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昌皇帝死了,天启皇帝朱由校继位的风波也到来了。
那时的杨涟,十分悲痛,他必须站出来,因为他是先皇亲点的十三位顾命大臣之一。
回想会议中,先皇那数次物意看向他的眼神,那眼神中饱含了信奈、认可和托付,那时的杨涟,曾经暗中发誓,此生要以死报答皇帝的那份信奈。
他在心对死去的泰昌皇帝说道,放心吧陛下,我必会竭尽全力扶保太子殿下登上皇位的。
杨涟不知道,他所面临的,却是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
十三位顾命大臣听到消息,尽皆惊慌地奔向了乾清宫,首先到达的是六部尚书,左督御使,还有给事中杨涟,内阁的几位阁臣因为年龄偏大,走路蹒跚,所以还在后面。
先到的人,在宫门外一边等待阁老,一边讨论善后事宜。
吏部尚书周嘉谟、户部尚书李汝华、左督御使张问达三人,考虑继位的朱由校年龄尚小,亲生父母都死了,宫中没有人照顾,商议把朱由校托付给李选侍,这个观点当即得到了在场大多数人的支持,但是杨涟却跳起反对。
杨涟说道:“万万不可,天子怎么可以托付于妇人之手,昨天御前会议时,大家都看到了那(西)李选侍的跋扈,把天子托付给他,这个天下会变成什么样。”
其实就杨涟的官阶和身份而言,他根本就没有说话的资格,但是,诸位大臣沉默了。
杨涟的话,让大臣们一下子便想起了,昨天曾亲眼目睹了那个女人凶恶而狰狞面目。
而后,杨涟又说道:“我们入宫后,必须马上找到殿下,拥护他登基,把他带出乾清宫,脱离(西)李选侍的掌控,大事方可成就。”
他话还没有说完,内阁大学士方从哲、刘一燝、韩爌便已到达,听到杨涟的话,三人也是点头认可。
但这个时候,大明帝国的继承人朱由校已经在(西)李选侍的掌握中了,因为有一个叫李进忠的人,给她出了一个主意,挟持朱由校,把持朝政,所有富贵和名份都可信手拈来。
这位李进忠,便是魏忠贤,这个人的名字很复杂,按理说他当时应该叫魏进忠的,他本姓魏,进宫后改姓了李,后来当了天启皇帝生母王才人的典膳,王才人赐他恢复本姓魏氏,这个时候,王才人已经被(西)李选侍害死了。至于忠贤一名,那是后来天启皇帝所赐的。
十三位顾命大臣走向了乾清宫,但是他们却被一群手持棍棒的太监给拦下了,毫无疑问,这些太监是(西)李选侍安排的。为了自已的野心,(西)李选侍自然要阻止大臣的进入。
一帮老头和书呆子干瞪着眼,无可奈何。
但是关键时刻,杨涟又站出来了,大吼道:“狗奴才,我们都是顾命大臣,奉皇命而来,现在皇上已经晏驾了,你们算什么东西,竟敢关闭宫门,手拿棍棒阻拦我们,是想造反么。”
说话间,杨涟撸起袖管,一拳打在了当面的一名太监的鼻梁上,大臣们呆若木鸡,而后醒悟过来,纷纷跟上,CAO起老拳狠揍拦路的太监。
这些太监吃硬不吃软,这个阵仗明显把他们镇住了,于是太监们退却了,十三位顾命大臣打开宫门,直奔而入。
大臣们对着泰昌皇帝的遗体一阵哭嚎,而后大学士刘一燝一声大吼:“太子殿下呢,人在哪里!”
但是,宫内没人理他。
他又气极而吼:“谁敢藏匿天子。”
这个时候,泰昌皇帝当太子时的伴读,现在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司礼监的实际掌权人,王安走了过来,悄悄说了一句,“东暧阁!”
王安此人,是一个极其忠诚而正真的太监,在朱常洛还不是太子的时候,他便一直侍立在侧,不管是在后来的争国本、梃击案中,他都坚定地站在了朱常洛的身边,与外廷的关系也是十分地融洽。
刘一燝吼完,众人仍是无计可施,他们可以狠揍拦路的太监,却不能冲进东暧阁,打先皇的老婆。
而这个时候,王安悄悄地进入了东暧阁。王安对着(西)李选侍一阵哄骗,(西)选侍叫出了朱由校。但是在朱由校走出来时,(西)李选侍便瞬间后悔了,紧紧抓住朱由校的衣角不放。而这时,王安一把抱住朱由校,转身冲出了东暧阁,要说朱由校十五六岁,怎么都得有一百来斤吧,也不知王安一个被阉了的老头,那个时候,是从哪里暴起了那么大一股劲。
当十三位顾命大臣见到朱由校的那一刻,他们暴发出如雷鸣一般的欢呼声,在先皇的遗体旁,对着朱由校纳头便拜,大呼万岁。
而后,王安开路,大学士刘一燝和英国公张维迎一人拉着朱由校的一只手就开跑,一帮老头和书呆子亡命地奔逃着,身后传来(西)李选侍尖锐的叫喊声,“哥儿,回来”。
乾清宫外停了一乘轿子,但这个时候轿夫不在,(西)选侍的那一声叫声,把众顾名大臣吓着了。于是众人立忙将朱由校塞进轿里,由吏部尚书周嘉谟,内阁大学士刘一燝,英国公张维迎,给事中杨涟,抬起轿子开跑,他们的目标,是文华殿。在四名轿夫中,杨涟不仅官阶身份最低,年龄也相对来说最小的,四十八岁,最老的周嘉谟七十五岁,大臣们是在玩老命了。
(西)李选侍是不甘失败的,于是她派了一群太监前去追赶,领头的,便是给她出主意挟持朱由校的李进忠。
毕竟顾命大臣们年老体弱,所以很快被太监给追上了,又方发生拉扯,李进忠抓住朱由校的衣襟,想把他抢回去。
这个时候,杨涟又一声大喝,“拉少主的人,想往哪里去。”而后劈头盖脸地对李进忠一番臭骂。
朱由校毕竟年少,在这个阵仗面前不禁有些害怕,杨涟严肃地对朱由校说道:“殿下是群臣之主,四海九州的人,都是你的臣子,你不用惧怕任何人。”
拉扯事件,最终还是顾命大臣这边胜利了,朱由校在文华殿接受群臣的朝拜,成为了大明帝国的新皇帝,史称明熹宗,也叫天启皇帝。这一天,是九月初一。
但是即位的风波,到此还没有停止。
朱由校算是名义上的皇帝的,但距成为实际上的皇帝,还差一件事,那便是登基典礼。
群臣开始商议大典日期,有人说,九月初三便好,有人说,事急从权,要不就今天吧。但是,在杨涟心中,大典是神圣的,新皇登基,需要准备的礼仪,物件实在繁多,仓促行事,不显庄重,同时,他极为尊敬先皇泰昌,泰昌是昨日驾崩的,新皇大典怎么也得等先皇头七过后吧,于是,他说了一个日期,九月初六。
怕众人不同意,杨涟说道:“现在天下太平,宫内又没有嫡庶之争,先皇尸骨尚未入敛,此时便衮服冕免临朝,与礼制不符。”
群臣中还是有人不同意,说“殿下须早办大典,人心才能安定”,杨涟反驳说,“人心不安,不在登基早晚,只要处置得好,殿下上朝时即便不穿龙袍,只穿着平常的皮衣,又有什么关系呢。”
于是,事情便这么定了下来,很奇怪,满朝公卿大臣争议不休的事情,却被一名七品给事中定下了。事实上,他并没有权力来决定这件事,但是他虽然没有权力,却有有另外一样东西,威望,是他从万历病危,到群臣对朱由校拜称万岁期间,为天下尽心竭力,四处奔波,所积累的威望。
拜也拜完了,争也争定了,于是众臣将朱由校奉入慈庆宫,大学士刘一燝对朱由校说,“殿下先在这里住上几天,乾清宫那边,我们再想办法,等(西)李选侍搬出去后,您再回乾清宫。”
朱由校去往慈庆宫入住了,杨涟大舒了一口气,出了文华殿,但是两个的出现,让杨涟刚刚舒缓的心,又悬了起来。
太仆少卿徐养量、御史左光斗至,一把抓住杨涟,对着他的脸上,吐了一口唾沫,大骂道:“还有六天,如果出了什么意外,你的肉,够天下人分么。”
左光斗是杨涟最忠实的战友,也是东林党最勇猛的战士,当时,他官居巡城御使之职。
果然,如徐养量、左光斗所担心的那样,意外还是发生了。
当天晚上,朱由校离开慈庆宫,又去往了乾清宫,他为什么要去呢,因为他父亲的尸体在那,他要去守孝,所以不得不去。结果他一去,便被扣住了,再一次落入了李选侍的手中。
(https://www.mangg.com/id38001/2183594.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mangg.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angg.com