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慕珊将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交予李二之后,李二并没有急着将这两样东西给推行出去。
他明白,若是没有完全的准备就公布了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定然会引得山东士族们的激烈反应,一个不好,自己登基以来好不容易营造出来的大好局面就会毁于一旦。
士族,从来多是以家族利益为先。
隋末战乱过去不久,人心思定,加上之前唐军大破东突厥,大涨了汉人的志气,让天下百姓对于朝廷的归属感有了极大的提升,因此自春耕之后,整个大唐呈现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历代封建王朝在开国之初,前几代皇帝对于朝廷官员皆有着极大的威慑,因此每朝初期,帝王只要能够克己奉公,勤俭节约,不胡乱营造宫室,也不要穷兵黩武或是横征暴敛,那么天下都能逐渐呈现一副治世之象。
加上唐代的官吏制度在封建时期尤其是公元七世纪这个被欧洲人称作黑暗时期的时代可以说是最切合时代的官吏制度,使得李二每日需要处理的政务虽然多,但也并不是忙不过来,更何况修炼了慕珊传授的功法,如今的李二身体一日好过一日,不但处理政务快速高效了许多,就连后宫的嫔妃们也感觉生活滋润了不少。
慕珊曾经仔细研究过唐代的中央制度,在朝廷,帝王之下有着太师、太傅和太保三师以及太尉、司徒和司空三公,不过这三师和三公皆属于荣誉职务,并没有多少实权。
再往下,则是三省:掌管决策和秘书的中书省,掌管侍从和谏议的门下省以及掌管行政的尚书省。
尚书省之下有着大多数人都知道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除此之外,还有一台五署九寺等等,分别协助着六部做具体的政策执行。
重要的朝廷决策一般先有皇帝和中书省的亲信官员们商议,商议通过后会交由门下省进行审核,门下省有着谏议甚至直接驳回皇帝诏令的权利,除此之外,门下省还有权利能够封回他们认为不妥的下方官员们的奏章,当门下省认为政策或是皇帝诏令可以实行的时候,则会将其交由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进行具体执行。
因此有唐一代,皇帝的权利并不如后世明清时期那么大。
大部分的事情是由尚书省进行处理,只需要时候报备给皇帝便可,因此除了一些重大的事情,李二并不会事必躬亲。
当然,即便李二将很多事情交给了下方的官员处理,但并不意味着他对这些不关注,没有人能够忽视李二对于整个大唐日益强大的掌控,尤其是在长安城。
在前隋废墟之上建立起来的唐帝国,在初唐时期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都有着巨大的危机感,他们不断地反思着前隋的教训,并尽量避免自己重蹈覆辙,这才使得唐帝国在初期能够呈现出一片政治清明的景象。
然而这种危机感到了中唐甚至盛唐时期便已经消失殆尽,统治阶层面对自己治下这么一个史无前例的强盛帝国开始沾沾自喜,逐渐忽视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这些没有被及时解决的小问题越积越多,最终积重难返,让整个唐帝国开始步入毁灭的深渊。
这其中,地方节度使权利的过度集中便是中央和地方最直接的矛盾,同时土地兼并的日益恶化导致流民数量的逐渐增多,再加上帝国最高权力阶层不断发生的政治动荡,这些问题汇聚在一起,终于彻底将这个让后人无限缅怀的帝国彻底葬送。
慕珊曾经思考过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单纯的依靠统治阶层的自我克制显然不现实,要避免唐帝国的毁灭,解决土地兼并这个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
人都是自私的,尤其是既得利益阶层,想要他们自觉的不进行土地兼并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当然慕珊也可以在建立云麓仙居之后凭借自己绝对的武力对于统治阶层进行高压,彻底封死他们兼并土地的野心,但这并不是慕珊愿意采用的方法。
那么剩下的一条路,就只有扩张,并且在扩张的过程当中把流民从农村人口转换成城镇工人便是最好的方法。
事实上慕珊并不反对土地兼并,如果那些既得利益阶层在兼并了大量土地之后还能采用高效的生产方式种植出大量的足以养活整个帝国人口的粮食,那么便能极大的缓解社会矛盾。
集团式大规模作业的效率可是远远比个体农民自己种植自家土地的效率要高出不少,不过很可惜,原本历史上那些兼并了大量土地的世家大族并没有生产出足够的粮食,或者说粮食原本是足够的,但他们全部将其囤积起来,并没有将其投入市场。
而由于政策的原因,很多被兼并的土地朝廷根本没有办法将赋税给有效的收上来,使得中央的财政状况日趋恶化,到了晚唐时期,朝廷甚至连军队和官员的基本俸禄都发不出来。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若是人民发现自己可以不用通过种地,而是通过给工厂做工甚至自己经商等等各种方式来养活自己并且比以前过的更好的时候,土地至上的观念便会开始发生变化,要做到这一点,工商业的发展和商人卑贱的观念的改变则是前提。
在西方的历史上,工业革命和工商业的发展使得资产阶级的力量膨胀到了巨大的地步,最终推翻了封建势力,使得西方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情况会发生在大唐吗?
对比过中西方的封建力量后,慕珊并不认为大唐帝国日后很可能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能够推翻封建势力,因为东方世界的封建力量相对于西方来说太强大了。
以儒学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东方式的伦理道德政治思想体系在公元七世纪这个时代已经深入人心,虽然经过了汉末的战乱以及之后的魏篡汉、晋篡魏使得皇权的神圣性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但不可否认,对于平民来说,皇权依然有着无与伦比的力量,而对于那些寒门士子,忠君爱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他们最终的梦想。
或许世家大族尤其是山东士族的精英阶层并不会彻底忠于唐帝国,但一般的平民乃至寒门士子却是将忠君爱国视作了信条,尤其是当朝廷能够让他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的时候。这样的情况下你指望这些平民因为几句口号而跟着你造反?你以为这是西方那个讲究看似所谓“民主人权”实际上却是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的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工商业的发展强大起来的资产阶级如果想要推翻朝廷,那么他们唯一能够借用的力量便是那些世家大族。
但慕珊相信,有着自己的存在,尤其是日后自己将云麓仙居重建起来之后,那些世家大族是绝对不敢反叛的,甚至对于朝廷颁布的一些明里暗里削弱他们实力的政策也只能咬着牙执行,最终在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情况中彻底失去和朝廷和中央对抗的力量。
一个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定幸福且衣食无忧,军事力量强大得足以傲视天下的帝国,慕珊仅仅是在心中想了想便激动难耐,如果能够完成这番伟业,那天道该奖励多么大的功德给自己?或许直接登上神位也不是没有可能!
万世帝国,并不是梦。
对于自己的这一番思考,慕珊在教导两个可爱的小徒弟和修炼之余将其详细的记录了下来,最终整理过后悄然送到了李二的案台之上。
没有人知道李二在看到慕珊秘密奏上来得这一份奏折之后是如何想的,只知道有一天李二抛下了所有的政务,一个人进入了长安城北的翠竹林,和慕珊秘密交谈了整整一天一夜。
在从翠竹林回到太极宫之后,没有休息的李二将自己的亲信大臣全部叫了过来,这些跺跺脚整个帝国就会抖三抖的人们在甘露殿中不知道商议了什么,那些山东士族出身的官员们曾经想尽办法打探消息,但统统没用,一些经不住诱惑想要泄露了一丝微不足道的消息的宫人们直接被李二下令处死,毫不姑息。
对于这些事情,史官们仅仅是春秋笔法寥寥数语的记载,具体内容没有提及一丝一毫,让后世的人们对于当年发生的事情产生了无尽的猜想。
当然,在考虑了这些关于帝国长远未来的事情之时,慕珊并没有忘记眼前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贞观二年,关中大旱,蝗灾肆虐。
原本史书上的记载是这样的: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且不提史官是否有美化历史上的李二,也不提李二这一番吞食蝗虫是否是政治作秀,可以肯定的是,贞观二年的关中蝗灾极为严重,给了正在修养身息恢复实力的唐帝国沉重的一击。
久旱必蝗,想要消除蝗灾,慕珊心中有了一个想法。
那就是提前在关中布下巨大的阵法,在贞观二年以自身为媒介,利用阵法聚集起来的天地元气行云布雨,让整个关中风调雨顺,则蝗灾自破。
(https://www.mangg.com/id39013/2140654.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