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利克?塞弗尔想起了发生在陈伟周岁生日宴会上的事,明白了过来,不由得微笑起来,“您应该去看一看的,夫人,我想您会有很大的收获。”
“我离开之后,这里的事务,就拜托您了,塞弗尔先生。”萨拉点了点头,“如果林那里有什么事,您认为需要我知道的话,就发密码电报好了。”
“遵命,夫人。”
福建,厦门,海军造船厂。
已是入冬时节,虽然并未下雪,但仍是一派阴冷之意,尽管天气寒冷,但工人们仍在紧张的施工,搭建船台,挖掘船坞。
这里原来便有一座小型的船厂,是英国人开办的,该厂以拥有乾国第一座1000吨级花岗岩石船坞而闻名。在林逸青确定了厂址之后,船政出资收购了这家小船厂,以此为基础进行大规模的扩建,为日后建造大型铁甲舰做着准备。
林逸青正在工地视察,一位亲随带着一个英国人快步的走来,林逸青一眼便认出了,那是一位罗特希尔德家的信使。
为了保持通讯线路的便捷畅通,罗特希尔德家族专门在世界各地设置了信使,用来传送重要信件,这个古老的传统自拿破仑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仍然保持着特有的高效和高速,连维多利亚女王有时也利用罗特希尔德家的信使传递机密信件。
自从回到乾国后,林逸青一直和萨拉为首的英国罗特希尔德家族保持着频繁紧密的联系,萨拉给他的信,基本都是通过信使送到福州,这些日子因为新船厂设立,事情很多,他本人一直在厦门,所以信使也自然将信转送到了福州。
林逸青从信使手中接过信,看到信封上的英文字,不由得扬了扬眉毛。
这封信不是萨拉写来的。而是陈伟写来的。
对于陈伟随同“不屈”号参加进攻亚历山大港的战斗,他是非常清楚的,也曾为这个才华横溢文武双全的少年的安危担心——毕竟战争是残酷的。但今天收到陈伟的来信,他此前的担心便烟消云散了。这个孩子肯定平安无事,所以才会急着给自己写信,把他的见解告诉自己。
林逸青打开信封,抽出信纸看了起来,果然象他所预料的那样。陈伟的这封长信,告诉了他迫切想要知道的东西
“……在进攻亚历山大港的战斗中,我有幸随着‘不屈’号参战,亲眼目睹了英国皇家海军最为先进和威力强大的铁甲舰是如何作战的,我认为,如果‘不屈’号的主炮小一些,多一些,炮弹的威力大一些,火力会更强,给予敌人的打击会更加的有效。我已经就此专门向上级提交了一份报告。希望能够引起海军部的重视,对皇家海军的新建铁甲舰进行有益的改良。”
“您的来信多次询问关于铁甲舰的知识,据我的了解,在短短的半个世纪中,铁甲舰时代见证了世界海军力量的发展和工具的进步,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船体的设计和建造、动力的选择以及所装备的武器。说得更简单一些,这个过程就是由木头、风帆和球状弹丸的组合演进到钢铁、蒸汽和现代炮弹的组合。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发展意味着任何人想对海军力量展开讨论都要从军备方面着手。常言道,陆军为士兵配备武器装备,而海军为他们的军备提供人员。这句老话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铁甲舰时代海战的情景。我们并不是认为人员和组织因素对于海军就不重要了。实际情况是。参战人员的素质训练程度、实战经验、调遣的方式,将领在战争中的运筹帷幄以及平时的厉兵秣马都是影响作战效率的关键因素。但海军事业的根基牢固与否是要由军备状况来决定的。”
“我所能查找到的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涉及战舰外壳和建造细节、装甲的使用、主要和辅助的机械工具、枪炮以及后来出现的鱼雷的装备。很多时候仅仅数字本身就足以让人叹为观止。这一时期世界各主要国家内部以及在彼此之间展开了异常激烈的竞争。我替您购买了一些相关书籍,给您邮寄过去。希望对您能够有所帮助。”
“我们往往没有办法找到足够多的战争记载让最新技术一展身手。在通常情况下,英国皇家海军在数量上和技术上无可匹敌的优势足以造成巨大的心理威慑,所以实际发生的战争要么是和英国毫无关系,要么是就算有英国介入但是由于规模太小导致交战双方还犯不上使用最先进的武器。那些敬业的设计师和规划人员认真按照实际情况如实记载武器装备的操练情况,但是他们的大部分工作不可避免只是描述和平时期的演习,由于缺乏两军对垒的经验。根本无法从实战中对技术进行改进。”
“军舰船体设计的第一个进步是用铁制装甲板覆盖战舰外壳。这种设计第一次应用在9055年战争中用来炮轰俄国炮台的军舰上。当时在第聂伯河的入口处,法国人出其不意地抢在英国人前面开发出新式军舰,他们将三艘‘浮动炮台’投入战斗。这些战舰外壳覆以铁制装甲板,能够行驶到俄军海岸工事近处,俄国人发射的子弹和炮弹,要么是被装甲板挡回去,要么是爆炸却不能造成任何杀伤。这种防护力是风帆战舰无法企及的。法国铁甲舰的使用为最终击溃俄军立下汗马功劳,并且就损失而言,无论是武器毁坏还是人员伤亡,代价都非常之轻微。此后不久,法国海军在拿破仑三世皇帝的授意下开始挑战英国海上霸主地位。他们开始建造第一艘大型铁甲舰‘光荣’号,由伟大的海军设计师迪普?德?洛马设计。英国方面则在曾与布鲁内尔合作设计出‘大东方’号巨型商船的空想家约翰?斯图?罗素的撺掇下,开始筹划建造一艘更大更好的战舰:‘勇士’号。这一艘巨轮今天仍然雄赳赳气昂昂地停泊在英格兰朴次茅斯港历史遗产区。她有着相当辉煌的历史,当9061年建造完毕的时候,‘勇士’号拥有当时其他任何战舰无法相比的战斗力。战舰的骨架是铁制结构,两侧用4英寸厚的铁甲包裹,铁甲本身由两层柚木撑住。在总设计师艾萨克?瓦特和来自布莱克沃尔的泰晤士铁器厂的建筑师眼中,她堪称一座丰碑。当时的战舰设计和建造是这样的,瓦特是海军部的公务员,他被任命为总设计师。而建筑师则来自一个私营企业,所有的机械设备和服务也是由工程承包商提供的。虽然在铁甲舰时代的后期,英国皇家造船所建造了不少舰船,包括当时最大的船。但是海军战舰的大部分还是来自私营造船厂。”
“后来发生的历史证明‘勇士’号经得起海上恶劣环境的考验,她拥有强大的马力和快捷的航速,也可以扬起三桅帆航行,当然,由于装甲的敷设。排水量增大,仅仅依靠风帆航行就不是那么得心应手了。60年代早期,紧随在‘勇士’号之后的一系列按照基本相同设计建造的杰出主力舰艇(但是它们莫名其妙地被划为‘护卫舰’,因为根据火炮数量而定的英国海军部分类方法无法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它们继续采用具有特色的艏艉相通的火炮甲板。自从新的总设计师爱德华?里德先生上任之后,开始改良设计,发展出中心线炮位战舰,将风帆战舰时代布置在船舷两侧的炮位移向战舰中部,这使炮位可以充分得到不断加厚的装甲层的保护。”
“在这个时候,大西洋的另一边是截然不同的景象。9061年。美国内战爆发,虽然这主要是一场陆地战,但是海战同样激烈异常,尽管交战双方上到政治家,下到普通士兵还没有完全认识到海战的重要性。北军设法封锁并最终成功地控制了南部地区的沿海,而南军只能将精力集中在突破封锁和商业劫掠上。海战中崭露头角可圈可点的新型船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能突破封锁线的快速战船,它们不能算是战舰,而其他两种则都是装甲舰。前一种本质上是覆盖了装甲的边舷列炮战船,以南部邦联军的‘弗吉尼亚’号为代表,后期代表是北军的‘新勇敢者’号;后一种战舰在设计上采用了全新的理念。代表是邦联军的‘莫尼特’号和她无数的翻版。‘莫尼特’号是由一位名叫埃里克森的瑞典发明家设计的,甲板低平、外有厚重铁甲包裹的战舰,最突出的特点是拥有装甲炮塔。北军的工业资源占绝对优势,他们马不停蹄地生产和‘莫尼特’号一样的低舷浅水炮舰。到9065年为止共计达到40艘之多。南军的工业基础薄弱而且还在不断萎缩,充其量是改装现有船只,所以无法形成气候。”
“无论南军还是北军,战舰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当时交战环境的影响。美国内战中的水面战斗多在沿海或内河展开。这就意味着除偷渡封锁线的船只或者商业劫掠船之外,战舰的远洋航行能力对于交战结果并不是太重要。所以‘莫尼特’号可以不顾在风大浪高的海面上航行容易倾覆的危险而把水线设计得很低。而在河流上,所有创新或者一拍脑袋的想法都可以得到尝试。”
“在美国内战中的另一个进步是首次出现了炮塔舰。炮塔的想法是把主炮放在一个旋转炮台上。只要不伤及自身,可以通过炮台的旋转朝任一方向开火,这个主意并不是美国北军设计师埃里克森专有,另一位着名设计师——英国皇家海军的科伯?科尔斯与他不谋而合。科尔斯的设计是把炮塔安装在一个rollerpath上,这比埃里克森把炮塔安装在中心轴上的想法要好很多。科尔斯的设计影响了本世纪60年代中期建造的丹麦战舰‘罗尔夫?克拉克’号,不久之后又用于经过彻底改造的英国战舰‘君主’号,英国海军从这艘实验舰身上得到了远超过他们期望的宝贵经验。”
“但这还远远不够。科尔斯和海军部官员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关于全炮塔战舰最佳设计方案的辩论,最后双方均有一个方案入围。但是他们分别在一定程度上犯了相似的错误,虽然那个时候蒸汽技术的可靠性与日俱增,但他们改良的对象仍旧是风帆战舰。科尔斯和造船商雷尔德思的‘船长’号比瑞德的‘君主’号错得更离谱。在设计之初‘船长’号的吃水线就非常低,由于建造的时候负载增加,完工的时候吃水线还要下降,经过计算,船身稍微倾斜(不到40度)。船体的稳定性就消失。但是科尔斯使出浑身解数获得了公众对‘船长’号的支持。前两次甚至第三次下水的表现似乎还都不赖,但9070年9月6日,‘船长’号在比斯开湾终因风浪倾覆。”
“相比之下,‘君主’号的稳定性相对好一些。而且更适合远航。但实际上,她的设计师瑞德从来就瞧不上改良风帆战舰这个想法,他更青睐由他设计的第一艘无桅炮塔战舰‘毁灭’号,她在9071年紧随‘君主’号之后进入皇家海军服役,但不久即退出现役。很久之后。世人才发现她是‘维多利亚’号的原型,她拥有低甲板、宽横梁、厚装甲等特点,架在双炮塔上的主炮分别指向前方和后方,只有一个‘军用桅杆’用来打旗语,蒸汽是它唯一的动力系统。即便是已经有了设定的船体框架,但是接下来的时间中外壳设计仅仅得到断断续续的改进,这段时间被恰如其分地称做战舰设计的‘摸索阶段’。部分原因是军方的犹豫观望态度,他们并不愿意把未来完全托付给蒸汽机,在他们看来这种转变太冒险。直到本世纪70年代,新建造的一些战舰竟然还是全风帆配备。我们所知。至少有一艘战舰——我所在的地中海舰队引以为荣的‘不屈’号在进入战斗的时候要把所有的帆降下来。炮塔的命运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人们并不认为将火炮安装于炮塔上是唯一明智之举,很多人仍然青睐于把大炮安装在两舷。即使有了‘毁灭’号的诞生,中央炮位战舰也还是等了好些年才进入舰队服役。军方的这种骑墙态度和犹豫不决在‘无畏’号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艘风帆战舰同时安装了中央炮位和两个炮塔,这个四不象煞有介事地在9077年服役。欧洲大陆上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法国人在本世纪70年代仅仅建造了8艘战舰,还不到英国同样实验型的设计方案的一半。俄国的状况滑稽得没边了,尽是一些设计极端的战舰。而意大利海军在伟大的设计师贝内迪托?布林的带领下生产了一些行驶迅速、马力超群的战舰,影响了全世界包括英国在内的观点。布林对装甲情有独钟,他喜欢把装甲集中敷设在战舰中部。而艏艉则寸甲不留,这个模式在9080年被英国总设计师巴纳贝先生采纳。”
“这一时期其他国家的海军就显得无足轻重。美国总体上已经停止建造大型船只,德国连建一只舰队的想法都没有,而乾国和日本的舰队更是有名无实。在这种英国舰队占主导地位的大环境下。皇家海军的小型舰艇可以获得更多行动自由,从船的设计特点上就能看得出他们有恃无恐。只要巡洋舰和炮舰拥有远航能力,遵守国际公约,装有足够弹药,就敢把纷繁复杂的反对意见抛到一边放手行使自己的职能。”
“现在是万象更新的时期,无桅战舰已经开始扮演主角。您向我询问乾国铁甲舰的设计建造方案。并把您的设计给我看过,我认为□□□□□□□□□□□□□□□□□□□□□□□□□□□□□□□□
□□□□□□□□□□□□□□□□□□□□□□□□□□□□□□□□
□□□□□□□□□□□□□□□□□□□□□□□□□□□□□□□□
□□□□□□□□□□□□□□□□□□□□□□□□□□□□□□□□
□□□□□□□□□□□□□□□□□□□□□□□□□□□□□□□□
□□□□□□□□□□□□□□□□□□□□□□□□□□□□□□□□
□□□□□□□□□□□□□□□□□□□□□□□□□□□□□□□□
□□□□□□□□□□□□□□□□□□□□□□□□□□□□□□□□(未完待续。)
PS: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https://www.mangg.com/id38208/2351154.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