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4年元旦周日
1983年的最后一夜,时光在一片死寂中悄然过去。二天固定的假期,对劳苦工作的人是个幸福的日子,对于懒惰者是一个适宜的日子,而我自己哪?!
今夜,电视上发出征集春联的启示。闻之跃跃欲试,而知识的贫瘠,让我不得不放弃。
昨夜,忽然想起初中时,每日清晨起得早早的,在操场上跳跃,多么有朝气啊!而今这份年龄下,却懒散怠慢得一副老态龙钟之状了!
生活是热情青年显露才华的美景,请相信这话吧。
上面草草的几笔,也无法掩盖我矛盾的心情。因为,我晓得自己去年今日的理想和盘算……
揭伤疤是令人伤痛的,但我还是揭了……我又翻阅了去年此时的日记。不过,这时的我有了和去年异样的想法。这就是确确实实地感到应该有一场所有一天地,让我自己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经历生活的开篇,踏上生活的征途,并感到应该摒弃自身的稚气和孩子般的遐想,而以童子心底和成人意志和力量,去生活、去改造社会和世界。
如果说往年的天真浪漫是没有经验,而今的这一切却是对我意志力的考验。我爱生活,不厌世,而且决意不混日子。
世界的一切既是真实的,又是虚幻的,只要你不迷信,就完全有能力把你所担心、惧怕、怀疑和憎恨的一切真实变成虚假,而且能够把你自以为虚幻的希冀和不现实,成为真实显现在你自己眼前。这就是生活的真谛,这也是人类的伟大之所在。这就是人的创造力。
还是记下来了本来不想记下的事情,今晚了看了电视上播放的故事片《包氏父子》……贫贱的父亲甘愿为其儿子无怨无悔地当牛做马……其父愚懦,其子浑噩。
1984年1月14日周六
《音籁》
相逢于何时?只记得
言语中,洋溢着天真、稚气
语言里,弥漫着你的个性、气质
相别了多久?只晓得
忆不起你的娇容
印象着齐眉的发、倔强的劲头
生活里,我有意忘掉你
寂静中,你的音籁
却时时地在我耳畔绸缪
……甜甜的、娇娇的,带着
任性的责怪
少女的温柔
1984年1月16日周一
对于高考复读,今早骑车上学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一年来各门功课究竟能够提高多少分呢?
在《中国青年报》“历史长河”专栏中,介绍了玄奘塔,据说是我国最早的砖塔。不知现在是否有这样组织,把中国各种建筑绘制成册,并制成影像。留给后人追溯和研究,其建筑造型也可成为画家的摹本,为后人探索美的基础来源。
从昨夜世界之窗中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掠影,到今天《青年报》上民主德国一青年俱乐部主任的日记,加上苏联电影和中国现实等一切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景象反映,这一切给我的直接和间接印象,都是一种迟缓和疑虑的状态,人们公开的言论往往都有共性。而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从外观上总给人一种活泼、紧张的感觉。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从管理形式到人的精神内容等等上层建筑领域,可说还是崭新的,这可以从人民精神状态上察觉出来。面粉到馒头有一个加工的过程,孩子看到母亲和面,最初总要问:“母亲,这是干嘛?”当得到回答是做馒头时,孩子最初的反应一定是惊诧和疑虑。这其实是十分正常并不奇怪的现象。
人类发展至今,人民要求自主和自觉是一种社会进步的必然。上一世纪文学艺术理论的繁荣,是人类新世纪建设“自由、平等、博爱”生活实践的嚆矢。两次世界大战和现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攻击和斗争,实质上就是一个如何从面粉到馒头的过程,这一时期依然存在着人类有史以来的各种愚昧、狭隘、虚伪、疯狂的意识,而“独断专横”就是这一切现象中最典型性的表现。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未来文明世界的前夜,冲破黑暗只能是全人类的觉醒。要使人人都感到忍气偷生,并且跟随着别人设置的命运而由出生到死亡的过程,是一种无聊、贫瘠和悲哀的人生。每一个人在自然界一旦造就成人以后都应该发挥其个性特有的能力,让地球上的一切都能够自然而然地延续下去。人、动物、植物、微生物相互依赖,相互衬托,相互促进,使人们无论在任何一个地方……山区、平原、沙漠、丘陵、河谷都不会产生空寂、漠然的压抑,不会出现黯然、忧郁的伤感。
新生育的一代,不应只是快感的应生物,更不该是对生命的敷衍塞责和自我残生的寄宿,而是造就一个去旧迎新的战士,通过人类母子的爱,让人类怜惜生命和追求美德的品行遗传下去。
1984年1月22日周日
一星期后就要春节了,各家庭都在忙于购买过年的食物。上学的学生们要放假了,工人们还要一直忙下去。
星期四考完英语,连续休息三天。空闲的一天真不知道怎样安排学习才好,往往即使是坐了下来,也还是心不在焉。数理化根本进不去,而闲着玩,心里却也不舒服。只有帮着家里干点正当家务事或读些理论性书籍,才能让我良心上得到安宁。然而,这安宁也只是一时而已,此刻又在挂念将来的一切。
这些天读完了茅盾先生的《夜读偶记》,清楚了许多文学上的概念涵义,并感到:如果我在看《别林斯基选集》和“莎评”之前,就看过此书的话,可能会弄清楚更多的文学问题。现在又转念一想,如果不是事先看过了别林斯基的文章和那些对莎士比亚的评论,我是否还能看得下去《夜读偶记》哪?阅读《夜读偶记》中,联想现实,深深地感到我国文学理论是十分落后的,人民的鉴赏力也十分欠缺。这明显表现在我国文学评论水平和生活中人民的言谈举止上面。现在报纸、杂志和各类书籍虽然五花八门,在数目和范围上都也十分庞大,但是这些刊物书本在内容和思想表现上很成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指导(尽管标榜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或者说没有对于文艺理论的过去和现实情况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和分析。这样说可能有些武断,但从周围生活中人们的表现以及他们对于某一作品只是浏览而已,即便有一些对于作品某一细节或片段的褒贬意见的人,他们之中真正能够拿起文艺理论工具并用文艺理论头脑来进行分析、对照和研究而来的意见和建议,其实并不多见。因此,社会上那些卖弄噱头的作品,至今招摇过市、时隐时现着。
1984年2月2日周二(大年初一)
替父亲在单位传达室值夜班,从深夜3点到上午8点。传达室的几本杂志《小说选刊》《现代作家》《书法》《自学》,此时(差10分5点)已经看完一遍。其中,前两本杂志的几篇近作,直觉颇有同感。
不知是认识到了自己的无能,还是眼前的事实,无论怎样此刻的我第一次烦厌文学创作,似乎有一种弃绝一切阅读文学作品的喜好。想到过去自己的那份热情和痴迷,不得不说就是“感情用事”。
可能是前日同学提到学医的事情,也许是自己往昔一切所思所为所见,是我对于医学有了一种急切向往的欲念。什么“绕床岚光三经路,满帘风雨一床书。”那仅是逸民的梦想和希冀,此何时也!何处会有这样逸民的安身之地?
“汲水灌花私雨露,临池叠石幻溪山。”意境之美何甚!一个“幻”字何等传神达意。唉!管它哪,这一点感受何足道,曲径小道亦不免跌倒,花开了,春来了,你好!
1984年2月16日周四(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雪打灯”今日正合了其言。早晨,随着阵阵寒风,天上稀稀落落地飘洒下来几朵雪花,直到黄昏时候,雪才真的下了起来,这会儿已经盖满了大地。
冷风加上皑皑白雪,不禁使人一目尽寒,从头凉到脚,而且不自觉地跺着脚,并搓着手。然而,如此机械的动作,也就是瞬间一刹那的功夫。因为,站在这雪地上,虽然迎面扑来朵朵凉雪,风也是凉的,但是敏锐的嗅觉却从这份“凉”中感知到团团稀疏绵暖般的春天气息。真的,不只是今天,就在春节后第一个夜晚,我握着一本书路过操场,远近排排楼房,闪闪明灯和天上的星星相互辉映,那一夜也有风,且比这一夜还凉还冷,但就在那舒缓均匀的吹拂之中,我深刻地感到了其中春的气息。这份感受让我的惆怅,更甚更剧,却也从中赞美自然的伟大可爱,并且思缕遥遥,意境幻然,仿若神仙一般徜徉云霄之巅……我真的想唱、想舞,想把自己的一切感受倾诉人间。然而,当我又一次坐在父亲大车间一角的书桌前,即使想把刚才那份感受倒出来告知自己,却已不知云何。也许这种自我快感和畅想,太不合乎人情、太寂寞、太凄凉、太自我;也许只是自己手笨口拙、行为迂腐、头脑愚懦……谁知道那夜的自己是伏案苦读还是随意遐想了,但是,此时此刻再一次“春之气息”的感受,于这孩子们每每盼望和期待的“年”将终结之际,却实在的像是触手可及。
1984年2月26日周日
人活着为了什么哪?姐姐已有了工作,每日回来叫苦不迭。其工作确实也是够累的,每日半天时间开四圈公交车,其它时间里总是见她在睡觉休息。我没有办法去改变她的生活节律。而看到一日日时光多在梦中度过,又禁不住为之怆然。虽说工作确实为社会付出了辛劳,但个人得到了什么呢?报酬、工资,而思想和精神上的变化率则为零。人若没有了精神,则是不完备的人,也一定不会有完美的人生。
有音乐合着,我喜欢寂寞、清闲。
任时光随音乐去了,我却从不惋然。
万籁俱寂时,我真不能无事做,
游荡、清思、静想……会觉得无聊赖,
人生炎凉。记住吧!
永远劳动,劳动中思考。
去创造,有快乐。
1984年3月2日周五
《中国青年报》星期四刊的“自学之友”专栏,办得较有生机。从中可以看到生活现实之中潜在于青年身上的一种力量。虽然,自己周围没有几个苦心自学的人,也略晓得一般人单凭自学所能达到的程度,但看到同代人能有如此虎虎生气,也是难得的快事。这种青年现实应该强过鲁迅先生的那个时代,若能把这种气势贯穿于每院每家,生活不知将增添何样光彩。
报纸上一句“问染哪得峥嵘骨,抱节成才气沛然”(范增语)。用“抱节成才”点缀竹画,寓意相容而形象,的确很妙。
1984年3月11日周日
步入三月,不自觉之间一半已经过去。开学后,学习是紧张的。是啊!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除了坚其志、劳其身,更贵在有其心,常怀自训、自愧、自进之信念。
紧张生活之中,也并非固执一念别无它思地走着。花开花落,冬去春来,非人欤?人们最常寄语自我一生“霞光万里松鹤延年”,却少有人深究其中道理。延年者,飞鹜也。鹤不徙而困,死期将至;人若滞而不动,则呆。天下唯我大者,目浅游狭所致之。国民之所以憔悴,令君子哀痛者,身不远,思不深,不自强矣!
合乎大者,贵能委能傲。群居则不独高,独处则不孤悲。不为外物所役,安则知危,危则处惊不乱,思安适之岿然。卧草泥为之猎,绝夜为尽其志,涉广为达其意。不如此,圈内之彘待之何事?
荀子尝叹:思之过。知之而不改之,何谓君子。
列子学射,三年尚可教也。今之学,犹可不明乎。
1984年3月12日周一
一板一眼死抠课本,在别人看来很是好笑,自己也时常感到无聊得很。但是,近来通过这样的学习,才真正感到妙处,似乎有些开窍了。那就是在反反复复学习一样的知识之间,却能从中悟出新的东西,和别的知识联在一起,于“熟悉”中找到了知识之间的规律性,考试中通过联想可以找准必须掌握的内容。政治课本的学习尤其如此。
1984年3月19日周一
自今日起,除了星期三和星期天,其它时间下午都不上课了。有自己看书的时间,确实很有必要。从开始作详细笔记开始,深感过去课本看得太少,而且更少的是自己有意识去看、去读、去做笔记。下午,在家里自学,最大的不好处,就是不能环环相扣。自勉吧!
1984年3月24日周六
《怅惘》
怅惘
从不带悲哀的色彩
不知晓
怎么能遮住澎拜汹涌的血潮?
不能眠
在这静谧乍暖的春夜里
难得的
一点点涩涩的休憩
1984年3月30日周五
初中的古文全部复习完了。现在重读《岳阳楼记》才真正悟出作为名篇的味道。过去学习时,虽说字句尚能读懂,但更深入体会却是没有的,更无法体会其文本结构上的巧妙和匠心。
《岳阳楼记》初阅二三四段落,让人完全沉溺在岳阳楼处境的壮观和宏伟,而且作者剖析观望者内心的感受,不禁为之动情,与其心戚戚然,并产生与圣杰贤达心灵沟通的快意。然而,“嗟夫!”之悲叹,初见,不免使人为之茫然;下览,通其意、晓其理,再进一步联系其中感慨的事务,于是亦为之怆然。到此,再回头阅读《岳阳楼记》时,却和第一次读时的感受又完全不同了,富丽堂皇的辞藻下面透出作者满腹文章、落寞不得志的情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乃我之宝训。
(https://www.mangg.com/id42958/254543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