玉等一干悍将。

  而前段时间,为了顺利的册立皇孙,洪武帝特意将傅友德等人调离京城前往关陕屯田,除了是怕这些将领与皇孙一事上支持朱允熥之外,另一个目的何尝不是为了削弱这些将领手中的兵权。

  古往今来,兵为将有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历朝历代,而洪武帝尽管设立了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双方交叉管理军队,看起来是牵制住了傅友德等一干开国大将手中的兵权,但是这些的战争早已让这些大将的故旧亲信遍布军中,想要铲除却是远远没有那么容易。

  大明境内的卫所布置在洪武帝心目之中就是一张大图,虽说洪武帝心中对朱棣有所防备,但是他现在确实是缺乏人才所用。

  蓝玉一党的势力遍布军方,而目前来看军方势力之中,唯一和蓝玉等人没有关系的便只有朱棣等几位皇子。

  在这种情况下,洪武帝愿意培植朱棣等皇子加强在军方的话语权,为的就是削弱蓝玉等故旧将领们的势力。

  但是一旦发起远征,以燕王的威望能否执行好,同时能否打赢成为了洪武帝心中的一个隐忧。

  就在洪武帝坐在御书房之中深思的时候,东宫之中,朱允炆也与黄子澄等人凑在了一起。

  “师傅,眼下十七叔在大宁打胜了,这对于国朝来说实在是一件大好事,皇祖父刚刚还问我封赏之事,还请黄师傅能够赐教与我!”

  朱允炆坐在椅子上对着一旁落座的黄子澄笑道。

  但是令朱允炆感到有些讶异的是,黄子澄虽说是听到了大宁那边打胜了,但是脸上却没有任何的笑容。

  甚至黄子澄的脸色还有些难看。

  “敢问殿下,宁王殿下虽说击败了北元军队,可如今几近二十万大军集结在大宁,殿下心中可有打算?”

  黄子澄这番话倒是将朱允炆给问懵了,他知道明军大捷之后心中只有欢喜,哪会有其他的心思。

  看到朱允炆脸上有些懵懂的神情,黄子澄心中一沉。

  黄子澄之所以在朝堂之上不遗余力的支持朱允炆,除了因为心中未来帝师的荣耀之外,更多的也是想要借着朱允炆实现自己心中的政治抱负。

  不然的话,黄子澄大可以投到朱允熥那边去,毕竟朱允炆与朱允熥相比,背后的支持力量实在是太过薄弱了些。

  锦上添花从来没有雪中送炭得到的回报大。

  “殿下,无论如何,这仗不能再打下去了,这一点还请殿下知晓!”

  “当然,这仗,十七叔已经打胜了,既然如此,那么接下来自然就是班师回朝了!”

  朱允炆依然没有听懂黄子澄话中的含义,这让黄子澄心底叹息了一声。

  “殿下,北元余孽进犯边境,大宁方面遭受了重大的伤亡,再加上此前陛下调动了几近二十万大军,眼下这些军队大部分还没来得及与敌交战,战争便结束,颇有虎头蛇尾之嫌,自然会使很多军中将士心中不服,所以这场战争只怕还会有后续!

  但是殿下,从您的角度而言,这场战争必须结束!”

  朱允炆听懂了黄子澄的意思。

  “黄师傅,北元乃是我大明大敌,宁王殿下取得大胜重创北元,按理来说正应该是趁胜追击才对!”

  黄子澄沉声说道:

  “若是这支大军掌握在殿下手中,那么自然是应该趁胜追击,但是如今这支大军上下并非殿下之人!”

  说着,黄子澄声音低了下去

  “如今我朝将兵大致分成三部,其中一部在蓝玉大将军手中,其在军中势力相当与国朝六成兵力!

  另一部则在燕王、宁王等藩王手中,相当与国朝两成。

  而第三部便是陛下亲军!

  然陛下英明神武,神州一统,虽军中交错,但陛下在一日,则军中无有不服。

  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旦北征漠北,那么势必几近二十万的大军主帅之位定会引起国朝上下将帅们的争夺,而其中燕王胜算不大,唯有蓝玉大将军最有可能。

  殿下您想想,蓝玉大将军与您的关系..........”

  说道这里,黄子澄抬起眼看了看朱允炆脸上的表情,只见朱允炆脸上的表情颇为难堪,而黄子澄接着说道:

  “当然燕王殿下也非常有可能,但是殿下,陛下心中可以希望借着诸位藩王掌权来削弱蓝玉在军方的实力,但是您心中却万万不能有此想法。

  纵观历朝历代,汉朝吴楚之乱,晋朝八王之乱,皆历历在目!”

  朱允炆点了点头沉声说道:

  “黄师傅说的有道理,日后我会向皇祖父进言的!”

  看到朱允炆郑重的点了点头应了下来,黄子澄脸上的表情顿时轻松了不少。

  随着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京中原先应皇储之事而引起的波澜倒也平息了下去,但是有心人都知道,这种平息只是暂时性的,毕竟蓝玉大将军即将从西北回京了。

  而此时蓝玉也正率领着在西北的得胜之师一路奔着京城而来,只不过在途中,蓝玉特意去了一趟关中。

  关中长安,故为秦汉故都,但时至今日,关中景象已大不如前,当然元将王宝宝与明军数次大战使得关中人口凋零,尽管十数年修身养息,但是关中却也恢复不到曾经的辉煌了。

  蓝玉一声蓝色长袍,骑在马上,像一位富家翁倒是多过与像如今国朝大权在握的大将军。

  蓝玉的嘴边露出了寸须,一张脸有些消瘦,但是目光却非常有神,骑在马上浑身确如耀眼的利剑般夺目。

  长安郊外的一处农庄之中,蓝玉的目的正是这里。

  这处农庄正是傅友德的所在地,九月份的时候,洪武帝一张圣旨便打发傅友德等二十七位五军都督府将军前来关陕屯田,不仅如此,洪武帝还特意安排了自己的亲军羽林卫护卫这些将领们前来关陕,名为护卫但是实际上却是与监视无疑。

  在一名总旗的引导之下,蓝玉一行人走进了农庄之中。

  蓝玉此行只带了十几名护卫,为的便是隐藏行踪,毕竟他乃国朝重将,与傅友德等人私下会面显然有些结党营私的嫌疑。

  当然国朝上下都知道傅友德等人与他乃一党。

  但是一些明面上的东西该遵守的还是要遵守的。

  走进农庄之后不久,蓝玉一行人便来到了一处草庐门口。

  蓝玉翻身下马将手中缰绳递给了一名迎上来的士兵。

  “凉国公,别来无恙!”

  “颖国公,烦您在这大门处迎接,令在下实在是汗颜啊!”

  蓝玉对着草庐门口处的一名老者拱了拱手说道,说完两人相视一笑。

  走进草庐之中,只见草庐之中的摆设非常简单,只有四把竹椅与一个木桌,草庐的四周挂着一些书画,但是看的出来这些书画都不是名家所做,但是这些书画的落款赫然正是傅友德本人。

  傅友德比蓝玉的年纪要大,算起来傅友德与蓝玉的姐夫常遇春的年纪倒是差的不太多。

  但是虽然在岁数上要大上一些,但是傅友德从不以此为依仗,与蓝玉相交更多的是将自己摆在一个略下的位置。

  两人在竹椅上坐定,蓝玉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说道:

  “颖国公,这次蓝某是来感谢您的,在允熥的事情上,蓝某却是欠你一个人情!”

  听到蓝玉这么说,傅友德摆了摆手露出了一丝惭愧的神情说道:

  “哪里,这次傅某也是没有帮上忙,倒是让凉国公见笑了!”

  说着,傅友德端起摆放在木桌上的茶壶便倒了一杯茶递给了蓝玉。

  “这次没帮上忙不代表下一次帮不上忙,某家与颖国公皆在军中多年,当知军情变化可从来都是不能以常理度之的”

  与蓝玉不一样,傅友德留的却是长须,而谁都知道颖国公脸上长须可是颖国公的标志之一,从来都是爱护有加的。

  此时傅友德便是抚了抚颌下长须说道:

  “凉国公此番话正是至理名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带兵之人自是要融会贯通!凉国公乃我大明武将之首,自然也是我等标杆,别的不说,此次五军都督府随某家前来关陕屯田的二十七位同僚都非常看好允熥殿下!”

  有的时候,话不用说的那么明白,但是有的时候,却一定要将话说的非常清楚。

  历朝历代关于皇位争斗从来都是充满残酷性的,一旦到了那个级别,那么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墙头草的说法,而傅友德等人早已与蓝玉剪不断理还乱,因此自然不能置身事外。

  蓝玉哈哈大笑了起来,一会之后,他又说道:

  “人皆道东宫仁义,可要我说,东宫是仁义了,可我们这些用命搏富贵的苦命人难道就暴虐了吗!

  冯大将军前些时日也来信了,在太原他的日子也不太好过,正有人通过锦衣卫不停的接触他手下的将领,其中可能还有东宫那位的身影!

  哎,要说我最可惜的,那就是西平侯的死了,若是他不死,我和他一北一南,想要定大局并不难,但是现在却平添了许多变数!”

  想到沐英的死,蓝玉深深的叹息了一声。

  蓝玉与沐英乃是生死之交,甚至可以说原先的历史上,蓝玉一案之所以没有牵涉到沐英,正是因为沐英死得早,不然的话也要被拖进去。

  整个大明都知道,沐英完全可以被划入蓝玉一党,这一点从沐英对待朱允熥的态度上便可以看得出来。

  沐英镇守西南多年,每年上贡,除了洪武帝之外定有朱允熥一份,甚至有的时候蓝玉不一定有,但是朱允熥肯定会有!

  当然,这也不得不说朱允熥受母族遗泽甚厚了。

  毕竟沐英在被洪武帝收为养子之后,第一次外派作战便是在常遇春麾下。

  当然除了常遇春之外,更重要的是沐英是一个死认礼法的人,在沐英看来,朱允熥是太子嫡子,而朱允炆不过是个庶子。

  现在的社会是一夫一妻制,所以可能感受不到嫡庶之分的区别,但是在封建社会,嫡庶之分乃是封建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蓝玉叹息之后,傅友德也是叹息了一声。

  确实和蓝玉说的一样,若是沐英不死,那么中原和西南连成一片,这样一来,恐怕洪武帝再疼爱朱允炆,再看好朱允炆,也要忍痛割爱,不然除此之外,只有对军方进行全面清洗一途。

  “凉国公,京中局势不是很好,而且老兄弟们都被发配了出来,你此次回京要多加注意了!”

  傅友德面容一整转而对蓝玉说道。

  听到傅友德此言,蓝玉的脸上也是露出了非常慎重的表情。

  “颖国公说的正是,虽我之前远在西北,但京中风向还是能够察觉的,这些日子,锦衣卫的监视明显加强了很多,就是我此次前来也是费了一些力气的。

  不过好在的是,现在北虏寇边,当今就算再有除我之心,恐怕也得慎重一番吧!”

  对自己的处境,蓝玉远远没有表现出来的那种昏了头。

  恰恰相反,蓝玉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当然再聪明的人有的时候也是不能面面俱到的,这一点从历史上蓝玉的下场便能够看的出来。

  看到蓝玉不以为意,傅友德有些急了

  “凉国公万万不可掉以轻心,越是这种时候越是要小心,当今已过花甲之年,皇储之位既定,显然要为日后着想,我等处境皆如履薄冰啊!”

  (感谢稻草人大大的打赏~求收藏!)

  ;

(https://www.mangg.com/id43087/234709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