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三国异闻记 > 第八章 洛阳轶事

?

  蔡邕颇为惊诧,视我道:“孟德为何慌张而去?”我道:“曹操此去,志在不小,我观其有招兵买马,联合各众人讨伐董卓之意,操恐我等告密,故匆匆归去,虽称言明日走,我观其闻我所言,恐不敢在洛阳过夜,必连夜而去。”

  蔡邕似不信道:“孟德和我交厚,常来借书求学,对我以师礼待之,我待其也甚好,为何疑我告密?如其疑我,为何又来辞行,且直言要归去?”

  我道:“曹操知伯父为人,他只言归隐,伯父断然不会告密董卓,待我看破他心思,他心里生疑,所以着急离去,走时还诈我等明日放走。”蔡琰接口道:“我观兄之言倒也有理,曹操每次来都逗留很久,若不疑我等,明日方走,何故今日如此匆匆?”

  蔡邕道:“果然有些道理!”我也笑道:“曹操今天前来,恐除了看望伯父,还和小姐有些关系”蔡邕一愣道:“和昭姬有关系?我道:“正是,我看曹操有仰慕小姐之意,所以今日也是来和小姐辞行。”

  蔡琰面上一红,向我翻了个白眼道:“胡说!”我微微一笑,不复言语,蔡琰汝等聪明,曹操有爱她之意,她自己如何不知,不过不承认罢了。

  蔡邕却淡然道:“此我亦知之,曹操德才兼备、机智警敏且能随机权衡应变,我其实喜之,然一来昭姬新寡,曹操却有妻室,二来曹操大昭姬二十有余,辈分也颇有不合,我颇为踌躇......”蔡邕之言竟似不不把我当外人。蔡琰听蔡邕谈及自己隐私,却不高兴,大声道:“爹!你说什么呢?”蔡邕这才发现自己失言了,不该对我讨论女儿之事,忙道:“是我失言了,不过苏智也不是外人!”,蔡琰大声道:“我不嫁人,更不嫁此狐疑之人。”说着气愤的起身离去。

  眼见天色不早,我向蔡邕辞行,蔡邕却道已吩咐为我做饭,蔡邕留我之意也甚诚,我推辞不过只得留下。席间蔡邕若有所思,问我道:“然孟德果能成事?”我道:“曹操目前羽翼为丰,他日或可有成,目前恐难以撼动董卓。然董卓恐迟早要败。”蔡邕叹了口气道:“我一心著书修史,恰得董卓重用,以为可以完平生所愿,奈何又要卷入争斗?”我默然。晚饭后,蔡邕送我,言:“贤侄以后多来家里走动,今似汝这等明白人不多了。”又言他会一直留意红儿踪迹,我谢过而别。

  我一个人回到家里,无法入睡,“公子,红儿在这里日日夜夜盼你归来。”临走时红儿情深款款的嘱咐如同昨日,昔日得一幕一幕在我脑海一一浮现。来到三国,对我最好的两个人如果都不在了,我活在这个世界又有什么意思?

  一人实在寂寥难堪,我想追秦庸等去,又放心不下红儿,虽然希望颇为渺茫,却也存万一侥幸。而且蔡邕待我甚厚,虽未找到红儿,却颇为用心,我曾发誓结草衔环保之,怎忍心让其被王允所屠,女儿流落匈奴十二载?

  这一夜,我细思到自己东汉所做所为,发现并未有任何改变历史行程之举,赵云估计仍然投奔了公孙瓒,华佗仍然四处行医,虽然是我帮他改的名字,但徐庶仍然叫徐庶,鬼使神差,为何当时我未将其改为他名?郭嘉也未听我言,恐其仍然如史书记载未及四十而早逝,司马徽日后恐仍襄阳隐居,我见了这么多名人,确未有一人能有改变。或者我影响了赵云、张仲景、徐庶,甚至蔡邕,但历史上众人正是沿着这个轨迹行走.......

  我越想越感觉毛骨悚然,或许我本来就存在于三国?不过因我乃一无名小卒,不见史书记载?或许我并未穿越,不过在现代做一个梦,一个前世回忆的梦?不然为何我的相貌和前世一模一样?如果命运早已注定,我为什么要挣扎?我之痛苦岂非真因为挣扎?

  此后一段日子我精神恍惚,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红儿的失踪继母亲身亡后又给我当头一棒,自己似乎对未来无能为力,小心提防瘟疫,结果母亲身的瘟疫而亡,担心董卓危害家人,结果自己最爱的人被董卓部下掠走,生死不知,我想到前世在一本书上看到的一段话:“......这一年,总是令我想起进退两难的泥沼,每迈一步都几乎把整只鞋陷掉的那般滞重而深沉的泥沼。而我就在这片泥沼中气喘吁吁地挪动脚步,前方一无所见,后面渺无来者。......我四周的世界则面临一切沧桑巨变。......我判断不出我位于何处,也不具有自己是在朝正确方向前进的信心。我之所以一步步挪动步履,只是因为我必须挪动,而无论去哪里.......”

  我思索自己所做所为是否有意义,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如果历史一成不变的延续下去,该发生的终究发生,不该发生的终不会发生,我又能做什么呢?

  我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如此不知多久,一日,我有有所醒悟,心想:居然托生此世,当随之舞动,死者已逝,活着的人还得活着,不用考虑什么意义不意义,考虑意义一事本身就毫无意义,管他是沼泽还是平路,我都需要移动脚步。

  我起身走动,看见桌山那面铜镜,多日不用上面蒙了一层灰,我轻轻抹去灰尘,对镜看去,发现我的嘴脸甚是丑恶。面色苍白,胡须拉扎,双眼下陷,两腮突出,多日不洗脸,颇有污秽,我对镜子笑了笑道:“你瘦了。”

  我洗洗澡,整顿衣冠,收拾屋子,心里方稍得平静,家里实在空旷的可怕,不能久呆,否则恐要痴狂,我寻思我目前唯一能走动唯有蔡邕家而已。我自我安慰道:“蔡邕家就蔡邕家吧,都比无处可去强,况难说还能听些红儿消息”

  仍然是中午时候,我来到蔡邕家门口,正要叩门,屋里又飘来了熟悉的琴声,竟然感觉颇为亲切,但听琴韵中奏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我听这琴韵充满了思慕之情。心想蔡邕必不在家,多日不见,也有些想见见蔡琰,待琴韵停,我方扣动门环,老杨开门,道:“蔡大人不在.....”我尚未搭话,蔡琰已经高声叫道:“无妨,先进来吧。”我闻蔡琰语调颇为高兴,心中也一阵温馨,进到屋里,蔡琰道:“怎么这么些天才来,我真以为你不会来了,我一人在家,闷的要死。”

  我支吾道:“确有事情脱身不得”,蔡琰道:“为何支支吾吾?你不来就不来,稀罕吗?”然后又看了看我道:“月余不见,你瘦了许多。”

  我顺口问道:“我到巷口,恰闻姑娘雅奏,不知思恋何人?”蔡琰行为颇为大胆,我说话也不再顾忌,说完心里却颇为后悔,毕竟蔡琰是寡居之人,如此说不太恰当,颇想假以它言掩盖。蔡琰双颊生晕,却啐了一口道:“我想我妈了!”说完恐觉得难以自圆其说,便在偷笑。

  我不再戏言,见提及母亲,叹道“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吾母早丧,如今我妻子又被掳,我真是茕茕孑立,踽踽独行.......”蔡琰也叹了口气道:“先慈也前年过世了,今日你在洛阳有何亲人?”

  我道:“茕茕孑立,踽踽独行,岂有他人哉?”话毕又收起调笑之意正色道:“先慈早逝,吾父离家多年亦不见归,妻子被掳,家中只有几个老家人,我观洛阳非久留之所,故让其迁徙至襄阳。我因放心不下妻子,所以逗留至今,目前家中实只有我一人。”蔡琰道:“不若你到我来我家,我父有事还有人商量?”

  我颇有踌躇,蔡琰又道:“我一个人呆在家也很闷,你若在还能一起聊天弹琴,岂不快哉?”我百无聊赖,本无可无不可,且也无处可去,能和东汉大家才女相处,读书闻琴,却也不错,况蔡邕对我有恩,若在其身边,日后其危难,可伺机救之。虽然不知能否改变蔡邕的命运,却能存万一之希望。然而我不知蔡邕何意?是否愿意收留我。

  见我犹疑不言,蔡琰冰雪聪明,道:“待父亲回来我问过再说,可否?”我点了点头。蔡邕回来后,神色惨白,似乎惊魂未定,见我微微点头,蔡琰问其何事如此?蔡邕却说今日赴董卓宴,董卓竟然当众将几百俘虏割舌、挖眼,手段之残忍。蔡邕言罢仍心有余悸。

  我道:“董卓此举不过怕众人不服,立威而已,然其如此倒行逆施,大祸不远了,天下英雄迟早共伐之。”蔡邕道:“权利斗争我早无意参与,董卓残暴,虽得重用,心实不安,屡次要离去,又无投奔之所,如之奈何?”

  我道:“伯父闻名海内,朝中更是人无所不知,如弃之而去,恐不出洛阳二百里即被擒矣。且董卓待之伯父甚厚,久之众人必然视伯父为董卓亲信,若董卓倒,伯父亦恐难得好,伯父如今陷入两难之地,朝中实不是伯父久留之地,伯父要早作安排。”

  蔡邕长叹一声道:“贤侄之言甚是,奈何不得其便。”我道:“为今之计,伯父唯有外放,若如此,则无忧也”蔡邕道:“董卓曾任我为巴郡太守,然又被留任侍中,日后恐更不得其便,我本不是太守之才,且如果为一郡太守,我著史之愿如何实现?”

  我便不再言语,暗想:蔡邕还有侥幸心理,形势如此紧急,仍然想依仗董卓,一心著书立史。就依仗董卓一事,蔡邕确实有取死之道,也不全然是无辜。蔡邕旷世逸才,通经史,善辞赋,书法亦闻名于世,又精通音律,才华横溢,然其在政治上确实非常幼稚。

  但是这样的话我如何说得,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命运,乱世亦如此,蔡邕固然有其人性的弱点,然而世人莫不如此,我又岂能求全责备?幸亏还是时日,救得了救不了蔡邕,我唯有存了随机应变,尽人事安天命的念头。

  蔡琰和父亲说道我孤身一人在京,想留我之事,蔡邕喜道:“如此甚好,假以时日,以你之才,可谋一官半职。”我见蔡邕真心留我,便道:“我生于卑微,商贾之家,不通经书,如何能为官?”。蔡邕道:“金生沙砾,珠出蚌泥,汝何妄自菲薄?经书史籍或非汝所长,然汝有远见,识文字,通音律,不能为官乎?我老而无子,不若汝做吾义子,改姓为蔡,可否?”

  我道:“伯父厚爱,敢不从命,奈何吾父流落他乡生死未仆,不敢擅自改姓。”蔡琰却接口解围道:“义子而已,不进宗庙,何须改姓!”蔡邕点点头道:“如此也好!改不改姓,待日后寻得汝父再说”

  拜蔡邕为父,我心里其实颇为茫然,蔡邕蔡琰待我甚好,然而我内心其实并不想非要拜什么义父,找借口父亲没找到不敢改姓推辞,然蔡琰却言不改姓亦可,如今形势已经无法再推辞。心想如果我说未得父亲同意,不敢改另拜父亲就好了。

  义父就义父罢,我待蔡邕为父其实可以,不过拜义父给我感觉如同当了上门女婿一样,似乎要依附蔡邕,心里有些别扭。岂料过了几日,蔡邕竟然搞了一个仪式,约了少许同僚前来吃喝庆祝,董卓居然也知道,虽然没有亲自来,却派了吕布前来。我被弄得好不尴尬,心想早知如此,绝不拜什么义父。

  吕布在后世被认为是三国有第一猛将,我见他三十多岁,身材甚为高大,器宇轩昂,威风凛凛,且服装华美,英俊潇洒,他一进来,如鹤立鸡群,我亦为之赞叹: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董卓没来,他坐了主宾之位,我观吕布却也颇为谦让,谈吐文雅,言辞有理,浑不似后世所写武夫形象,我竟然对他颇有好感。

  礼毕,吕布也过来和我客套几句,颇为亲善,然后众人席地而坐,行令饮酒。席间推举马日磾为令官,余者轮流

  说诗词、联句。在座者除我和吕布都是当世大儒,我虽也读得些书,确如何能和众人相比。酒十有八九都落入我和吕布的肚里,吕布酒量颇大,笑容满面,不以为意,我却不到不到半个时辰,已感再饮就要出丑。

  借着酒兴,我对众人道:“众人皆大儒,如此酒令,甚不公平。我和吕将军不是众人对手,求告免。”吕布亦附和

  ,众人却皆不依。我笑道:“我昔日曾学得剑术,久闻吕将军武艺通神,今日仗着酒兴,冒昧请吕将军和我为大家舞剑,然后告免,可否?”

  众人面面相觑,都看着吕布,蔡邕其实不知我身有武艺,闻言大惊道:“不可,将军何等身份岂能为我等舞剑,智儿你醉了,且回去休息。”我还未言语,吕布哈哈笑道:“料也无妨,酒席之间,图一乐矣!”众人听见吕布愿意,这才大声喝彩。

  顷刻,剑已送上,蔡邕吩咐老杨送来焦尾琴,自己亲自奏之以助兴。琴声响起,正是千古名曲《广陵散》,《广陵散》讲的是聂政剌韩相侠累之事,聂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姐姐避祸齐地,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己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姐姐,遂以剑自毁其面,挖眼、剖腹自杀。韩国悬赏千金,叫人们辨认聂政的尸体,却无人认得。然而聂政的姐姐却来相认,说:“我怎么能害怕杀身之祸,而永远埋没弟弟的名声呢!”,聂政的姐姐伏尸痛哭,撞死在聂政尸前。

  聂政弟姐之事颇为悲壮,《广陵散》全曲纷披灿烂,戈矛纵横,然初时琴声却缓慢悠扬,我二人各自舞剑,偶有一碰旋即分开,我观吕布剑法果然高明,其身若岳峙渊渟,剑法凝重,我和王越确却学得个快字,剑走龙蛇,白光如虹,众人皆高呼叫好。

  琴声旋即变得激昂、慷慨,渐有杀伐之声,突然高音,优雅回转,我剑也越来越快,到后来如一团白光,吕布也渐有呼喊之声,一剑刺出,风声四起,衣袍鼓起,站的近的人已觉风声逼人,纷纷往后。受到琴声所感,我二人交手次数变多,我颇有和吕布验证剑法之心,逐步试探,吕布似和我心有灵犀,也出手进攻,我二人斗到一起,虽都未竭尽全力,却谁也不敢大意,唯恐出丑。我随王越习剑后,只有在颍川救徐庶牛刀小试,从未碰如此对手,不觉甚为酣畅痛快,虽有舞剑逐步变为斗剑,其实双方都能感觉对方未存敌意,只为验证剑法。

  终于,噌的一声,琴声立止,我和吕布收剑而立,良久,掌声四起,我二人行礼退下,都觉痛快之极。

  吕布道:“吾征战多年,从未见如此剑法,今日真痛快之极,来呀,给我满上!”我也笑道:“我只闻将军马上神勇,天下无双,却不想剑法如此高明,我今日拜服。”吕布也大笑道:“今日未分胜负,汝未尽力,我亦如此,改日再领教,我还想看你马上如何?”我笑道:“我不善马战,不敢领教了!”

  吕布大笑,一时众人皆笑,当晚众人大醉方归。我今日约吕布舞剑,本为来年救蔡邕打伏笔,心想日后或许王允能听吕布所言。见到吕布,我就存了结交之心,却身份悬殊,诸多顾虑。不料吕布倒也和善,我仗着酒劲约吕布比剑,事情比预想的要顺利的多,心里颇有些得意。

  次日,蔡邕也颇为高兴,见我道:“智儿,昨日你约吕布舞剑,我倒吸了一口凉气,一怕你有危险,二怕吕布不高兴,不料你居然如此好剑法,吾观吕布和你对剑,兀自遮挡多而反击少。”我道:“实舞剑而已,吕布未出全力,况其尤擅马上厮杀,剑法毕竟小道。”

  蔡邕道:“如此也难得可贵,汝观吕布何人?”自从我料定曹操要跑得到验证后,蔡邕颇为信服我的知人之明。我笑道:“吕布,世之虎将矣,然其所作所为,轻狡反复,唯利是视,不甘久居人之下,且有勇无谋,翌日恐难免折戟沉沙。”

  蔡琰听我和蔡邕谈话,道:“哥,你怎么从未提及你会武之事?他日你得为我舞过”,我笑言答应,从我认蔡邕为义父,我二人就以兄妹相称。昨日宴席众人喧哗,她只是露了个面,未见我和吕布比武。

  吕布好武之人,以后又约过我多次,不是外出打猎,就是一起习武,开始托蔡邕告我,后面常遣士卒来,吕布作为朋友,有其可爱的地方,一日和我马上比武,还送套铠甲,一只亮银枪,远比我昔日打造为好,我虽和赵云习得枪法,却从未用于实战且练习甚少,颇为生疏,如何能和吕布相比,第一次顷刻就丢盔弃甲。

  然随着练习,我却发现赵云所传枪法之妙,其防守甚佳,传说赵云终身征战,居然从未受伤,恐非虚言,练习多日,我逐渐达到“泼水不能入,矢石所不能摧”的境界。吕布力大无比,尤胜赵云,我虽有内力,也难挡其锋,当我体会到枪法借力打力的妙用时,已经能抵挡吕布数十回合,自恃若稍假时日,虽不能胜吕布,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或可立于不败之地。

  闲暇读书为主,偶尔也和蔡琰帮蔡邕整理典籍,一日我无意发现些蔡邕所写《青衣赋》,甚感有趣,而最后一段描写了明月昭昭的夜晚,分隔两地的恋人沉浸在思念之中,如同天上的牛郎和织女星一样遥遥相隔不得相见,只能在庭院中久久徘徊,一任清风吹拂着衣襟。意境十分优美,我心中有感,不由随口诵道:明月昭昭,当我户牖,条风狎猎,吹予床帷。河上逍遥,徙倚庭阶。南瞻井柳,仰察斗机。非彼牛女,隔于河涯。思尔念尔,惄焉且饥。”

  蔡琰听见,问我:“这几句真是绝妙,又想你妻了?”我叹了一口气道:“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蔡琰一时似乎呆住了,不再言语,我又道:“你未读过此赋?”。蔡琰摇了摇头,我才想此赋蔡邕恐怕不会给女儿看。虽然蔡琰读书甚多,博闻广记,但蔡邕家中书籍汗牛充栋,她竟然也没看到。

  《青衣赋》写蔡邕与出身低微的美婢之间的一段恋情,并在文中寄托了对出身低微之婢女的赞赏爱慕,蔡邕的赋中,将美貌丽姿和贤能淑德理直气壮地结合在了一个出身卑微的婢女身上,且明目张胆地宣扬自己对美色的喜爱和钟情,因为青衣婢女的容颜姣好就大致赞辞,完全不顾对方身份地位的卑下。

  随后居然有一段幽会描写:“寒雪翩翩,充庭盈阶。兼裳累镇,辗转倒颓。”大雪天和人幽会且“兼裳累镇,辗转倒颓”,如此艳句居然出自蔡邕之手,确颇令我吃惊。“昒昕将曙,鸡鸣相催。饬驾趣严,将舍尔乖。”欢娱总是嫌夜短,寂寞最是恨日长,转眼已近拂晓,讨厌的鸡又叫着催我走了,车驾已在门外等候,我就将舍你而去!

  这个年代礼法道德制约的相对松弛,但看蔡邕的《青衣赋》,仍显示出他性格诚挚,行事率直的特点,不观其书,不知其为人,蔡邕身上有着固执的地方,他追求个性的解放和自由,而情之所钟,往往天不怕地不怕,实是性情中人。

  住蔡邕家日久,蔡家人口日多,原来蔡邕官越做越稳,竟然迁其家属到都城,又置办佣人,家中日益喧哗,我颇为不惯,然又不能相劝。然董卓的倒行逆施仍在继续。

  终于东郡太守桥瑁登高一呼,众人相应,群雄起兵,共推勃海郡太守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屡败,决定胁迫献迁都长安(此时称为为西京),迁都之前,董卓先鸩杀前少帝弘农王刘辩;又因袁绍带头反对自己,大杀袁氏,自袁绍叔父太傅袁隗以下,袁氏死者五十余人。群雄逐鹿格局正是从这个时候拉开了序幕.....

  董卓临走前把洛阳的金珠宝器、文物图书劫走,洗劫了皇家陵墓和公卿坟冢,而且胁迫洛阳百万居民一起西行,焚烧宫庙、官府和居家。昔日兴盛繁华的洛阳城,瞬时之间变成一片废墟。

  曾经亲眼见此惨剧的曹操作《薤露行》道:“贼臣持国柄,杀主死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而《三国演义》却这样写“遥望火焰冲天,黑烟铺地,二三百里,并无鸡犬人烟”。

  此等惨烈的状况,我却有幸未得亲自目睹,先几日董卓令献帝先行,董卓独自留驻在洛阳毕圭苑指挥人马对抗盟军,蔡邕被拜为左中郎将,封为高阳乡侯,随献帝迁都长安,在这支五千余人的队伍里,主要是皇室成员、大臣以及家属,因皇帝年幼,董卓不在,一群人以司徒王允为首,而我们身后百里跟随而来的是百万被迫西迁“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的百姓。

  这一日晚上,我们一行,在路边扎营住宿,其时还是初春,春寒料峭,众人在风中瑟瑟发抖,遥见东边火光冲天,众人知洛阳起火,皆唏嘘不已。

  我和蔡邕父女站在在一土堆后避风,遥望火光,蔡邕仰面而泣,兀自担心未来得及带走皇家史书典籍恐不得保,过了会,似乎不忍心直视火光,疾步走回临时搭建的帐篷。我遥望火光,心潮起伏,也觉凄凉。蔡琰一双明亮的眼睛,目不转瞬的瞧着我,见我怔怔出神,神色惨淡,问道:“你想家了?”我也未言语,心里想的是:母亲死了,红儿丢了,环儿他们走了,家被烧了,哪里有什么家?......蔡琰道:“你家没了,我家以后就是你家。”我心里却想:你家恐怕也难保也,你父亲会被杀,你会流落匈奴......

  想到蔡邕蔡琰日后的种种遭遇,我竟然突然打了个寒颤,心想:我失去了母亲和红儿,难道日后我还要失去蔡邕蔡琰,我心里产生巨大的恐惧,心意激荡之余突然竟伸手抓住蔡琰道:“不,我要抓牢你们,我不能再失去你们!”蔡琰脸一红,轻轻往回拉了一下手,没有拉开,也就没挣扎,嗔道:“你想什么呢?”我似梦醒,慌忙放开蔡琰的手道:“我愣神了,我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家,我不想再失去义父和你了。”

  蔡琰若有所思,低头不语。我内疚道:“琰妹,恰才我心情激荡,你不要见怪!”蔡琰却一副恼怒的样子道:“我当然要怪,你这个粗鲁的汉子,都抓痛我了,现在还疼。”说着还扬起了手,我一怔,忙要去看她手,她却噗嗤一笑,转身她父亲跑去,还回头对我做了个鬼脸。

  蔡琰走后,我独立风中,心绪难平。我细思董卓的种种行为,实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盟军虽然声势浩大,却是一群乌合之众,并不同心,他们各自为战,相互之间不仅缺乏支援,还争权夺利,相互制约,只而董卓财多粮足,若能僵持段时日,盟军必然分崩离析。为何董卓轻易撤走?

  黄巾余部白波军在河东叛乱,董卓命女婿牛辅带三万人前往镇压,群雄讨伐董卓时尚未归还,洛阳兵力不足,而盟军士气正盛,董卓派兵和盟军交战都告失利,迁都可以避开盟军(历史上称为关东军)锋芒,这个可能是表面原因。

  更深层次,董卓此人色厉内荏,在他凶狠残暴统治下官吏和百姓并未归心,他亦心知肚明,内心不安,他表面上是害怕盟军,但实际内心深处恐更怕内部生变,种种凶残的举动不过让众人怕他。董卓西迁,更接近自己老巢,能够进退有据,到了他自己的地盘,对皇帝和众臣的控制更有力了,这个可能才是他下决心的主要原因。

  董卓掠夺完洛阳附近所有粮草财物,连可能成为对方士兵的百姓都全部西迁,连房子都不留一间,此举却甚是毒辣,百姓和官员固然无家可归,而盟军知道洛阳富庶,谁不想捞点好处,所以士气很盛,然而打下洛阳却一无所得,想必失望之极,盟军物资和士卒得不到补充,怎么可能长久作战?

  董卓并不非没有谋略的人,而是过于狠毒,且没有长远打算,他火烧洛阳的举动,确实打击了盟军的士气,甚至某种程度上瓦解了盟军,但是他也失去了人心,这样的人迟早会成为“孤家寡人”。董卓有句名言“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这真是他失败的关键。

  临西迁前几日我和蔡邕说起董卓种种倒行逆施的行为,言董卓迟早必败,不如趁迁都混乱遁走,蔡邕却不为我动。蔡邕虽不认同董卓所作所为,但对董卓有感激之心,也未放弃对董卓的幻想,他抱有这种心态,我又如何能救他?虽然逃走也有风险,但是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也是最有效的改变蔡邕命运的办法,而去长安,蔡邕的恐怕命运已经注定......

  明知道结果却无力改变,这种无力感让我实在难受。如无力改变蔡邕蔡琰的命运,我留之何益?我数次想独自一走了之,但我实舍不得二人,而且我还对能拯救蔡邕蔡琰抱有幻想,我寻思救蔡邕颇难,其结果是其性格的选择,相对蔡琰要好的多,将来蔡琰被匈奴略去,这事不可能有预谋,也没有必然性,不过刚好碰到了乱兵,如果提前搬迁到其他地方,她如何能被匈奴掠走?纵然救不了蔡邕,无论如何也要救了蔡琰!

  我驻足良久,前思后想,直到夜深方归去。

(https://www.mangg.com/id41364/221360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