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时也叫金丹之术。或为内丹之术,行气导引之法,金丹一般都是由汞、硫磺、石英、钟乳等炼成,其成分和五石散类似,都还有毒性,食用后会出汗暴躁,需要运动来缓解。有关气功的内容在古代通常被称为吐纳、导引、行气、服气、炼丹、修道、坐禅等等。在古书记载中很少有“气功”二字,偶尔出现“气功”的提法,亦无完整的解释,后来由于影视剧武侠小说的影响,气功一词进入大众视野,并被滥用,社会上出现了各种以气功之名行骗的人。一般认为“气功”二字从此被确定和传播开来。国外有些资料将气功译为“深呼吸锻炼法”,国内有些工具书也如是照搬,显然是未认识到气功的真谛,实际上气功锻炼包括呼吸、体势、意念三类手段,每一类手段又有多种锻炼方法,深呼吸只是众多呼吸锻炼方法中的一种。可见,将气功的定义解释为“深呼吸锻炼方法”,是过于片面了。事实上,古代的养生家认为,“炁”和“气“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通俗的讲,“炁”就是人体最初的先天能源,而”气“则是指通过后天的呼吸以及饮食所产生的能量。而气功锻炼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呼吸等方法来接通先天的“炁”,从而达到养生健身、延年益寿的效果。如果从中医学角度定义气功:气功是通过调神的自我锻炼,使自身气机变得协调的锻炼方法。随着科学的向前发展,我们可以用现代科学的有关知识来认识气功,这将更加深化我们对气功实质的认识。如果从现代行为医学的角度看,气功锻炼是对一种有利于心身健康的良性行为进行学习训练,最终以条件反射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疗法。如果从气功作用的心理生理学过程看的话,可将气功定义为:主要是通过使用自我暗示为核心的手段,促使意识进入到自我催眠状态,通过心理—生理—形态自调机制调整心身平衡,达到健身治病目的的自我锻炼方法。术语解释1.【周天】:道家的周天有小周天与大周天之分。小周天路线是任督两脉;大周天路线是人身24经脉与奇经全通。仅仅是感觉到气在身体内运行,称之为经络周天;内视到经络、穴位及内光、内景,才能说真正是周天路线通了,这称之为丹道周天。丹道周天是道家的正途,由此可开发出人体潜能,并最终觉悟到“炁”的真谛。2.【内视】:练功者将思维集中于自己的身体内部,直到能“看”到各种图像,称为内视,医家称之为“返观”,俗称“开天目”。内视得好的还可以看到身外的景象。3.【静功】:练功者用各自的办法,排除多种念头,将思维集中于一念,并尽量将此一念定下来。定得好的甚至将此一念也除去了。所有这些过程均称为“静功”。静功中“定”到一定程度,就能出现“内视”、幻听、直觉等诸多人体功能。4.【盘坐】:这是静功中常用的姿势,有三种。散盘——两脚交叉在双腿下而坐;单盘——一脚放在另一只脚的上面而坐;双盘——两脚交叉搁在双腿上而坐。5.【丹田】:有上、中、下之分。上丹田——印堂和玉枕穴的连线与卤门下垂线的交汇处,又称天目、天目穴、泥丸宫。中丹田——双乳连线的中点往胸内部的中间。下丹田——脐下3寸往腹内进去的中间。而功夫达到相当程度,则“全身无处不丹田”。6.【天门】:俗称囟门,是道家元神出处。7.【天顶】:即百会穴。8.【意念】:即识神,即后天思维、后天意识、显意识,简称思维、意识。9.【性】:即“神”、“元神”,即先天思维、先天意识、潜意识、下意识。道家认为上丹田是元神之居所。10.【命】:即“元精”、先天之精;如果和“气”、“神”连用,则可简称为“精”。道家认为下丹田是生储元精之所。11.【玄关】:由后天思维进入先天思维(玄)的一刹那。因为进入先天思维很难,又是内功修炼过程中极关键的一步,因此前辈练功家将这个“一刹那”喻为一道极难逾越的关口。玄关打开,人体潜在的一些先天功能就可被开发出来。12.【丹】:练功者玄关窍始开,即可内视到身体内有如日如月、如珠如籽的图形,此图形即是内丹,一般称为“丹”,释家称为“舍利子”、“菩提子”。13.【清修】:练功者锻炼自身的“精气神”,即是清修。如果与异**换“精气神”,不进行性接触,也属清修,不过这是清修里的“双修”。14.【性命双修】:练功者独自先后或同时修练本身的“性”(神)与“命”(精)。15.【内外双修】:内——指精、气、神,外——指身体,内外的锻炼同时进行。16.【识神】:在全明文化有机科学中被称为电磁和构体信息软件。其思维基础是人体大脑的物质变易转化运动,做工的物质主要为电磁扫描归序。因其是至阳的能动物质,过多的思维活动将导致上火和体阴来复。气功的意识活动是火候之一:即意火。17.【气功辟谷】:当气功修炼到一定程度,产生丹田气足不思食的特殊生理状态就会进入辟谷态,同时也可以通过高功夫的气功师,能量加持激发潜能,出现辟谷状态,继承传承的养生瑰宝。18.【元神】:在全明文化有机科学中称为双磁和构体(信息软件)。其预感和先验感知的物质基础是左右脑和电光磁超时空的感官延伸,做工的物质主要为光磁外延电磁扫描归序。因中性的物质特点,过多地静心就能预感,有利于空间能的吸收与序化进化,有利于超能力的开发、智慧的增益和身心、阴阳的平衡。气功的沐浴静功是最主要的丹道法,平时的清静无为心理也有增智益身的功效。19.【本神】:在全明文化有机科学中称为光磁灵子无极和构体。其无知无欲的自动序化和生命无极码有着对本原和至美的感引力,但却不具心理能动的性质,是一个常人看不到的生命图案,其非能动的信号编码的物质基础通过后脑和身体生殖系统而产生作用。气功的炼精化气等手法是使人体达到最佳序化和归命保根以求长视久生的途径。物质主要为光磁无极归序。中国气功与印度瑜伽,都是心理心灵锻炼达到胜利的变化,是生命与智慧飞跃的捷径。当然,伪劣的非正统手法可能会害人。因为任何有利可图的事物都会被投机者利用取利,气功瑜伽也不例外。其实,正统的气功瑜伽都是追求的自然之道,因为人类失去了自然,只要返还自然之道,再做强化进化优化,就是事半功倍。人的思维就是电磁主导的识神,元神就是万有引力与电磁主导的潜意识。中国的神是物质状态,不存在超人格神与超出多维物质的神。第一、经络、穴位、气血学说是中国气功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丰富的内容,气功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的一颗瑰丽的明珠。经络、穴位、气血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是中国气功的理论基础。经络、穴位、气血是非常复杂的人体现象。可以简单而形象地解释: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穴位是气血运行的出入口。气功健身祛病的道理在于穴位受到良性刺激,气血在经络中运行通畅。天人合一中国气功体现了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中国气功强调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界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的机体受到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气功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动态适应。中国气功强调人与社会的统一。社会环境对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气功修练强调人要适应社会。中国气功强调形神统一。气功是一种中国特色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它既可以提高人体的生理功能,又能提高人体的心理功能。气功提高人体生理功能与心理功能是同时进行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它思想中国气功受道家、儒家、佛家和医家的影响。中国气功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吸取了道家、佛家、儒家和医家的一些理论及健身祛病的技术,逐步形成中国气功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丰富多彩的养生技术。历史流派气功在历史上处于民间流传的状态,并形成了医家、儒家、道家、佛家、武家等众多的流派。医家气功强调保健、延年,道家气功讲求性命双修,佛家气功讲求明心见性,武术气功则注重强化肌肉,发劲等技击应用。气功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叩首法叩首,顾名思义就是磕头,有人问,磕头也是锻炼吗?那当然,磕头还是道家修身秘法之一呢!
“学道本无门,叩首先有益”。但是,咱们练的叩首不是头碰地,而是头叩手背,就像是我们趴在桌上打盹时将额头压在手背上的感觉。也就是说,怕我们的额头直接磕在地板上会疼痛受伤,就用手垫着。这样额头撞在手背上,既不会因接触面太软而无效,也不会觉太硬而受伤。
然后按拜佛叩头的样子,以额头部分(鼻根至前发际线)撞击手背,幅度和力度因人而异,本着由轻而重的原则。抬头再叩时要有一个头后仰的动作,每15次为一小节。接着从鼻根到下巴轻轻“撞揉”手背,每反复10次为一小节,“撞揉”时面部始终与手背相贴进行(“撞揉”时频率要快,如震颤一般),两节为一组。(调身)姿势自然放松,是顺利进行气功呼吸和诱导精神松静的先决条件。不同的姿势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姿势本身也起着一定的治疗作用。常用的姿势有平坐、自由盘膝、单盘膝、仰卧、侧卧、站式、走式等。入静(调心)入静是指一种稳定的安静状态,无杂念,集中意念于一点,即意守丹田或留意呼吸,对外界刺激的感觉减弱,进入似醒非醒、似知非知的境界,即大脑皮层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常用的入静方法有五种:1.意守法。2.随息法。3.数息法。4.默念法。5.听息法。以上五种调心入静法初练时可从意守法开始,逐渐过渡到随息法或听息法,或始终练一种,可因人而异。呼吸(调息)呼吸是气功疗法的重要环节。通过锻炼,改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改浅呼吸为深呼吸,最后练成自发的丹田呼吸。呼吸方法常用的有8种:1.自然呼吸法。2.顺呼吸法。3.逆呼吸法。4.停闭呼吸法。5.鼻吸口呼法。6.气通任督脉呼吸法。7.潜呼吸法。8.真息法。练呼吸要在柔和自然的基本法则指导下逐步做到深长、细匀、缓慢,切不可急于求成。气功功法不同,其特点和要求也各不相同,但共同的要求是:松静自然、意气相随、练养结合、动静结合、循序渐进、因人因病而异、持之以恒、生活有节。上述要求,大多适用于各种气功,练功者具体练某种功时,还要参照该种气功的具体要求。一般有精神病、大出血、高热、各种急性病及急性传染病的人不宜练气功。把后天空气与先天元气合成一股浩然正气的功夫;对生命过程实行自我调节、自我锻炼、健身长寿的科学。气感气感是指练气功或意念集中在身体某部分时会产生的热、麻或痒等感觉。虽然气感是大部分练气功的人都会有的经验,但气感的成因尚未被研究出来。有理论认为气功是幻觉,但幻觉并非无意义,它是在以模拟的感觉讯号取代真实讯号,驱动自律神经进行心身作用(梦的〝心身作用说〞)。气功的胀麻幻觉能驱动自律神经中的修补神经而达健身的目的。此外,有些时候,下述的生理反应往往也会被气功修习者指为“气感”的:当深度放松时,微血管的微循环旺盛起来时的各种感觉,多数是暖,如果还有麻痒的话,中医还说这是有“风”。初学者常说这是“气到指尖”。呼吸深长,血气旺盛,肢体大脑得到充足供血供氧时的精神爽利感觉。常被描述为“感到一股气涌上来”,甚至是大小周天运行,内力增进等。进入类似默剧或自我催眠的状态,尝试用意识去影响不容易控制的部位时的感觉(内脏之类的不随意肌)。有时肢体还会处于一种平时很少会做的姿势下(不同的桩功),重心、负重位置都跟惯常的有所不同,再配合设想和呼吸,因而刺激到一些平时很少运动的位置以至内脏器官,使之都得到运动,为习练者带来一种不常见,但又很惬意的个人境界经历。这往往会被称为以意导气,以气导体,以至打通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等等。本来,用上上述的现代术语来陈述,气感就变成科学可解释的东西而不是幻觉了,可以跟西方科学进行对话、交流了,可是由于没有了“阴、阳、虚、实”,和五行八卦那类词汇,令到传统或老一辈的气功从习者感到不是味儿,觉得好像贬低了气功似的,甚至可能会被讥为挟洋自重。在练气功的过程中,人们常有一些奇特的体验。较常见的有气感、感觉敏锐、定静等等。入静是指在气功锻炼过程中,在思想安静、意念集中的基础上出现的清醒,保持意念专一,轻松舒适的一种练功境界。“入静”一词,宋末元初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三年条下说:“入静者,静处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静虑,无私无营。”入静也称虚静,如《性命圭旨》上说;“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入静与佛家功法的“入定”相类似。“入定”指坐禅时,心不驰散,进入安静的禅定状态,即“入于禅定”,故也称禅定。定就是要求将散乱之心念,通过一定的功法,集定于一处。入静既不同于一般的清醒状态,亦不同于入睡。它不可能是所谓万念俱息,寂然无物;更不可能是熟睡的“呆定”。因为它还保持着练功的意念。对练功者来说:如果在练功过程中,练功的意念都没有了,就会象船失去了舵,以至在恍惚的情况下出现偏差,这是需要注意的。一般来说,入静是在掌握练功的质量比较好的情况下出现的,是通过练功实践得来的。它是在;有意识的锻炼中,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由·于每个练功者的情况不问,每一功的情况也不会相同,所以入静有高低、深浅之分,它本身往往又是一种练功体会。而且,入静状态在每—·功中不是都能满意地出现的,它有时偶尔出现,有时交替反复,时间有长有短。对入静要避免追求,因为追求本身也是一种杂念,反要千扰入静。基础练习初学入静,最好不要专门去做,只需结合入睡和早晨似睡似醒时可也。躺在床上,闭眼。此时目光自然没有了,但你还能在意念中看到房顶所在的位置,我们不妨将这种``看到"称为``神光",以与平常的目光相区别。对此神光,任其自由活动(固定其于一处即为平常所说的凝视或曰意守)。这种自由,本身就是对白天注意力过于凝视的一种``反动"。如果可能,勿忘勿助于神光焦点球的这种自由运动。时间久了,这种勿忘勿助的水平自然就越来越高,这就是功夫和智慧。在太极拳里这叫做``不丢不顶"。熟练久了,当心中杂念纷纭之时,神光不去追它们(即它们所发生的位置--物理的、心理的),而仍是自然放松地呆在那儿,这样就好像落叶虽多,但无风,叶子还是要平稳和缓地落在地上。熟练再熟练,神光焦点球不断放松,自然而然变得越来越大,不再局限于白天那种小小的局部,做到此时,房子里的你仿佛睡在露天的野外,与宇宙同大。要问,这些做法有什么用,先不管它有没有什么具体之用,起码你可以看到,它是人类心理学中的基本现象,所以这些做法如果有用的话,最大的作用是让人自省这些基本现象后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而不是一上来就``意守丹田",或者更好一点像陈撄宁、胡海牙提倡的``听呼吸"、``皮肤呼吸"之类。这里的方法,是提倡先去体会``自然",体会够了,也就懂得,也就会偶尔地主动一下,弄出点``用处"来。其中最基本的现象或道理仍然是``测不准原理",即眼停频率×焦点球体积=常数也就是说,当焦点球越小之时,眼停频率越高,如此自然不会心里安详了。反之,若想心理安详,必然是应该往眼停频率变低、焦点球变大的方向上发展。由此可知,一般所谓的``意守丹田",眼睛凝视于身体中极小的区域,一是不能让在白天已经凝视工作了很长时间的精神返还自由,二是不符合心里安详之原理。所以对初学者而言,应该往精神与宇宙同大那个方向上练,即睡觉时感觉上不是睡到狭窄的房间里,而是睡到广阔无垠的宇宙中。但对于练习有素者,丹田小小的区域,其实在其视界中是无穷大,正是所谓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的境界。那个时候当然也能够符合心里安详之理。练好了以后,有了相当的经验,这应该是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然后可以开始两种练习,一为晨醒之时,一为白天之时1、初级:姿势自然舒适,呼吸柔和,对杂念有所控制,能按本功法要求,进入良性诱导,一念代万念。2、中级:在初级功的基础上,对外界干扰基本能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身体放松,呼吸绵绵而深长,自感若有若无,常出现轻,重,暖,痒等感觉。3、高级:在中级功的基础上,口鼻呼吸渐微,若有若无。身体出现浮,轻,飘,若存若亡。神气相凝,不自觉进入虚,融,空之境,功后犹如熏香沐浴,身轻神悦,思维敏捷,达到最佳境界。神志方面练功者处于似睡非睡的状态,但决不是昏睡,正常的思维处于停止状态,唯一线灵明独耀。换句话说思维处于感觉阶段,虽然对外物有所感觉甚至连绣花针掉地的声音也能听见,但只是感觉,没有逻辑思维,水平如镜,不起波澜。如果练功者感觉到自身消失,与天台一,那就是入静的较高阶段。呼吸方面练功者几乎忘却呼吸.这时的呼吸较平常呼吸更深,更缓、更匀、更细,好像一根丝线,不松不紧,不折不断。有时练功者感觉凡息停止,出现胎息,也就是人的肚脐呼吸;或者出现皮肤呼吸,皮肤吸气时有凉感,呼气时有热感。不管哪种情况,都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一切顺其自然。体感方面体感方面最重要的是气场感。练功者能够感觉全身周围形成一个气场,真气与天地之气浑然一体,浑浑沌炖,恍恍惚惚,也就算初步进入了入静之门。继续练下去,练功者感觉身体无限扩大,直至消失。有的感到气血蒸腾,丹田部位真气跳动,滚动、流动,身体发热,发光。或者感到身体发轻发飘升入天空,或者身体发沉深入地下千丈。深层意识方面入静到比较深的层次时,天目穴往往还会出现各种景象。如见神灵,如闻虫鸣、鸟叫,异香扑鼻,佳人如画,多种山川美景、亭台楼阁历历如在眼前。这些都称之为魔景;练功者必须稳住心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保持心镜不起波浪。呼吸入静法呼吸入静法又称随息法,也就是意念集中在呼吸上,随呼吸上下出入,以达到一念代万念的方法。对初学者来说,呼吸入静法是一个方便法门。呼吸入静可以只注意吸气,而呼气不着意随之而出,也可以只注意呼气,不注意吸气,或随呼吸上下出入。练功者有了一定基础,全身经络已经畅通的情况下,可以着意于全身皮肤上,用皮肤的毛细孔吸进天地宇宙间的清灵之气,呼出全身的病气,浊气,用这种意念配合呼吸一段时间善,然后放松,什么都不想,呼吸自然,保持头脑空白和身体松弛舒适的状态,一旦杂念上来,再用皮肤呼吸法排出杂念,这样一念代万念,就能逐步进入入静的深层次。意守入静法这是最常用的入静法,意守的穴位主要有上中下丹田、会阴、命门、涌泉.意守法的优点是容易聚气,得气较快,但缺点是火候不容易掌握。所谓火候就是指神意于穴位的轻重程度。一般要求似守非守,轻轻着意,勿忘勿助,或者呼气时放开,或者吸气时放开。千万不可死死守住,否则就会出现阳气上亢、气滞的现象,引起全身各方面的不适,特别是头昏脑胀。意守穴位,一般以意守下丹田为普遍(肚脐下一寸五分),因为下丹田为真气生发之海,一般练周天功多以意守下丹田为主。意守穴位最好配合观想.体感入静法练功一段时间以后,全身经络都已通气,这时体内出现各种感触。佛家有“八触”之说,即动、痒、轻、重、凉、热、涩、滑。实际上,体内的感觉不止“八触”。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会完全相同。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感觉是真气在体内发动的感觉,如真气的流动、窜动、跳动感,还有全身通气时真气的颤动感(类似通电的感觉)和气场感,还有真气生发时的热感。总之,练功者可以细细地体会这些感觉,仔细地在全身搜寻这些感觉,不知不觉也就把各种杂念排除了,从而达到入静的目的。以笔者的体验,体感入静法的效果比较好,——方面这种入静法比较轻松,不会带来任何流弊,或者引起紧张,一方面这种方法能提高内省的功力,为日后的现想法以及出现一些高功能打下基础。口诀入静法各门派都有相应的口诀,默念口诀是帮助入静的妙法。语言本身就有暗示的作用,特别是世代相传的口诀,经过各代师傅的传授,更是具有特殊的信息,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静功主要以坐姿为主,当然也包括卧姿。但卧姿只是在练功者身体太弱,实在坐不住的情况下采用,一般人尽可能采用坐的姿式练功。坐的方式有平坐式、散盘式、单盘式和双盘式.这些姿式也反映了功夫的深浅不同。初学者以平坐式为宜,这样四肢舒畅不受压迫,有利于入静。随着功夫的加深,修炼者必须逐渐过渡到盘腿式,特别是进入高层次的法门时.必须以双盘才能出功夫。因为这种姿式最大的优点就是收慑心神,而且下盘稳固有利于气机在躯干部位发动,而且一旦真气充盈寸,下盘坚固的阻力也有利于锻炼内气的力量,不管哪种姿式,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自然放松,放松全身才有利于入静。放松不是松松垮垮,而是要求脊柱竖直的情况下,全身的叽肉放松,既凝静而又不僵。太极拳有一名词叫“虚灵顶劲”,头住上顶,脊椎自然就竖直了绍过。不过一个初学者是不可能注意得太多的,否则反而会引起紧张。其实只要牢记放松,再随时注意调整身体的紧张部位,保持全身舒适就行了。
;
(https://www.mangg.com/id39208/211057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