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良所说确有些道理,史称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确实是英、法等国仗势欺人。6年前,英国人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狮子大张口,要求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法、美两国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朝廷上下视洋人为最头疼的事,何况又提出这么多的要求,因此坚决不答应。英国人决定用枪炮说话。当时有一艘中国人的帆船,主要用来走私,为了逃避中国军队的检查,就在香港向英国人注册,高挂英国人的旗帜,算是谋了一张吓人的虎皮。广东水师对这艘帆船的情况其实一清二楚,算计着它在香港的注册已经过期,所以立即把它扣留了,把船上的人全部关了起来。本来,这应该算是中国人的内政,可是英国人非要说是污辱了大英帝国,要求送还被捕者,赔礼道歉。两广总督叶名琛据理力争,态度强硬,而且不赔偿、不道歉,只答应放人。英国人于是就开始进攻广州,冲进城中,抢掠了两广总督署。广州的老百姓当然也要以牙还牙,洋行夷馆尽成灰烬,一艘自广州开往香港的英国邮船也遭劫掠。
这个时候,法国有个天主教神甫叫马赖,未经中国官方同意,进入中国内地行动,一直到了广西林和县,这是违背两国条约的。广西林和知县没与上级衙门沟通,就把马赖给处死了。当然,这也违背两国条约,按条约,知县的正确做法应该把拘捕的法国人解送至法领事馆。法国人以此为借口,也向中国派兵。英法两国一拍即合,英国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代表,法国任命葛罗为全权代表,组成联军侵犯广州。美国、俄国也掺和进来,趁火打劫,从中渔利。朝廷一直被太平军弄的焦头烂额,哪里有精力对付洋人,因此提出的方针就是“息兵为要”。朝廷有了这样的明示,两广总督叶名琛也就不做战备,他听信算命先生的占卜,认定十五天后英法夷军将不战而走。结果联军不但没走,而且占领了广州城,还把叶名琛押到了英属的印度。按大清的制度,大员守土有责,必须与城共存亡。叶名琛如果战死或者自杀,都会为世人褒扬,可是他没战死也没自杀,所以无论民间还是官方,对叶名琛都十分憎恶,说他“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英法联军在广州弄了个傀儡政府,闹腾了一年多,朝廷也没答应他们的要求。后来联军觉得在广州闹腾,引不起中国皇帝的关注,所以开着炮舰直接到天津把出海口封了,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大沽炮台。一时之间,京师为之震动,为了打发走这些难缠的洋鬼子,咸丰帝派桂良为钦差大臣,与俄、美、英、法四国签定《天津条约》。这个条约很苛刻,当时在炮舰之下,勉强签定。四国军舰依约撤走,京师不再危机,咸丰帝后悔了,特别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条款,无论如何不能接受,所以又派桂良为钦差,到上海与四国商量修改条约。四国对大清皇帝出尔反尔十分不满,不但不答应,而且要求加码,坚持进北京换约。英法联军二次陈兵大沽口,无视中国军队的警告,13条战舰直接闯入大沽口。大沽口防卫在僧格林沁的督促下得到加强,再加英法联军没太在意,又遇雾天,到了清军炮台射程范围才发觉情况不妙,但来不及后撤,结果英军战舰被击毁3艘,死伤400多人,就连英海军司令贺布也受重伤。这次胜利其实算是侥幸,所以接下来的战斗清军没占到一点光,联军很快占领了天津城。咸丰帝急忙再派桂良到天津与洋人议和,英法提出新的要求,要增加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带兵到北京换约。咸丰帝当然不答应,于是战端重开。不知是谁的馊主意,把英国谈判代表巴夏礼及士兵39人抓到京城。大家痛恨洋人,肯定不给他们好果子吃,结果有几个洋人死掉了。至此战争迅速扩大,以至最后皇帝逃离京师。
当了三次钦差大臣的桂良十分清楚,像哄小孩子似的糊弄洋人,根本不可能得计。条约要么不签,签了就必须执行,否则就是给人口实。“如果洋人在广州提出的条件答应下来,哪里会有后来的层层加码?”
“洋人那是仗势欺人,当然不能答应!”恭亲王仍然不肯面对现实。
“谁都知道洋人是仗势欺人,可是人家有这个势,我们没有,我们既然不能打,那就只能和!”桂良深知英法联军武力之强大,非口舌所能争。
恭亲王年轻气盛:“这是要我们忍气吞声,吃哑巴亏,那么我们要吃到什么时候?”
“到我们强大了,不怕洋人大炮的时候。”文祥插话说,“王爷,我大清必须争取十几年、几十年的和平,师夷之长技,将来到了能制夷的时候,我们就不必看着洋人的脸说话了。”
“当务之急是必须坐下来和谈!”桂良说,“如今洋人已经烧毁了我万园之园,几代先皇的积累化为乌有。如果洋人再有什么疯狂的举动,王爷,你这个议和大臣,那就是千人所指的罪人!”
文祥不敢像桂良那样说得直白,他苦口婆心的劝道:“王爷,如果答应洋人在天津提出的要求,洋人能够约期退兵,那就是大功一件。如果继续这样毫无把握和章法的拖下去,和不成,打不过,洋人再得寸进尺,朝野上下会怪罪王爷办事不力的。”
“我们可以迁都再战!”年轻的恭亲王一肚子不服气。
“迁都再战,说得容易,上哪里迁?皇上让你迁吗?”桂良毫不客气的反驳他的王爷女婿,“把你留在京城,十有八九就是肃六的诡计,等你办砸了差使,再找你的麻烦。现在最最关键的,就在一个和字。和不成,就给了肃六构陷王爷的机会。和好了,王爷就会化祸为福,朝野交口称赞,那时肃六想撼动王爷,恐怕天下人也不答应。”
文祥说:“王爷,肃六狼子野心,将来也许会成为挟天子而令诸候的曹阿满。王爷是爱新觉罗的子孙,要善抓时机,乘势而为。皇上把留京议和的难题交给了王爷,同时,也是把一个难得的机会给了王爷,王爷必须好好经营。”
此时的恭亲王,已经被完全说服了。
接下来恭亲王的动作果断而又迅速,先是释放被扣押的巴夏礼等人,接着向英法联军总指挥额尔金提出双方面谈。英法联军同意谈判,但要求是必须进城谈。恭亲王急于谋求和局,所以答应联军的要求。没想到联军进城后,立即登上城楼,把守城的九门提督的人全换下来,而且把城上的铁炮也都掀翻到城下。更可气的是,守城的大臣竟然命令守城的清兵跪接联军入城。
那时候恭亲王还住在城外天宁寺,听到这些消息气得鼻子都歪了。他气恘恘的在殿内踱步,责问文祥:“不是换约时才允他们进城吗?不是只允带300人入城吗?怎么竟然1000多名联军入城,是谁竟然让士兵跪接?!”
文祥回答说:“是守城的几位王大臣。他们说,既然是议和,那么就是朋友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中华是礼仪之邦,当然要有所示好。最好的礼仪,就是一跪而已!”
恭亲王对文祥的回答很不满意,说:“一跪而矣!他们不是跪君父,不是跪爹娘,是跪的敌军!真是亘古未有的大奇闻!”
桂良劝道:“事已如此,急也无用。再说,大家也都是好意,觉得既然要与洋人和,那就和的越快越好,他们也是想帮王爷一把。再说了,这都是王大臣们的意思,即没请旨,也没与王爷商量,追究起来,与王爷无涉。”
恭亲王火气下去了,心里已然默许,但嘴上却说:“我哪是怕追究,我是觉得丢尽了大清脸面,丢尽了祖宗的脸面,也丢尽了我泱泱古国的脸面!”
文祥说:“王爷,英法两国将换之约已经不再是天津商定的条款,赔款一项两国都已增至800万两,英国还要求为26名失踪人员给付抚恤银30万两,法国因为被害13人,要求抚恤银20万两。”
恭亲王说:“这些要求必须请旨,我们如何能够立即答复?”
这时守城王大臣、豫亲王义道派人送信来,说俄国公使伊格那提业福愿为和议尽力,而且忠告,如果拒绝和约或展开抵抗,英法联军将炮轰京城。
热河行宫里,已经数天没有见到皇帝面的懿贵妃问身边的小太监:“小安子,前些日子我让你打听的事怎样了?”
小太监安德海微弯着腰,回话说:“秉主子,奴才已经打探清楚,肃顺从民间选了一批女子,皇上极为宠幸,听说,有4个分别取名牡丹春、莲花春、杏花春、海棠春,还专门备了寝宫。”
懿贵妃手里的杯子哗啦一声落到地上,咬牙切齿道:“好你个肃六!”
咸丰寝宫烟波致爽殿内,罗帐轻摇,赐名莲春的女子娇喘吁吁,有意哄咸丰帝高兴:“皇上春秋鼎盛,虎啸龙威,妄身都承受不住了。”
咸丰很是惊喜,问:“是吗?朕果然让你承受不住?”
莲春娇嗔道:“可不是嘛皇上。”
咸丰半裸上身坐起,摸一下女子的脸蛋,说:“你可真是天下一奇,朕还是第一次见到,那物件竟然生得如莲花一般,过些日子,朕就封你莲贵人如何?”
莲春聪明透顶,连忙裸身跪下谢恩:“谢皇上恩典。”
“朕也就那么一说,你谢什么恩?”听得外面有人说话,咸丰问,“是肃顺吗?小事就不要说,大事军机处议。”
肃顺说:“皇上,恭亲王奏,英法赔款各增加到800万两,俄国大使愿从中调停,恭亲王怕俄国有所要求,特请旨。”
咸丰不耐烦的说:“实在无可转缓,就应了英法两夷。俄国既然调停,好处当然要给些的。不要再罗索,让恭亲王酌情办理。”
“还有,各地勤王的大军,该如何行止,也请皇上示下。”
“这都议和了,就不必进京了,让他们哪来回哪去,各守驻地。”咸丰说了这几句话,转移了注意力,对莲春不再那么性急,披上衣服说,“还有,曾国藩奏请设淮扬水师,朕也准了。有个水师营的什么人,曾国藩奏请简任淮扬镇总兵,也准了。”
肃顺说:“水师营参将黄翼升,实授淮扬镇总兵,奴才记下了。曾国藩还奏,道员李鸿章简任两淮盐运使,前往淮扬创办水师,奴才请旨,是否也准了?”
咸丰有些生气,带着不耐烦说:“肃六你狗脑子吗?两淮盐运使,那是江南的一个钱袋子,如今江南被长毛荼毒一遍,这最后的钱袋子,怎么能交给湘军?将来再建江南大营,让我八旗绿营的将士们喝西北风去?”
“嗻,奴才领旨。”肃顺被骂,但心里更高兴,说明皇上不拿他当外人,知趣的退出烟波致爽殿。
既然上谕已准赔款数额,其他都好商量。几经反复,中英、中法条约内容总算定了下来,不过额尔金提出,必须在礼部衙门签约。
僧格林沁率三百人的清军将礼部衙门附近仔细搜查一遍,然后在大门内外站班。
恭亲王坐着大轿来到,下轿后对僧格林沁说:“为了表示我们的诚意,你将人马撤到安定门外。只是外国公使等人员的安保也不可大意。”
僧格林沁:“王爷请放心,我已选了几百精兵便装布置妥当。”
僧格林沁只留十几名清兵站班,率其他人员退走。
巴夏礼率几百名联军列队来到礼部大堂,对大堂内外进行了一番认真的搜索,然后分布在大堂内外。
巴夏礼傲慢的对恭亲王说:“王爷大人,你的人马可以撤走,大堂内外由我们警戒。”
军乐声起,额尔金在军乐声中乘八抬大轿到达。抬轿的全是广东潮勇,恭恭敬敬打起轿帘,做个请的姿势。
恭亲王走上前去,迎接刚刚下轿、身着华丽礼服的额尔金勋爵,然而,额尔金竟然佯装没看见,径自走向签约大厅。恭亲王心里不高兴,但又无可奈何。
1861年10月24、25日,中英、中法先后在北京交换《天津条约》,并签定《续增条约》(即《北京条约》),规定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赔偿英法两国各军费八百万两;割让九龙司一区给英国;赔还法国天主教产业。
签约结束走出礼部大堂,额尔金突然哇哇啦啦下了一通命令。
附近的英军士兵突然列成两队,一排单腿跪地,一排居后直立,都端起枪刺闪闪的火枪,做出射击的姿势。枪口正对准走出大堂的恭亲王等中方人员。
恭亲王惊谔地张大了嘴巴。
一名翻译跑到恭亲王身边说:“王爷大人,额尔金勋爵命令士兵给您做射击表演,请您躲一躲。”
十几名英军士兵跑到二十余丈外,挂起一排木靶。
额尔金一声令下,前排士兵的枪几乎同时响起,远处的木靶纷纷应声落地。
额尔金又一声令下,后排士兵的枪同时响起,另一排木靶也应地落地。
额尔金微笑着说:“王爷阁下,我在战场上见识了你们士兵的武器,实在差的太远了。这二十几条枪,我作为礼物赠送给您。”
恭亲王说:“礼物是不错,不过我的人不会用,还是算了吧。”
“那没什么,我派人教给他们。”额尔金十分诚恳的说,“王爷,如今两国和约已定,中英又成为真诚的朋友。本勋爵已经接到敝国正式通知,作为清国的朋友,英国愿意向清国提供一切帮助,比如,大英帝国可以向贵国提供最先进的枪炮,帮助你们平定南方的叛乱。”
如果清军能配备洋人的枪炮,那战斗力肯定会大增。恭亲王回答说:“本王感谢贵国的好意,不过还要向皇上请旨。”
(https://www.mangg.com/id39464/211444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